- 易經與現代生活
- 劉君祖
- 1684字
- 2020-08-26 18:17:56
決策模型
《系辭傳》中有好幾段談到卜筮,講得神乎其神:
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系辭上傳》)
“受命如向”,有問必答,有答必準,不受遠近幽深的時空限制,都可以預知未來將發生的事情,不是天下最精確的學問,豈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參伍錯綜,卦變爻變,徹底搞通所有變化的來龍去脈,心中有數,便能不憂不懼,不是天下最懂變化的學問,豈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無思無為,寂然不動,靠感通互動,即可測知天下事所以然之故,不是天下最神妙的學問,豈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至精、至變、至神,這樣高明的道術,當然值得世間一流頭腦深入鉆研。研究愈深刻,愈能了解天下人的心志;預測愈精確,愈能完成天下人的大事。沉著鎮定,心平氣和,輕輕松松就突破困難,完成任務。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系辭上傳》)
《易經》包括盡天下的道理,開發資源,建功立業。圣人借此溝通天下人的心志,成就天下的事業,決斷天下的疑難。蓍草的德性圓通神妙,易卦的德性方正理智,六爻的時義在《易經》中講得很清楚。圣人借易經修行,鍛煉心志,深思慎行,是吉是兇,都與群眾共患難。蓍草的神妙在預知未來,易卦的智慧系因綜合了前人寶貴的經驗,探索事態最幽深隱秘的層面,作最深遠的考量,以確定天下事的吉兇。讓天下人勤勉做事,力爭趨吉避兇的,沒有比蓍草和龜甲再靈驗的了。
能說諸心,能研諸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系辭下傳》)
在心中反復思索《易經》的道理,揣摩事態的變化,以圖趨吉避兇,是很過癮、很喜悅的事。由人的一言一行,可看出事態的變化,吉祥的事情必有預兆,占卜可以預知未來。
《中庸》與《易經》相表里,同樣強調:“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大陸學者歐陽維誠著《周易新解》一書,將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看成是一個六維的布爾向量,陰陽爻代表不利和有利的因素,六爻疊置起來,即構成思維決策的數學模型,而卦爻辭則是解釋決策模型的例題。這種想法,舍棄了傳統承乘應與的關系,顯得狹隘單調,但點出《易經》與決策的密切聯系,也頗有創獲。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可用來決策,而夬卦()更是決策過程的描寫。五陽對決一陰,最上面的陰爻,象征眾人心中難纏的疑惑,不弄清楚,不得釋然。卦辭云:“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彖傳》云:“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夬”同決,就是決策,以信心和勇氣解決疑難。“揚于王庭”,即付諸公議,將問題攤在大庭廣眾前來討論。“孚號有厲”,以誠信號召與會群眾,勠力解決問題。公平、公正、公開。“告自邑”,告訴自己組織內的同志。“不利即戎”,問題沒弄清楚前,不要貿然行動。“利有攸往”,討論清楚了,大伙兒再一起往前干。“剛長乃終”,最上陰爻也變為陽,夬卦變成乾卦,疑難冰釋,定案行動。“不利即戎,利有攸往”,正合乎前面講的康熙帝庭訓:“戒急用忍,決定不移。”
我有幾次面臨重大興革,自己難以定案,都占到夬卦,遂召開會議,集思廣益以解決之。人生決策,實在很難,成敗所系,榮辱攸關,浸淫易理,于此確有裨益。世之豪杰君子,盍興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