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素質拓展(第一冊)
- 李文蓮 李規 陽娟
- 7字
- 2021-04-28 11:09:38
一、理想信念篇
第一章 理想從這里起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課堂導讀
周恩來,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周恩來是舉世公認的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一生功勛卓著,才智過人,而且具有崇高純美的人格風范。
周恩來是一個忠誠的愛國主義者和堅貞的共產主義者。他少小立志為救國救民而發奮讀書,為遍尋真理而渡洋蹈海。當他找到了馬列主義,一經確立信仰之后,便終生而為此奮斗,從此成為一個職業革命家。周恩來同志說:“人是應該有理想的,沒有理想的生活會變成盲目。”他在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之時就說過:“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他對黨的事業、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光明前途、對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困苦,從不動搖。他說:“共產黨人就是為不斷克服困難,繼續前進而存在的。畏難茍安,不是共產黨人的品質。”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以誓死不變的精神為共產主義奮斗到底”的誓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勤務員,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宗旨和信條。在布滿荊棘、充滿坎坷的征途中,他始終為這一崇高的目標奮斗不息,沒有絲毫動搖過。為了黨、國家和人民,他可以履艱涉難而不折,忍辱負重而不悔。他所采取的一切方略,都緊緊圍繞著這一目標,恪守著這一宗旨,這也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內在動力和行動準則。
第一節 了解理想信念 樹立正確價值觀
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燈塔,是我們人生奮斗的目標,指引著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只要我們始終不移地向著這個方向前進,就能達到成功的彼岸。古往今來,凡是有作為的人,無不重視理想的作用,他們大都在青少年時代就確立了遠大的奮斗目標。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就沒有了確定的奮斗目標,沒有了前進的方向,可想而知,前途將會是怎樣呢?
一、理想信念的基本內涵
(一)理想的含義
理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一種精神現象,是人們在對社會現實及其發展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馬克思在1842年寫的一篇論文《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中談論社會現實與理想時曾經指出:“這些流于幻想的空談家、這些傷感的狂熱者把他們的理想同日常的現實的任何接觸都看成是褻瀆神明。”理想外在表現為人們對自身現狀不滿足,探索追求自己的需要和目標,理想在本質上是客觀必然性與人的主觀自覺能動性的有機統一,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在人類的精神世界里,理想信念、價值觀是與生命相伴相隨的。沒有理想信念的人、沒有價值觀的人,很難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只能叫“行尸走肉”。只要是人,都會在外部世界的影響下形成一些感覺、思想、動機和意志,包括理想,而且理想是有意圖的、有力量的,沒有理想的人,是沒有力量的人。
理想必須與現實相結合,才能是合理的設想與希望,否則,就是亂想和狂想。列寧說:“所謂 ‘理想’不應當去開辟最好的和最簡捷的途徑,而應當為我國資本主義社會中眼前進行著的 ‘各社會階級間的嚴酷斗爭’規定任務和目標;衡量自己的意圖是否取得成效,不是看為社會和國家擬定的建議,而是看這些理想在一定社會階級中傳播的程度;如果你不善于把理想與經濟斗爭參加者的利益密切結合起來,與該階級的 ‘公平的勞動報酬’這類狹隘瑣碎的生活問題,即自命不凡的民粹主義者不屑理睬的問題結合起來,那么,最崇高的理想也是一文不值的。”可見,不與現實問題相結合的理想,再崇高也是一文不值的。
理想是真、善、美的統一與結合。真代表求實,真理是其最高目標;善代表求好,善良是其追索目的;美代表求得和諧、協調,美好是其努力方向。一切貪圖眼前利益、追求安逸和享樂的思想,只是尋求感官暫時滿足的刺激的虛妄欲望,而不是武裝精神世界的理想。愛因斯坦在其著作《我的世界觀》中明確闡述:“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改變了人類對世界和宇宙認識的愛因斯坦對人生和理想也是一語中的:貪圖安逸和享樂,只是豬欄的理想,而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才是真正的理想。
(二)信念的含義
當理想被人們堅信不疑并要付諸實際行動時形成的精神狀態,就是信念。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信念是“自己認為可以確信的看法”。信念是認識、情感和意志的融合與統一。當下,我們對信念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第一是穩定性。信念不是一夜之間就立刻形成的,而是在人生實踐中通過對經驗、教訓的積淀、總結而逐漸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信念一旦形成,是不會輕易改變的,而是理智的把握和情感的支持雙重作用的結果。理智來源于對事物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情感來源于價值認同和潛移默化,逐步形成堅如磐石的信念。
第二是執著性。穩定性主要是指事物沒有變動、靜止、固定的狀態,但對于有血有肉有靈魂、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來說,信念就不僅是一種狀態,而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和行為:一種飽含深情、堅定不移的情感,一種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斗志,一種堅定不移、始終不渝的追求,一種心甘情愿、樂在其中的行動。這種精神和行動就是執著。
