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蒙運動三書:論法的精神(上、下)
- (法)孟德斯鳩
- 13350字
- 2021-12-08 15:43:27
第六章 各種政體原則的后果與民法和刑法的繁簡、審判形式以及制定刑罰的關系
第一節 各種政體下民法的繁簡
君主政體的法律不能像專制政體的法律那樣簡單。君主政體必須有法庭,由這些法庭做出判決,然后將判決結果留存起來。應從這些判決結果汲取經驗教訓,這樣,一位法官今天做出判決時會和昨天的判決保持一致,如此一來,公民的財產和生命就會和國家的政制一樣保持安全和穩固。
君主政體下,法律機構負責宣布判決結果,這其中既涉及生命和財產的判決結果,也包括對榮譽的判決,因此,對法律機構的管理需要進行嚴謹細致的探究。隨著更多案件的積累以及當判決所涉及的利益越重要時,就需要法官更加仔細謹慎。
因此,在這些國家的法律當中,萬不可對如此之多的規則、限制和外延條款深感詫異,它們產生了紛繁復雜的特殊案例,儼然自成一套法律自身的推理藝術。
君主政體內階層林立、出身迥異、門第有別,這些林林總總的差異往往還伴隨著人們財產屬性的不同本質,并且事關一個國家政制的法律也會加重這種財產屬性的差異性。因此,在我們歐洲國家,財產可通過繼承、后天獲得或暴力劫掠得到,既包括陪嫁財產,也包括非陪嫁財產,不論是來自父親一方還是母親一方;個人的財產種類繁多,有無條件繼承的不動產和指定繼承人的不動產、家族財產或非家族財產、免除稅賦的貴族財產、擔負稅賦的自由持有的財產或平民財產、實物地租財產和貨幣地租財產等。每種不同的財產都適用于特定的法律規則。必須遵守這些規則,以實現財產的配置,這進一步增加了法律的復雜性。
在我們歐洲國家的政體下,封地成為世襲制。因此,貴族必須擁有一定的財產,這樣,封地的領主就能侍奉君主。這就出現了多種情況,比如,有些國家規定,封地不能在兄弟之間分封;而在另一些國家,弟弟們可獲得更多的封地。
君主政體國家對每個行省都了如指掌,因而可以發布不同的法律或允許不同習俗的存在。但專制君主則不然,他對下面一無所知,因而也就什么都處理不了。他必須泛泛地事必躬親,用一成不變的僵硬的意志處理任何事物,一切都被他踏平了。
在君主政體下,隨著訴訟案日漸增多,判例也越來越多,但判決結果前后可能并不一致,這是因為繼任法官的想法不同,或者是由于對同類案件的辯護有好有壞,也可能因為凡是由人經辦的案件都會產生諸多弊端。立法者必須對此時常加以糾正,因為出現這種錯訛甚至會和節制政體的精神相悖。因為,人們之所以不得不求助于法院,原因在于政體的性質,而不是法律的自相矛盾及其不確定性使然。
由于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區別,就必然有特權存在。這進一步減少了法律的簡單性,而且特殊例外也會多得難以勝數。
有一種特權對社會尤其是對于特權授予者最不形成負擔,那就是自行選擇法院進行訴訟的特權。這樣就會出現新的問題,那就是究竟應該在哪個法院進行訴訟才好。
專制政體國家的人民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我不知道在這些國家里,立法者有什么法可立,法官有什么案可審。在專制國家,土地屬于君主,因此,對于土地所有權,基本上不會存在任何所謂的民法來處理。在專制國家,權力實行世襲制,自然也就不必立法來處理所謂的繼承權問題。由于某些國家商業貿易完全由君主壟斷,所有關乎商業的各種法律根本就毫無用處。在專制國家,婚姻是同女奴訂立的,很少有民法來規定嫁妝或女方權益。專制政體國家奴隸的數量多得驚人,由此導致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沒有任何人擁有自己的意志,因此在法官面前,任何人都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大多數的道德行為只是出于父親、丈夫或主人的意志,除此無他,這些道德行為受那些人管束,而不是受官吏管束。
我差點忘了說,由于我們所稱之的榮譽在這些專制國家幾乎難覓蹤影,像事關榮譽這樣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的訴訟,并不會出現在專制國家當中。專制主義極為傲慢自負,除此以外再無其他。這樣,當游歷者向我們講述專制國家時,他們很少提及民法。
因此,在專制國家是完全沒有發生糾紛和訴訟的機會的。而且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那里的訴訟人會受到極為粗魯的對待,訴訟要求的不公正性既不加掩飾、遮蓋,也不受諸多法律的保護,全都一覽無余地暴露在公眾面前。
第二節 各種政體下刑法的繁簡
人們常說,無論在什么地方,司法都應像土耳其那樣。這難道不是說,世界上所有人最應該懂的那件事,卻只被最愚昧無知的民族所洞察?
