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人體×形平衡法
- 宣賓
- 8492字
- 2020-08-11 18:18:04
第一章 淺釋×形口訣
讀古今方書,講述一方一法一技一術能治什么病或怎么治病者居多,很少有資料詳解為什么能治病,我于此亦是日用而不敢言知,據說內證高人可以清晰明見之。
對于這個問題,《內經》言:“經絡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
中醫及現代科學研究認為穴位有雙向調節作用。
恩師周爾晉先生認為人體自有大藥,人身自有藥庫,認為人體有普通平衡力和神奇平衡力。
普通平衡力的特點:一是其性普通,即人人皆有,強弱程度不同,體質佳者平衡力強,體質弱者,平衡力弱;二是自發性,不以意志為轉移,自動地自發地常年工作,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三是緩慢性與效微性,故有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之說。如患感冒之類病,不用治療,亦可自行痊愈,不過有的半個月痊愈,有的一個月才好。恩師認為,人若要健康,就要努力增強自身的普通平衡力,使之對于各類病產生抵抗力與平衡力。
所謂神奇平衡力,乃是名醫采取手段而自覺地調動人體最大限度的平衡力,而迅速治好疾病的平衡力。特點一是神,人體的力量本是有限的,但挖掘潛力的程度乃是無限的,在生命攸關時刻,人體常有超水平的爆發力,醫者可以通過穴位來調動它以治病。以相克理論,萬物均有克星,只要找到其克星,便可以治該病。高明的醫生用穴少而精,甚至是一穴定乾坤,因為抓住克星,便會產生神力、神效、妙手回春。二是奇,要出奇兵,出奇招,以奇制勝,要創出奇跡。奇在出乎你的想象之外,奇在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
大家若有興趣,推薦詳讀恩師著作《人體×形平衡法》《火柴棒醫生手記》《人體藥庫學》等。
取穴口訣
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
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
四邊有病中間平,中間有病四邊平,
找出低沉高升點,平衡神力諸疾平。
恩師在臨床應用上,有諸多前病后取,后病前取,陰病陽治,陽病陰治案例,只是在編寫口訣時未曾編入。另恩師為新聞工作者,文采斐然,余不能及,師其意而簡編口訣如下: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前病后治,后病前治,
陰病陽治,陽病陰治,
中間有病四邊治,四邊有病中間治。
上病下治者,大家都知道的典型,莫過于頭病醫腳了,如偏頭痛按足臨泣。非僅限于此也,全身都可以如此取,如肩臂手之疾亦可在臀腿腳相應部位上取穴也。再者,可在病患部位的下方取穴,如肘關節痛,可以取同側膝關節附近痛點,是上病下治,亦可取肘關節下方穴位,亦是上病下治。
下病上治者,反之。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上邊有病下邊治,下邊有病上邊治。把每個肢體都看成一個人,在上下找相應的痛點按揉。每個肢體局部也適合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如小腿黑點部位,其他類推。在上下取穴中,百會與會陰及足底相對應;頭與大趾及大拇指相對應。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一)

身體左邊有病,在右邊的相應部位找壓痛點按揉,右邊有病,在左邊的相應部位找壓痛點按揉。這是身體正面圖,背面取穴原理相同。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二)

