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四書”隨筆
- 傅士逵
- 6787字
- 2020-09-18 10:27:52
生財節
十九節
此“大道”,乃上“大道”中之一節,雖相承,勿纏繞。
《或問》:“此所謂有土而有財者也。”
按:生財之大道,即“有財實政”。任土作貢,固可有財,然非務本節用,財猶未能實有也。故引《孟子》“無政事,則財用不足”,及告齊梁君“制民之產”也。但與《孟子》“制產就實政”言者較不同,此雖言“有財實政”,語意卻緊對“外本內末”說。故《章句》“明足國之道,在乎務本而節用”,下即緊接“非必外本內末,而后財可聚”也。又謂:“自此以至終篇,皆一意神氣,全為以利為利者示戒,非呆說‘生財實政’”。故上文不曰“申言‘有土有財’之義,而但曰‘因有土有財’”而言也。《精言》說甚細,舊從《課講》,猶滯。
《或問》引“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可見“恒足”內原有“民足”意。但《章句》以“足國”為主,蓋為專利者“患不足”而言也。故“務本”指百姓說,而“節用”則引呂注(72)“專主朝廷”說,亦自可見。《課講》謂“此養民之實政,所以使民得遂其興起之心者”,其說猶呆。“使民得遂其心”,在“不外本內末”以聚財。雖“不外本”之實政自在乎此,但玩《或問》,不過不廢有國之常政,自能“養民”而“足國”。本節語意所注,固不滯于此也。玩“不仁者以財發身”,承接甚明。
呂注以“不奪農時”,釋“為疾”,特舉其重者言之耳。每見時文專主“農事”說,死于句下矣。
“恒足”不必遽對“悖出”看,第三節方對“悖出”。只依《摘訓》(73),兼常變豐兇,皆足為是。
二十節
上段言“用人全為‘絜矩’”,“廣其施”卻只言“仁人能好惡,及好惡之拂性”,語意不曾說明,故于此段承醒此意,使上下聯成一片。“仁者以財發身”上下三節,即仁人能好惡,遂用賢以舉常政,而“人、土、財”用之皆有也。“不仁者以身發財”及“長國家”(74)節,即不仁之人好惡拂人之性,遂用聚斂小人不舉常政,而“民散悖出”之并見也。
上節懸論“生財之大道”,此則歸到仁者上。此“仁者”,即前“能愛能惡”之人。上言“好惡人,以仁人立其極”,此言“散財得民,仍以仁者立其極”,語意原一串。
《章句》以本文“散財得民,亡身殖貨”解。本文緊與前“財聚”節對看,可知下節方與“悖出”對看。雖曰得民心,便含得下節意,然畢竟未說出。
二十一節
《存疑》作“未嘗無財”說。《困勉錄》謂:“‘未嘗無財’意,在‘發身’內已有,此只是決言其效。”《精言》亦云“終事守財,即以財發身”,似與《或問》合。
愚按:上節說得渾淪,此則抽出“有財”意,決言“其效有如此”耳。《存疑》說未為盡非。
終事寬說為是,然直作“貢獻輸將”說,于本章為密致。
上三節似在“散財”一邊說,下二節則在“聚斂”一邊說。然據《章句》“自此至終”篇,皆一意之說,不必太滯。《困勉錄》以“不專利”統之,甚是。
《困勉錄》以上三節為“不必專利”,下二節為“不當專利”,而又各就是非利害兩意分看,自不可易。但謂上三節俱是就“利害”上見其“不必專”,而“是非”意當見于言外。
愚按:截“生財有大道”句看,便是就“是非”上見“不必專利”意。合“財恒足發身,府庫財無悖出”看,便是就“是非”上見“不必專利”意。合“財恒足發身,府庫財無悖出”看,便是就“利害”上見“不必專利”意。
二十二節
三段俱見“不必專利”意,重在“不蓄聚斂”之臣,看下節可見。蓋“媢嫉”之人為“專利”者心腹,即“務財用”之“干辦”也。但不似俗講“用人理財”相關之說。本文從“利”字生出一“義”字,與之作對。“義”即是“理”,“利”即是“欲”。“義”則能公,“利”則必私。在“事為”上說,尤“好惡、公私、絜矩、能不能”之顯然分界處,故用作通章結穴。
《或問小注》《條辨》,俱以“義利”與“忠信驕泰”,同作源頭說。
按:“忠信驕泰”以“人心真妄”言,“義利”以“為國理欲”言,較出一步前。《章句》:“義”即“天理”之存,“利”即“天理”之亡。而“忠信驕泰”則“天理”存亡之機,照看益明。但“忠信驕泰”包得“理欲”意,“義利”亦帶得“真妄”意,原屬一片。《課講》謂“前后暗相關會”說自允,然上下不可倒置。“忠信”映上“仁人能好惡”,“驕泰”映上“好惡拂人性”,乃切指“君心”情狀,屬“大道”得失本原。“義”貼上節“仁”一邊,便是“德”;“利”照“不仁”一邊,便是“財”,乃拈出“為國主術”,屬國家治亂要害。上是逐層引伸,窮究到底字面;下則總結通章,反正挈綱字面。雖關會,實不同。
末節
“小人之使為國家”,“為”字著實,與上下“為”字不同。
末二句與上節語氣不同:上以“理”言,說得平和;此以“利害”言,說得激烈。
此段仍是“慎德”段意,但或補其意,或暢其說,論益詳明,戒益深切。前三節照“有土有財”來,“生財”節補其意,“發身”二節暢其說;后二節照“財聚悖出”來,“聚斂小人之使為國家”補其意。“災害(75)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1) 標題原無,由整理者添加。
