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戰者說:孫子兵法與取勝法則十二講
- 宮玉振
- 3693字
- 2020-08-11 18:05:55
全勝
圍棋與象棋的區別
上面兩講,我們講的是組織的管理。從這一講開始,我們講戰略的9個理念。我們首先討論《孫子兵法》中最核心的理念——全勝。
全勝,顧名思義,就是十全十美的勝利,最完美的勝利。
什么是最完美的勝利?顯然就是不用打就能贏,不戰而屈人之兵。
關于取勝,孫子有這樣一段經典的論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p>
打仗就是這樣:你讓對方的國家完整地降服,為你所用,這是最高的境界;你攻破了對方的國家才取得勝利,這是次一等的境界。你讓對方的軍隊完整地降服,為你所用,這是最高的境界;你打敗了對方的軍隊才取得勝利,這是次一等的境界。依次類推,一直到卒、伍,都是如此。
在這段話中,孫子提出了一對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就是“全”和“破”。
孫子提出了很多原創性的概念,像奇正、虛實、專分、形勢、攻守、迂直等等,也包括全破,這些都是《孫子兵法》中很核心的理念。
什么叫“全”“破”呢?全就是圓滿,破就是殘破。全和破是兩種不同的勝利。
戰爭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爭是一種暴力的對抗,而暴力的對抗往往會讓對抗的雙方都付出慘重的代價。
漢代的李廣利伐大宛厲不厲害?厲害,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但第一次伐大宛,漢軍士卒剩下的不過十分之一。第二次伐大宛,6萬人將近5萬人沒有回來。
近代的英國人打仗厲不厲害?厲害,幾乎打遍全球無敵手。但一場布爾戰爭,讓英國人耗費了2.2億英鎊。英國人雖然贏了,國庫也幾乎打空了。
所以西方有著名的“皮洛士式的勝利”的說法,專門指戰爭中那些花費巨大代價才獲得的勝利。皮洛士是古希臘伊庇魯斯國王,曾經率軍入侵意大利,與羅馬人作戰。在赫那克里亞會戰和阿斯庫倫會戰中,皮洛士兩次打敗了羅馬軍隊,自己也遭受了重大傷亡,尤其是損失了大量的軍官與骨干。所以在會戰結束后,當有人向他祝賀勝利時,據說皮洛士嘆息著說:“要是再來一次這樣的勝利,就沒有人可以和我一起回國了?!?/p>
如果你打敗了對手,但是自己已經損失慘重;如果你取得了天下,但是天下已經殘破不全,那么這樣的勝利、這樣的天下,有什么意義呢?
企業競爭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打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但是整個行業已經被打爛了,這樣的勝利有什么意義呢?
我們看到太多這樣的例子:行業中不斷升級的惡性競爭,一步步演化成競爭者的彼此傷害,最終整個行業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從而陷入孫子所說的災難性的“破”的結果。
企業競爭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為了單純地打敗對手。理性的競爭,是為了給自己的企業創造一種更有利于長遠發展的良好環境。
在孫子看來,“全”和“破”是兩種不同的理念,兩種不同的思維,兩種不同的境界,也是兩種不同的結局。
軍事學的概念總是比較抽象的,不太好理解,打個比喻,就好懂多了。
美國有個研究《孫子兵法》的專家叫麥克內利,他曾經用下棋來幫我們理解什么叫“全”和“破”。
他說西方人喜歡下棋。下什么棋呢?國際象棋。國際象棋怎么下?吃子。目的是通過不斷消滅對方的棋子來取勝。游戲開始的時候,棋盤上布滿了棋子。但下完棋、勝負已分的時候,整個棋盤上沒有幾個子了,只剩下了殘破不全的棋局。
他說這就叫作“破”。
中國的老百姓也下象棋。但中國真正的高手下什么?圍棋。圍棋怎么下?如果你著眼于吃對方的子,你永遠成不了高手。圍棋要學會布局、造勢。棋手著眼的是不斷演變的大局,而不是一時的你死我活。所以圍棋往往是你下你的,我下我的,半天都不發生沖突。
在圍棋中,你不能通過無休止地吃子來打敗對手。只知使用相互傷害的手段,永遠也贏不了棋。事實上,高手對弈,通常沒有幾個子會被吃掉,你只需要占領最大面積的地盤就可以了,吃子反而是次要的目標。
與象棋相反,圍棋在游戲開始的時候,棋盤完全是空的;但游戲結束的時候,整個棋盤卻是滿的。
麥克內利講,這就是“全”。
競爭也是這個道理。我們應該學會圍棋的思維,而不是象棋的思維。
不要一提競爭,就想到簡單的對抗、沖突。高手從事的競爭,從來不是這樣的競爭。
孫子講:“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p>
百戰百勝,不是高手中的最高手。不用打就能贏,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乍一看,孫子的理念,好像跟我們平常人的觀念不太一樣。百戰百勝,多好的將軍啊!哪一個管理者不希望自己手下有百戰百勝的將軍??!為什么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百勝”的重心在哪里?在“戰”。“戰”就是對抗,就是沖突。不斷地通過對抗、沖突的方式來取勝,一定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消耗。
戰爭中經常有這樣的例子:贏了眼前,卻輸掉了長遠;贏了局部,卻輸掉了全局。
管理中也有同樣的情況。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朋友:口才極好,辯才無礙,好勝之心很強,跟人家辯論的時候,一定要爭出個勝負高低。結果呢?
