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賞罰孰明

“法”的第四個維度,也是最后一個維度,是“賞罰孰明”。張預注解:“當賞者,雖仇怨必錄;當罰者,雖父子不舍。”

如果說“法令孰行”的關鍵在“行”,那么“賞罰孰明”的關鍵就在于“明”。

孫子之所以強調“明”,是因為在實際管理中,賞罰從來都是組織最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曾說:“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故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虛施則勞臣怨,罰妄加則直士恨。”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獎賞是用來鼓勵立功的,懲罰是用來杜絕奸邪的。獎賞不能不公平,懲罰也不可不公正。通過獎賞,使下屬知道獲獎賞的原因,那么勇士們就知道該為什么而奮不顧身了。通過懲罰,使下屬明白被懲罰的緣由,那么做壞事的人也就知道有所畏懼了。所以獎賞不能無根據地實施,懲罰也不能隨便亂用。獎賞沒有根據,付出的人就會心生怨意。懲罰隨隨便便,正直的人就會憤恨不平。

這段話講得非常精彩。賞罰不明,必然導致是非不分,引發下屬心灰意冷或心生抱怨,乃至極大地打擊組織的士氣。賞罰不明,從來都是導致管理和領導失敗的關鍵因素。

前面我們講過孟良崮戰役。整編七十四師為什么全軍覆沒?

在今天的臺灣“國史館”中,藏有一份編號為00202040001407的文件。這是1947年5月6日整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寫給他的校長蔣介石的一封信。信中對國民黨軍隊內戰以來屢戰屢敗的原因進行了直言不諱的剖析:

“惟進剿以來,職每感作戰成效,難滿人意。目睹歲月蹉跎,坐視奸匪長大,不能積極予以徹底性打擊。以國軍表現于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匪能進退飄忽,來去自如,我則一進一退,俱多牽制。匪誠無可畏,可畏者我將領意志不能統一耳。竊以若不急謀改善,將不足以言剿匪也。”

就在張靈甫寫完這封信的10天以后,也就是1947年5月16日,整編七十四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全殲。整編七十四師覆沒的原因之一,正是蔣介石“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從而導致國民黨軍隊“敗不相救”。

當華東野戰軍將整編七十四師包圍起來的時候,國民黨的幾十萬大軍離孟良崮近則數公里,遠也不過一兩天馳援便能趕到,只要援軍趕到,就能馬上與整編七十四師形成對華東野戰軍的里應外合、中心開花之勢。

整編七十四師陷入包圍時,蔣介石曾下達了各路大軍必須從速進援合擊的手令,并威脅“如有萎靡猶豫,逡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頓”,“定以畏匪避戰,縱匪害國,貽誤戰局,嚴究論罪不貸”。湯恩伯也要求所部“不顧一切,星夜進擊,破匪軍之包圍,救袍澤于危困”。

然而無論是蔣介石的嚴令還是湯恩伯的苦求,都未能見效。直到整編七十四師被全殲,各路援軍始終未能跨入華東野戰軍包圍圈一步。

孟良崮戰役之后,蔣介石專門組織了一次軍事檢討會。會上蔣介石大罵下屬“智信仁勇嚴必備的武德完全喪失”。然而蔣介石并不明白,國民黨軍隊“敗不相救”的惡習,其根源恰恰在于他的“賞難盡明,罰每欠當”。

國民黨軍隊最大的特點就是派系林立,親疏分明。蔣介石的基本策略,就是以黃埔系來控制中央軍,以中央軍來控制雜牌軍。

中央軍是蔣介石的嫡系,蔣介石以黃埔軍校校長的身份,與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形成了私人之間的服從關系。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以學生的身份效忠于校長,蔣介石則在職務、裝備、后勤、作戰等方面給予黃埔軍官種種特權,從而達到通過黃埔軍官來控制軍隊的目的。

對于中央軍之外的雜牌軍,蔣介石采取的則是分化、控制和吞并的策略。一方面通過戰場作戰來借刀殺人,消耗雜牌軍的力量;另一方面,對于打了敗仗的雜牌軍,則會乘機取消其番號,奪取其地盤。這樣也就達到了排擠削弱雜牌軍、擴大發展中央軍的目的。