(2) 子朱子《〈章句〉序》:子朱子,指宋代理學家朱熹(1130—1200),字符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世稱朱文公,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朱子。朱熹是理學家程顥、程頤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曾任江西南康和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朱熹著述很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四書語類》等,后人輯有《朱子大全》。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是后代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章句〉序》是朱熹為自著《四書章句集注》一書所作的序言。章句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集注包括《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在本書中,《四書章句集注》有時被簡稱為《注》。
(3) 格致誠正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4) 齊治平:指齊家、治國、平天下。
(5) 《學》《庸》:指《大學》和《中庸》二書。
(6) 《成均課講》:成均,周代大學名。唐高宗改國學為成均監,后“成均”一詞指官設最高學府。課講,封建時代官學里講解“四書”“五經”的講義,清代錢大昕編《四書課講》,胡統虞編《成均講錄》,本書所說《成均課講》,指當時官學里四書類講義教材。
(7) 曾子(前505—前435):名參,字子輿,山東武城人。孔子弟子。
(8) 綱領、條目:指三綱、八目。三綱,指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9) 《或問》:指朱熹《四書或問》一書,此處簡稱《或問》。
(10) 陸清獻:指清代理學家陸隴其(1630—1692),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進士,歷官嘉定、靈壽知縣,后任御史,卒謚清獻。陸隴其學崇程朱,得其正宗,著有《三魚堂文集》《困勉錄》《松陽講義》等。
(11) 薛文清:指薛瑄(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人。薛氏是明代理學家,河東學派創始人。歷官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薛氏卒后謚文清,后世稱其“薛文清”。著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12) 《蒙引》:指《四書蒙引》,后文亦簡稱《引》。作者蔡清(1459—1509),字介夫,號虛齋,明代福建晉江人。成化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學宗朱熹。
(13) 《存疑》:明代學者林希元著《四書存疑》。林希元,字懋貞,福建晉江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歷官云南僉事,坐考察不謹罷歸。
(14) “王不忘”:語出《大學》,“《詩》云:‘於戲,前王不忘!’”意思是前代君王的思想不能被忘記。
(15) 晉時老兵追論諸葛武侯“事事妥當”之語:據載,東晉桓溫伐蜀時,遇見一個經歷諸葛亮時期、年過百歲的小吏。他厲聲問小吏:“今天誰可與諸葛丞相相比?”小吏答曰:“諸葛在時,不覺得有異。自他死后,無人可以與他相比。”馮夢龍在《智囊》中引用桓溫和小吏的故事,他在故事后面寫道:為人處事最難做到的就是處處恰當,事事妥當。本處“事事妥當”之語,當取自馮夢龍《智囊》。
(16) 馬惟抑:指馬曾魯,字惟抑,又字唯一,河北靈壽人。清乾隆進士,選為庶吉士,后任貴州思南知府。
(17) 《大全》陳新安:《大全》,指《四書大全》,胡廣等人奉旨編于明代永樂年間。本書凡《大全》所引前代理學家的說法,均采用“《大全》某某”格式。陳新安,指陳櫟,字壽翁,一字定宇,晚號東阜老人,安徽休寧人。休寧古屬新安郡,故人稱陳櫟“新安陳氏”“陳新安”。陳櫟是宋末元初理學家,學崇朱熹。陳櫟于宋亡后隱居著書,學者稱其“定宇先生”,著有《四書發明》等。
(18) 杌隉:不安的樣子。
(19) 盧玉溪:指盧孝標,字孝孫,號玉溪,寄籍福建福州,南宋理學家,官翰林博士。曾在福州北園山下筑玉溪草亭,講學著書,聽者甚眾,學者稱“玉溪先生”。著有《玉溪文集》《得閑堂集》。
(20) 《匯參》:指《朱子四書本義匯參》。作者王步青(1672—1751),字罕皆,又寫作漢階,號己山,江蘇金壇人。雍正元年(1723)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以告歸。著有《己山文集》等。