四肢部位同樣適合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取穴方法也是在相應部位找壓痛點按揉。
左病右治者,亦適用于全身,如左肘關節之病,可在右肘關節相應部位處取穴。左邊頭痛可在右側頭部相應部位處取穴。
右病左治者,反之。
前后對應圖
身體的前面有病,在身體的后面對應部位找壓痛點按揉,身體的后面有病,在身體的前面對應部位找壓痛點按揉。
前病后治者,亦適用于全身,如前頭痛,可以在后頭部相應部位取穴。腹部疾病,可以在后背相應部位處取穴。再如肘關節痛,前面痛,可以在肘關節后面取穴。
后病前治者,反之。
四邊有病中間治者,亦適用于全身,如四肢疾患,可在軀干治療。整個胳膊痛,可在胳膊正中間取穴治療。

中間有病四邊治者,亦適用于全身,如肘關節之疾,可以在肘關節四邊取穴。耳病,在耳朵四邊取穴。胃腸疾病,恩師以此理論在手上胃腸點、腿上足三里附近取穴,效果奇佳。此四邊包含上下左右四個點,但并非僅僅是指這四個點,其四邊之意是指在病患部位的周圍取穴也,此穴大可全身,小可緊鄰病患部位。
陰病陽治者,亦適用于全身,經絡分陰經和陽經,陰經上的病,可在陽經相應部位上取穴。臟為陰,腑為陽,肺臟有病,可以治療其腑大腸。前為陰,后為陽,陰面的病,可以在陽面治療。疾病以寒熱來分,亦可納入陰陽,陰寒之病,陽熱以治,如風寒感冒,點按或艾灸人體屬陽的穴位百會、大椎、曲池、外關、沖陽等。
陽病陰治者,反之。
上下左右亦可組合,如左上肘關節之疾,在右下膝關節附近取穴,左肩疾病在右臀部取穴,左手受傷在右腳取穴等。四肢伸開,如此取穴,若畫線連接起來,是一大大“×”也,故恩師形象地稱其為×形,亦因恩師平衡理論,故稱其為人體×形平衡法也。
上下左右前后亦可組合,如左臀部疾病,以上下左右可在右肩后相應部位取穴,加前后則可在右肩前取穴。
交叉對應(一)
舉起雙手,張開腿。左手與右腿,右手與左腿,形成×形對應。例如左肘部有病,在右膝部找壓痛點按揉,右膝部有病,在左肘部找壓痛點按揉。


交叉對應(二)
實際上是前后上下的立體交叉對應。大椎對應橫骨,尾椎對應天突。
交叉對應(三)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以其取穴路線,恩師稱其為半×形。
中間有病四邊治,四邊有病中間治,以其取穴路線,恩師稱其為小×形。

上下左右組合取穴,以其取穴路線,恩師稱其為大×形。
上下左右前后組合取穴,以其取穴路線,恩師稱其為立體×形。
恩師曾言小×形半×形,臨床效果一般不如大×形,余驗之臨床二十有年,亦有同感。恩師言談相對嚴謹,言一般,未說絕對如此,臨床效果亦如是,大家不可錯會也。
取穴方法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根據疾病具體情況,以取穴口訣在相應部位處壓痛取穴。切記切記,恩師一再提醒,所謂壓痛取穴即是取高升點。什么是高升點?不壓不痛,一壓特痛!不是隨便找個壓痛點就可以的,不要找痛點或更痛點,要找特痛點。
按壓方法
找到特痛點后,可以直接點按,以能耐受為度。
找到特痛點后,若隨呼吸,緩慢逐漸加力,基本無痛或微痛。
找到特痛點后,以大拇指順時針逆時針交替按揉,基本無痛或微痛。
找到特痛點后,貼膏藥、刮痧、拔罐、艾灸、針刺等,效果亦佳。
一般每穴點按或按揉配的穴位少的,按8~10分鐘,配的穴位多的,每穴2~3分鐘,一天1~2次。每天堅持,直到疾病痊愈后,再鞏固按摩一段時間。
按壓技巧
按壓穴位時,邊按邊活動患處,若是內臟疾患,不便活動,可邊按邊深呼吸或者輕拍患處。
附一:×形平衡法實操淺釋
一、×形平衡法口訣
×形平衡法是恩師周爾晉先生創立的治療學說。有個口訣: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中間有病四邊平,四邊有病中間平。我理解的還有前面有病后面平,后面有病前面平。即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間病四邊治,四邊病中間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也就是上下左右中前后七妙法門。實際上就是找疾病相對應的治療點,即高升點。所有內容都可以理解為對應。
