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一 統計調查認知
一、統計調查的意義和基本要求
1.統計調查的意義
對于社會經濟現象,搜集統計資料的主要手段是統計調查。統計調查就是根據統計研究的目的、任務和要求,運用各種科學的統計調查方法,有計劃、有組織地登記,取得真實、可靠的原始資料的過程。
從統計工作的全過程來看,統計調查是搜集資料獲得感性認識的階段,它既是對現象總體認識的開始,又是進行資料整理和分析的基礎環節,所以為保證統計工作的質量,在進行統計調查時,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同時要深入實際,全面了解情況,以取得準確、及時、完整的統計調查資料。
2.統計調查的基本要求
統計調查的要求包括準確性、及時性和全面性。
(1)準確性。準確性是指調查資料客觀地反映現象和過程本質的程度。統計調查資料的準確性不僅是一個技術性問題,而且涉及堅持統計制度和紀律,堅持實事求是,如實反映情況的原則問題。在我國,統計立法的核心就是保障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各企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都要依照《統計法》和國家的有關規定,提供真實的統計資料,不允許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允許偽造、篡改。基層群眾性組織和公民都有義務如實提供國家統計調查所需要的情況。統計工作人員一定要有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如實反映情況。堅決反對以違法的手段來破壞調查資料的準確性,把維護統計資料的真實性作為自己的職責。
(2)及時性。及時性是指搜集資料完成的時間符合該項調查所規定的時間要求。統計資料的及時性也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一項統計工作任務的完成,是許多單位共同努力的結果,任何一個調查單位不按規定的時間提供資料,都會影響全面的綜合工作,貽誤整個統計工作的開展。因此,提高統計調查的及時性不是個別單位工作所能奏效的,必須各個調查單位共同增強全局觀念,采取有效措施,遵守統計制度和紀律,才能做好這一項工作。
(3)全面性。全面性即完整性,即在規定時間內對調查資料毫無遺漏地搜集起來。調查單位不重復、不遺漏,所列調查項目的資料搜集齊全;如果統計資料殘缺不全,或重復太多,就不可能反映所研究現象的全貌和正確認識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的特征,最終也就難以對深化經濟現象的規律性做出正確的決斷,甚至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二、統計調查的種類
社會經濟現象錯綜復雜,根據不同的調查對象和調查目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統計調查方式,統計調查有多種方式,它們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將統計調查方式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一)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
統計調查根據被研究總體的范圍不同,可分為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這是統計調查最基本的分類。
1.全面調查
在全面調查的情況下,被研究總體的所有單位都要被調查到。例如,人口普查要對全國人口無一例外地進行登記;要了解全國原油產量,就要對全國所有油田的原油產量都進行調查登記;要了解全國汽車產量,就要對全國所有汽車廠家都進行調查。普查、全面統計報表都是全面調查。全面調查能夠掌握比較全面的、完整的統計資料,可以了解總體的全貌,但它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操作起來也比較困難。
2.非全面調查
非全面調查則是對被研究現象總體的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例如,要了解民營企業經濟效益狀況以及經營管理的新情況、新問題,可以選擇部分企業進行調查;為了研究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可以只對一定數量的住戶進行調查;為了掌握進出口商品的質量,抽查其中一部分商品做檢驗就可以。抽樣調查、重點調查和典型調查都是非全面調查。非全面調查的調查單位少,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和人力、財力,調查較多的內容,并能推算和說明總體情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經常性調查和一次性調查
統計調查按調查登記的時間是否連續,可分為經常性調查和一次性調查。
1.經常性調查