第三是復合性。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情感、意志的統一體就是信念。有人把它比喻為認識、情感和意志的“合金”。這種復合性來源于認識上的科學把握、情感上的強烈認同、意志上的堅定不移。
第四是多樣性。信念與理想是緊密相連的。理想是多種多樣的,有政治理想、經濟理想、文化理想、社會理想、生活理想等,信念也不例外。
二、理想信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升華
(一)理想信念是持久的動機
理想和信念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兩個概念,往往統稱為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分社會理想信念和個人理想信念。社會理想信念的表現形式是社會組織、團體或政黨在共同的價值觀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思想理論,并加以實踐的過程;個人理想信念是某種社會理想信念的內化,外在表現是一個人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礎上,樹立人生信念和人生目標并不斷為之奮斗的過程。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追求以及對理論的真實性和實踐行為的正確性的確認,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持久的活動動機。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維系它的是什么?毛澤東同志說過:“中華民族有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為了光復舊物,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代代仁人志士,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可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可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都是源于振興中華的理想信念。有了這樣的理想信念,就可以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就可以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和靈魂。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在于有這樣的脊梁,有這樣的靈魂。
(二)理想信念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理想信念與價值觀是密切相關的,而價值觀又是與世界觀、人生觀密不可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理想信念的基礎,理想信念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升華。
世界觀,也稱宇宙觀,是人們對世界總體(包含自然、社會、人的思維)的基本看法,它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規律,就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世界是什么,它是怎樣變化的。世界觀往往被人們通俗地稱為社會觀點。正確的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主要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看待世界。辯證唯物主義揭示了世界的本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而規律的展開需要一個過程”,世界是可以通過把握運動的規律來認識的。
人生觀,即人生態度,是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目的、人生價值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要回答的三大問題是:人為什么要活著?人生態度怎樣?如何評價人生價值?人生觀中包含了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是人生目的和人生價值的統一。它是世界觀的一部分,用世界觀去觀察和對待人生問題,就形成了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世界觀是人生觀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指南。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是科學正確的人生觀。
價值觀是對價值的立場、看法和觀念,指人們對認識對象的評價標準、評價原則和評價方法的觀點的體系,是價值關系的觀念反映。任何人、任何社會都離不開價值觀的左右或指導,失去價值觀的控制,人生便失去了控制。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的理想信念是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人生最高的價值追求。當然,這里所講的理想信念是講一個社會所具有的最高的理想信念。在中國當今社會條件下,就是講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講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課堂思考
怎樣處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第二節 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是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力軍,擔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大學生素質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如何,能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一)核心價值觀的概念
