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各時期地圖收藏難
古代地圖玄機
地圖,就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使用制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在一定的載體上,表達地球(或其他天體)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系及時間中的發展變化狀態而繪制的圖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圖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將地圖看成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形象、符號模型”,地圖是“空間信息的載體”“空間信息的傳遞通道”等。傳統地圖的載體多為紙張,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電子地圖等多種載體。
在讀史時所需的是歷史地圖。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因為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長期受到中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補充改繪《歷代輿地圖》的計劃提到日程上來?!吨袊鴼v史地圖集》的編繪工作開始于1955年春?!吨袊鴼v史地圖集》主編譚其驤在談到這部圖集的編繪過程時,介紹說:

圖2-24 中國古地圖
開始只要求把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予以“重編改繪”,范圍準備一仍楊圖之舊,那時還沒有接觸到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這個問題。
楊圖各時代都只畫中原王朝的直轄版圖,除前漢一冊附有一幅西域圖外,其余各冊連王朝的羈縻地區都不畫,更不要說與中原王朝同時并立的各邊區民族政權的疆域了。所以楊守敬所謂《歷代輿地圖》,起春秋迄明代,基本上都只畫清代所謂內地18省范圍以內的建置,不包括新疆、青、藏、吉、黑、內蒙古等邊區。
圖2-24是中國古地圖。
編繪工作開始沒多久,我們就感覺到以楊圖范圍作為我們的圖的范圍這種想法是不行的。新中國的歷史學者,不能再學楊守敬的樣兒僅僅以中原王朝的版圖作為歷史上中國的范圍。我們偉大的祖國是各族人民包括邊區各族所共同締造的,不能把歷史上的中國同中原王朝等同起來。我們需要畫出全中國即整個中國歷史的地圖來,不應只畫秦、漢、隋、唐、宋、元、明等中原王朝。
隨后我們就做出決定:圖名改為《中國歷史地圖集》,范圍要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全中國。怎樣確定各個時期的全中國范圍,從此便成為我們不得不反復慎重考慮的一個首要問題。
我們是如何處理歷史上的中國這個問題呢?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以后,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范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范圍。
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范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簡單的回答就是這樣。超出了這個范圍,那就不是中國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國的政權了。
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定?我們的理由是這樣:
首先,我們是現代的中國人,我們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范圍。我們知道,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國,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國,是不是這個范圍?不是的。這是很清楚的。但是我們不是唐朝人,不是宋朝人,我們不能以唐朝人心目中的中國為中國,宋朝人心目中的中國為中國,所以我們要拿這個范圍作為中國。
“中國”兩個字,按照現在的用法,形成是很晚的。鴉片戰爭以后的初期還沒有完全形成,基本上到晚清時候才形成。講到“中國”就是表示我們國家的主權所達到的范圍,這是鴉片戰爭后經過了幾十年才逐漸形成的。
我們再回頭來講,我們是現代人,我們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這不是說我們學習了馬列主義才這樣的。而是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后一時期就不能拿前一個時期的“中國”為中國。
在宋朝把遼、金、夏都看成是外國,看成夷狄。但是元朝人已經不這樣了,已經把遼、金、夏跟宋朝一樣看成“中國”。元朝人已經不用宋朝的看法了,難道我們還要做宋朝人?所以我們說現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
后一代的人把前一代的人的概念否定,不采用前一代人的概念,這是由來已久、自古而然的,沒有什么可奇怪的。我們現在當然不應該再以東晉人自居,再以宋代人自居。總而言之,我們是現代人,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中國。
第二個問題。我們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范圍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范圍。我們應該采用整個歷史時期,整個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我們認為18世紀中葉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國范圍是我們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這就是我們歷史上的中國。
圖2-25古代的中華大地別稱九州。

圖2-25 古代的中華大地別稱九州
至于現在的中國疆域,已經不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那個范圍了,而是這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列強、帝國主義侵略宰割了我們的部分領土的結果,所以不能代表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的疆域了。為什么說清朝的版圖是歷史發展自然形成的呢?而不是說清帝國擴張侵略的結果?因為歷史事實的確是這樣,清朝的版圖的確是歷史發展自然形成的。
東北地區在唐朝時候已經建立了若干羈縻都督府、羈縻州。到遼、金時代版圖已東至日本海,北至外興安嶺,經過元朝直到明朝的奴爾干都司,都是如此。清朝的統一,實際上是先統一了滿族的地區,即廣義的滿洲;再統一漢族的地區,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統一蒙古族地區和蒙古族所統治的維吾爾、藏等族地區。主要是滿、蒙、漢三區的統一。