經常性調查又稱連續性調查,就是隨著被研究現象的變化,隨時將變化的情況進行連續不斷的登記。在進行這種調查時,被研究現象的所有變化都被觀察記錄下來。例如,工廠的產品生產、原材料的投放、燃料和動力消耗,這些工業生產過程中指標數值經常變動,必須在觀察期內進行連續登記,才能滿足需要;又如,人口的出生、死亡,必須在觀察期內連續登記。可見,連續調查的資料可以說明現象的發展過程,可以體現現象在一段時期的總量。
2.一次性調查
一次性調查就是間隔一段時間(一般是相當長的時期)進行的調查。如人口數量、固定資產總值等現象,短時期內不發生什么變化,不必連續不斷登記,只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登記其某時刻或某一天的數量。
(三)統計調查和專門調查
統計調查按調查組織方式不同,可分為統計報表和專門調查。
1.統計報表
統計報表就是按統一規定的表格形式,統一的報送程序和報表時間,自下而上提供基礎統計資料,是一種具有法律性質的報表。統計報表制度是一種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通過填制統計報表來搜集數據的制度。
2.專門調查
專門調查是指為了研究某些專門問題,由調查單位專門組織進行的一種調查方式,這種調查多屬于一次性調查,它是我國統計工作中重要的統計調查的組織形式。專門調查主要包括普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和抽樣調查。專門調查靈活多樣、適應性強,既可針對某專項內容進行,也可彌補統計報表的不足。

高新技術企業統計報表
三、統計調查的組織形式
(一)統計報表
1.統計報表的意義
統計報表是一種以全面調查為主的調查方式,它是由政府主管部門依照國家有關法規的規定,以統計表格形式和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布置,而后由企、事業單位以一定的原始記錄為依據,按照統一的表式、統一的指標項目、統一報送時間和報送程序,自下而上、層層匯總上報,逐級提供基本統計數據的一種調查方式。它的任務是經常地、定期地搜集反映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基本情況的資料,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制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檢查計劃執行情況服務。
2.統計報表的特點
(1)統一性。統計報表的指標體系、表格形式、報送程序和報送時間都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因此,搜集的資料具有統一性;統計報表的指標含義,計算方法、口徑也是全國統一的。
(2)全面性。在報表的實施范圍內各單位都必須全面貫徹執行,由基層單位填報,經過部門、地區以及全國的匯總綜合,便可得到國民經濟全面的基本統計資料。
統計報表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的優點:
(1)它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管理的需要而周密設計的統計信息系統,從基層單位日常業務的原始記錄和臺賬(即原始記錄分門別類的系統積累和總結)到包含一系列登記項目和指標,都可以力求規范和完善,使調查資料具有可靠的基礎,保證資料的統一性,以便在全國范圍內匯總、綜合。
(2)它是依靠行政手段執行的報表制度,要求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和程序上報,因此,具有100%的回收率;而且填報的項目和指標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可以完整地積累形成時間序列資料,以便進行歷史對比和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規律的系統分析。
(3)它既可以越級匯總,也可以層層上報、逐級匯總,以便滿足各級管理部門對主管系統和區域統計資料的需要。
3.統計報表的種類
(1)按調查范圍不同,統計報表可分為全面統計報表和非全面統計報表。
全面統計報表要求調查對象中的每一個單位都要填報;非全面統計報表只要求調查對象的一部分單位填報。
(2)按填報單位不同,統計報表可分為基層統計報表和綜合統計報表。
基層統計報表是由基層企、事業單位填報的報表。綜合統計報表是由主管部門或統計部門根據基層報表逐級匯總填報的報表,主要用于搜集全面的基本情況;此外,也常為重點調查等非全面調查采用。
(3)按報送周期長短不同,統計報表可分為日報、周報、旬報、月報、季報、半年報和年報。
周期短的,要求資料上報迅速,填報的項目比較少;周期長的,內容要求全面一些;年報具有年末總結的性質,反映當年中央政府的方針、政策和計劃貫徹執行情況,內容要求更全面和詳盡。
日報和旬報稱為進度報表,主要用來反映生產、工作的進展情況。月報、季報和半年報主要用來掌握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檢查各月、季、年的生產工作情況。年報是每年上報一次,主要用來全面總結全年經濟活動的成果,檢查年度國民經濟計劃的執行情況等。