1.左部有病右部平,右部有病左部平,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在軀干部分分左右,在肢體部分也分左右,在相應部位找痛點。比如軀干上的左邊中府穴附近痛,可以在右側的中府穴附近找痛點按壓。比如左手臂的問題,可以找右手臂,手臂又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分左右,比如手臂上的尺澤穴痛,可以在同一個手臂的少海穴附近找痛點,依此類推,全身無處不可分左右。
2.上部有病下部平,下部有病上部平,也就是上面有病下面治,下面有病上面治,所謂頭疼醫腳是也。
如果把每段都看成一個人,整個手臂,整條腿也看成一個人。這也是上病下治,軀體正中當然也可以這樣治。這是簡單的上病下治。手指對應相應的腳趾,手指縫對應相應的腳趾縫。
還有一種對應關系,比如尺澤部位把尺澤看成上部,可對應人體及每個肢體的上部,這個是順對應。
逆對應是把整個手臂,整條腿都看成一個人,那么尺澤則可對應人體及每個肢體的下部。所以尺澤部位痛點可對應全身。比如肩痛是在上部,可在每個肢體的上部找痛點按壓,哪個最痛取哪個;比如胃痛在人體的中部,可在每個肢體的中部找痛點按壓。
還有一種也是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在痛點的上或下找痛點按揉或在痛點的上下同時按壓,比如尺澤穴痛,可在尺澤穴的上方或下方找痛點按壓,這適用于身體任何部位,都可采用這種方法,全身無處不上下。
3.交叉對應:內側對內側,外側對外側,這個應該好理解吧,比如左手找右腳,右手找左腳,手背找腳背,手心找足心,全身皆可依此類推。軀體立體交叉對應,稍難一點,內側對側還有加上交叉,比如左后臀部找右前中府云門穴附近,比如尾骨疼,揉哪里,在天突這個部位找痛點按壓。全身皆可依此類推。
4.特殊對應:恩師的書上有幾個特殊的對應部位,大家要記住,比較特殊的對應法。第一個特殊的對應法,要記住我們的大指頭,手的大拇指和腳的大趾頭,跟我們的頭是對應的,在治療頭部疾病時,為什么在大腳趾頭上面去找痛點,因為大腳趾頭跟我們的頭是對應的,所以我們治腦部不好的毛病的時候,大腳趾頭就是個重點。還有個和頭對應的是腳后跟,在治頭部疾病的時候,會用到腳后跟,這個很重要。那么第二種特殊的對應,百會跟我們的肛門是對應的,我們的嘴唇和肛門也是對應的,一個進口,一個出口,要有痔瘡的話,咬自己的嘴唇就能咬好。還有一種對應是尾骨跟我們的鼻子是對應的,我們身上有兩塊骨頭是突出來的,一個是鼻子的骨頭是突出來的,尾骨也是突出來的,兩個正好在一條交叉線上面,所有鼻子上面的病找尾骨邊的痛點,就可以把鼻子上面的病治好。如果有鼻炎的話,把尾骨邊的痛點揉開了,鼻子就通氣了。如果尾骨疼痛,就找少海附近的痛點,少海這個部位跟尾骨也是對應的,大椎跟尾骨是對應的,就是下病上治;如果揉前面天突這個地方的痛點,稱為交叉治。所以,一個地方病變,可以找到很多的對應點,那有這么多的對應點,能不好嗎,肯定能好,這是一種。還有一種特殊對應是肩膀,肩膀特殊的對應點在腳的第4、第5趾趾縫。如果肩膀有問題,一定要把這個第4、第5趾趾縫痛點處理開。第4、第5趾趾縫比較特殊,它跟我們的腹部是對應的,腹瀉拉肚子了,第4、第5趾趾縫就是一個特殊處理點,它還跟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是對應的,跟我們的尿道是對應的,所以這個點非常非常重要,它是膽經巡行的部位,是少陽部位,手上的環指(無名指)、小拇指指縫屬少陽三焦,生發之氣在少陽,所以小指縫,沒事經常推一推,管這么多,肯定很重要,這是特殊的對應點。