所謂核心價值觀,是指在多種價值觀中居于最關鍵和最基礎地位,起決定和支配作用,具有影響力和決定性的價值觀。其實,核心價值觀人人都有,它決定著一個人對世界和人生的基本價值判斷和看法,所以,在生活中不難看到一個人所持的觀點和態度可以不斷改變,但處世的原則卻很難改變的現象,“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其實就是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在起作用。同樣,國家和社會也有核心價值觀,它恒久支配和決定著國家、社會和民族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統一思想的精神力量和奮斗目標。
(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概念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相對于一般人而言,是特殊人物在特殊時期的價值觀體現。它的時間性、人物性和環境性決定了它的特殊性。但是,盡管特殊,它仍然擺脫不了人的價值觀的普遍性。一般人的價值觀具有超越現實的超越性、規范行為的引導性、指引方向的定向性、價值理解的解釋性和相對恒定的穩定性。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是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把握決定、確定方向、規范引導、相對穩定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價值取向。
那么,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指針和方向,是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靈魂和旗幟。社會核心價值觀決定著社會的總體價值取向和社會大眾的行為選擇,構成一個社會的價值判斷標準和得失取舍尺度。
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結構,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共產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精神、倫理價值基礎、全面發展理想。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明確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靈魂,愛國主義情感明確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根基,集體主義精神明確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行為的價值取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明確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當代內容,共產主義信仰明確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崇高追求,倫理價值基礎明確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底線,全面發展理想明確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發展目標。
二、理想信念是核心價值觀的內核
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是什么?理想信念在核心價值觀中居于何種地位呢?價值觀是各種價值觀念和價值知識的一般觀點或根本觀點的概括。價值觀決定了人們的價值取向與價值標準。核心價值觀是在多種價值觀中居于最關鍵和最基礎的地位,起決定和支配作用,具有影響力和決定性的價值觀。理想信念是核心價值觀的內核。
作為一名承載著國家和民族希望與重托的當代大學生,必須堅定信念,正確認識和對待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正視現實,立足于學生的本職,為崇高理想的實現而不懈奮斗。毛澤東同志曾說過:“現在的努力是朝著將來的大目標的。失掉這個大目標,就不是共產黨員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產黨員。”要努力把個人的理想和奮斗融入遠大理想與共同理想的奮斗之中。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理想與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是辯證統一的。我們強調共產黨人一定要樹立遠大理想,并要為現階段的共同理想而奮斗,同時,我們也承認共產黨員個人理想存在的合理性。要正確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在實際行動中把它們有機地統一起來。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大學生往往處理不好這三者的關系。例如,在新形勢下,有的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對立起來、割裂開來,認為個人理想的實現不需要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的指導和引領,甚至認為“搞好自己的學習、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找個好工作、有個好身體、有個好家庭、處些好朋友”就心滿意足了,沒必要樹立什么宏圖大志和遠大抱負,把為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的“大目標變小了”,把為個人利益和自我奮斗的“小目標變大了”,熱衷于搞“自我設計”“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顯然是沒有擺正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個人理想之間的關系。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懂得,個人理想同全民的共同理想、黨的最高理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沒有黨和人民的利益就沒有個人的利益,沒有全民族利益的實現,就不可能有個人利益的最終滿足。
課堂思考
作為大學新生,你的大學目標是什么?
第三節 如何踐行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必須樹立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觀,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那么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該如何踐行理性信念和核心價值觀呢?
