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原理、設計與應用(第2版)
- 楊保華 陳昌
- 3796字
- 2020-08-11 18:07:54
1.1 記賬科技的千年演化
如果說金融科技(F 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是保障社會文明的重要支柱,那么記賬科技(Ledger Technology)或賬本科技則是這一支柱最核心的基石。
大到國際貿易,小到個人消費,都離不開記賬這一看似普通卻不簡單的操作。無論是資金的流轉,還是資產的交易,都依賴于銀行、交易機構正確地維護其記賬系統。毫不夸張地說,人類文明的整個發展歷程,都伴隨著記賬科技的持續演化。
目前,很少見到對記賬科技演化規律的研究,這導致了人們對其認知的局限。近年來,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分布式賬本技術飛速崛起并快速得到應用。盡管如此,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區塊鏈與記賬問題的關系。區塊鏈到底解決了哪些問題?為何能在金融領域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按照科技發展的一般規律,記賬科技從古至今的演化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單式賬本、復式賬本、數字化賬本、分布式賬本。各個階段的時期和特點如表1-1所示。
表1-1 記賬科技演化過程


科技創新往往不是孤立的。記賬科技的發展也與眾多科技和商業成果的出現息息相關,特別是商業貿易、計算技術、數據處理等,如圖1-1所示。

圖1-1 記賬科技的演化與科技成果息息相關
下面筆者將具體講述不同階段中記賬科技的發展狀況。
1.單式賬本
人類文明早期,就已經產生了記賬需求和相關活動。已知最早的賬本是“庫辛(Kushim)泥板”,于1929年發掘于幼發拉底河下游右岸的伊拉克境內,如圖1-2所示。據鑒定,庫辛泥板屬于公元前3500~公元前3000年的烏魯克城(Uruk,美索不達米亞西南部蘇美爾人的古城),其內容被破譯為“37個月收到了29086單位的大麥,并由庫辛簽核”。
庫辛泥板同時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人類文字記錄。除了曇花一現的蘇美爾文明,在古中國、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人類早期文明中,都不乏與記賬相關的考古發現。
類似于這樣的通過單條記錄進行賬目記錄的方法稱為“單式記賬法”或“簡單記賬法”,對應的賬本叫“單式賬本”。
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甚至到今天),人們都在使用單式記賬法進行記賬,無論是記錄在泥板、繩索上,還是記錄在后來的紙質賬本中,雖然物理媒介不同,但核心方法都是一致的。
簡單記賬法自然易用,適合小規模的簡易賬務,但當面對大規模賬務,特別是涉及多個實體的復雜記賬需求時,就暴露出不少問題。首先是容易出錯。以庫辛賬本為例,如果大麥入庫和出庫交易記錄很多,就很難確認賬本記錄跟實際情況是否匹配;即使發現不匹配,也很難定位到哪次記錄出了問題。其次是容易篡改。賬本只有一個,只能保管在記賬者個人手里。假設記賬者不那么誠實,那么,他可以輕易地通過修改已有的記錄來竊取大麥,并且其他人很難發現賬本被篡改過。

