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孫子兵法新解
  • 劉君祖
  • 1548字
  • 2020-08-26 18:14:36

吳序 開啟《孫子兵法》研究新局面

掃一掃,進入課程

我在21世紀來臨之際曾撰文呼吁開啟《孫子兵法》研究的新局面,其中首要的一條是研究支點的轉移和提升,希望學界同仁通過對《孫子兵法》本體精神的開掘,探究其深層次的文化意蘊。而在《孫子兵法》研究諸多高新支點之中,以《易》演兵無疑是一顆驪珠。現在,令人欣喜地看到臺灣地區中華孫子兵法學會副會長、《周易》專家劉君祖先生探驪求珠,摘取了這顆耀眼的寶珠。

《周易》是一部天書,一部奇書,一部神秘之書。“易更三圣”,據說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發明、整理,并最終完成了這部杰作。《史記·孔子世家》告訴我們,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老先生竟把牛皮繩弄斷了多次。這不僅說明孔子熱衷癡迷于治《易》,也說明《易經》深奧難懂而又意蘊無窮。

《四庫全書總目》指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及堪輿、卜相等,無不可以“援《易》以為說”,借助《周易》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

但是,千百年來無數易學大師卻鮮有在兵法,特別是《孫子兵法》上作出全面系統而又正確通俗的解讀的。毫無疑義,如果沒有正確的歷史觀和科學的方法論,就不僅不可能正確地闡釋《周易》與兵法的內在關系,反而還會走入歧途,穿鑿附會,貽誤讀者。

《孫子兵法》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兵學著作,作成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孫子被譽為兵學鼻祖,《孫子兵法》被譽為武經冠冕。在孫子兵學源流的研究上,明朝學者茅元儀說得好:“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武備志·兵訣評》)在《孫子兵法》中,確曾征引過前代兵書,如《軍爭篇》云:“《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

在《孫子兵法》成書之前,僅據《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記載,就有《天一兵法》《神農兵法》《黃帝》《封胡》《風后》《蚩尤》等,但都失傳,已無從考辨它們與《孫子兵法》的淵源關系。即使是被列為《武經七書》的《六韜》,也并非姜太公(呂望)的作品,而是戰國晚期后人的偽托,至于《太公兵法》《太公金匱》也只是見于著錄而已。一言以蔽之,《孫子兵法》問世以前的所有兵書全都亡佚。因此,“孫子不遺”的是哪些兵書現在已無從考究了。

然而,散見于《尚書》《周易》《左傳》等書之中的軍事佚文倒也有一些存世。以《周易》為例,它就有“師出以律,否臧,兇”(《·師卦》), “利用侵伐,無不利”(《·謙卦》)等一些直接談兵之文。如果從這些只言片語去探討其與博大精深的《孫子兵法》的源流關系是遠遠不夠的。

《周易》可以承擔這一重任。它雖然只是一部中華民族文明初曙時代的卜筮之書,但是它卻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因而被譽為群經之首。它關于陰陽、剛柔、吉兇的對立統一關系,關于八卦六義的系統分析,關于趨利避害的價值取向,關于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特別是它那“變”的觀念,充滿了對動靜、虛實的規律性認識和對吉兇勝敗的預卜。諸如此類的思想觀念,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啟示和借鑒是深層次的、規律性的,具有普世指導意義的。

令人欣慰的是,精通《周易》且又深曉《孫子兵法》的劉君祖先生終于推出了他的大作《孫子兵法新解》,創建出一個以《易》演兵的典型,破解了《孫子兵法》眾多軍事范疇的淵源端緒,從而把中國古典兵學的歷史又向前追溯了一兩千年。

難能可貴的是,《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崇尚和平的慎戰、去戰思想,知彼知己、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奇正多變、因敵制勝的戰術思想以及治軍訓練,兵要地理等都在君祖先生的“大易兵法”中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論證。毫無疑義,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深信廣大讀者會重視這部著作,我更深信將來會有更多的作者循著這一特殊視角,寫出更為精彩的好書來。是為序。

吳如嵩(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首席專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关市| 澄迈县| 额尔古纳市| 柳林县| 彭水| 祁阳县| 连州市| 韶关市| 汉沽区| 同德县| 万载县| 乌拉特前旗| 渭源县| 固镇县| 台北县| 伽师县| 南陵县| 衢州市| 巨野县| 荣昌县| 新疆| 武山县| 宜阳县| 中山市| 韶山市| 犍为县| 淳化县| 黎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酒泉市| 莱芜市| 永城市| 广州市| 湖北省| 富阳市| 铜鼓县| 昌图县| 河西区| 清原| 科尔|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