蔣介石的這一招的確是有效的。但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國民黨軍隊中鉤心斗角、敗不相救的惡劣文化一步步形成。

對于中央軍來說,黃埔軍官個個都是具有通天本領的“天子門生”,蔣介石一手提拔的這些學生,都唯蔣校長馬首是瞻,唯蔣校長一人之命是從,都要爭相得到蔣校長的寵愛,得到校長的寵愛便是最好的終南捷徑,這就必然導致彼此之間爭風吃醋,相互拆臺,上下傾軋,內斗不已。

而對于雜牌軍來說,稍有不慎,便會面臨著被蔣介石削去番號的危險,因而作戰時考慮的首先是保存實力,絕對不會為了別人犧牲自己,絕對不會有勇敢任事、顧全大局的精神。

這種重“親疏”而不重“公平”的管理模式,必然會導致張靈甫所說的“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對中央軍當罰而不罰,雖罰亦不足以服眾;對雜牌軍當賞而不賞,雖賞亦不足以激勵。

由此帶來的問題,是“賞不知感,罰不知畏”。被賞的人雖然得到了獎賞,但并不因此而感奮;被罰的人雖然受到了處罰,但并不因此而生畏。賞罰作為激勵的基本手段由此全部失效。

其結果,就是張靈甫所說的,“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最終使整個組織為之付出慘重的代價。


晚清歷史上,有一場戰役你或許不一定熟悉,但圍繞這場戰役所發生的故事卻非常耐人尋味。這就是清軍與東捻軍的尹隆河戰役。

尹隆河戰役發生于1867年。清軍方面的兩位統領,分別是淮軍的劉銘傳和湘軍的鮑超。這兩人都以敢戰著稱,卻分屬不同的軍系。

戰前的頭一天,劉銘傳傳書給鮑超,約定第二天上午7點,兩人同時對東捻軍發起進攻。鮑超應許了下來。

不料劉銘傳想搶頭功,到了第二天一早,竟然命自己的淮軍比約定時間提前兩個小時出發,搶先向東捻軍發起進攻,結果卻偷雞不成蝕把米,因為兵少力單,陷入了東捻軍的重重包圍。淮軍損失慘重,多名骨干戰死,劉銘傳本人也差點兒被俘。

幸虧鮑超率部及時趕到,拼死救出了劉銘傳和他的殘部,而且鮑超還趁東捻軍陣形混亂之機發起進攻,大獲全勝,東捻軍由此一蹶不振。

這一仗算是先敗后勝。先敗的原因,是劉銘傳違背約定,提前出兵,導致淮軍損失慘重。按照軍法,當然應該追究劉銘傳的責任,以杜絕類似事情發生。

可是奇葩的一幕出現了:劉銘傳反過來給李鴻章打了個報告,將責任全推到了鮑超身上,說是因為鮑超沒有按時出擊,導致淮軍大敗。李鴻章是淮軍領袖,自然袒護自己的嫡系,所以在給朝廷的報告中,就按劉銘傳的劇本,給鮑超加了個“失機冒功”的罪名。朝廷竟然也不辨真偽,根據李鴻章的報告,下旨對鮑超嚴加斥責。

鮑超立了這么大的功勞,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朝廷的處分,差點兒氣暈過去,當即辭職走人。湘軍因此也就失去了鮑超這員大將。

這樣的結果,湘軍肯定不干了,所以上上下下都強烈不滿,群情激昂。李鴻章十分被動,為了擺平湘軍,又不得不出面給鮑超請功。但鮑超早已心灰意冷,再也不愿為官。

劉銘傳以怨報德,就連他的同僚舊友也覺得他做得過分,這位淮軍第一名將,十幾年的時間里只好賦閑在家。


司馬光曾說:“夫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為治,況他人乎?”下屬有功,你卻不賞,下屬有罪,你卻不殺,就是堯舜這樣的圣明之君當老大,管理起來也會一塌糊涂,況且其他人呢?