一、堅定理想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理想信念的實現,與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密不可分的。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英國教育家洛克說:“習慣一旦養成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用不著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一個人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人生,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習慣。優秀學生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印度詩人杰佛來期在《播種》一詩中這樣寫道:“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的是一個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大學生需要養成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增強安全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們對安全問題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提高。今天,人們面對的安全問題已不僅僅是個人人身安全問題,還涉及生活環境安全、社會財產安全等方方面面。對人類安全的影響除了自然因素以外,還有人為因素、社會因素等,這些均會給人類的安全帶來威脅。可以說,安全是人類生存、生活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基礎,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季節,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不僅要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還要注意自己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使自己成長為一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人才。為確保這一目標的順利實現,大學生需要增強安全意識。
三、培養良好的心理素養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社會的走向和發展狀況,心理健康與否,不僅影響著學習和健康成才,而且對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大學生要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學會處理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行為的慣性,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
國內外研究資料表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樣是水壺,普通人燒出的是開水,而瓦特卻燒出了蒸汽機;同樣是手被草葉割破,普通人只會想到埋怨草的無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魯班卻想到了鋸的發明;同樣是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果農見了只會感到心疼,而牛頓卻由此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魯班、牛頓的偉大就在于他們擁有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起來將會事半功倍。
五、學會為人處世
人生是一張單程車票,絕對不會回到生命的原點。在等同的幾十年中,有的人能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有的人卻一輩子默默無聞、一事無成,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前一種人能夠悟透做人的道理,這些道理便是他們實現成功人生的重要保障。
我們常聽到有人感慨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的確,如何為人處世是我們每一個人生中所必須面對的難題。現實生活中,很多的人就因為會做人、善于做人處理好了做人的問題,而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同時也促進了自己事業的發展。因此,為人處世是一門決定人生成敗的大學問,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干,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那么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的。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相反,通曉為人處世道理的人,能夠使難成之事心想事成,讓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處處順心;能夠在緊要關頭化險為夷,讓自己在社交中事事如意,在商戰中左右逢源;能夠迅速說服他人,從而贏得與他人寶貴的合作機會;能夠受到上司的重視,得到同事的尊重,贏得下級的擁戴,從而讓自己在事業上錦上添花,一帆風順……
六、積極投身社會實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活動。由于社會實踐范圍極其廣闊,內容極其豐富,因而實踐的形式也必然是多樣的。變革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實踐以及科學實踐是三種基本的實踐形式。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方式。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通過學習,同學們獲得了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基本理論知識,而要把這些知識真正學懂并變成自己的行動,還得通過個人的實踐。在實踐中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在實踐中鍛煉成才。
七、塑造優秀的品格
優秀的品格如藏在人身體內的寶藏,它比任何金銀財寶更有價值。恐慌失敗時,不會影響它的存在;困苦掙扎時,它會出來拯救你。如果我們在失意時陷入黑暗,最后我們還是得依靠它來獲取光明!一個用優秀的品格來支撐聰明才智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之人,否則,就是愚蠢之輩!
總之,品格是一個人真正的本質。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具有巨大社會價值的人,那你必須具備高尚的品格。有了它,你便擁有了誠信、寬容、仁愛、正直,從而就會獲得幸福、平安、快樂、成功。這樣,自私、自利、自負都會逃之夭夭,那些所謂的困苦和滅亡就永遠不會光顧于你!
八、做好就業準備
眾所周知,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后就業難成了一件急需解決的難題,但是,現在的狀況是,學生擠破頭找不到好工作,公司企業許多崗位空置,卻找不到能夠勝任的人。第一,畢業前,你一定要自己清楚自己的目標方向在哪里,也就是確定就業目標,并做好規劃。第二,你一定要在畢業前就認清自己,分析自己的現狀,弄清楚自己所擅長的是什么,自己的技能能夠支撐自己完成哪些工作。第三,你要分析社會現狀,了解職場趨勢,有針對性地培養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第四,你一定要重視實習經歷,多實踐,多總結。實習就是讓你實驗,把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用到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最后,你一定要在找工作前做好面試準備,以應對各種突發問題。
課后延伸
1.想一想,如何把理想轉化為行動?
2.閱讀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言論,體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平語”近人——習近平談理想信念
為什么要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這樣回答
長征勝利啟示我們: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沒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沒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撐,要取得長征勝利是不可想象的。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精神之“鈣”
形象地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共產黨人的根本
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思想的“總開關”
對黨員、干部來說,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總開關”沒擰緊,不能正確處理公私關系,缺乏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各種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了。
——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經典誦讀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出處】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釋義】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引用“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旨在說明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