那么還有特殊的對應點,我們的頸椎病,頸椎的特殊對應點是腳后跟的大筋,就是腳后跟翹起來的那根筋,跟我們的頸椎是對應的,第3、第4、第5趾趾縫跟頸椎也是對應的,這是比較特殊的。恩師的×形平衡法口訣,如果這么去理解,就不難了,把這個口訣完全理解透,那么取穴就很簡單了。像我們前面說的那幾個特殊的、經常用的也是我的經驗取穴要點,加上恩師的取穴,如果會辨證的話,知道什么病是肝病、心病、脾病等,這樣結合起來就更簡單了。患者一過來,就知道是什么病,該怎么調,其實到最后的時候,只要一看患者的手,就知道身上哪些地方是堵的,把堵的地方捋開了就行了。其實我講的這些部位當中,有很多都是特別厲害的穴位,把我講的這些部位都捋開就可以了。要是能把小腿內側的痛點,都把它捋沒有了,那你的身體就可以了;能把尺澤這個部位壓得不痛了,那你的身體肯定跟以前不一樣,就這么簡單。
這些部位都可以找痛點按壓,記住找最痛的點,方便按壓的點。然后和尺澤配合按壓。
同時按壓,效果更好。自己實踐最重要,找到最痛點效果更好,找到最痛點可不要往死里壓,不要跟別人有仇似的。特別是老人,小孩,下次見了您,躲您。可在痛點上正反揉200下左右,然后貼上活血止痛膏,當然能忍的就壓。
5.中間有病四邊平: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腰有問題,咱們壓尺澤和委中,中間有病在四肢上面找痛點,找到痛點就可以,還一種理解方法,也就是說,中間有病四邊治的,就是在痛點的四周去按壓它就可以,比如肘關節疼痛,在這個痛點的四周,捏幾把,一捏開,就可以了。那么膝關節疼痛是一樣的,在膝蓋附近是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把這四個地方一揉開,膝關節不舒服的一次就緩解了,那天天這么揉它,膝關節會不好嗎?我覺得這個好理解。有些人皮下長個小脂肪瘤,這樣的人很多吧,就在脂肪瘤的四周去揉開,這個脂肪瘤,慢慢地就沒有了,這是局部的。如果整個皮膚長的都是脂肪瘤,用這種方法,那要找多少痛點?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去調肝臟,調內臟就可以了,這是局部的一種方法,這個是中間有病四邊治。那么中間有病四邊治,對于內臟疾病的治療,首先要想到我們所有的內臟,是不是在我們這個體腔之內?如果說一個內臟出了問題,我們在體腔的外圍是否能找到痛點呢?肯定能找到,比如說,心臟有問題,我們在后背,是不是能在對應心臟的部位找到痛點;在體前側,是不是可以找到痛點;這個痛點的四周,是不是可以找到痛點?肯定能找到,那么心臟這里有問題,中間有病四邊治,我們可以在后背的肋骨縫、前邊的肋骨縫、側面的肋骨縫,包括我們這個膻中穴這一塊,都可以找到痛點,用手去把這些痛點揉開,或者是用按摩棒把它疏通開,都可以。我們內臟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把所有肋骨縫上面的痛點都弄沒有了,那么你內臟上面的問題,就不會有了,就這么簡單,這就叫中間有病四邊治。有些人胃痛,為什么在后背跟胃對應的地方,揉一揉就不痛了,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前病后治。
所以,恩師的這個口訣,要是用到靈活的時候,全身無穴,全身是穴,關鍵是要找到這個最痛的點,而且要用到比較順手,比較方便,這個是治內臟疾病非常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圍繞這個內臟的四周,把身上的痛點都揉開就好了,這個叫中間有病四邊治,這個是整體的、內臟的、局部的三種方法,局部的中間有病四邊治,整體的中間有病四邊治,加上內臟疾病的中間有病四邊治,這個方法很重要很重要。有些人晚上睡不著覺,為什么拍日月、期門調肝?日月、期門在肝的前面,在后背這個肋骨縫,可以把痛點揉開,肝的部位,肋骨縫的上面有一個痞根穴,這個地方還有個叫陽綱穴,把這些痛點都揉開了,就好了,這也叫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吧。