如果你考察一下,一個公民想要索回被侵占的財產,或者是為自己所受屈辱討回公道,肯定就會覺得司法程序太復雜??墒?,如果從公民的自由與安全角度著想,你又可能常常覺得這些司法程序過于簡略。你會發現,打官司帶來的麻煩、花費、時間的拖延乃至危險,都是公民為自己的自由所付出的代價。
在土耳其,人們很少關注財富、生命或臣民的榮譽問題,所有的糾紛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迅速了結。結案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案子都已審結??偠絾柮靼盖楹?,隨心所欲地下令判他們笞刑,然后把他們打發回家。
在那里,喜歡打官司是很危險的,這種人一定有討回公道的強烈愿望,有仇恨之心,有靈活的頭腦和絕不善罷甘休的毅力。在這種除了心懷恐懼不應有其他情感的政體下,上述這一切都應該避免,因為在那種政體下,在人們無法預見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會引起革命。每個人都應該知曉,絕不能讓官吏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議論,唯有卑躬屈膝才能保障安全。
但是在節制政體國家,即便是最卑微的公民,他的生命也受到充分的尊重。他的榮譽和財產,如果沒有經過長期的審理,是不得剝奪的。除非受到國家的控訴,誰也不能剝奪他的生命,而國家對他提起控訴時,必須賦予他一切可能的辯護手段。
這樣,當一個人握有絕對權力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簡化法律。在這些國家里,他首先關心的是個別的弊病,而不是無人過問的臣民的自由。
你會發現,共和政體存在至少和君主政體一樣多的法律程序。對這兩種政體,公民的榮譽、財產、生命和自由越受到重視,司法程序的復雜程度就越高。
共和政體下,人們處處平等;專制政體下,人人也平等。前者的平等是因為他們無比重要,而對后者的平等則是因為他們什么也不是。
第三節 在什么政體和情況下法官應依據精確的法律文本審案
政體越和共和政體接近,審判的方式就越固定不變,斯巴達共和國監察官審判非常隨意,不受任何法律指導,這是很大的弊端。早期羅馬的執政官們也像斯巴達的監察官們那樣斷案,后來發覺這樣不妥,于是制定了一些精細的法律。
專制政體國家無法可言,法官自己就代表法律。君主政體國家制定了法律,當這部法律比較精細時,法官就會依法審判;如果法律制定得不是很精細,法官就會遵循法律的精神來審判。在共和政體國家,政體的性質決定了法官必須遵照法律條款來審判。當涉及一個公民的財產、榮譽或生命時,誰也不能對法律做出不利于他的解釋。
在羅馬,只有被指控人犯有某一特定罪行,法官才會進行宣判,并且這個罪行是法律明確規定的,這從制定的各種法律都可以看出來。英國也采用類似的方法,陪審團根據被指控人的行為決定他有罪與否,如果被指控人被宣布有罪,法官依據法律對其行為的量刑宣判懲罰結果,法官需要做的僅僅是查一下法律文本。
第四節 審判方式
由此便產生多種審判方式。君主政體下,法官充當仲裁者的角色,他們反復醞釀、交換想法,最后達成一致。一名法官會根據其他法官的意見修正自己的意見,占最少數的意見會被納入到兩個主流意見當中。這種審判方式并不符合共和政體的性質。在羅馬和希臘的城鎮,法官之間并不交換意見,每名法官都應發表如下三種意志當中的一種:我認為無罪、我認為有罪、我認為案情不明,這是因為真正的法官是人民,或者說,人們認為是人民在審理案件。但人民并不是法律專家,并不全然懂得有關裁決的所有修改或變化,所以,應該只向他們提出一個對象,一個事實,一個唯一的事實,讓他們決定應該判罪、應該免罪還是下次再審。
羅馬人追隨了希臘人的先例,在法律的執行中引入了固定的審判程序,并規定,每個訴訟案都應用與之匹配的審理程序。這對他們的審判方式而言是很必要的,因為首先需要確定訴訟案的性質,并讓人民心知肚明。否則,在審理一個大案的過程中,如果案件的性質不斷發生變化,人民便會不明就里。
因此,羅馬法官只接受明確的訴訟請求,不得增減和修改。但是,大法官們又想出了另一種被人稱作“憑誠信”審理的方式,這種方法的審理結果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法官,因而更加符合君主政體的精神。所以,法國法學家們說,“在法國,所有訴訟案都是憑誠信審理的
?!?/p>
第五節 在什么政體下元首可充當法官
馬基雅維利將佛羅倫薩自由的喪失歸結為這樣一個事實,即他們并沒有像羅馬一樣,以人民作為主體對叛國罪進行審判。審理叛國罪時共設置八名法官?!暗牵瘪R基雅維利承認,“被少數人腐蝕的也只是少數人。”我很樂意接受這位偉人的格言準則,但是,對于叛國罪這種情形,政制利益會裹脅人民利益,可以說(如果由人民自己來審判他們的罪行,總是會存在弊端),法律必須盡其所能為個人提供保護,以彌補這一弊端。
根據這一思想,羅馬立法者做了兩件事:羅馬法官允許被指控人在接受審判前進行自我流放
,并且規定被宣判有罪的人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就避免了人民將他的財產罰沒。其他對人民審判權的限制規定可參閱第十一章。
梭倫非常清楚該如何限制人民在審判罪犯時濫用權力。他讓最高法院對訴訟案進行復審,如果有證據表明罪犯被不公正地宣判無罪,將會公開進行重審;如果有證據表明罪犯被誤判有罪
,將對判決進行核查并重新宣判。這是值得人欽佩的法律,它讓人民能夠服從他們最為尊敬的官員的審查,同時也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審查!
