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杏花村訪酒
- 梁衡經典散文必讀系列(共4冊)
- 梁衡
- 814字
- 2020-08-05 17:44:13
一般的可游之處,大約有兩類。一是風景特別好,悅目賞心,怡人情懷;二是古跡名勝,可驚可嘆,長人見識。當我去過汾酒產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該怎樣歸類。
說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實這里是一個大型的酒廠。歷史上曾杏林千畝,繁花如云,直到現在也保持著古韻。但凡來晉之人,無不設法去游一次,游人之意卻并不在山水間,而在酒。
汾酒廠的餐廳是別致的,墻上掛著名人字畫,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書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詩。服務員打開酒壇蓋,將酒斟入杯。當液面停止了波動,杯中的汾酒純凈透明,就像剛才并沒有注入什么。主人舉杯,我試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綿,口將咽又生甜,味柔和而雋遠。客人都笑了,但并沒有大聲贊美,只是微笑著頷首,仿佛怕破壞了這酒的恬靜。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濃那烈;只要這純、這真。這汾酒,如窈窕淑女,淡妝素抹。
相傳貴州的“茅臺”,是清康熙年間,一個山西鹽商傳去的。陜西的“西鳳”,是“山西客戶遷入,始創西鳳酒”。至今我國不少地方的酒名中,仍帶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見其淵源。
喝過酒,我們被讓到招待所里小憩。這招待所也別致,是一所中國式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條漢白玉的黃牛,牛背上牧童橫笛,旁邊的碑上題著杜牧那首“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名詩。環院,南北為客房,東側為碑廊,記錄著南北朝以來汾酒的歷史。西側為展覽館和歷代酒器陳列館,出出進進的游人無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館內也有許多關于汾酒的名人題贈。這時,雖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熱茶,連聲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卻總在院中流連。不錯,人們是為訪酒而來,但要是這里沒有這些酒外之物,那酒何處沒有?人們之所以固執地要到杏花村來,實在是要來品味、依戀與憑吊一會兒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達嶺長城上遠眺,在故宮大殿前的柱礎旁沉思。
杏花村,實在是一個特殊的去處。來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