四邊有病中間治,有幾個部位大家要注意,第一個部位是百會穴,它是治百病的一個穴位,它在頭頂部位,有些人不會取,就可以用手掌在這塊揉,百會穴不要重壓,要輕,輕輕揉它就行。第二個是膻中穴,它也是治整體的,這個部位非常重要。膻中調一身氣機。然后接著往下,就是肚臍,肚臍這個部位,我們用得比較多,按壓效果也非常好,但是很多人堅持不下來,讓他灸肚臍,灸一次兩小時,堅持不了,那怎么辦呢?那就沒辦法了,很多人希望把自己交給別人,你就是愿意給他做,讓他一次躺兩個小時也不干,讓他打牌打兩小時,熬夜都精神抖擻,那有什么辦法,很多人都這樣,灸肚臍,特別是容易出現中風的、氣血比較虛的老年人很適合。現在得病的人低齡化,很多人年紀輕輕身體就不行了,那么灸肚臍就非常關鍵,灸一個肚臍,足三里,都是四肢有病中間治的部位。另外,臍旁肓俞,按壓臍旁動脈法,可以補充身體的陽氣,驅散寒濕,治療陽虛氣餒、寒濕血瘀等引起的風寒濕關節痛、腰痛、腰腿痛、下肢怕冷。按壓松開時會有熱流到背、下肢。
前面還有一個橫骨,為恥骨,這個部位非常重要,做艾灸的時候能用到它,如果不做艾灸,自己躺在被窩里用自己的手去摸這個橫骨,這個地方是比較私密的部位,上面有很多筋,用手摸這個地方,如果摸到這個筋比較痛的,就要把這個痛點給它揉開。如果艾灸這個部位,用三孔艾灸盒灸的話,它的熱量可以傳到后背,傳到腳,可以傳到頸椎、肩膀,所以這個部位是治全身毛病,功能非常強大,這可是我今年運用較多的部位。做好了,會有熱氣透背,貫通下肢,所以這個部位很重要。
后背臀部有一個八髎穴,八髎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統稱八髎,這個部位也是交通上下的,可以治全身的毛病,最厲害的是調男科女科。如果做艾灸的話,一般是用孔比較多一點的灸盒,四孔六孔五孔都可以,灸后,熱氣只要到腳、腹部和胃里面,就算灸通了,這個功能也是非常強大的,特別是調婦科毛病。有些婦女得婦科疾病,小肚子冰涼,手腳冰涼,如果她能把肚子調熱,就不會有婦科病,灸她的八髎,熱氣只要傳到她的腹部,透過來了,腹部是熱的,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如果再做個保健,每個月做一次或兩次就可以了,有些人手腳冰涼,做兩次、三次手腳就熱了,所以這個部位也是調全身的。再一個調全身部位的就是涌泉,涌泉這個部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也是四肢有病中間治的重要部位,當然還有一些部位是我們經常用的,同時也是很重要。
不要小看這幾個部位。如果你用沒效果,請反思。比如肚臍,有幾人一次按壓超20分鐘的?所以,我們按穴位一定要記住,一個穴位的打開,只要兩天三天的時間,兩次三次就可以了。那怎么打開呢,就是點到這個穴位上,左揉一百,右揉一百,三天左右的時間這個穴位就打開了。
恩師對應的口訣,在理解上,要注意這個痛點即高升點,治一個部位的病,可以找七八個,甚至十個跟它對應的點,那么怎么樣找到那個最痛的點,找到最好的點,就是關鍵了。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形平衡法就是在病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中找壓痛最明顯的高升點進行治療。大家可把經驗拿出來分享,這樣可以相互鼓勵、借鑒,共同進步。
二、平衡線對應取穴法
在×形平衡法里,一種對應很常用,這就是平衡線對應取穴法。比如心臟有病變,拉一條平衡線到手臂,在手臂那找痛點,再在和手臂相對應點的腿部找一個對應點。這樣,就是中間有病在手腳四邊來取穴。
如在期門穴那有痛點,就說明肝有問題。取穴即從期門拉水平線到手臂。高升點(痛點)會在手臂上,按著×形平衡法,在大腿對應位置也可找到痛點。
這種對應配合壓尺澤和耳穴相應部位效果會更穩定。
