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紙品收藏從歷史走來

第一節 紙品收藏始于古籍碑帖

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印書

造紙和印刷,這兩個現代書籍所必備的技術,都是由中國人發明的,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個奇跡。紙的發明,最為重要的是中國商周以來發達的“書寫”需求;而印刷術的發明,則和中國古代官府和文人對書籍的“收藏”和“閱讀”需求有著直接的關系。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社會的精神財富、知識寶庫,培養人才的搖籃,歷史進程的記錄。它的創造、積累和傳播,構成了人類文明歷史的長河,源遠流長。

文字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里程碑,從此人類的歷史和社會發展成果都能夠以文字進行記述,使之萬古流芳。借助文字的魅力,歷代各種各樣的書籍相延不絕,中華國學薪火代代相傳。

中國文字的創造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其源流從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甲骨文字肇始。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考古的第三大發現(另外兩大考古發現分別是敦煌莫高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

我們的先祖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地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十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以改變。

竹簡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連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于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于書寫短文。

圖1-1是敦煌漢簡:西漢《陽朔二年車輦簿》冊,長23厘米。甘肅敦煌市懸泉置遺址出土。

簡牘起源于西周,春秋戰國時使用更廣。公元4世紀左右,由于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

簡牘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后,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里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簡牘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圖1-1 敦煌漢簡

紙是古代婦女在漂絮勞動中發明的。漂絮時,絮絲粘在有網格的簾席上,形成了紙狀物。據史籍記載,公元105年,蔡倫改進造紙法,使用樹皮、破布為原料,使能夠書寫文字的紙批量生產。紙比起笨重的竹木簡和昂貴的縑帛來,具有輕便、價廉等優點,是書寫的理想材料。到公元3世紀,紙作為書寫材料已十分廣泛,逐漸代替了竹簡和縑帛。中國古代的紙品種很多,開始是麻紙,隨后又出現了皮紙和竹紙。優質的紙堅韌、潔白、平滑,千年不壞,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大約在魏晉之際,書籍開始廢竹帛而普遍用紙。紙寫古書的歷史時期也很長,直至兩宋,紙寫書的主流地位才被雕版印書取代。

雕版印刷這種工藝作為國務院頒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視和探索研究。印刷術的發明始于雕版,雕版印書也就成了中國古代社會文明進步和文化傳承的先進載體。

雕版印刷術最早出現于何時確實沒有明確文字的記載。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雕版印刷最早的實物,就是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唐代咸通九年(868)王玠所刻印的《金剛經》,經文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確切的年代時間記載。據此,將雕版印刷的起始時間定為唐代,亦不為過。

圖1-2是宋刻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圖1-2 宋刻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國的雕版印刷,經歷了五代的發展,到了宋代已經非常昌盛,雕印技術也有了飛速的提高。社會各級政府機構刻書,私家刻書,坊間刻書也有了明顯的進步。自宋太宗以后,讀書治學風氣漸漸濃厚,人們對書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因此政府、書院、書鋪、私人學者等都大規模地開展了刻書印書的活動。這些大大小小的機構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不但書寫上版字體工整,刻印紙墨精良,而且校勘認真,并擴大了印書范圍。這個時期,所刻書籍種類數量之多,工藝質量之好,都是精益求精的。除了雕刻儒家經籍之外,還大量刊刻史部、子部、醫書、類書,以及唐宋文人詩歌、文選等內容的書籍。

圖1-3 北宋刻本《開寶藏》

政府刻書以儒家經典為主,并于北宋開寶四年(971)至太平興國八年(983)十多年間在四川刊刻了工程浩大的大藏經,世稱《開寶藏》。雕刻版片13萬片,全部藏經共計5000多卷,480函。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佛教大藏經,在中國印刷史和出版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開寶藏》流傳至今只有十余卷存世,彌足珍貴。

圖1-3是北宋開寶四年成都刊刻《開寶藏》。

除了中央政府機關刻書,地方官府的刻書也有多種多樣的形式。用官署的名稱就可以分為轉運司本、茶鹽司本、提刑司本、安撫司本等。地方政府用公庫錢款刻印的書,叫“公使庫本”,現存國家圖書館的撫州公使庫刊刻的《禮記釋文》,是近代著名藏書家陳澄中的舊藏,刻工細致,印刷精良,算得上是宋代地方刻書中的精品。

圖1-4是南宋撫州公使庫刊刻《禮記釋文》。

按刻版印刷機構廣度的不同,我們把古代刻書大致分為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這三種大類,自宋代以后,歷代都有官私刻書和坊間刻書。