圖2-26 《西漢疆域圖》
事實上在清朝以前,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已有幾百年是在中原王朝直接統治之下的。再如大漠以北的蒙古高原,現在屬于蒙古人民共和國。這個國家是不是歷史自然發展形成的呢?不是。1911年、1921年兩次蒙古獨立,都是后面有第三者插手的,要是沒有第三者插手的活,它不會脫離中國。
圖2-26是《西漢疆域圖》。
歷史上所有的北方民族,匈奴也好,鮮卑也好,樓蘭也好,突厥也好,回紇也好,全都是同時分布在漠南和漠北的。要是我們以今國界為依據處理歷史上的民族,那該怎么辦?同一個政權統治之下的一個民族,漠北的不算中國,漠南的才算中國,這就沒法辦了。但我們要是采用1840年以前的清朝版圖為歷史上中國范圍就好辦。出現在漠南漠北的蒙古以及歷史上所有的民族,都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不能因為今天在蒙古人民共和國之內就不算歷史上中國的民族。
中外最早的世界地圖
從元朝到明朝,前后歷經3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較長的時期,這段時期內中國的地圖學雖說沒有新的重大發展,但在傳統的編制方法上日趨成熟,圖種也漸增多,開始出現了全面表示全國山川城鎮的地圖,還有不少用于軍事防務的軍事防務圖,其中包括首次出現的沿海防務用的海防圖、江防圖和用于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圖與航海用的航海圖等。這時的地圖內容多貫徹一套基本的特點:
1.以本國為主,外國作映襯。
2.以傳統的計里畫方法為數學基礎。
3.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
圖2-27是《亞洲地圖》1617年,繪者不詳。
《大明混一圖》屬行政區域圖,成圖年代為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彩繪絹本,圖幅尺寸為386厘米×456厘米,是一幅大掛圖,圖內主要表示明朝及鄰近地區的各級居民地、山形、河流及其相對位置。居民地均以地名加框的方法定位,其框用不同顏色區別內外所屬。此圖繪制精美,內容豐富,是一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現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圖2-27 《亞洲地圖》1617年,繪者不詳
這幅明代世界地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是我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
《大明混一圖》全圖沒有明顯的疆域界限,僅以地名條塊的不同顏色,來區別內外所屬。圖中著重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1000余處。
在《大明混一圖》上,歐洲和非洲地區描繪得都很詳細,繪制得也很規整,而且筆法流暢。非洲大陸位于這幅地圖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羅河和奧蘭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與德雷肯斯山脈的位置吻合。地圖中還顯示在非洲大陸的中心有一個大湖,這可能是根據阿拉伯的傳說繪制的。因為在傳說中曾寫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更遠的地方有一個大湖,其面積遠大于里海”。地圖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海陸線條精美,形制一目了然,不由使人聯想到當年鄭和下西洋,萬船揚帆,繞過非洲好望角遠征西方,開創古代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圖2-28 利瑪竇 《坤輿萬國全圖》局部 1602年 萬歷三十年刊
圖2-28是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局部,1602年(萬歷三十年)刊。
地圖的出現,緣于對遼闊世界的探求欲望。地圖,是另一種語言和文字,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明。明王朝初期能繪制出這樣的地圖,足見當時的文明程度已非同一般,而沿海地形的準確程度,更說明了明王朝在航海上的探索與成就。
在明朝的眾多地圖中,《鄭和航海圖》就是其中一幅具有重大影響的航海圖。鄭和七次航海,是我國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在世界上也是一次罕見的大舉,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前后近30年訪問了亞洲、非洲等30余國,對促進我國與世界的交往,對政治、經濟和文化均有極大的作用。這其中據鄭和航海經歷編成的航海圖,是我國地圖學史上的一大創作,更是一部專為指導航海用的地圖。其表示內容、表示方法與編制方法上有其獨特之處:
1.從方便使用出發,從起點開始至終點,圖幅呈一字排列展開的連續拼接。
2.采用“對景圖”的畫法,繪制山形形象與有方位意義的地物,可把圖與實地一一對景,盡快判斷出自己所處的位置。
3.繪出平潮時的淺沙、礁石和港口、海島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與居民地、山地等。
明代的地圖較發達,尤其到了明末,西方新興的自然科學技術由一些傳教士逐步在華傳播,地圖制圖術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圖2-29是明代王圻、王思義輯 《三才圖會》摹馮應京《月令廣義》之《山海輿地全圖》。
當時,意大利人利瑪竇來華,第一次把西方繪制的世界全圖傳入中國,把中國的資料補充進去,充實豐富了地圖內容。續此之后,西方傳教士也陸續來華繪制了一些地圖,這些世界地圖經過修編后,不僅打破了中國傳統的繪圖成規,而且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特點:

