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商務概論(第2版)
- 高功步
- 4537字
- 2020-08-28 16:34:17
2.4 電子商務應用中的政府行為
電子商務應用中的政府行為是影響電子商務應用發展的重要因素。電子商務應用,從一開始就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電子商務應用中的政府行為,既包括對電子商務發展的促進,也包括對電子商務環境的監管,主要體現在電子商務應用發展的政策與法規上。作為社會和市場管理者,政府需要加強對電子商務有效的監管,履行市場監管者的責任,以保證電子商務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有效的政府監管,可以為電子商務應用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4.1 對電子商務應用發展的促進
美國政府不斷完善電子商務政策,使之漸成體系。為了保持和擴大在電子商務方面的領先優勢,近幾年來美國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電子商務的政策法規。1996年12月,美國政府提出了《全球電子商務綱要》文件;1997年12月11日,美國政府發表了《全球電子商務框架白皮書》,指出政府有必要修改和制定法律,盡快建立規范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1998年,美國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互聯網免稅法案》,規定在三年內禁止征收新的互聯網訪問和服務稅;1998年5月,美國商務部發布《新興的數字經濟報告》,1999年6月,美國商務部發布了第二份《新興的數字經濟報告》;2000年3月,美國與歐盟就網上隱私和保護問題達成協議,促進美歐電子商務協調發展;2000年6月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了《數字經濟2000年度報告》;2000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確認電子簽名的法律地位。這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為美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掃清了障礙,營造出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示范法)正式成行,面向全國專家學者征求意見;2005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文件《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5]2號);2009年,商務部商貿服務司發布《促進加快流通領域電子商務發展》(商貿發[2009]540號)文件;2010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49號);2011年,商務部發布《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服務規范》(公告2011年第18號),發改委、商務部等5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的指導意見》。2011年11月16日,國家發改委在深圳召開“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國家物聯網云計算試點示范、國家創新能力建設”授牌表彰大會。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21個城市(后增加到23個)被授予“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牌匾。這23個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青島市、寧波市、廈門市、深圳市、哈爾濱市、武漢市、廣州市、成都市、南京市、長春市、杭州市、福州市、鄭州市、昆明市、銀川市、南寧市、吉林市、蘇州市,汕頭市。2013年10月31日,商務部以商電函[2013]911號印發《關于促進電子商務應用的實施意見》,該《意見》分為工作目標和原則、重點任務、保障措施三部分,重點任務是:引導網絡零售健康快速發展;加強農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應用體系建設;支持城市社區電子商務應用體系建設;推動跨境電子商務創新應用;加強中西部地區電子商務應用;鼓勵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鼓勵特色領域和大宗商品現貨市場電子交易;加強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建設;扶持電子商務支撐及衍生服務發展;促進電子商務示范工作深入開展。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3月20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商務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通知,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2號)中關于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的工作部署,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高技[2013]894號)的有關要求,經研究并評議論證,同意東莞市、義烏市、泉州市、莆田市、徐州市、長沙市、株洲市、溫州市、貴陽市、宜昌市、贛州市、常州市、濟南市、臺州市、濰坊市、呼和浩特市、西安市、揭陽市、煙臺市、蕪湖市、無錫市、石家莊市、南昌市、沈陽市、洛陽市、蘭州市、合肥市、桂林市、襄陽市、太原市共30個城市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5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國發[2015]24號),進一步明確國家鼓勵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態度,指明利用電子商務培育經濟新動力的發展方向。5月15日,商務部制定發布《“‘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目的是加快互聯網與流通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流通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民生方式,釋放消費潛力。《行動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在電子商務進農村、電子商務進中小城市、電子商務進社區、線上線下融合互動、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打造安全高效、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流通產業升級版,實現流通方式的不斷創新、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流通環境的進一步完善。《行動計劃》提出將培育200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60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培育150家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推動建設100個電子商務海外倉、指導地方建設50個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基地。