圖1-4 南宋撫州公使庫本《禮記釋文》

書籍的裝幀形式與書籍的制作材料和方法有著緊密聯系,秦漢時代的人把一片一片的竹簡或木簡用皮繩編綁成冊,亦稱“簡策”,這是中國書籍初期的裝訂形式。

中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術還未發明之前,書的內容是由人抄寫在絹帛和紙上的,連成長卷的形式,一軸一軸地收藏,閱讀時展開。我們至今所能見到的帛畫、帛書、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經卷,都是卷軸裝的形式。在雕版印刷普及興盛的先后時期,又出現了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冊頁裝、線裝等幾種形式。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代表性版本,每種版本則有不同的版本裝幀特征。

秦漢時期,是飄著竹木清香的竹簡和潤滑柔軟的絲帛書。

隋唐時期,是攜帶方便的卷軸和書寫美觀的手寫本。

宋元時期,是書品精良的多種多樣版本——蝴蝶裝、經折裝、包背裝和后世沿用的線裝書。

明清時期,基本上是以絲線四眼裝、六眼裝為主的線裝書。

中國古代刻書的源流還有很多分類法,按朝代時間的縱度,又可以分為宋刻本、遼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刻本等等。按印刷工藝又可分為雕版刻本、活字本、套印本等;還有巾箱本、書帕本、插圖本、批校本、稿本、抄本、影刻本等多種多樣的書籍形式。

宋元刻本珍賞

宋王朝比唐朝還富裕,人口也要多得多,宋代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水利工程的興起,使宋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中國的四大發明中的三項如印刷術、指南針與火藥,正是在宋代出現的。但宋朝安于享受,疏于治國,外強而內斂,社會的頹風不可救藥。

圖1-5是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宋范仲淹撰。此本刻于北宋欽宗以前,為傳世罕見的北宋刻本。據卷前清人題記知是范氏世代寶藏之本。

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文化現象不容忽視:宋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最為發達的時期,以“郁郁乎文哉”著稱,“重文”的風氣盛行,“搜訪前哲墨跡圖畫”達“百倍先朝”。國粹書法藝術得到了廣泛發展,產生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著名書法家。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更是獨領風騷的書畫家。

當代藏書家韋力對宋版書之成就有這樣的評述:

圖1-5 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

宋版書是世人公認的珍本。其所以受到重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許多著作,在今天說來,只有宋版最接近于原本。二是宋版書大多精于校勘。古書傳抄愈久,訛錯愈多,不加校勘,內容就會失其真。而宋人最注重校勘。三是名家書體上版。宋版書一般都用唐代書法名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字體,這些人的字,有的秀雅古勁,有的筆勢生動,有的從容大度。四是刻工精美。宋代刻書刻工最佳者是杭州,其地文化薈萃,良工云集,刀法首屈一指。五是紙墨精好。宋人印書喜歡用椒紙、竹紙,這類紙白潔如玉,兩面都光滑,墨的色澤鮮艷,油光可鑒,為后世藏書家所寶愛。

圖1-6 宋嘉定十三年(1220)刻本《渭南文集五十卷》

圖1-6是宋嘉定十三年(1220)刻本《渭南文集五十卷》。宋陸游撰,黃丕烈跋,張祖翼、繆荃孫題款。此本為陸游生前手編,其子陸子通刊刻,存世孤本,至為珍貴。

元代刻書,承宋金傳統。政府重視刻書,官府與民間刻書業進一步發展。刻書地區更為普遍,然仍以福建建陽和山西平水為最繁榮,形成麻沙、平陽兩個刻書中心。浙江、江西刻書業很發達,官刻書多奉詔下杭州刻版。江南、江東、湖廣各地在刻書方面也有所發展。元世祖將經籍所從平陽遷大都之后,北京刻書業隨之興盛。元代刻書仍以當時士大夫誦讀必需的經、史為多,諸子書、類書以及新編農書、醫書、科舉用書等刻印量均很大。隨著文學作品和戲曲的繁榮,元人的詩集文集、小說、戲曲方面的書籍也慢慢增多了刊刻,坊間刻印的話本小說,戲曲插圖本都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元刻本特點是多為趙(孟頫)體字,沒有避諱,簡筆字較多。行格漸密,由左右雙欄漸向四周雙欄發展,目錄和文內篇名上常刻有魚尾,版心多作黑口。

圖1-7是元版《分類補注李太白詩》。

元代刻書的字體大多數都模仿趙孟頫的字,此為元版書明顯特點之一。趙孟頫的書法成就,實系王羲之之后的第一人。榮際王朝,名滿四海。在元代社會,不但士大夫爭學趙字,就是一般的文人也刻意模仿。由此刻書業也附庸這種社會風氣,皆以效法趙字為美。所以元代刻書的字體,無論官刻私雕,幾乎都是趙字的風貌。

圖1-7 元版《分類補注李太白詩》

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十一世孫,才學書法深受忽必烈賞識,應詔北上。但有朝臣認為他是故宋宗室子弟,不宜重用。趙孟頫內心也是矛盾重重,為避是非,他力求外任,39歲時如愿以償。