圖1-2 烏魯克城的庫辛泥板
隨著商業活動的普及、交易規模的增大和參與方的增多(特別是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分離),單式記賬法已經難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記賬需求。代表現代記賬思想的“復式記賬法”應運而生。
2.復式賬本
14世紀的意大利,是世界貿易的門戶,來自各國的商人、學者、藝術家、工匠等齊聚于此,揭開了文藝復興大時代的序幕。此后長達三個世紀里,整個歐洲在商業、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都涌現出大量創新成果,對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有三項尤為引人注目:
●宗教改革。馬丁·路德批判了當時基督教的諸多弊端,提出宗教不應有等級制度,即宗教面前人人平等,無須任何代理人或中間介紹人。
●樸素宇宙觀。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宇宙觀形成,人類終于意識到地球并非所處宇宙的“中心”,甚至任何位置都可以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是否是“中心”也并不特別重要。
●復式記賬法。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商業活動催生了更先進的記賬方式。復式記賬法將單一中心記錄拆分為多個科目,極大地提高了賬目的可靠性,一旦發現問題,方便追查根源,對應的賬本稱為“復式賬本”。
這些成果雖然分屬文化、天文和金融等不同領域,但在核心思想上卻如此一致,不得不令人驚訝。
關于復式記賬法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于1494年,意大利著名數學家盧卡·帕西奧利(Luca Pacioli)在其著作《算術、幾何以及比例概要》(Summa de arithmetica,geometria,Proportioni et proportionalita)中介紹了算術的原理和應用、意大利各地的度量衡制度、商業記賬方法和幾何學基礎。當然,復式記賬法的出現是數百年商業活動和數學發展的結果。早在1202年,比薩(意大利北部城市)的數學家斐波那契在《珠算原理》中介紹了東方數學思想,包括十進制阿拉伯數字、分數等,還指出了如何使用這些數學手段進行記賬和計算利息。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金融行業的發展。
復式記賬法演化到現在包括增減記賬法、收付記賬法、借貸記賬法三種。目前最常用的是借貸記賬法,它基于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權益),確保每筆交易都按照該恒等式進行記錄。復式記賬法很快就得到了廣泛應用,并成為現代會計學的重要基礎。盧卡·帕西奧利也因此被譽為“會計學之父”。
復式記賬法原理并不復雜。由于交易的本質是將某種價值從來源方轉移到目標方,因此可將每筆交易分別在貸方(來源方)和借方(目標方)兩個科目進行記錄,且借貸雙方的總額應該時刻保持相等(即守恒)。
如果庫辛當年也懂得復式記賬法,當大麥入庫時,就會分別在“庫存大麥科目”和“應收大麥科目”上都進行記錄,并且記錄數額應該一致。如果要做審核,可以分別對不同科目進行統計,查看其結果是否相同。可見使用復式記賬法能很容易地對交易的來龍去脈進行追蹤,而且驗證賬目記錄得是否正確。實際上,比特幣的交易模型中也借鑒了復式記賬法的思想。
復式記賬法雖然解決了單個記賬人所持本地賬本的可信度問題,但是仍然無法解決多方之間賬本的可信互通問題。例如,投資者如何確保所投資企業的賬目沒有作假?貿易雙方產生交易糾紛時該以誰的賬本為準?這些問題的解決要等到數百年以后了。
注意
借(Debit)意味著債務,表示從其他方轉移到本科目內;貸(Credit)意味著債權,代表從該科目轉移出去。
3.數字化賬本
如果要評價20世紀最偉大的十大發明,數字計算機一定會入圍。它在物理世界之外開創了全新的賽博空間,為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帶來了巨大變化。早期計算機很重要的用途之一便是進行賬目相關的統計處理。1951年,全世界首臺商用計算機UNIVAC即為美國人口普查局所用。
使用計算機,不但可以提高大規模記賬的效率,還可以避免人工操作的錯誤。為了更好地管理統計數據,人們發明了專門的數據庫技術。從最早的網狀數據庫(Network Database)和層次數據庫(Hierarchical Database),到具有開創意義的關系型數據庫(Relational Database),再到互聯網出現后大量新需求催生的大數據、NoSQL等技術,根源上都與記賬問題息息相關。
在這一階段,記賬方法本身并沒有太多創新,但由于數字媒介的出現,使得賬本的規模、處理的速度、賬本的復雜度,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提升,而這些為后來包括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內的多種數字化服務奠定了技術基礎。
4.分布式賬本
復式記賬法雖然記錄了交易的來龍去脈,不易出錯,但本質上仍然是中心化模式。中心化模式的記賬系統方便使用,但在很多情況下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賬本掌握在個體手中,一旦出現數據丟失則無法找回;在同時涉及多個交易方的情況下,需要分別維護各自的賬本,如果出現不一致,對賬將較為困難。
因此人們很自然地想到借助分布式系統的思想來實現分布式賬本:由交易多方共同維護同一個共享的分布式賬本;打通交易在不同階段的來龍去脈;憑借分布式技術,進一步提高記賬的規模、效率、可靠性以及合規性。
但在分布式場景下,如何避免某個參與方惡意篡改或破壞記錄?該由誰來決定將交易記錄寫到賬本中?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2009年1月,基于區塊鏈結構的比特幣網絡悄然問世,它融合了現代密碼學和分布式網絡技術等重要成果。此后數年里,在純分布式場景下,比特幣網絡穩定支持了海量轉賬交易。這讓人們開始認識到,區塊鏈這一看似極為簡潔的數據結構,居然恰好滿足了分布式記賬的基本需求,于是基于區塊鏈結構的分布式記賬技術開始大量出現。由于這些技術多以區塊鏈結構作為其核心的賬本結構,因此也往往被統稱為區塊鏈技術。
2014年開始,金融、科技領域的專家們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并積極推動分布式賬本相關應用落地。在此過程中,對開放、先進分布式賬本平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2015年年底,三十家金融和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包括IBM、Accenture、Intel、J.P.Morgan、DTCC、SWIFT、Cisco等)聯合發起了超級賬本(Hyperledger)開源項目,并由中立的Linux基金會進行管理。該項目遵循Apache V2許可(商業友好),致力于打造一個開源、滿足企業場景的分布式記賬科技生態。圍繞企業分布式賬本的核心訴求,超級賬本社區已經發展到覆蓋16大頂級項目,擁有超過280名全球企業會員,支撐了眾多的應用案例。
目前,基于分布式賬本技術的各種創新方案已經在金融、供應鏈、醫療等領域得到了落地應用。但筆者認為,類比互聯網的發展過程,目前分布式賬本技術整體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還存在不少尚待解決的問題,包括權限管理、隱私保護、性能優化和互操作性等。未來在這些方面的科技突破,將極大地拓展分布式賬本技術的應用場景和形態,最終實現傳遞“價值”的商業協同網絡。
注意
1371年,中國明朝開展了首次面向全國的戶籍勘查。勘查采用戶帖制度,十年清查一次,每次記錄各戶現有人數,以及距上次的新增、減少情況。將歷屆信息進行對照,有效規避了統計錯誤。
5.記賬科技的未來
記賬科技歷千年而彌新,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到精細,由中心化到分布式,這與業務需求的不斷變化密不可分。大規模、高安全、易審計等特性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筆者相信,隨著社會文明,特別是商業活動的進一步成熟,分布式記賬的需求將更加普遍,分布式記賬科技也將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