對于此類案件的審理,放慢速度有好處,特別是對被告已采取拘禁措施時更是如此,人民可以據此鎮定下來,冷靜地審理案件。
在專制政體國家,君主自己便可以做出判決。在君主政體下則不可以,否則會把一切事情搞亂,他會摧毀政制,對中間力量的依賴也會喪失殆盡,所有的審判形式蕩然全無,恐懼會吞噬所有的法律精神,你能看到的只是一張張嚇得慘白的面孔,那里不會再有信任、榮譽、愛、安全感和君主政體。
這里給出其他方面的一些思考。在君主政體國家,君主是訴訟當事人一方,負責追究犯下罪行的被告并將他們繩之以法或做出無罪判決。如果是他自己做出裁決,那就成了他既是法官,又是當事人。
同樣也是在這些國家,君主通常獲得罰沒的財產,如果他對嫌疑人做出判決,他還是會身兼兩職。
此外,他還會丟掉最好的統治理由,也就是對罪犯的赦免。這會使得不論是他自己做出判決還是推翻自己做出的判決都變得毫無意義,他肯定不想自相矛盾。
此外,如果君主當法官還會引起一切思想上的混亂,誰都搞不懂到底一個人是被免罪了呢,還是被赦免了呢?
路易十三世想親自審判德·拉·瓦萊特公爵案,為此,他召集最高法院的一些法官和議政會議的一些參事討論這個案件。當國王強迫他們就逮捕發表意見的時候,庭長貝列弗爾這樣說道,“我在這個案子中看到一些比較奇怪的事,國王會對他臣民的訴訟案發表意見。國王們只保留著特赦的權力,把定罪的權力留給官吏。陛下卻很愿意親眼看到一個囚禁在牢籠的人,由于您的判決而讓他在一個小時之后被處決!手中握有特赦權的君主不能這樣做,只有在撤銷教會的禁令時,君主才應蒞臨。見到君主后離去時,每個人都應該高高興興才是?!碑斶M行審理的時候,該庭長又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法蘭西的一個國王,以法官的身份,依自己的意見,把一個貴族判處死刑,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甚至是一個違反從古至今一切慣例的判決
。”
由君主做出判決將會使不公和濫刑永無休止,朝臣們會對君主糾纏不休,脅迫君主做出判決。有幾位羅馬皇帝熱衷于判案,其結果就是,以司法不公而令世界驚愕不已的,莫過于他們在位的那幾個朝代。
塔西佗曾說過, “克勞狄斯把案件的審理和官吏的職權都攬在自己手里,從而給各種各樣的巧取豪奪提供了可乘之機?!边@樣,當尼祿繼位以后,為了贏得人民的支持,他公開宣布,“他時時提醒自己不當任何案件的審判官,免得讓宮墻里的告發人和被告發人飽受幾個被釋放的奴隸的淫威侵害
?!?/p>
佐西姆斯說過,“在阿卡狄烏斯統治時期,誹謗之風蔓延全國,宮廷也受到這股風氣的影響,變得腐敗不堪。一個人死去的時候,便立即假設他沒有留下任何子嗣
,用一道圣旨,就把他的財產悉數分掉。君主愚蠢至極,而皇后野心勃勃,她竭力滿足奴仆和心腹的貪得無厭。這種情況下,留給安分守己之人的除了求死欲望,再無其他?!?/p>
普羅科皮烏斯說,“以前朝廷上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在查士丁尼朝代時,由于法官不能再自由公正地審案,法庭上空無一人,打官司的人們涌向宮廷求助,王宮里一片嘈雜之聲?!泵總€人都心知肚明,宮廷里出賣判決,甚至法律也照樣售賣。
法律猶如君主的雙眼,借助法律這雙眼睛他能看到原來所看不到的事物。他想越俎代庖充當法官嗎?如果是這樣,那么他就不是在為自己工作,而是為那些諂媚之徒忙碌。
第六節 君主政體下大臣不應審案
君主政體還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弊端,那就是君主任命的大臣們本身參與有爭議案件的審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有許多這樣的國家,在那里,審理財政訴訟的不但有許許多多法官,而且還有大臣,真是不可思議!感慨之多難以盡述,這里只說一點。
君主政體下的樞密院和法院之間存在一種本質上的矛盾。國王的樞密院本應由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組成,而掌管司法的法院則需要很多人。其原因在于,在國王的樞密院里,一個人必須靠著某種激情擔負起政務,并對此持之以恒,這只能寄希望于以此為事業的四個人或五個人才行。相反,負責司法工作的法官們則應保持頭腦冷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任何事物都應保持中立。
