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的基本前提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一、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的基本前提

會計的基本前提也稱為會計的基本假設,它是組織會計核算工作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持續運行、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對于會計人員來說,首先需要確定會計核算的范圍,明確哪些經濟業務應當予以確認、計量和報告,哪些不應當包括在核算的范圍內,即確定會計主體。會計主體規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會計主體包括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各級行政單位、各類事業單位以及各種民間非營利組織。財政總預算會計的會計主體是各級政府,而不是各級財政機關,因為財政預算各項收支的安排、使用是各級政府的職權范圍,各級財政機關只是代表政府執行預算、管理財政收支。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及各類非營利組織會計的會計主體是會計為之服務的行政事業單位和各類非營利組織。

(二)持續運行

持續運行是指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活動將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它要求會計人員以單位持續、正常的經濟業務活動為前提進行會計核算。

《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指出:“政府會計核算應當以政府會計主體持續運行為前提。”事實上,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所采用的會計程序和一系列的會計處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續運行前提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一個會計主體通常是以持續、正常的經濟活動作為前提去處理數據、加工并傳遞信息的。若沒有持續經濟業務活動的前提條件,一些公認的會計處理方法將無法采用,單位也就不能按照正常的會計原則、正常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核算。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把會計主體持續不斷的運行過程劃分為較短的相對等距的會計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在于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分期結算賬目,按期編制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地向有關方面提供反映財務狀況和運營成果的會計信息,滿足有關方面的需要。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期間至少分為年度和月度。會計年度、月度等會計期間的起訖日期采用公歷日期。

會計期間的劃分有著重要的意義。有了會計分期,才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才產生了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只有正確地劃分會計期間,才能準確地提供財務狀況和運營成果的資料,才能進行會計信息的對比。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過程中應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記錄、反映會計主體的運營情況。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發生外幣業務時,應當將有關外幣金額折算為人民幣金額計量。

需要指出的是,貨幣本身也有價值,它是通過貨幣的購買力或物價水平表現出來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的價值也在發生變動,幣值不太穩定,甚至有些國家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對貨幣計量提出了挑戰。因此,在確定貨幣計量假設時,必須同時確定幣值穩定假設,假設幣值是穩定的,不會有大的波動,或前后波動能夠被抵消。但是,如果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就需要采用特殊的會計原則,如物價變動會計原則來處理有關的經濟業務。

會計假設雖然是人為確定的,但完全是出于客觀的需要,有充分的客觀必然性,否則,會計核算工作就無法進行。這四個假設缺一不可,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共同為會計核算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作為一項管理活動,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向廣大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要求會計信息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也稱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信息質量標準。我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全面性、相關性、及時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和實質重于形式。

(一)可靠性

可靠性也稱客觀性、真實性,是指會計主體應當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核算,如實反映各項會計要素的情況和結果,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按照這一要求,首先,會計核算的對象應該是客觀的,即單位實際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并且每一筆經濟業務必須取得或填制合法的書面憑證;其次,會計核算過程應當客觀真實;最后,作為會計核算成果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真實可靠,不能弄虛作假。

可靠性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財務報告提供的各種信息是出資者、債權人、政府、各類經濟管理部門以及單位內部管理者進行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單位業務活動和其他活動的實際情況,勢必無法滿足有關方面進行決策的需要,甚至可能導致錯誤的決策。

(二)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會計主體應當將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統一納入會計核算,確保會計信息能夠全面反映會計主體預算執行情況和財務狀況、運行情況、現金流量等。

(三)相關性

相關性也稱有用性,是指會計主體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具有預測價值和確證價值。當信息通過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或預測未來的事項,通過確證或糾正使用者過去的評價,影響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信息就具有相關性。也就是說,會計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其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相關,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管理、監督和決策相關,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四)及時性

及時性是指對于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會計核算在持續運作的過程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經濟業務發生,及時性要求在業務活動發生或完成時能及時進行賬務處理。這就要求財會人員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對于各項經濟活動應判斷其性質,決定是否將其納入會計系統,并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原始憑證;二是對于已經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應及時進行處理,依據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據以登記賬簿,并按規定時日編報財務報告,不得拖延和積壓;三是將編制完畢的財務報告及時傳遞給會計信息使用者,以提高會計信息的時效性。

(五)可比性

可比性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即同一會計主體在不同時期的縱向可比和同類會計主體在同一時期的橫向可比。《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要求,同一政府會計主體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將變更的內容、理由及其影響在附注中予以說明。不同政府會計主體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經濟業務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確保政府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六)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也稱明晰性,是指會計主體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使用就必須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明確會計信息的內容,否則就談不上對決策有用。信息能否被使用者理解,既取決于信息本身是否清晰易懂,也取決于使用者理解信息的能力。因此,可理解性不僅是信息的一種質量標準,也是一個與信息使用者有關的質量標準。會計人員應盡可能傳遞、表達容易被人理解的會計信息,而使用者也應設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以增強理解會計信息的能力。

(七)實質重于形式

實質重于形式是指會計主體應當按照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不限于以經濟業務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這里所講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實質是指經濟實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姜堰市| 保定市| 曲周县| 房产| 密山市| 赣榆县| 宝鸡市| 三台县| 汉中市| 博乐市| 巴中市| 阳春市| 英德市| 体育| 平罗县| 扬中市| 健康| 北碚区| 建湖县| 镇原县| 西藏| 婺源县| 金溪县| 舞阳县| 新源县| 师宗县| 静乐县| 托里县| 宿州市| 花莲市| 荆州市| 田林县| 衡阳县| 晋中市| 莱州市| 宜都市| 临沂市| 兴宁市| 奉节县|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