三、中間有病四邊平的具體運用
所謂中間有病,是指軀體和身體任何一部位中點有病。軀體有病通常泛指臟腑疾病。
(一)臟腑部分
1.心、肺、胃:如果治療心、肺、胃的毛病,一般運用四肢的穴位加耳穴相應部位更好。通用尺澤加魚際加耳穴,加心、肺、胃的辨證穴。
如心臟部位:尺澤,魚際加耳穴心。這是基礎治療穴。心與小腸表里,可取小腸合穴小海穴或小腸募穴關元;心與膽別通,可撥膽經合穴陽陵泉或膽募穴日月,也可在膽經找痛點或瘀絡刺血;也可取同名經少陰腎經痛點或心包募穴膻中。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可在肘部見瘀絡刺血。
如肺部位:尺澤,太淵加耳穴肺。肺與大腸表里,可取大腸合穴曲池或大腸募天樞;肺與膀胱別通,可取膀胱經合穴委中或金門穴;也可取同名經太陰脾經陰陵泉或脾募章門。肺有邪,其氣留于兩肘,可在肘部拍打。
如胃部:尺澤,太淵加耳穴胃。脾與胃表里,可取脾合穴陰陵泉或脾募章門。胃與心包經別通,可取曲澤或曲澤穴下痛點;也可取同名經手陽明大腸經曲池或曲池下痛點或大腸募天樞。
2.肝脾腎膽大小腸:尺澤,手部腰腿點加耳穴相應部位為通治方法。具體的可按表里,別通,同名,八虛部位和相應募穴來確定治療穴位。不一一敘述。
3.胸腹部:尺澤加手腳胸腹穴。
(二)身體任何一部位中點有病
比如肘膝有病可在痛點四周找痛點按揉。其他任一部位痛,如手臂的尺澤穴是疼痛部位,可在痛點四周找痛點按揉。
1.耳朵:在耳朵四周找痛點按揉;腎開竅于耳,在腎經找痛點按揉;所有帶孔的出問題都可加孔最;腎與三焦通,中渚可壓。
2.鼻子:在鼻子四周找痛點按揉;肺開竅于鼻,孔最按揉;肺與膀胱通,金門可按揉。
3.眼睛:在眼睛四周找痛點按揉;肝開竅于眼,肝經五里穴附近找痛點;久視傷血勞于心,心經通里穴;腋窩,肝邪留于腋窩。
4.嘴巴: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口瘡或手足口病就是脾不好了,在口四周找痛點按揉;灸肚臍補脾;按脾募章門,溝通肝脾,疏肝健脾;肺脾同名經孔最可按;脾與小腸別通,小海穴按揉。
四、陰陽之妙用
在治療疾病過程中,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說。有一次我的肩胛部位有些痛,運用一些方法不能很好止痛,我考慮后為陽,前為陰,能不能從陰引陽來治療呢?我試著在胸前與肩胛對應的部位找到一壓之特痛點,試著壓此痛點,活動了一下肩胛,令我驚奇的是竟然點到痛止。后來我又接連治了好幾例肩胛部位疼痛的患者,病程短的壓一兩次就好,病程長的也就壓了四五次,而且患者自己也可以壓,非常方便。我將治療方法公布在網上,患者反饋效果很好。也許有人說這個方法太簡單了,但你不能忽視它。以后我碰到一些胸悶、胃疼、腹痛等胸腹疾病的患者,就有意在其背部對應的部位找壓痛點。找準了壓痛點,效果就不言自明了。其實人體五臟六腑相對應的俞穴、募穴都集中在胸背部,人體胸腹內部所產生的病變,都可以在脊背部,胸腹部找到其相應的壓痛點,這個點也是最直接的治療點。如果加壓尺澤穴效果會更好。配合相應的耳穴、全息穴和×形高升點,會創造一個更佳的治療組合。
在人體的頭頸部,四肢部位同樣也可運用這種方法。
附二:本書中穴位尺寸的定位方法
利用自己的手指來量尺寸的方法,自己的手指的長度,只適合自己的身體。
1.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指時中節橈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為1寸,但是這個測量方法會比骨度分寸稍長。
2.拇指同身寸:拇指指骨間關節之間的寬度為1寸。
3.橫指同身寸:第2~5指并攏時指骨關節橫紋水平的4指寬度為3寸。
4.本文所說穴位均不在標準穴位定位位置,而是在標準定位的穴位上下左右1.5寸范圍內找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