第七節 只有一名法官
只有在專制政體下才會出現只有一名法官的情況??v觀羅馬歷史,可以看出只任命一名法官,他會把權力濫用到何種程度。阿匹烏斯怎么能不蔑視法律呢?因為他連自己制定的法律都不放在眼里。提圖斯·李維向我們講述了作為十人團成員之一的這個阿匹烏斯踐踏法律公正的行徑。他指使一個人向他索要維吉尼亞為女奴,這位女子的親屬向他請求,依據他所制定的法律,在最終判決之前,維吉尼亞應交由他的親屬。阿匹烏斯公然宣稱,他的法律是為父親制定的,既然維吉尼亞的父親維吉尼亞烏斯沒有出庭,這條法律就不適用
。
第八節 各種政體下的控訴
在羅馬,允許公民之間互相指控。這種指控制度是基于共和政體的精神建立起來的,在共和政體下,每名公民應對公眾利益抱以無限熱忱,因為在這里,任何公民都享有國家賦予的所有權利。羅馬皇帝們追隨了共和政體這一信條,但隨后就出現了一類陰險的人和一群告密者。凡是染有某些惡習卻又有些才干、生性卑劣卻又野心勃勃的人,都想方設法去搜尋那些一旦被判刑,君主就會高興的犯法者。因為,這是一條名利雙收之路
。這種事我們從來沒見過。
現在,我們擁有一部值得頌揚的好法律,這部法律要求君主以監督法律執行的身份,在每個法院都任命一名官員,這名官員用君主的名義懲戒所有的罪犯,如此一來,就沒有告發這種職能了。這位為公眾復仇的官員如有濫用職權的嫌疑,那就命令他交代是誰告發的。
柏拉圖在《法篇》中指出,那些疏于提醒官員或輔佐官員辦案的人將受到懲罰。這種方法在今天并不適用。公訴人時時關注公民并為此而行動,公民因此而得以享受安寧。
第九節 各種政體下刑罰的輕重
專制政體的原則是恐懼,這種政體刑罰的輕重要比君主政體和共和政體把握得更好一些,后者分別以榮譽和美德為動力。
在節制政體國家中,對國家的愛、心存羞愧感以及對失責的擔憂成為約束一個人行為的動力,自然也可以用來檢驗許多罪行。對惡行最大的懲罰就是宣判其為犯罪。因此,在節制政體國家,民法在糾正錯誤方面更為容易一些,且并不需要太多的強制手段。
在這樣的國家,一位好的立法者更多的是強調如何預防犯罪,而不是一味地懲罰犯罪。他更加注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范,而不是課以重罰。
古代中國的文人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在他們的國度里,刑罰越重,離揭竿而起之日也就越近。這恰好證明,刑罰嚴厲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道德的迷失。
很容易證明,在全部或幾乎全部的歐洲國家里,一個國家越自由寬松,其刑罰就越輕;反之,刑罰就會越重。
在專制政體國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對死亡的恐懼甚于對生命的珍視。因此,刑罰在這樣的國家就應該更嚴厲一些。在節制政體國家,一個人相比對死亡的懼怕,更擔心會失去生命,因而,即便是對生命構成稍微壓制的懲罰,就足以震懾犯罪。
非常幸福的人和極為不幸的人都會傾向于苛責,僧侶和征服者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有那種中等階層,以及時運好壞參半的人,才會表現出溫和的一面,心存憐憫。
個人如此,國家亦然。未開化的人,他們的生活異常艱辛;專制政體下只有一個人獲得命運的垂青,其他人則全部命運悲慘。在上述兩種情形中,人人都很兇殘。只有在節制政體下,才能處處看到寬厚仁慈。
當我們翻閱歷史,看到蘇丹那充滿血腥的正義時,不禁為人性的惡劣心生悲慟與惋惜之情。
在節制政體下,一個好的立法者可采用任何形式來施加懲罰。在斯巴達,主要的刑罰是禁止一個男人向別人出借自己的妻子或借用別人的妻子,而且在家里只允許和未婚女子在一起。這豈不是十分離奇嗎?總之,凡是法律稱之為刑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刑罰。
第十節 古代法國的法律
在古代法國的法律中,肯定會尋覓到君主政體的法律精神。凡是處以罰金的案例,非貴族繳納的罰金并不比貴族少。但對刑事案件,則完全相反