圖2-29 明代王圻、王思義輯 《三才圖會》摹馮應京《月令廣義》之《山海輿地全圖》
1.把地圖的中央經線置于中國,形成以我國為中心的圖面配置。
2.采用測量出地球表面的經緯度繪制地圖。
3.把地球以赤道為中心,平分為南北兩半球,劃出了南北二回歸線與南北二極圖線。相應形成氣候的熱帶、溫帶與寒帶。
4.擴大了對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識的了解與掌握。
5.對外國地名的翻譯起了一個譯定作用。
2000年,中國書店春拍出現的一件《京城各國界分地界圖》,其內容表現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勢力范圍的劃分和駐軍情況。其尺幅為63厘米×55厘米,起拍價為5000元,結果最終以4.95萬元成交,幾乎相當于一冊宋版書的價錢。這個地圖就是因為特殊的歷史意義,使得價位遠遠高于同期其他地圖。
日本侵華戰爭的物證
軍隊打仗,總是離不開地圖的。有的把地圖比作是“協同作戰的共同語言”“行軍的無聲向導”“軍隊的眼睛”等等。這些比喻生動、恰當地表明了地圖在軍隊作戰行動中的重要作用。
《支那時局大地圖》為日本政府于1937年12月中日戰爭初期,統一由日本政府制發的標準中國地圖。該圖為日本政府應對中日戰爭下領土爭議所出版的地圖,并由日本各地報社,如朝日新聞社,以及日本占領下的臺灣的《新民報》等發行刊印。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于當年11月發行數幅針對戰爭時局所繪制的時局地圖,包括《大東亞戰爭地圖》《東亞現勢大地圖》《支那時局要圖》《支那事變關系圖》《最近東亞形勢圖解》《滿洲時局地圖》等。而屬于“時局地圖”系列之一的《支那時局大地圖》主要描繪中日戰爭爆發后的中國實際戰情情況,并顯示日本政府眼中,中國劇烈的治權領土變化。該地圖比例尺1:5700000,地圖具有經緯度,但并無標明北方等方向。因該圖著重1937年中國時局介紹,所以圖面包含了中國各省省界與首都南京、院轄市、州界、鐵公路、中國國內航空航線、中國沿岸航路的線路標示,以及海底電纜、大型河川、山脈、萬里長城、蒙古沙漠、金屬礦山、風景名勝、大型城市聚落、各國大使及總領事館、中國國內飛機場、無線電線局、公共租界與大型港口等。為了符合實際需要,圖面左上角則以“中支戰場”字段,另加中國中部局勢要圖、上海城市周圍略圖、南京市街圖,而左下角則有遭日軍占領的廣州市街圖與英國占領下的香港的略圖。圖上還繪出了蘇聯、蒙古以及在日本控制下的偽滿洲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以及臺灣、朝鮮半島等。
圖2-30是《支那時局大地圖》。
該地圖是以黃色顯示中國領土,但1937年抗日戰爭初期日本軍隊占領的中國領土區域使用“北支”和“中支”,以虛線標示注記。除此尚將福建及廣州一帶的“南支”日軍占領區,以圖外方格標明。至于民國政府控制下的中國領土則另以“中華民國”注記。另外,偽滿洲國控制區以淺紅色注記,偽冀東自治政府控制區以粉紅色注記,而成為日本領土統轄的臺灣與朝鮮半島則以深紅色標明。地圖中標明的“北支”占領區,其劃分為長江以北、平浦鐵路(起自北京,經天津、滄縣、德縣、歷城、滋陽、銅山、蚌埠至浦口,由天津至浦口長約786公里)以東的日軍占領領土。包含了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及河北、綏遠與陜西一部分。因日中兩國尚未斷交,地圖標示的“北支”占領部分,仍象征性與民國政府控制區國土標明相同顏色。除此之外,“北支”還詳細標明日軍華北派遣軍的重要據點位置。“中支”約為長江以南、平浦線以東的華中地區,范圍則涵蓋江蘇省、上海,及湖北、湖南、浙江與江西的各一部分,時為武漢會戰前后的日本實際控制區域,標明了華中派遣軍的漢口駐軍地點。顏色與注記標示涵蓋內容約與“北支”相同。