(21) 李立侯:指李清植(1690—1745),字立侯,別號穆亭,清代福建安溪感化里(現湖頭鎮)人,大學士李光地之孫。雍正二年(1724)登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五年(1727)授編修。七年(1729)典江南鄉試。八年(1730)補右春坊中允。不久,遷翰林院侍講,出督浙江學政。乾隆元年(1736),補翰林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八年(1742),升右庶子,擢詹事府詹事,授三禮館副總裁,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主持校刊“十三經”等。李清植崇樸實,棄浮華,以經學育士,勸導學者沿宋儒的道路研討“六經”。
(22) 生、學、困:《中庸》第二十章:“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23) 饒雙峰:指饒魯(1193—1264),字伯輿,又字仲元,人稱“雙峰先生”,饒州余干人。饒魯是南宋教育家、理學家,曾任饒州州學教授,從師于理學家黃榦、李燔,游學豫章、東湖書院,后歸里建朋來館,廣聚學者,互相切磋。又筑石洞書院,聚徒講學。著有《五經講義》《語孟紀聞》等。
(24) 《時講》:作者不詳。
(25) 《說統》:全稱《石鏡山房四書說統》。明代學者張振淵輯,張懋忠、張師軾校正。張振淵,字彥陵,浙江仁和人,還著有《周易說統》。
(26) 《翼注》:全稱《四書翼注論文》。作者張甄陶,字希周,福建福清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任廣東鶴山等縣知縣,因丁憂去官,后主講五華書院。晚年因病回福建,主講鰲峰書院。著有《周易傳義拾遺》《尚書蔡傳拾遺》《詩經朱傳拾遺》等。
(27) 湯、文:指商湯、周文王。
(28) 武:指周武王。
(29) 《章句或問》:全稱《大學章句或問》。是朱熹《四書或問》中的一種。
(30) 吳因之:指吳默(1554—1640),字言箴,一字因之,江蘇吳江人。萬歷二十年(1592)會試第一,歷任兵部主事、禮部郎中,官至太仆寺卿。資性沉敏,好靜悟,是明代理學家。
(31) 《柏廬講義》:作者為明代諸生朱柏廬,江蘇昆山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著有《四書講義》《困衡錄》等。朱氏因敬仰晉人王裒“攀柏廬墓”之義,自號柏廬。
(32) 滄柱:指仇兆鰲(1638—1717),字滄柱,浙江鄞縣(今寧波市)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四十三年(1704),以所著《杜詩詳注》受知于清圣祖,歷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少從黃宗羲游,論學以蕺山為宗。及貴,李光地、陳廷敬皆在內廷,相與講貫,益以理學自任。仇兆鰲著述頗多,有《四書說約》等。
(33) 盧氏:指盧玉溪,即盧孝標,生平事跡見第18頁第一個注釋。
(34) 岑:底本為“無”,誤。據《四書章句集注》改。
(35) 《或問小注》:全稱《朱子四書或問小注》,簡稱《或問小注》。本書又寫作《朱子小注》。舊本題“朱熹撰”,凡三十六卷。康熙壬午有陳彝則家刻本,稱明徐方廣增注。另有康熙四十一年刻本,不署撰者。小注,指在正文大字旁,用小字所作的批注。
(36) 岱云:指李岱云,清代乾隆時期學者,湖南都梁(今湖南武崗)人。著有《增訂四書諸儒輯要》《四書釋義》等。
(37) 講家:指講說儒家經典的學者。
(38) 吳新安:指吳浩,字義夫,安徽休寧人。未入仕。著有《〈大學〉講義》。
(39) 《紹聞編》:全稱《四書紹聞編》。作者王樵(1521—1601),字明逸,別號方麓,江蘇金壇人。明代大臣、抗倭英雄、經學著述家。明嘉靖進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著有《周易私錄》《四書紹聞編》等。
(40) 幾亭、備五:幾亭,指陳龍正(?—1634),初名龍致,字惕龍,號幾亭,浙江嘉善人。師從高攀龍,精研理學,旁通經濟,學者稱“幾亭先生”。明崇禎七年(1634)進士及第,崇禎十年(1637)授中書舍人。著有《朱子經說》《皇明儒統》等。備五,指胡承福,字備五,清雍正元年領鄉薦,著有《四書撮》。
(41) “有斐君子”:有文采的君子,語出《詩經·淇奧》。
(42) 睟面盎背:德性表現于外,而有溫潤之貌,是有德者的儀態。語出《孟子·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睟,suì,溫潤的樣子。盎,原指小口大腹的器皿。盎背,引申指充盈的樣子。
(43) 饒氏:指饒雙峰。生平事跡見第20頁第一個注釋。
(44) 《汪訂》:汪,指汪份,字武曹,江蘇長洲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后奉命督學云南,未赴而卒。著有《遄喜齋集》,訂有《增訂四書大全》,本書簡稱《汪訂》。