,貴族被剝奪榮譽和在法庭上的答辯權,而對原本就沒有榮譽可言的一介平民,則只受體罰。
第十一節 人民具有美德時無須刑罰
羅馬人正直誠實。他們是如此正直誠實,以至于立法者通常只需示以美德,他們就會從善如流。似乎羅馬人只需要規勸忠告就足夠了,無須制定法規條令。
羅馬共和國期間,幾乎廢除了皇室法律和“十二銅表法”中所有的刑罰措施,這樣做要么秉承“瓦勒良法”的精神,要么就是《波喜阿斯法
》一以貫之的結果。人們可以發現,羅馬共和國治理得秩序井然,社會治安也沒有出現惡化的跡象。
瓦勒良法規定,禁止官員以任何形式打擊向人民提出申述的公民,但是,違反此項規定的官員所受的懲罰,也只是被稱為惡吏而已。
第十二節 刑罰的力量
經驗表明,在刑罰比較溫和的國家里,公民的精神會受到刑罰的侵襲,這和其他刑罰較重國家的情形是一樣的。
在一個國家里能感覺到存在這樣的缺點嗎?暴政國家希望能立刻就糾正這一缺點,但這樣的國家考慮的不是用現有的法律解決問題,相反,它會當場制定殘酷的刑罰,用來抑制弊端。但如此一來,就會逐步削弱政體前進的動力,人民在想象如何解決問題時就會習慣于采用重刑,就像以前習慣于較輕的刑罰一樣。并且,由于不再懼怕較輕的刑罰,一個人很快就會被迫在每個訟案中都課以重罰。大白天搶劫在某些國家已司空見慣,有人想打擊這種犯罪,于是發明了車輪滾壓這種殘酷的刑罰,一段時期內確實遏制了犯罪的蔓延。但也就是從那時起,又像以往那樣出現了公然搶劫。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擅離職守可以說無處不在,國家用死刑來懲罰逃兵,可臨陣脫逃并沒有消失。個中緣由非常明顯,對一個習慣了每天都冒著生命危險的士兵,他對危險根本就不屑一顧,或者說在他這樣做的同時還會洋洋自得。但他卻每天都害怕受到羞辱,因此,應該保留在逃兵身上留下終身印記這種刑罰。這種刑罰表面上看是加重了,而實際上卻已經減輕了。
一定不能把人引入極端,而應通過管理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各種方法對人加以引導。如果考察一下所有導致懈怠的原因,都不是因為刑罰太輕,而是沒有懲治犯罪。
讓我們追隨本性,它讓人們因受到重懲而蒙羞,并讓刑罰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因犯罪而蒙受恥辱。
如果在一個國家里,刑罰不能使人產生恥辱心,那肯定是施行暴政帶來的后果,因為暴政不分惡棍和君子,施加的都是同樣的刑罰。
如果你在其他一些國家發現,只有通過殘酷的懲罰才能遏止人們犯罪,那么可再一次斷定,這主要還是因為政府的暴虐導致的,他們會因小小的罪過就施以嚴厲的懲罰。
一個想糾正弊病的立法者,縈繞在他腦海里的通常只是糾正弊病本身,在他的眼里只有這件事,而不考慮這樣做存在的弊端。一旦糾正了這一弊病,能看到的只是立法者的嚴苛,但是由這種嚴苛導致的弊端仍會存在于這個國家里。人民的精神會受到腐蝕,對專制主義變得習以為常。
當萊桑德取得對雅典人的勝利時,對俘虜進行了審判。雅典人被控曾將兩條戰船上的戰俘推下懸崖,并在大會上決定,今后對戰俘一律砍掉雙手。最后被俘的雅典人全部被屠殺,除了反對這一決議的阿德曼圖。斐洛克利被處死之前,萊桑德譴責他敗壞了雅典人的精神,并把殘忍帶給整個希臘。
“當阿哥斯人已經處死了一千五百名公民,”普魯塔克說,“雅典人舉行了贖罪祭,祈求眾神能讓雅典人的心靈擺脫如此殘酷的想法。”
有兩種敗壞,一種是人民無視法律,另一種是人民被法律腐蝕。后者無可救藥,因為病根就在藥中。
第十三節 日本法律的無力
刑罰過于嚴厲會毀了專制政體本身。日本就是這樣。
在日本,幾乎所有犯罪行為都會用死刑來懲罰,這是因為,違背日本天皇的旨意是天大的罪行。這根本談不上糾正罪犯,而是要為君主報仇。這些想法的根源是奴役制,尤其源自這樣一種事實:天皇是一切財產的所有人,所以任何罪行都是直接損害了天皇的利益。
向官吏撒謊會被處死,這與自衛是人的天性相悖。
在日本,看起來并不是犯罪的行為也會被嚴加懲處,比如說,參與賭博者會被處死。
是的,正是這些剛愎自用、反復無常、毅然決然而又性情古怪的人,他們敢于面對一切危險和不幸,由這種嘖嘖令人稱奇的品性,乍看之下好像就會寬恕這樣的立法者所定下的殘忍無比的法律。但是,對于那些天生就蔑視死亡,動輒切腹自殺的人,他們會不會由于經常看到他人受刑而改弦易轍或自行收斂呢?會不會因為見多不怪而習以為常呢?
