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向星空深處(天際線)
- (美國)蒂莫西·費里斯
- 1448字
- 2020-08-07 17:25:51
前言
——艾米莉·狄金森
——薩爾瓦多·達利
本書關乎仰望星空——人類最古老也最高尚、最新也最具挑戰(zhàn)性的行為之一。本書由三條主線編織——或者說是糾纏而成,我的功力還沒到流暢的程度。
第一條主線是我自己半生的觀星之旅,主要就是講當古老的星光照入我眼、啟迪我心的時候所發(fā)生的故事。這些境遇蘊藉深遠,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僅透過他人之眼來描述它們,顯得有點不夠。
第二條主線是講述目前席卷業(yè)余天文領域的變革——宇宙那些一度僅能為專業(yè)天文學家所知,甚至無人能及的深處,如今成為受好奇心驅使的觀測者所能抵達的地方。這些愛好者中有許多人滿足于欣賞宇宙奇景之美。還有些人則是近乎不計報酬地從事著科學研究工作,這不禁讓人思考“愛好者”這個身份的本質。
最好的定義也許來自業(yè)余愛好者出身的專業(yè)天文學家喬治·埃勒里·海爾,他將業(yè)余愛好者定義為“情不自禁的工作者”。[2]
第三條主線則有關于地球之外——用我們人類在目前對宇宙的初期研究中能夠做出的最好解釋,來解釋土星、指環(huán)星云、銀幣星系、北冕星系團到底是什么。學海無涯,但研究星辰和參加一場音樂會、觀看一次棒球比賽或與老友交談一樣,能讓你對關心和喜愛的事物多一份了解。
這本書無意成為一本天文愛好者指南,但我依舊希望它能鼓勵讀者將夜空的絢麗變成人生的一部分。宇宙對所有人敞開,天文愛好可以讓人意識到存在的美、理性和偉大,其豐富程度有如那些從音樂、美術和詩歌中能找到的事物。閱讀這本書無須對天文學有很多了解,讀者遇到陌生的詞匯時,可以查詢書后的術語表。如果你想嘗試觀星,可以參考附錄A“觀測技巧”,在那里我提供了一些入門建議。
偶爾觀測一些恒星或行星,所費的精力就如偶爾觀鳥一樣少,但認真的天文愛好者則為此投入可觀的時間和精力——熬夜簡直不值一提。問他們?yōu)槭裁匆鲞@些,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也經(jīng)常問他們這個問題,而多數(shù)人的答案和我自己的一樣,僅僅是因為某一刻我們仰望星空,一見鐘情,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原因說不清道不明,就像很難解釋自己為什么會與現(xiàn)在的配偶而不是與別人結婚。有些人會提及行星、恒星、星云、星系等諸多天體之美。有些人會援引宇宙的廣闊和自己在其中的歸屬感。還有人認為凝視星空讓人們彼此更親近,因為它提醒我們,我們本質上是一顆小小星球上的旅伴。如中國一位天文愛好者——大連的解仁江在最近的來信中所說,“天文是使我們彼此聯(lián)結的最意義深遠的(方法)。盡管我們膚色有異,國籍不同,但這顆行星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在我眼中沒有比這更崇高的事業(yè)了”。[3]
這本書主要是講故事,并不是學術評論,很多值得尊敬的天文學家和望遠鏡制作者沒被提到——并非他們本身有瑕疵,而是因為他們恰好不在我要講的故事中。我為自己的疏忽道歉,并希望得到諒解。講故事本身就如日照當空,照耀多少也就遮蔽多少。
此外還有許多觀測者,和他們的合作對我的研究至關重要,他們的善意和熱情是一種恩惠。我還要感謝我的太太和我的家人,以及威廉·亞歷山大、安德魯·弗勞克諾伊、埃德溫·C.克虜伯、歐文·拉斯特、薩拉·利平科特、艾麗斯·梅休、利夫·魯濱遜、唐娜·阿普里爾·赤·西和特拉·韋克爾。
《望向星空深處》自1991年開始動筆,陸陸續(xù)續(xù)寫到2001年,寫作的地點分別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和佩斯卡亞堡,以及加州索諾馬山的石山天文臺。部分原文發(fā)表于《紐約客》,體例有一定更改。
蒂莫西·費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