趙孟頫日書萬字而精氣不衰,“下筆神速如風雨”。因臨摹各帖,故對章法、用筆的駕馭能力極強,書寫技術熟練,基本功扎實。柳貫在《跋趙文敏帖》里云:“予問其何以能然,文敏曰:‘亦熟之而已’。”趙孟頫集各家之長,楷書承傳古韻,避繁就簡,頓挫分明,在圓潤飽滿的點畫中暗藏著筋骨的勁道,布白均勻嚴謹,結體端秀方正,以行入楷,字的筆畫間有連貫性,顯得流暢生動。

圖1-8是元延祐七年(1320)刻本《東坡樂府二卷》。宋蘇軾撰。葉辰南阜書堂刻本,黃丕烈跋。此書為存世蘇詞最古、最重要刻本。清光緒年間,王鵬運據以刻入《四印齋所刻詞》。迭經文徵明、錢曾、季振宜、徐乾學、鮑廷博、黃丕烈、汪士鐘、楊氏海源閣等名家收藏。周叔弢捐贈國家圖書館。

圖1-8 元延祐七年(1320年)刻本《東坡樂府二卷》

元代刻書多用俗字和簡體字,這與宋版書比較,可算是又一特點。元代對漢字書寫和刻版要求不很嚴格。加之刻書時鋪子圖快、書手圖簡、刻工圖省,于是在刻書過程中,特別是一些書鋪所刻的書,就將平時常用的一些簡體字或俗體字也用上了。這在元朝以前的宋版書及元以后的明版、清版書中是少見的。

碑石拓本 鑒史藏文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數千年,商周有金文、陶文,秦漢亦有金文、陶文。而真正將文字廣播于大眾的鼎盛時期還是漢代。

漢代是中國文字、文學、哲學全面成熟的時期,從朝廷到地方,只要能識字都在研習儒家經書,為了不使偽經流世,強調儒家正統學說,漢靈帝讓蔡邕書寫了全部“十三經”,立于太廟之前,讓天下學子傳抄,可惜今日已無法得見完整的石刻經書了。“熹平殘石”也是今日難得一見的漢代書法遺跡。漢代人為從長安順利通過秦嶺進入巴蜀之中,沿漢江修鑿了一條開通褒斜地區的棧道。在棧道的山崖之上從漢代開通時到清朝末年,歷代修建,刻下了不少宏辭高文,最有名的世稱“石門十三品”。其中“石門頌”“大開通”“楊淮表記”“石門銘”為“十三品”之精華。

圖1-9 漢代“石門十三品”袞雪

圖1-9是漢代“石門十三品”之“袞雪”。

至唐代,中國文字已發展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顏、柳、歐三種書體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書寫中國文字最典范的楷模。而這時期主要的碑刻大都集中在西安“碑林”之中,使“碑林”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書法寶庫之一。

碑石傳拓的發明,今天所能看到的實物當是在唐朝,它是伴隨著印刷術發展的又一門技術,人們將石刻上的文字通過傳拓,得以流布。同時又為后人文字學研究提供了絕佳的資料。所以碑拓的善劣,除了拓工精否外,所拓時間遠與近,內容古與今,都是評價拓本高下的重要標準。碑拓給我們今天的人們提供了研究歷史的根據,提供了了解古代民俗的文獻資料,此中可發掘的方面是多層次的。

碑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碑帖是指用紙張敷在碑石或其他刻字的物體之上,通過捶拓、施墨,使之影顯出文字、圖案的一種藝術品。碑石拓本不僅是臨習寫字者的一種范本,也是版印書籍出現之前,人們借以傳播文化的一種媒介。唐開成初年,朝廷刻立儒家經典12部即《五經文字》《九經字樣》等于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內,史稱“開成石經”。目的就是讓學子們所讀之書、所寫之字有一種規范,避免錯訛流傳。

圖1-10 漢張遷碑

圖1-10是漢張遷碑拓本。

碑帖研究是集藝術、史料、文獻、工藝以及目錄學于一身的金石之學。最早系統地研究金石碑拓著作產生于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趙明誠的《金石錄》,皆可謂碑帖研究之先驅。自宋以來,碑帖研究日漸興盛,代不乏人。特別是清代乾嘉時期,碑帖研究與金石目錄學研究達到頂峰造極的地步。近代,碑帖研究、鑒定與收藏更是成為一門顯學,引起廣泛的關注。

碑帖收藏的標準講究“舊而精”。所謂“舊”,就是說碑帖收藏品要具有一定的文物性和歷史性。刻立的時間,以漢魏時期所刻的碑石最為今人珍視。另外拓工也要“舊”,宋拓、明拓、近代所拓是幾個不同的收藏價值層次。所謂“精”,就是碑帖收藏品的內容要精,制作要精,更要稀有、罕見。