(4)按報表內容和實施范圍不同,統計報表可分為國家統計報表、部門統計報表和地方統計報表。
國家統計報表即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報表,由國家統計部門統一制發,用以搜集全國性的經濟和社會基本情況,包括農業、工業、基建、物資、商業、外貿、勞動工資、財政等方面最基本的統計資料。部門統計報表就是為了適應各部門業務管理需要而制定的專業技術報表。地方統計報表就是針對地區特點而補充制定的地區性統計報表,是為本地區的計劃和管理服務的。
4.統計報表的資料來源
統計報表資料來源于基層單位原始記錄。從原始記錄到統計報表,中間還要經過統計臺賬和內部報表。所以,建立健全原始記錄制度,是統計報表質量的基礎。
(1)統計臺賬。統計臺賬是按照各種報表或核算工作需要,為了系統地積累和整理統計資料而設置的一種專用表格或登記底賬。
工業企業統計臺賬有主要產品產量臺賬、半成品或零部件臺賬、產品工時臺賬、產品質量分析臺賬、工時利用臺賬、設備使用情況臺賬等。
合理設置統計臺賬,對于提高統計工作質量,加強企業管理等有著重要作用:能及時向領導提供資料,反映職工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作為總結工作、檢查和制訂計劃、進行統計評比的依據;可以把編制統計報表的工作,分散在平時,期末只要將有關臺賬的數字加以匯總,即可編制出有關的統計報表;可以系統地積累統計資料,避免資料散失,并防止因人員變動發生數據丟失的現象。
(2)企業內部報表。企業內部報表是根據原始記錄或統計臺賬資料,進行整理匯總、計算填寫而成的。在企業內部,班組向車間、車間向廠部以及廠部統計部門向企業黨政領導提供的統計數據,一般是通過企業內部報表的方式進行的。企業內部報表的種類和內容也是很多的,包括產品產量、產品工時、產品成本、原材料消耗、設備運轉、工時利用、技術革新以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等方面的報表。
企業內部報表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能準確、及時地反映班組、車間和全廠的計劃執行情況;能為企業計算各種經濟技術指標提供依據;能系統地積累資料,以便研究企業生產活動發展變化的趨勢;能滿足編制國家定期報表和年度報表的需要。
(二)普查
1.普查的概念
普查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專門組織的一次性的全面調查,用以搜集重要國情國力和資源狀況的全面資料,為政府制定規劃、方針政策提供依據,如人口普查、科技人員普查、工業普查、物資庫存普查等。普查多半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而且所要搜集的是經常的、定期的統計報表所不能提供的更為詳細的資料,特別是諸如人口、物資等時點的數據。
2.普查的方式
普查的組織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建立專門的普查機構,配備大量的普查人員,對調查單位進行直接的登記,如人口普查等;另一種是利用調查單位的原始記錄和核算資料,頒發調查表,由登記單位填報,如物資庫存普查等。這種方式比第一種簡便,適用于內容比較單一、涉及范圍較小的情況,特別是為了滿足某種緊迫需要而進行的“快速普查”,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它由登記單位將填報的表格越過中間一些環節直接報送到最高一級機構集中匯總。
3.普查特點
普查作為一種特殊的數據搜集方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由于普查涉及面廣、調查單位多,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故通常需要間隔較長的時間,如我國的人口普查從1953年至2010年共進行了六次。
(2)規定統一的標準時點。標準時點是指對被調查對象登記時所依據的統一時點。調查資料必須反映調查對象在這一時點上的狀況,以避免調查時因情況變動而產生重復登記或遺漏現象。例如,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0年11月1日0時,就是要反映這一時點上我國人口的實際狀況;農業普查的標準時點定為普查年份的1月1日0時。
(3)規定統一的普查期限。在普查范圍內,各調查單位盡可能同時進行登記,并在最短的期限內完成,以便在方法和步調上保持一致,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4)規定普查的項目和指標。普查時必須按照統一規定的項目和指標進行登記,不準任意改變或增減,以免影響匯總和綜合,降低資料質量。同一種普查,每次調查的項目和指標應力求一致,以便于進行歷次調查資料的對比分析和觀察社會經濟現象發展變化情況。
(5)普查的數據一般比較準確,規范化程度也較高,因此它可以為抽樣調查或其他調查提供基本依據。
(6)普查的使用范圍比較窄,只能調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現象。
