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事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

什么東西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應該抓住哪些要素呢?孫子的回答是“五事”,也就是五大戰略要素:“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天、地、將、法,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大關鍵戰略要素。正是這些基礎性的因素,為戰爭的取勝提供了深層次的支撐,決定了軍隊和國家的命運和最終結局。道、天、地、將、法,這大概是孫子最廣為人知的理念了。即使你以前沒有讀過《孫子兵法》,你可能也聽別人講過這些理念。

“五事”之中,第一個要素是“道”。什么是“道”?

中國人特別喜歡講“道”,道家有道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道”,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甚至也專門講過“道”。但各家對“道”的內涵的理解并不一樣。孫子所說的“道”是什么呢?

孫子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道,就是讓民眾和君主有共同的意愿和追求,因而可以同生死,共患難,而不畏懼任何危險。

所以,“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使命。

“道”這個東西看起來很虛,但是從歷史的興衰來看,“道”實實在在地在起作用。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失去了天下的政權,往往是因為失去了民心。而得到天下的一方,往往是因為能夠描繪一個打動人心的愿景。

國共之爭就非常典型。國民黨為什么失去了大陸?共產黨為什么取得了天下?

蔣介石到了臺灣以后,做了大量的反思。因為他必須解釋,為什么僅僅三年的時間,430萬國民黨軍隊,就被120萬的共產黨軍隊給打敗了。

1950年、1951年左右,蔣介石的很多講話,都提到國民黨失敗的原因,還是非常深刻的。蔣介石一個核心的結論是:國民黨的軍隊已經失去了靈魂,而沒有靈魂的軍隊是打不了勝仗的。

國民黨的軍隊叫什么名字?“國民革命軍”。當年培養國民革命軍軍官的黃埔軍校,門口曾經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走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講得很清楚,你到這里來是干什么的。

林彪是黃埔四期的學員,入學的時候蔣介石作為校長給他們訓話:你們這些人為什么到這里來?兩條:一是革命的精神,一是犧牲的精神。

當年黃埔軍校的學員所受的軍事指揮的訓練非常有限。戰爭年代,用人之際,根本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有四年的時間讓你讀軍校。四個月、六個月,匆匆忙忙學些指揮的皮毛,就要帶兵上戰場了。所以黃埔軍校這些學員的指揮底子,其實并不很扎實。黃埔軍校為什么名將輩出?就是由于不怕死的精神。東征和北伐的過程中,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傷亡率是非常高的。

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10萬,橫掃北洋軍閥70萬。當時直系、皖系、奉系三大軍閥,任何一派軍閥的隊伍單獨拿出來,都在20萬以上。10萬人憑什么打敗了70萬?背后就是不怕死的精神。

但是國民黨在北伐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很多中小軍閥看到大勢已去,紛紛投靠國民黨,改編成國民革命軍。這些軍閥的隊伍都是沒有經過改造的。國民革命軍的規模在迅速擴張,但核心的價值觀被迅速稀釋了。

這也是組織在發展中經常會遇到的挑戰:當組織在迅速擴張的時候,核心價值往往就會被稀釋。

國民黨面臨的另一個更大的考驗在于,國民黨后來名義上統一了中國,變成了執政黨。執政黨和革命黨是不一樣的。革命黨要拋頭顱、灑熱血,沒有堅定的信仰和理念,根本就不可能。執政黨掌握了國家資源,能夠獲得好處,而且沒風險。所以這時候很多人是為了求利而來的,國民黨越來越變成了一個靠利益凝聚在一起的集團,當年的價值與追求越來越淡化。

蔣介石其實內心非常著急,他知道這樣下去不行,旁邊還有一個共產黨在咄咄逼人。他幾度想對國民黨進行改造,甚至想給國民黨改名,叫“勞動國民黨”,寓意不可脫離勞動人民,但是已經無力回天了。

在競爭的環境中,人和組織都很容易迷失自我。組織最大的迷失,是初心的迷失。無數組織都是因為這一條而走向平庸和失敗。


共產黨為什么得天下?

