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一、主要難題

中國的社會組織從下文開始,除非在特殊的上下文中另作說明,本書用“社會組織”來通指中國國內語境下的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和民間組織。正在增加全球治理領域的國際活動。跟21世紀以來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一樣,我們正觀察到中國社會組織“走出去”的浪潮。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看似并不難找:中國的發展自然導致了社會力量的發育,中國的社會組織不斷轉型和改革,自身有開展國際活動的愿望。同時中國政府制定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目標,希望社會組織加入總體外交的方陣。由此我們甚至可以簡單推斷這個現象帶來的影響:有了社會組織的幫助,中國能夠更好地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中國社會組織也可以幫助聯合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展全球治理活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貢獻力量。

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上述問題,難題就會出現。

第一難題是民間外交的悖論。由政府推動的民間外交活動,往往會陷入理論爭議。對于中國政府來說尤其如此。在西方的公民社會理論中,社會組織與政府存在微妙的關系。非政府組織的國際活動,也因此往往標榜超國家的中立態度。至少在表面上看來,西方的非政府組織和本國政府在對外活動中是兩條并行不悖的線路,相互交叉配合,有時候也出現矛盾Walter P, Richard S.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M].2nd ed.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 Schermers H G, Blokker N M.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M].4th ed. Bost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3.。而中國社會組織的國際活動,與政府在理論上是什么關系?當我們用西方的概念來說中國的情況的時候,總會感覺不太適應,因為中國的觀念和制度并不完全跟西方一樣。這不意味著我們不能使用這些通行的學術概念。但在前面所說的背景之下,我們需要說明這些概念代表著什么。

理論上的爭議還會影響到實踐層面。西方始終在質疑中國社會組織的國際活動是否服務于政府的政治目標,比如對受援國進行政治經濟控制,或者在文化交流活動中試圖擴大意識形態影響。由于西方掌握國際輿論話語權,這些聲音也增加了受援國國內的疑慮例如,《紐約時報》以“中國式新殖民主義”為題,在5月4日和5月5日連續做了2篇系列報道。這2篇報道分別以“全天候的朋友”和“新的邊疆”為主題,通過中國工程師、中國餐飲店主、中國礦主等角度,濃墨重筆地描繪了中國企業在納米比亞的投資和建設,并將中國的做法與美國“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相比較。參見:Brook L. Is China the World's New Colonial Power?[N].New York Times,2017-05-02.。“走出去”的中國社會組織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一樣,面對“身份證明”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是利己主義的還是利他主義的?我們是有政治傾向的,還是中立的?我們的活動為什么不但是有益的,而且是無害的?今天,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和社會組織,都在面臨這些拷問。

第二個難題是,我們需要更清晰地解釋中國社會組織的體制特征。中國的社會組織是中國特殊政治體制的產物。中國的社會組織大規模參與國際活動的時代,我們可能更有必要深刻地理解社會組織所根植的體制。共產黨的政治力量扎根于群眾。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和知識分子的革命運動是中國革命的力量基礎。因此不是中國的政治體制創造了社會組織,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群體革命運動塑造了新中國的政治體制。所以,社會組織的改革,是中國政治改革的一個部分;體制外民間組織的大量出現,也是中國社會治理變化的一個注腳。體制內社會組織的改革、體制外民間組織的興起,是中國社會組織參與國際活動的前提。

中國社會組織更開放地參與國際活動,勢必也將反過來推動自身體制的改革和發展。國際合作會引入新的組織體制和文化。社會組織需要把資源集中于完成全球治理項目,為此必須提升圍繞項目的籌資、管理和公共關系等方面的業務能力。中國的社會組織將變得更加專業化,更有能力服務于實際的治理工作,這也將有助于推動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因此,在社會組織體制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雙向影響過程:體制的改革推動了社會組織的國際化,社會組織的國際化又反過來推動體制的改革。

第三個難題是在國際層面上,全球治理和西方非政府組織已然發生新的革命性變化,而我們對全球治理的理解還有待與時俱進。從外部來看,中國的社會組織開展專業性的國際活動,正好處在國際秩序的大調整、大變革時期。當前,全球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反全球化的浪潮在西方興起,傳統國際秩序受到沖擊。聯合國頒布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重新調整和定位了國際秩序發展的方向,為中國的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治理活動創造了新的機遇。與此同時,西方的非政府組織也在進行調整。如何開展與國際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是中國的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核心路徑。過去許多年,中國社會組織的國際活動大多是在政府間雙邊合作的框架下進行的。未來,對中國社會組織的挑戰包括怎樣把自身活動變得更加符合國際標準、更加開放、更加多邊主義,并更能影響全球治理的議程設置。

最后,我們需要一個能解釋這一系列變化的理論框架。通過思考前面的問題,會在我們的頭腦中組成一幅圖景:中國政府、中國的社會組織、國際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這些主體圍繞著中國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治理的問題構成一個關系網絡。它們各自的變化,構成了中國社會組織加快國際活動的背景。在中國國內,國家外交方針的推動和社會管理的改革,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動力。社會組織的改革和民間組織的發展產生了自身的動力。在國際上,聯合國的新議程推動了全球治理的變化,國際非政府組織和活動面臨新挑戰,為中國國際組織的活動提供了空間。

而反過來,中國社會組織參與全球治理活動,就像一顆石子投入湖面,在這個關系網絡中引發關聯的影響。無論在微觀的治理活動層面,還是在宏觀的國際秩序層面,中國的社會組織會參與塑造全球治理的新格局,中國的治理方式、理念和道路,會為全球治理帶來新的方法,注入新的力量。另外,如前文所說,中國的社會組織在開放中提升治理能力,會反過來增強中國的國家治理能力,增強中國外交的力量,塑造新型的國際關系。

我們需要一個理論方法來解釋以上多個方面的雙向影響。如果我們把中國的社會組織參與國際全球治理活動比作一個球,我們稱這個球為“A”。中國的對外政策推動了A的滾動,A反過來也牽引中國對外政策的變化;新的全球治理和西方非政府組織的變化給了A新的活動空間,A的活動也會改變全球治理的內容和格局;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為A創造了條件,A反過來也會影響相關改革的進程。西方原有的關于國際政府、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的關系的研究,并不能直接用來解釋這多個方面的雙向影響關系。為此我需要建立一個更適合的思維工具。

這本書會在分析的過程中嘗試解決以上幾個難題。這是這本書希望做出的創新貢獻。但這本書顯然不是一個純粹的理論著作。它的內容除了會給讀者帶來智識的樂趣,也會對實踐工作產生價值。社會組織和政府相關部門的管理者,包括有志于從事國際公益事業的普通人,可以通過這本書認識到哪些變化趨勢是必然的,如何明智地采取行動和制定政策,在關鍵性的矛盾中尋求最佳的妥協方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阳县| 嘉善县| 郧西县| 施秉县| 五原县| 永丰县| 毕节市| 曲靖市| 吉水县| 五家渠市| 梅州市| 潍坊市| 卓尼县| 清镇市| 武乡县| 油尖旺区| 保山市| 樟树市| 苏尼特右旗| 海林市| 芜湖县| 安乡县| 成都市| 琼结县| 屯留县| 丹东市| 鸡西市| 响水县| 大丰市| 涿鹿县| 福泉市| 南安市| 福安市| 馆陶县| 常宁市| 阿拉善右旗| 沙雅县| 菏泽市| 北辰区| 桐乡市|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