普查既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工作,又是一項廣泛性的群眾工作。我國歷次人口普查都認真貫徹群眾路線,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得到群眾的理解和配合,因而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相關鏈接
第六次人口普查時間表
普查時間表
2010年11月1—10日:入戶登記;
2010年11月16日—12月25日:事后質量抽查;
2011年3月—2012年5月:公布普查數據;
2010年12月—2012年6月:普查資料開發利用和分析。
普查的主要內容: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戶口登記狀況、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
(三)重點調查
1.重點調查的概念和特點
重點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在全部單位中選擇一部分重點單位進行調查,以取得統計數據的一種非全面調查方法。其目的是了解總體的基本情況。
所謂重點單位,是指在總體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單位。這些單位雖然少,但它們調查的標志值在總體標志總量中占有絕大比重,通過對這些單位的調查,就能掌握總體的基本情況。例如,鞍鋼、武鋼、首鋼、包鋼和寶鋼等特大型鋼鐵企業,雖然在全國鋼鐵企業中只是少數,但它們的產量占全國鋼鐵產量的絕大比重。對這些重大企業進行調查,便能省時省力且及時地了解全國鋼鐵生產的基本情況,滿足調查任務的要求。
重點調查的優點在于調查單位少,可以使用較少的人力和時間,調查較多的項目和指標,了解較詳細的情況,取得及時的資料,取得較好的效果。當調查任務只要求掌握總體的基本情況,而且總體中確實存在重點單位時,采用重點調查是比較適宜的。但必須指出,由于重點單位與一般單位的差別較大,因此通常不能由重點調查的結果來推算整個調查對象的總體指標。
2.重點單位的選擇
重點調查的關鍵是確定重點單位。
首先,重點單位的多少,要根據調查任務確定。一般來說,選出的單位應盡可能少些,而其標志值在總體中所占比重應盡可能大些,其基本標準是所選出的重點單位的標志必須能夠反映研究總體的基本情況。
其次,在選擇重點單位時,要注意重點是可以變動的,即一個單位在某一問題上是重點,而在另一問題上不一定是重點;在某一調查總體中是重點,在另一調查總體中不一定是重點;在這個時期是重點,而在另一時期不一定是重點。因此,對不同問題的重點調查,或同一問題不同時期的重點調查,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隨時調整重點單位。
(四)典型調查
典型調查也是專門組織的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在對總體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單位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找出有普遍意義和有規律性的東西,從個別中了解一般、從個性中了解共性的一種調查方法。
所謂有代表性的典型單位,是指那些最充分、最集中地體現總體某方面共性的單位。
★相關鏈接
江蘇省吳江縣開展一次對縣屬鎮中的“農民工”的典型調查,以認識“農民工”是否有利于城鎮建設等問題。在對全縣7個縣屬鎮進行粗略分析的基礎上,最后選定了震澤鎮作為典型調查,因為震澤在7個鎮中算發展較快的一個鎮,而且該鎮農民工占職工總數的20.4%,占比超過全縣的15%。通過調查分析得出結論是:推動該鎮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該鎮吸收了大量“農民工”。因此,通過典型分析,最后可以推論出“農民工”有利于城鎮建設等結果。
典型調查具有以下兩個突出的作用:
(1)研究尚未充分發展、處于萌芽狀況的新生事物或有某種傾向性的社會問題。通過對典型單位深入細致的調查,可以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探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形成科學的預見。
(2)分析事物的不同類型,研究它們之間的差別和相互關系。例如,通過調查可以區別先進事物與落后事物,分別總結它們的經驗教訓,進一步進行對策研究,從而促進事物的轉化與發展。
此外,在總體內部差別不大或分類后各類型內部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典型單位的代表性很顯著,也可用典型調查資料來補充和驗證全面調查的數字。
典型調查的中心問題是如何正確選擇典型單位。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有以下三種選典方法:
(1)“解剖麻雀”的方法。這種選典方法適用于總體內各單位差別不太大的情況。通過對個別代表性單位的調查,即可估計總體的一般情況。
