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塊鏈原理、設計與應用(第2版)
- 楊保華 陳昌
- 1679字
- 2020-08-11 18:07:56
2.4 趨勢與展望
關于區塊鏈技術發展趨勢的探討和爭論,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從未停息?;蛟S,讀者可以從計算技術的演變史中得到一些啟發。圖2-4所示為筆者于某次技術交流會中提出的現代計算技術的演變史。

圖2-4 現代計算技術的演變史
以云計算為代表的現代計算技術,其發展歷史上有若干重要的時間點和事件。
●1969年,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現代互聯網的前身,由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提出,使用的協議是NCP,核心缺陷之一是無法做到和個別計算機網絡交流。
●1973年,TCP/IP:Vinton Cerf(溫頓·瑟夫)與Bob Karn(鮑勃·卡恩)共同開發出TCP模型,彌補了NCP的缺陷。
●1982年,Internet:TCP/IP正式成為規范,并被大規模應用,現代互聯網誕生。
●1989年,WWW:早期互聯網的應用主要包括telnet、ftp、email等,Tim Berners-Lee(蒂姆·伯納斯·李)設計的WWW協議成為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引爆了現代互聯網,從那時開始,互聯網業務快速擴張。
●1999年,salesforce:互聯網出現后,一度只能進行通信應用,但salesforce開始以云的理念提供基于互聯網的企業級服務。
●2006年,aws ec2:AWS EC2奠定了云計算的業界標桿,直到今天,競爭者們仍然在試圖追趕AWS的腳步。
●2013年,cognitive:以IBM Watson為代表的認知計算開始涉足商業領域,計算開始變得智能,進入“后云計算時代”。
我們能從計算的發展歷史中看出哪些端倪呢?
首先,技術領域也存在著周期律。這個周期目前看是7年左右?;蛟S正如人有“七年之癢”,技術也存在著7年這道坎,到了這道坎,要么自身發生突破邁過去,要么被新的技術所取代。事實上,從比特幣網絡上線(2009年1月)算起,區塊鏈技術在7年后出現了不少突破。
注意
為何恰好是7年?7年按照產品周期來看基本是2~3個產品周期,市場或許只能提供不超過三次機會。
其次,創新科技固然先進,但過早播撒種子,缺乏合適環境也難發芽長大。技術創新與科研創新很不同的一點便是,技術創新必須立足于需求,過早過晚都會錯失良機;科研創新則要越早越好,比如20世紀的現代物理學發展,超前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后續一百多年內科技革命的基礎。
最后,事物的發展往往是延續的、長期的。新生事物大多數不是憑空而生的,往往是解決了先賢未能解決的問題,或是出現了之前未曾出現過的場景。很多時候,新生事物的出現需要長期的孵化,“堅持還是放棄”的故事會不斷重復(見圖2-5)。但只要是朝著提高生產力的正確方向努力,遲早會有出現在舞臺上的一天。

圖2-5 堅持還是放棄
目前,區塊鏈在金融相關領域的應用相對成熟,其他方向尚處于初步實踐階段。但毫無疑問的是,區塊鏈技術在其已經落地的行業中,確實帶來了生產力提升。2018年3月,國際銀行間金融電信協會(The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WIFT)基于超級賬本項目進行了一年多的驗證,宣布認可分布式賬本技術可滿足銀行間實時交易,同時遵守監管的報告要求。
此外,相關標準化組織也在積極從標準和規范的角度探討如何使用分布式賬本。
●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ITU-T)自2016年起發起3個工作小組(SG16,17,20)來分別進行分布式賬本整體需求、分布式賬本安全需求和分布式賬本在物聯網領域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成立5個課題組,探討制定關于分布式賬本架構、應用、安全保護、身份管理和智能合約方面的相關規范。
●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成立P2418.2項目,探討區塊鏈系統數據格式標準。
●國際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成立了Decentralized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Proposed RG(dinrg)。該研究組將集中研究在非中心化架構服務中的信任管理、身份管理、命名和資源發現等問題。
●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成立了3個相關的研究小組,分別探討區塊鏈技術和應用、數字資產管理規范以及跨賬本互聯協議等。
當然,企業界也不甘落后。一些科技企業推出了分布式賬本相關的產品或方案,并得到了初步的驗證。由于分布式賬本技術自身的復雜性且尚不成熟,正確使用還需要較高的門檻。目前,這些企業方案多數依托流行的云計算技術,將節約開發成本、方便用戶使用賬本服務作為主要目標。
筆者大膽預測,隨著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相關技術的成熟,更多應用實踐將會落地,特別是面向企業應用的場景。而在未來解決了跨鏈等一系列問題后,將會出現隨時接入、成本低廉的聯合賬本網絡,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