我國政府針對電子商務應用發展,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①積極制訂開發電子商務的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同時還要制定法律法規,為全社會開展電子商務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確保有序競爭、合同履行、保護知識產權和私有權利、防假冒、增強透明度、增進商業貿易、促進爭端的解決等。
②率先示范,即積極推動政府上網,開展G2B和設立咨詢網站,特別是要以G2B帶動B2B作為發展電子商務的切入點,實現政府信息化、政府公開上網采購,必將推動企業信息化和B2B電子商務的發展。
③制訂電子商務技術標準與標準化模式,使網上交易規范化、標準化,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筑社會電子商務平臺。
④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推進企業信息化,鼓勵企業開展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是B2B電子商務的基礎,但傳統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速度十分緩慢。因此,必須提高傳統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加快其信息化進程,以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
⑤支持電子商務相關技術和開發,積極發展信息產業。信息基礎設施是電子商務發展的物質基礎和載體。發展信息基礎設施需要政府和業界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資和宏觀調控。同時,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和經濟安全,在電子商務相關技術方面一定要注重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開發,不能全部依賴進口。因此,必須大力支持電子商務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
⑥鼓勵發展電子商務教育與培訓,積極培養IT人才和電子商務應用人才,吸引國際一流人才。人才是電子商務應用發展的關鍵。
⑦鼓勵全民上網,普及計算應用,形成社會發展基礎。提高網絡技術水平,加強電子商務的安全性,切實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增強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
⑧加強電子商務領域的國際合作,謀求建立全球電子商務體系。互聯網全球性開放的特點,使建立網上國際貿易自由區的理想成為可能。
在百度上以“電子商務政府”為關鍵詞搜索,可以搜索到大量新聞,從這些新聞中可以提煉出兩個值得我們注意的要點,第一點是政府對電子商務的扶持正在落實到各個區域,這表示電子商務的政策支持已經從中央部門擴展到了地方政府;第二點是政府對電子商務的扶持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措施方法各有不同,但目的都一致,都是致力于從政策上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掃清障礙。
2.4.2 對電子商務交易行為的監管
與創辦超級市場、連鎖店相比,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只比最為發達的美國晚了幾年。我國應抓住這一機遇,利用工商部門轉變職能、加大執法力度的契機,不斷完善對電子商務市場進行監督管理的模式和思路,全力推動我國以網絡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形式的發展。
電子商務監管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和實踐的課題,特別是在當前階段,作為監管主體的政府,還需要選擇好監管的方式和監管的重點領域。例如,消除虛假信息,加強監管的制度設計,并不斷探索利用網絡手段監管網絡,發動群眾監管市場,依法、透明、高效、協同地進行監管,促進整個電子商務市場的健康發展。電子商務的虛擬性、多樣性和多元化特征使政府對電子商務監管涉及多個部門,主要通過立法形式進行。其監管電子商務的體系與國家的市場監管體制基本相當。從監管的角度看,電子商務的監管主要包括市場經營主體的監管、市場行為的監管及市場體系的監管,其重點在于對市場行為進行監管。
電子商務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安全問題、稅收、技術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等多方面問題,由于其特有的虛擬性和無國界性,使交易的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有的網絡公司通過給消費者提供虛假信息進行欺詐,有的消費者利用信用系統騙取商品,有的網站宣稱房屋貸款免利息,還有消費者在網上修改自己的不良信用記錄,另外還有涉及電子合同的履行、著作權的侵犯等問題。因此,亟須對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秩序進行必要的規范和整頓。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至今,已在國民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消費者的保護、假貨和侵犯知識產權現象的整治、對經營者的管理和保護,都會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監管方工作的重點。從2014上半年開始,我國整治電子商務并完善監管制度的大趨勢已經形成。2014年3月新消費者權益法出臺,6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布《關于開展2014紅盾網劍專項行動的通知》,從7月11日起用5個月時間開展專項行動,打擊通過互聯網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關閉一批違法違規經營網站。
2015年1月,商務部下發《網絡零售第三方平臺交易規則制定程序規定(試行)》,規定電商平臺在更改規則之前,需備案并公示,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對違反規定的電商平臺,除警告外還要對社會進行公示。長久以來,電子商務商家的規則制定都是自行其是,一家一個規矩且視情況隨意更改,公平性難以保障,甚至為此還鬧出過群體性事件。商務部出臺的這個規定,意在限制第三方平臺隨意解釋規則的過大權力,進一步保障商家的利益,維持市場公平。
通過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可以想見監管部門是能意識到電子商務存在的諸多問題的,如假貨和侵犯知識產權、虛假宣傳、虛假營銷、侵害消費者權益、刷單、隨意更改規則等。每一個規定的出臺,都有相當的針對性,又能給經營者留出調整的緩沖期。事實上在行業發展的這個角度,最好的規則不是令行禁止,而是構建促其向良性轉變的機制。
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迅速,而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們的信用意識差、對復雜經濟現象的判斷力低下等因素的影響,必須發揮政府部門的監督管理作用,引導電子商務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各級政府應注重發揮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市場監管主力軍作用。工商部門在監管各類市場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人才,執行的各種國家法律法規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在我國的電子商務體系中,市場監管應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對電子商務進行監管,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科技部等應在各自領域進行監管或向工商部門提供技術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