(2)“劃類選典”的方法。總體內部差異明顯,但可以劃分為若干個類型組,使各類型組內部差異較小。從各類型組中分別抽選一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調查,即稱為劃類選典。這種調查既可用于分析總體內部各類型特征,以及它們的差異和聯系,也可綜合各種類型,對總體情況做出大致的估計。
(3)“抓兩頭”的方法。從社會經濟組織管理和指導工作的需要出發,可以分別從先進單位和落后單位中選擇典型,以便總結經驗和教訓,帶動中間狀態的單位,推動整體的發展。
典型調查通常是為了研究某種特殊問題而專門組織的非全面的一次性調查。但是,有時為了觀察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和趨勢,系統地總結經驗,也可對選定的典型單位連續地進行長時間的跟蹤調查。例如,對新生事物或處于萌芽狀態的事物的研究,就適宜采用這種定點的跟蹤調查。
(五)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從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中,抽選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并據以對全部調查研究對象做出估計和推斷的一種調查方法。顯然,抽樣調查雖然是非全面調查,但它的目的是取得反映總體情況的信息資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調查的作用。常用的抽樣調查的形式有:
(1)簡單隨機抽樣。它是按隨機原則直接從總體中抽選樣本單位進行調查。這種形式比較直觀、容易理解,但如果總體很大,實施就會有困難。
(2)類型抽樣。先對總體各單位按主要的標志加以分類,再按隨機原則從各類中抽取一定單位數進行調查。這種形式是從各類中取樣,所以樣本的代表性比較高。
(3)等距抽樣。將總體各單位按某一標志大小順序排列,然后依一定間隔抽取樣本單位進行調查。這種抽樣方法可以使樣本單位比較均勻地分布在總體各個部分,通常能夠收到較好的抽樣效果。
(4)整群抽樣。先將總體各單位劃分許多群,然后以群為單位從其中隨機抽取部分群,對選中群的所有單位進行全面調查。這種形式是按群調查,所以樣本單位比較集中,組織工作比較方便,省時省力,節約開支。
四、統計調查的具體方法
(一)直接觀察法
直接觀察法是調查人員親自到現場對調查單位的調查項目進行清點、測定、計量,以取得第一手資料的一種方法。例如,在進行商場調查時,調研人員想得到某段時間的客流量、顧客在各柜臺的停留時間、各組的銷售狀況、顧客的基本特征、售貨員的服務態度等信息時,并不訪問任何人,只是觀察現場的情況,然后記錄備案;為了了解工業企業期末在制品結存量,調查人員進入到生產現場進行觀察、計數、測量等。
直接觀察法所取得的資料,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
(二)報告法
報告法又稱憑證法,是指要求調查對象以原始記錄、臺賬和核算資料為依據,向有關單位提供統計資料的方法,如報表制度等。當前,我國企、事業單位向上級填報統計報表,就是報告法。報告法具有統一項目、統一表式、統一要求和統一上報程序的特點。
(三)采訪法
采訪法又稱詢問法,是指由調查人員向被調查者提問,根據被調查者的答復來搜集資料的方法。這一方法又分為個別訪問和開調查會兩種。個別訪問是由調查人員向被調查者逐一詢問來搜集資料的方法;開調查會是指邀請了解情況的人參加座談會,以此來搜集資料的方法。
(四)問卷法
問卷是指統計調查所用的、以提問的形式表述問題的表格。問卷法就是調查者用問卷對所研究的社會經濟現象進行度量,從而搜集到可靠的社會經濟資料,深刻認識某一現象的一種方法。
- Microsoft Dynamics GP 2016 Cookbook
- INSTANT Citrix XenDesktop 5 Starter
- 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的國際經驗和中國政策取向(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Magento 2 Cookbook
- 博弈論及其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
- 會計信息化基礎(金蝶版)
- Microsoft System Center Data Protection Manager 2012 SP1
-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3 Customization
- 審計全流程實操從入門到精通
-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合規實務指南
- Microsoft Dynamics NAV
- Business Intelligence Cookbook:A Project Lifecycle Approach Using Oracle Technology
- Learn Power Query
- 看穿一切數字的統計學
- Microsoft SharePoint 2010 Developer’s Compendium:The Best of Packt for Extending Share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