賞罰不明,甚至獎優罰劣變成了獎劣罰優,傷害的往往是組織中最優秀的那些成員的感情,打擊的也往往是組織中最優秀的那些成員的積極性。所謂的“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這必然會導致組織的整個風氣出現問題。

沒有人不犯錯誤,領導也如此。身為下屬,可以原諒領導其他的失誤,但絕對難以接受領導的賞罰不明,是非不分。

賞罰不明,輕則讓下屬心理不平衡,乃至產生怨恨;重則對領導失去信心,認為領導無能,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這樣的結果,對組織的傷害是極大的。

不公正的賞罰,可能會滿足某些小團體的利益,但同時卻會引發組織中大部分成員的消極情緒,從而給組織帶來更大的麻煩。好領導者一定要保證賞罰分明。

張居正曾經講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賞一人當其功,則千萬人以勸;刑一人當其罪,則千萬人以懲。”一個人立了功,你的獎賞非常恰當,千萬人就會加倍努力;一個人犯了錯,你的懲罰非常得當,千萬人就會引以為戒。

那么問題是,領導者為什么有時候會賞罰不明呢?

從管理歷史上來看,賞罰不明的原因,無非就是蔡鍔所說的四條:“或姑息以圖見好,或故為苛罰以示威,以愛憎為喜怒,憑喜怒以決賞罰。”

或者是姑息遷就,以企圖收買人心;或者是故意苛刻,以顯示自己的威風;以個人的愛憎而喜怒,憑個人的喜怒而賞罰。

簡言之,就是私心太重。

古人講“公”“明”,“公”才能生“明”。要想做到賞罰分明,關鍵就是把握公平公正這條最基本的原則。

管理最忌諱的,就是以私情害公義。

據說當年馬云“揮淚斬衛哲”時,內心曾經極其糾結。但馬云最后還是做出了眾所周知的選擇。

他后來解釋說:“我要做的是捍衛這個公司的價值體系。如果你叫我一聲‘大哥’,我就可以不殺你,那以后,有多少兄弟叫我‘大哥’?我不是‘大哥’。”

拿下衛哲的震撼力,可想而知。馬云此舉,成了多年以后人們還在津津樂道的一個經典管理案例。

還需要指出的是,“賞罰孰明”的“明”,除了當賞則賞、當罰則罰、賞罰公平,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賞罰要適度。

《左傳》曰:“賞不僭而刑不濫。”獎賞不要過分,刑罰不要濫用。

杜佑也引用王凌的話說:“賞無度,則費而無恩;罰無度,則戮而無威。”如果獎賞無度,就算花了大把的銀子,下屬也不會感恩;如果濫用懲罰,就是天天大開殺戒,也沒法樹立起威信。

賞罰過重不行,賞罰過輕也不可以。漢代的徐干在《中論》中講得很清楚:“賞罰不可以重,亦不可以輕。賞輕則民不勸,罰輕則民亡懼。賞重則民徼幸,罰重則民無聊。”獎賞過輕,下屬就不會受到激勵;處罰過輕,下屬就沒有了畏懼。獎賞過重,下屬就會生僥幸之心;處罰過重,就會民不聊生。

無論賞還是罰,都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獎賞與功勞相匹配,懲罰與過失相對應。

準確把握好寬嚴的度,進行精準地賞罰,這樣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激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坪县| 巴青县| 马关县| 文昌市| 额济纳旗| 信阳市| 翁源县| 明星| 湘乡市| 老河口市| 正宁县| 徐汇区| 娱乐| 怀远县| 嘉鱼县| 吉隆县| 黑山县| 乐亭县| 云南省| 镇沅| 兴义市| 静宁县| 老河口市| 天长市| 文登市| 博乐市| 永登县| 大余县| 长春市| 汉源县| 彝良县| 娱乐| 阿克陶县| 仙桃市| 大方县| 开江县| 辰溪县| 库伦旗| 定陶县| 泰来县|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