了解黨史的人都知道,共產黨當年的創黨元老,很多人的家庭背景其實是很優越的,有的是地主,有的是富農,有的是資本家。這樣他們才能受良好的教育,甚至出洋留學,接受馬列主義,接受共產主義信仰。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幾乎所有的西方列強都侵略過中國,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想給中國找一條出路。這些元老是真心相信:蘇俄的道路,就是救中國的道路。所以他們當年的人生選擇,我們今天依然會感到震撼。

葉劍英是當年粵軍第四軍的參謀長。葉劍英在粵軍中指揮作戰的時候,是坐在轎子里面,旁邊還有人挑著白蘭地,隨時要喝白蘭地的。但是葉劍英換下了皮鞋,穿上了草鞋。

朱德當年是滇軍的旅長,是一位少將,過的是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他認為這些東西沒有任何意義,全部放棄,去了歐洲。

劉伯承當年是川軍名將。他想在川軍里面混個飛黃騰達,非常容易,但是他參與發動了瀘州起義,從此顛沛流離,無怨無悔。

全是這樣一批人。

共產黨在創立之初經歷了多少挫折,多少失敗,多少打擊,但是,她的核心團隊從來沒有解體過。她有一種死而復生、散而復聚的力量。

共產黨經歷的失敗實在是太多了。南昌起義失敗了,秋收起義失敗了,廣州起義失敗了。三大起義全部失敗了。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殘部700多人上了井岡山。朱德率領南昌起義的殘部1 000多人上了井岡山。兩支隊伍會師,成為紅軍的基礎。后來不斷地發展起來,又不斷地遭遇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后,紅軍被迫長征。長征出發的時候,紅一方面軍是86 000人,走到陜北之后,剩下不到8 000人。100人中不到10個人可以活著走到最后。

但是共產黨這個組織有個特點,只要有機會,馬上就星火燎原,發展壯大。

由于日本入侵華北,抗日呼聲高漲,民族矛盾代替國內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西安事變后,北方的紅軍主力改編成八路軍,南方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加起來一共是4萬人。

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不斷地敗退,淪陷區的國民黨政權也不斷地崩潰。日本侵華進展很快。但是日本人人少,只能控制一些大的城市和交通要道,也就是一些點和線。大量的面,日本人是沒法控制的。這樣,敵后出現了大量的空白地帶。共產黨抓住了這個機會,迅速向敵后發展,很快就成長起來。

抗戰開始的時候,共產黨的正規軍是4萬人,抗戰結束的時候,已經到了120萬。抗戰開始的時候共產黨的根據地人口是130萬,到抗戰結束的時候已經到了1個億。這時候共產黨已經變成了一支很難被打垮的力量。

國共合作抗日時,蔣介石特別想用高官厚祿把共產黨的一些精英拉過去。周恩來是他在黃埔軍校的同事,林彪是他的學生,但他們根本就不為所動,因為他們根本不是為了高官厚?而來。

共產黨的精英人物中,只有一個人投靠了國民黨,就是張國燾。蔣介石很高興。張國燾是什么人?四方面軍的領袖。四方面軍是共產黨軍隊人數最多的一支,按照國民黨軍隊或任何一支軍閥部隊的邏輯,這一下子可以拉多少人過來?但是沒有想到,就連張國燾的警衛員都不跟他走。張國燾的警衛員在新中國成立后是湖北省軍區的副司令,是一個少將。張國燾投靠國民黨以后想了很多辦法,想瓦解中國共產黨組織,但是一事無成,最后被國民黨拋棄。

我在課上經常會問EMBA學員一個問題。長征時的紅軍,是一支讓今天的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軍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裝備極差,顛沛流離,每天面對的是困苦和死亡。如果這是一支國民黨的軍隊,或者任何一支軍閥的軍隊,離開蘇區之后不久,這支隊伍早就散了。但紅軍的長征為什么取得了最后勝利?

因為這是一支有信仰的部隊。

跟任何一派軍閥相比,共產黨的力量在初期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更不用說跟更加強大的國民黨比了。為什么最終是共產黨取得了政權?

因為這是一個有信念的組織。

共產黨的真正優勢是政治的優勢。在國共博弈的過程中,這種政治的優勢一步步轉化成了軍事上的優勢。這就是雙方力量消長的關鍵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聂荣县| 鹿邑县| 绥阳县| 朔州市| 云龙县| 门源| 横峰县| 新竹市| 长海县| 和平县| 广平县| 昌黎县| 阿坝| 观塘区| 沭阳县| 建湖县| 九台市| 阜新市| 江安县| 竹溪县| 大洼县| 玛多县| 凌云县| 大港区| 安乡县| 五大连池市| 夏津县| 东港市| 湄潭县| 施秉县| 化德县| 广昌县| 怀安县| 盐城市| 宜兰市| 岳西县| 平塘县| 岐山县| 搜索| 长宁区|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