關于日本的教育問題,旅行家的記述告訴我們,對待日本孩童必須要溫柔,因為他們對懲罰是頑抗的,對奴隸也不能太過于嚴苛,因為一旦這樣就會立即激起他們進行自衛。從處理家務應有的精神是否就能斷定,應該以什么精神來處理政務和民事呢?
聰明的立法者應該尋求如何通過恰到火候的恩威并濟;如何通過富有哲理性的格言、道德準則和宗教,使其能和這種民族性格相配;如何恰到好處地運用榮譽規則;如何以廉恥為懲罰手段;以及如何讓人民享受恒久的幸福和甜蜜的寧靜,用這些手段來引導人民的精神回歸。并且,如果這位立法者擔心,由于人民已經養成不受重刑不收斂的習慣,輕刑因而無濟于事,在這種情況下,立法者可以在行事時不加張揚,采取不易被察覺的行動,輕判最可以寬恕的個別案例,直到最終改變所有案件的判罰。
但是,專制政體并不知曉這些促進政體改進的動力,它不依賴這些方法。專制政體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濫用專制主義。日本曾經這樣努力過,但卻變得更加殘暴。
上述就是日本法律的起源和精髓。但這些法律殘暴多于效力。日本利用這些法律摧毀了基督教教義,但正是這些前所未有的惡行,恰恰證明了他們的孱弱無力。法律的本意是要建立良好的社會治理,但也因此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他們的弱點。
應該讀一讀皇帝和大老在京都會見的故事。當時被地痞流氓悶死或殺害的人不計其數,每天都有青年男女被擄走,然后在深夜里被遺棄在公共場合,他們被赤身裸體地裝在帆布袋里,這樣就無從得知他們來自哪里;暴徒們搶走他們看中的一切;他們刺破馬腹,讓騎在馬上的人摔下來;他們還掀翻馬車,搶劫車上女士的財物。荷蘭人被告知,不要在露臺上過夜,否則肯定會被殺死,荷蘭人于是便從露臺上下來,如此等等。
我再簡單地說說另外一件事。一個日本天皇沉溺于聲色犬馬,卻不娶妻,面臨沒有子嗣的風險。大老送給他兩個絕色美女。出于對大老的尊敬,他娶了其中的一名女子,卻從不與她同房?;实鄣哪虌層谑菫樗奶幬锷凶松募邀?,但他都不要。后來他看中了一個兵器工匠的女兒,執意娶她,并有了一個兒子。宮中女子憤怒至極,她們竟然還不如一個出身如此卑微的民女,便把那個小孩掐死了。這個罪行被隱匿起來,因為一旦被天皇知道,勢必有一場血雨腥風。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法律過于嚴苛,就會得不到實施。如果刑罰殘酷無度,人們往往就會選擇不受處罰。
第十四節 羅馬元老院的精神
在阿奇利烏斯·格拉布里奧和皮索擔任羅馬執政官期間,制定了阿奇利亞法以防止陰謀詭計。狄奧
說,是元老院促使執政官們提出這部法律的,因為護民官科尼利厄斯已經決定針對這一密謀罪制定令人恐怖的刑罰,而人民也表達了強烈的支持意愿。元老院認為,這種殘酷的刑罰勢必會震懾到人的內心,但是也會產生另外一種結果,就是以后將無人來指控,也無人來判罪了;相反,如果采用適中的刑罰,就不愁沒有控告者和法官。
第十五節 羅馬法關于刑罰的規定
當我發現羅馬人的事跡證明了我的看法時,我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當我發現,偉大的羅馬人民在他們的政治法發生變化時,對民法的懲罰條款也做了相應的修改,我便相信刑罰是取決于政體的性質的。
“王法”是為一群亡命之徒、奴隸和土匪強盜制定的法律,非常嚴厲。共和政體的精神所在要求羅馬十人團的成員不要將這些法律納入到“十二銅表法”當中,但那些熱衷于暴政的人卻并不關心遵循共和政體的精神所系。
讓我們看一下阿爾巴的獨裁者梅蒂烏斯·蘇菲蒂烏斯所受到的懲罰,圖盧斯·霍斯蒂利烏斯判處將他用兩部戰車撕裂。提圖斯·李維說, “這是羅馬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讓人見證泯滅人性的刑罰。”但是他錯了,事實上,羅馬的“十二銅表法”中有許多非常殘忍的懲罰條款
。