圖2-30 《支那時局大地圖》
1939年侵華日軍印制的一幅地圖非常特殊。地圖正面頂部標有“支那見學大地圖”字樣,圖中詳盡標注了中國各地物產資源分布狀況與交通路線。
在地圖的正面繪制著中國地勢地貌,山川河流清晰可見,同時各省市區的特有物產,則以簡筆畫的形式進行了生動的繪制。例如,天津高粱、塘沽食鹽、邯鄲棉花、宣化石炭……其中既有小麥、棉花、牛、羊等農副畜牧產品,也有黃金、鐵、食鹽等礦產資源。鐵路、公路、機場等交通設施也在圖中用不同顏色標注出來,地圖右下角附有“日、滿、支交通地圖”,對當時的戰爭形勢進行了展示。
地圖的背面,整版列出72張圖片,以圖文形式記錄了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至1938年5月19日日軍占領徐州的主要戰役和事件,包括盧溝橋事變、日軍占領北平(北京)、日軍轟炸重慶等,顯示出當時日軍對其“輝煌戰果”的宣揚。

圖2-31 1937年日本印制的《最近東亞形勢圖解》
圖2-31是1937年日本印制的《最近東亞形勢圖解》。
《最近東亞形勢圖解》是1937年日本為準備全面侵略中國之際,由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編纂,在其國內印制的戰爭動員資料圖。圖中注明中國境內國民黨軍隊、共產黨軍隊的兵力位置、數量、防御工事部署,機場、軍港位置,各種物產、礦產分布等資料。由此可見,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長沙收藏者成洋收藏的30張侵華日軍地圖中,有17張的背面有某測繪局收藏的印章和收藏文件編號。經湖南省測繪局有關專家鑒定,專家們都稱這些地圖繪制真實可靠。長沙東、北部重點鄉鎮和關隘都專門單獨繪制了地圖,連一條鮮為人知的羊腸小道都可以在地圖里找到,“日軍70多年前繪制的長沙地區地圖,精密、詳盡,有些地圖至今還很準確”?!翱梢姰敃r日軍為侵略中國,在偵察和勘測上下足了功夫。”
這些地圖主要涉及長沙城區和長沙、寧鄉、瀏陽、湘陰、益陽、沅江、平江、湘潭等周邊地區。有長沙城區、青山市(今長沙縣青山鋪鎮)、金井(今長沙縣金井鎮)等戰略要地等10張地圖特別注明了屬于“軍事機密”字樣。
每一張地圖上都注明了測圖、制版和印制時間,如長沙城區地圖就標明是中華民國八年(1919)測圖,昭和十三年(1938)制版等字樣。測圖時間最早的是中華民國八年,最晚的為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時間跨度18年。其制版和印制時間最早的為中華民國九年(1920)5月印制,最晚的為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6月印制,時間跨度25年。其中,大部分地圖在1936年至1938年印制。
待地圖印制完畢,日軍發動了長沙會戰。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日軍確實是依據早前準備好了的地圖有備而來。
作戰地圖本是日軍的侵略武器,有了它們,日軍才會對我國地形了如指掌,長驅直入。
長沙地區處于中國腹地,為什么日軍能弄得一清二楚?日軍的這些軍用地圖到底是怎樣繪制出來的?
日本繪制中國地圖、對中國進行軍事偵察,始于1872年,即明治五年。日本學者小林茂的《外國地圖——日本帝國的亞洲地圖》、牛越國昭所著《對外秘密軍用地圖的潛入盜測——外國測量和村上筆記研究》對此有詳盡記錄。
1873年至1874年日本派樺山資紀、“漢學家”福島九成等對中國沿海進行偵察測量,繪制了《清國渤海地方圖》和《陸軍上海地圖》。1875年至1882年,日本軍方完成了《清國北京全圖》和《清國湖南省圖》。1878年5月,“漢學家”島弘毅第三次到中國,具體校正日本軍用地圖中的謬誤之處。
1883年,日軍參謀本部少佐梶山鼎介潛入中國繪制了鴨綠江至奉天(今沈陽)沿途地形圖。甲午之戰前的1893年以藥商為掩護的日本間諜石川伍一到北京、內蒙古、張家口、大同、煙臺和晉、豫、陜、鄂各省的主要城鎮進行軍事情報搜集,并測繪軍用地圖和兵要地志以及《遼東半島沿海水深潮汐的資料》。1895年至1897年日本臨時測圖部對遼東半島和臺灣進行測繪。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時期,日本更是大張旗鼓地對中國進行秘密測繪。
由此可見,日本為侵華進行的準備有近60年。
國圖的地圖南遷遭遇
20世紀初,在“變法圖強”和“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有識之士力奏清政府興辦圖書館和學堂,以傳承民族文化、吸收先進科學。清宣統元年(1909) 9月9日,宣統皇帝批準了張之洞的奏請,決定在什剎海的廣化寺建立京師圖書館。
京師圖書館成立之初,以清宮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的典藏以及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劫余遺書作為基本館藏,并征得各省官府藏書及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歸安姚覲元咫進齋、揚州徐乃昌積學齋等私家藏書等為典藏基礎。
清宮內閣大庫是收藏明清兩代檔案的重要機構,內閣大庫檔案由三部分組成,分為明檔、盛京舊檔和清檔,地圖是其中的重要門類。京師圖書館所藏的第一批地圖就來源于清宮內閣大庫中的地圖文獻。
圖2-32是國圖館藏明萬歷《江西全省圖說》中的地圖(局部)。