你跟客戶辯論,贏了辯論,但失掉了生意;你跟領導辯論,贏了辯論,但失去了生存的環境;你跟團隊辯論,贏了辯論,但是失去了別人的支持;你跟家人辯論,贏了辯論,但傷害了感情。
過于陷入局部的爭奪,反而會失去對全局的把握能力。用對抗的思維去處理事情,即使贏了,往往也是殘局。
競爭者當然要關注競爭與對手,但是過于關注對手,你的眼光就會為對手所限制。
太強的競爭與敵對意識會限制你的視野和格局,影響你的判斷與思考,以及你的策略選擇,讓你陷入跟對手較勁的死結中不能自拔。
真正的高手,不會只盯著一時的你死我活,而是著眼于不斷變化的大局。
如果你回顧一下自己或者身邊朋友的職業生涯,你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剛剛入職的時候,或者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你經常會看重每一場的勝利,并且為了每一場勝利都是不惜代價,全力以赴。
但是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并不是每一場勝利都那么重要,也并不是所有的勝利都只有通過對抗的方式來取得。
有時候非對抗的方式,甚至合作的方式,會讓你代價更小,成本更低,贏得更多,結果更加完美。
關于勝利,孫子講過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闭嬲呤秩〉玫膭倮瑳]有智慧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戰功。
我的老師吳如嵩先生講,他有一次跟俄羅斯漢學家克平女士交流,克平女士說她非常喜歡《孫子兵法》的一個理念:佩戴勛章最多的將軍,不是最好的將軍。吳老當時一愣,《孫子兵法》原文中并沒有這句話,但仔細一想,這不就是對“無智名、無勇功”最好的解釋嗎?
所有的勛章都是打出來的。不需要打就能贏,才是將軍的最高境界。
看重一城一地的得失,是戰術家。著眼整場戰爭去布局,是戰略家。超越戰爭去思考戰爭,才是政治家。
我們前面提到的皮洛士,毫無疑問是一名優秀的戰術家,然而卻缺乏政治頭腦和戰略眼光,因而取得了無數轟轟烈烈的戰績,卻無法贏得持久的勝利。
可惜的是,歷史上并不缺乏皮洛士式的悲劇。
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軍隊的戰術向來都是大膽而精明,幾乎沒有任何軍隊可以在戰術方面與德軍相比。但是,當1918年和1945年兩度塵埃落定時,德國軍隊證明自己政治無能且戰略無方。其戰術與作戰的優異表現,無法補救政治與戰略的錯誤。德軍卓越的戰術能力,最終只是讓所有交戰方都蒙受了更慘重的損失。
在戰爭史上經常有這樣的現象:戰術層面的一時勝利,恰恰導致戰略層面的全盤皆輸。
就像二戰中日本轟炸珍珠港一樣。從戰術上來說,偷襲珍珠港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突襲之一;然而從戰略上來說,卻是日本軍國主義走向滅亡的開始。
基輔會戰也是如此。此次會戰是二戰時期最大的包圍戰,蘇軍5個集團軍被消滅,65萬人被俘。德軍繳獲3 500門火炮,還有900輛坦克。希特勒得意地稱這場會戰為“世界戰爭史上最偉大的會戰”。
然而這場會戰,卻使德軍失去了占領莫斯科的最好機會:德軍因為基輔會戰而喪失了兩個月的寶貴時間,等到德軍發起莫斯科戰役時,已經是10月份了。先是秋雨導致德軍寸步難行,接下來的嚴寒導致德軍幾乎失去了戰斗力。而蘇軍方面,則因為這兩個月,得到了寶貴的動員西伯利亞預備隊的機會。
德軍莫斯科戰役的失敗由此開啟,德國在三到五個月內征服蘇聯的計劃由此破產,而德軍的“閃擊戰”時代,也由此宣告結束。德國陷入兩線作戰,從此成為無法改變的事實。
曾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的哈爾德上將認為,基輔會戰是“東線戰役中的一個最大的戰略性錯誤”。魯道夫·霍夫曼將軍后來也總結說,基輔戰役“偏離了大方向”。
企業也是這樣。有太多企業,就是因為太看重短期的業績,反而損害了公司的長遠發展。
所以,不要為了戰術的勝利而偏離了你戰略上的目標,也不要用簡單的戰術組合去取代真正的戰略。一系列看來合理的戰術調動,給你帶來的恰恰可能是更大的戰略災難。雷軍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
而比戰略懶惰更可怕的是,戰略上出現了問題,卻茫然不知,或不愿承認,甚至把問題甩鍋給下屬,甩鍋給團隊。因此就不是去解決更根本的戰略問題,而是企圖通過戰術或執行層面的努力來挽回局面。
二戰后期,面臨戰略上的困境,希特勒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新技術與裝備的研發以及發起成功的戰術性行動上,比如說那場孤注一擲的第二次阿登戰役。然而希特勒的命運告訴我們,不解決戰略層面的根本問題,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戰術與執行上,最終只會讓你更有效地去做錯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