最能揭示出羅馬十人團設立初衷的條款就是對攻擊當政者的作家和詩人的死刑判決。這幾乎完全和共和政體的精神背道而馳,人民在共和政體中本想看到權貴階層謙虛卑微。對那些想推翻自由的人,他們對那些能喚回自由精神的作品懷有深深的恐懼。
羅馬十人團被驅逐之后,幾乎所有規定刑罰措施的法律都被廢除了。這些法律并沒有被明文廢止,但是,由于《波喜阿斯法》禁止判處羅馬公民死刑,這些法律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提圖斯·李維在談到羅馬人時曾說, “人民從來不曾如此喜愛寬和的刑罰”,他說的正是這個時期。
羅馬在這個時期,不僅刑法寬和,而且被告在受審前有權出走,從中可以看出,羅馬人遵循了我所說的共和政體精神。
將暴政、無政府和自由混為一談的蘇拉制定了科納利法。他之所以要制定法規,看起來似乎只是要確立罪名。因此,他把許多行為都定為謀殺罪,于是導致謀殺犯比比皆是。此外,他慣用的手法就是設陷阱、撒蒺藜,在所有公民的道路上布下深淵。
蘇拉制定法律的絕大多數條款只規定了禁止被流放的人返回原地,愷撒追加了流放時沒收財產的條款,因為如果這些富有的人即便背叛流放時也能保留財產,那么他們在犯罪時更會有恃無恐。
羅馬的皇帝們在建立軍事政體后,很快便發現,這個政體對臣民固然可怕,對皇帝也同樣可怕。于是他們設法讓它變得寬和一些,他們相信,需要設立爵位以及隨之而來的對爵位的尊敬。
他們向君主政體更加貼近了一些,并將刑罰分為三類:為國家權貴階層制定的刑罰
,這種刑罰非常寬容;為地位較低階層制定的刑罰
,這種刑罰更為嚴厲一些;最后是只針對出身卑微的人制定的刑罰
,這種刑罰最為嚴厲。
兇殘而愚蠢的馬克西米努斯本應讓軍事政體變得寬和些,但可以說,結果是更加嚴酷了??ㄆざ嗬?img alt="參閱卡皮多利努斯(Capitolinus), 《兩個馬克西米努斯》,第八章。"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D37BC/17640068606712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875271-UzKrnGPy1y1oj69J7Tf6umpEIriEDKpS-0-444cd0f982ba19d6acd7c5923716d971">說,元老院得知,一些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另外一些人則被扔到野獸群中,或用剛殺死的野獸皮包裹起來,完全不顧及他們的尊嚴。看起來他似乎是在執行軍紀,因為他揚言要參照軍紀處理民政。
從我的《羅馬盛衰原因論》,你可以發現君士坦丁是如何將軍事專制政體變為軍事和民事專制政體,并由此向君主政體靠近了一步。在此書中,你可以看到這個國家所經歷的多次劇烈變革,以及刑罰如何從嚴苛變得寬松,從寬松變為不施刑罰。
第十六節 罪與罰的適當比例
刑罰的輕重要保持協調,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預防重罪的發生要比預防輕罪重要,對于防止危害社會罪也是如此,預防嚴重危害社會的罪行要比程度稍輕的罪行重要。
“一名自稱為君士坦丁·杜卡斯的冒名頂替者發動了君士坦丁堡的一場大暴動。后來他被抓獲,并處以鞭笞。但是,由于他對著名的大人物造成了誹謗,最終他以造謠中傷罪被處以火刑?!睂ε涯孀锖驼u謗罪竟是這樣劃定刑罰的,真是匪夷所思。
這讓我回憶起英國國王查理二世說過的話。他經過一個戴著頸手枷示眾的犯人旁邊,便問這個人為什么上枷。人們告訴國王,“陛下,他是因為書面誹謗國王的大臣而被判刑的?!眹跽f道,“真是愚蠢透頂!怎么不寫東西誹謗我呢?他要是這么辦,什么事都沒有?!?/p>
據史料記載,“有七十人密謀推翻巴吉爾皇帝。巴吉爾皇帝命令鞭打他們,燒掉了他們的頭發和胡須。當一頭牡鹿用鹿角勾住皇帝的腰帶,他的一名隨從拔出佩劍斬斷了皇帝的腰帶,讓皇帝脫離險境,皇帝把他的頭砍了下來,究其原因,皇帝說道,‘這個人拔出寶劍對著我’?!庇姓l能相信,這兩個判決竟然是出自同一個君主之手?