(45) 《松陽講義》:作者陸隴其。該書是陸氏官靈壽知縣時,與諸生講論《四書》之作。靈壽境內有松河、陽河,作者擇兩河之名作書名。
(46) 云峰胡氏:胡氏,指胡炳文(1250—1333),字仲虎,號云峰,江西婺源人。元代教育家、文學家。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弘揚朱熹理學,著有《云峰集》《四書通》等。
(47) 《淺說》:指《四書淺說》。作者陳琛(1477—1545),字思獻,別號紫峰,福建晉江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歷官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戶部云南司主事等。陳琛發展了朱熹學說,著有《四書淺說》《正學編》等。
(48) 慊:傅士逵底本寫作“謙”。
(49) 汪搢九:清代理學家,汪琬之兄,陸隴其《困勉錄》曾引其說。
(50) 用晦:指明末清初學者呂留良(1629—1683),字莊生,又號東莊,后易名光輪,字用晦,號晚村,浙江崇德人。順治十年(1653)應試為諸生,后隱居不出,康熙間拒鴻博之征,后剪發為僧。雍正十年(1732),受曾靜案牽連,遭剖棺戮尸。崇德縣,清時改稱石門縣,后文又以“呂石門”指稱呂留良。
(51) 《總注》:此指尾注和文末注。
(52) 鑒空衡平:明察持平。鑒空,言胸無成見。衡平,指衡量公平。
(53) 楊豐:生平事跡不詳,待考。
(54) 忿懥(zhì):忿恨、憤怒的樣子。
(55) 《存》《淺》:指《四書蒙存》《四書淺說》二書。《四書蒙存》作者是明末清初學者周斌(1623—1666),字武伊,廩貢生,候選訓導。工詩文,有大歷、元和之譽。著有《酬在堂詩集》《四書蒙存》《淺達纂要》《孝經集解》等書。《四書淺說》作者陳琛,生平事跡見第32頁第三個注釋。
(56) 湯霍林:指明代理學家湯賓尹,字嘉賓,號睡庵,別號霍林,安徽宣州人。湯氏萬歷二十三年(1595)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后歷任右春坊右中允、左春坊左諭德、南京國子監祭酒。著有《睡庵文集》《宣城右集》等。
(57) 罕皆:指王步青,號罕皆。生平事跡見第18頁第二個注釋。
(58) 《體注》:全稱《四書體注》。作者清代范翔,字紫登,名翔,浙江苕溪人。范氏還著有《易經體注大全》。
(59) 《要達》:全稱《三要達道篇》,道家典籍,撰人不詳。
(60) 黃康謠:指婺江黃昌衢。所編有《康謠選》。黃昌衢,字堯皆,四川資中人。性聰穎,好學通經史。
(61) 絜矩:指絜(xié)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表率作用,吻合中庸思想。
(62) 悖:傅士逵底本寫作“倍”。
(63) 樂只:和美,快樂。只,語助詞。語出《詩經·小雅·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
(64) 具瞻:眾人所瞻望之意。
(65) 傅士逵對本章節的劃分與通行本略有不同,表現出更加細致的特點。
(66) 白珩:古代佩玉上部的橫玉,形似磬,或似半環。代表國之重器或國寶。
(67) 一個臣:《尚書·秦誓》原文為“一介臣”。
(68) 吳季子:字節卿,號裕軒,福建邵武人。南宋寶祐四年(1256)進士,官國子監丞。著有《〈大學〉講義》二卷。
(69) 俗講:唐時僧人取佛經故事編成詩文合體的通俗作品。此處借指一般儒者通行的講解。
(70) 《名講》:指當時儒學大家的講解,如《大學名講》《四書名講》等,作者或編者不詳。
(71) 九經:指儒家九部經典。不同時代“九經”名目略有不同,明代郝敬《九經解》,以《易》《書》《詩》《春秋》《禮記》《儀禮》《周禮》《論語》《孟子》為“九經”。清代納蘭性德《通志堂經解》,以《易》《書》《詩》《春秋》《三禮》《孝經》《論語》《孟子》《四書》為“九經”。
(72) 呂注:呂,指呂惠卿(1032—1111),字吉甫,福建泉州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歷任知諫院、知制誥、翰林學士,后升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著有《三經新義》等,對《書》《詩》《周禮》等典籍作出新解釋。
(73) 《摘訓》:指《四書摘訓》。作者邱懋實(1516—1585),名橓,字懋實,號月林,山東五蓮人。明嘉靖時進士,曾任吏部給事中、刑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著有《四書摘訓》《禮記追訓》等。
(74) “長國家”:原文為“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見于《大學》。
(75) 此段“災害”以下文字傅士逵底本原缺,據《大學》原文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