碑帖在收藏圈里被戲稱為“黑老虎”,一則因為碑拓基本都是以墨色為主,二則“真贗難辨”,一不小心便會被“黑老虎”咬一口。再則因為碑帖的收藏價值難以估量,其經濟價值向來為金石研究者所諱言。從古至今,多數碑帖鑒定者中閉口不談價格,藏帖如藏虎。有藝術家說過這樣的話:當藝術品只與鑒賞、收藏相關聯時,它幾乎與風險絕緣。但只有當藝術品與金錢相遇,成為資金投資與運作的一個載體,風險才出現。

圖1-11是漢曹全碑拓本。

碑帖有新拓舊拓之分,然而價格倒掛已成了不爭的事實。如東漢刻石《曹全碑》,明末出土,后藏碑林,因其書法秀麗,堪稱隸書典范,清末民國所拓的《曹全碑》現在市場行價應在8000元左右,而近年新拓的價格卻也是接近兩萬元上下。漢中石門褒斜道的摩崖石刻《漢魏石門十三品》,也是舊拓不如新拓值高價昂,舊拓不過五六萬元,新拓卻超過十余萬元,且一拓難求。

百年來,國人的收藏理念向來是以古為尊,以舊為上,傳承有序,不惜重金尋訪舊物。為什么老物件還賣不過新物件呢?碑帖為例,喜好金石書法的附庸風雅之人不少,期望以古雅的名碑拓本送禮者收禮者更多。舊拓雖年代古遠,但紙張品相難以保持干凈整齊,且辨別真偽尚有難度,非專業人員不可。而新拓名碑,來源可靠買者放心,不必找專家鑒定估價,貨真價高人皆認可;品相一流受人喜愛,宜于廳堂懸掛和案頭讀誦,故名聲大愛者多。陜西、山東、河南為碑刻勝地,碑帖收藏市場巨大,需求眾多。

圖1-11 漢曹全碑

圖1-12 梁啟超舊藏東漢《君車畫像》拓本

圖1-12是梁啟超舊藏東漢《君車畫像》拓本。

2017年8月26日,西安崔振寬美術館、西安市水墨長安藝術博物館、陜西水墨長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陜西省收藏家協會聯合舉辦,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豐碑大碣?歷代金石拓本全國巡回展”在西安崔振寬美術館隆重開幕,同時出版了《豐碑大碣》。來自國內外的3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開幕儀式。

本次展覽展出包括明、清、民國時期在內的拓本近300件,其中不乏孤本。展品內容包括從殷商到宋元時期的各類青銅銘文、石碑、墓志、摩崖、造像等多個種類的金石拓本,涵蓋地域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東始山東,西達新疆。展覽可以說既是金石藝術盛宴,又是書法瑰寶薈萃,更是數千年中華文明的一次集中展示。

展品由西安文史館研究員、陜西省收藏家協會古籍碑帖專委會主任宗鳴安,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陜西省收藏家協會古籍碑帖專委會副主任陳根遠,陜西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古籍碑帖專委會副主任李欣宇等10位收藏家提供。

圖1-13 清中期拓本《顏家廟碑》

圖1-13是清中期拓本《顏家廟碑》。

策展人宗鳴安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傳拓藝術可以將一件文物的文化、歷史信息化作千萬身廣泛持久地傳播,讓后人通過拓本了解到石刻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和文化內涵。同時,拓本上表現各異的書寫風格,又為后來書法臨習者提供了絕佳范本。從《石門頌》《石門銘》中,可以看出漢代人修筑中原通往巴蜀山道的艱難,了解當時的工程技術。所以,不能僅僅把這些傳世金石拓本看作是文字表象,更應該看到它們涵蓋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書法藝術價值和拓片本身的文物價值。

“興亡百變歷千年,如何人毀物不毀?”此乃前輩學者田潤霖50多年前的《碑林行》詩中兩句。碑石淵藪,史外云天,泛舟學海,進取不歇。文以碑載,碑以文揚,神功當修百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河县| 隆昌县| 长岭县| 黄山市| 中江县| 怀仁县| 遂昌县| 北票市| 商河县| 即墨市| 绥化市| 大连市| 鄂伦春自治旗| 霍邱县| 汝城县| 松溪县| 黄骅市| 墨玉县| 宜宾市| 武宣县| 上高县| 青海省| 陕西省| 白城市| 双桥区| 土默特左旗| 东乡族自治县| 菏泽市| 南城县| 甘洛县| 寻甸| 长宁县| 宁晋县| 垦利县| 靖远县| 永泰县| 喜德县| 永仁县| 高唐县| 浏阳市|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