如果我們對攔路搶劫犯和搶劫謀殺犯判處同樣的刑罰,這是大錯特錯的。出于對公共安全的考慮,很明顯,在對兩者的量刑上必須有所區分。
在古代中國,殘忍的搶劫犯會被處以凌遲,而其他劫匪則不會遭此重刑。正是由于量刑的不同,中國的強盜在搶劫時一般并不會害命。
在莫斯科公國,搶劫罪和謀殺罪的量刑相同,因此一個人搶劫時往往會殺人。他們說,死人不會泄密。
如果在量刑上不加區分,那就應該在獲得赦免的期望上有所區別。在英國,搶劫犯不會殺人,和殺人犯不同,搶劫犯有望被流放到殖民地去。
赦免書是節制政體的一大有效手段。君主手中的赦免權如果使用得當,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專制政體的原則使它不具備這個優越性,因為專制政體不寬恕人,也不為人們所寬恕。
第十七節 刑訊罪犯
人心本惡,法律不得不把人設想成比實際要好一些。只要有兩名目擊證人在法庭上宣誓作證,就足以對所有犯罪進行量刑。法律相信他們所言,就如同他們是在用事實之嘴在說話。同時,婚姻存續期間懷孕誕下的每名子女都給予合法地位,法律相信母親,就如同她本身就代表著質樸賢淑。盡管法律是被迫做出前面的這些推定的,但法律在犯罪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刑訊卻不是被迫采用的。今天,我們看到在一個治安良好的國家是拒絕使用刑訊手段的,但卻沒有顯現出弊端。因此,從本質上來看并沒有必要采取刑訊
。
已經有那么多聰明的人士和極有天賦的人撰文反對使用刑訊,我不敢在他們之后再進行妄言。我想要說的是,刑訊或許對專制政體比較適用,在那里,凡是令人產生恐懼的都是這類政體的力量之所在。我還想說的是,希臘和羅馬的奴隸……但是,我聽到大自然在大聲斥責我。
第十八節 罰金刑和肉刑
我們的祖先日耳曼人只準課以罰金。他們生而為自由的勇士,認為只有在戰場上才能揮灑熱血。相反,日本以富有的人會借罰金刑逃脫懲罰為借口,拒絕采用這種類型的刑罰。但是,那些富有的人真的會擔心喪失財產嗎?罰金多少不能和財產多寡按比例確定嗎?最后一個問題,不能將羞辱刑和這些刑罰一起使用嗎?
一個優秀的立法者懂得如何處置得恰到好處。
第十九節 同態報復法
專制政體國家喜歡采用簡單的法律,因此處處可見“同態報復法” 。節制政體國家有時也會接受這種法律。但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嚴格執行這種法律,而后者往往在使用上會比較寬和。
“十二銅表法”既有罰金刑也有肉刑。只有原告無法得到安撫時才會對被告人判以同態復仇。宣判后,犯人可以通過支付損害賠償金
,將肉刑改為罰金刑
。
第二十節 子罪父坐
古代中國實行子罪父坐,秘魯也是如此。子罪父坐是來源于專制思想的又一種刑罰。
可以這么說,在古代,子罪父坐并不是因為大自然賦予父親這樣的權力并通過法律本身加以強化,才得以施行的,子罪父坐這一事實說明,古代中國人并沒有所謂“榮譽”觀念的存在。在我們歐洲國家,無論是作為父親,他的子女被判有罪,還是作為子女,他的父親面臨刑罰,他們因此而蒙受的恥辱對他們就是一種最大的刑罰,而這種刑罰的嚴重程度就如同在古代中國被判處死刑一樣。
第二十一節 君主的仁慈
仁慈是君主的獨特品質。在以美德為原則的共和政體中,不太需要仁慈;在恐懼處于支配地位的專制政體中,仁慈更是不見蹤影,因為國家的重要人物必須要用嚴酷的案例來加以節制。在君主政體中,一個人受榮譽統治,這通常需要他做一些法律所禁止的事情,因此仁慈就顯得更為必要。在君主政體中,蒙受恥辱就等同于受到刑罰,即便是形式上的審判都是懲罰。在那里,羞辱來自方方面面,構成了君主政體所特有的刑罰。
君主政體下的重要人物因為蒙受恥辱而受到莫大的懲罰,他們因此而擔心財產喪盡、信譽掃地、幸福全無,對他們而言,嚴苛的刑罰是毫無用處的,這只會剝奪臣民對君主的忠心愛戴以及他們對職位應有的珍重。
專制政體的性質決定了專制國家的重要人物其地位極不穩定,在君主政體下,這些人的地位穩固安全自然也是由君主政體的性質所決定的。
君主們會從這種仁慈獲益良多,仁慈的君主收獲的是極大的愛戴和榮光,對他們來說,能有機會來踐行這種仁慈,幾乎總是彌足珍貴的。慶幸的是,在我們的國家就是這么做的。
或許人們會對君主的部分權力有爭議,但對君主們的全部權力幾乎不會存在任何爭議。并且,即使有時候他們是為王冠而戰,但他們卻從不為自己的生命而戰。
但你也許會問,何時該懲罰?何時該赦免?恐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盡管仁慈會帶來危險,但這種危險是擺在明面的。這與君主由于軟弱而輕視懲罰甚至無力實施懲罰截然不同,仁慈和軟弱是容易區分開來的。
莫里斯皇帝下決心絕不會讓臣民流血。阿納斯塔修斯
不懲罰犯罪。伊撒克二世發誓,在他執政期間,絕不會判處任何人死刑。希臘的君主們已然忘記,他們手持利劍并不是為了擺擺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