圖2-32 國圖館藏明萬歷《江西全省圖說》中的地圖(局部)
京師圖書館入藏的第一批地圖藏品有“絹綾紗本圖65幀又48冊,紙本97幀55冊又155頁”,舊圖居多,新圖極少,大部分是從清宮內閣大庫中揀出,是我國傳統地圖中的精品;載體種類多樣,有絹、綾、紗布和紙張;從版本上可分為繪本、刻本、拓本、銅版等;從內容上可分為政區圖、城市圖、山川圖、海防圖、邊防關隘圖、道路交通圖以及宮殿名勝圖。清宮內閣大庫中的這批地圖是我國古代地圖中的集大成者,堪稱“國之寶藏”,是研究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交通與城市等諸多方面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地圖文化史的重要依據。

圖2-33 國圖藏清初《陜西輿圖》(局部)
辛亥革命后,京師圖書館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開館接待讀者。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1929年8月,國立北平圖書館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并,仍名“國立北平圖書館”。早年留學美國的著名圖書館學家袁同禮(1895—1965)轉任國立北平圖書館副館長。
袁同禮非常重視地圖類文獻的學術價值。國立北平圖書館改組合并伊始,共設立8部16組,其中特別設置了輿圖部,專門整理館藏地圖。此時館藏地圖主要為前教育部移撥83種,普通書庫提出111種,寫經室提出83種,第二館(即原北平北海圖書館)提出122種,新購入錫良舊藏164種,以及零星購入與受贈46種,共計602種地圖。
圖2-33是國圖藏清初《陜西輿圖》(局部)。
1931年,國立北平圖書館新館舍(今國圖文津街分館)落成,輿圖部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除了館藏地圖的編目工作,還向各方征購新舊地圖以補充館藏。在征購過程中,前清東三省總督錫良舊存的明清時期邊界及河流圖、陸軍測量局測繪的各省詳圖、各地出版的水陸道里區域圖、法國人普意雅遺圖等陸續入藏。截至1933年底,國立北平圖書館收藏的地圖已初具規模,形成了收藏珍貴繪本、孤本地圖的特色。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國民政府意識到華北大局難保,開始著手準備將北平的文物南遷。國立北平圖書館的館員們也為館內珍籍的安危擔憂,為了保護書籍精華、維護文明命脈,開始挑選館藏珍籍裝箱封存,以便寄存到較為安全的地方。1933年,國立北平圖書館總計封裝珍本古籍233箱,其中包括善本甲庫132箱、善本乙庫38箱、地圖13箱、唐人寫經47箱和金石拓片3箱,分四批運往天津大陸銀行、北平德華銀行及北平華語學校三處寄存。第二批運出的13箱地圖精品寄存于天津大陸銀行的貨棧。
1935年,國立北平圖書館館藏的珍貴圖書文獻隨故宮文物開始南遷。共裝586箱珍貴圖書資料,其中包括精品地圖15箱。南遷地圖主要包括清宮內閣大庫地圖和新購珍本地圖兩部分,分存于上海和南京兩地。其中清宮內閣大庫地圖精品百余種寄存于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其他清宮內閣大庫地圖及各省地圖等送存于南京地質調查所內的工程參考圖書館,另有部分普通地圖存于上海法租界內。
圖2-34是國圖館藏清光緒年間《五臺山圣境圖》(局部) 。
1937年年底,日軍占領南京后,將清宮內閣大庫地圖連同留存于南京的故宮文物一并劫持,后移交汪偽政府,地圖被置于偽“圖書專門委員會”圖書館的地圖庫。

圖2-34 國圖館藏清光緒年間《五臺山圣境圖》(局部)
1940年6月,法國在二戰中節節失利,其在遠東的權利大半落入日本人手中,上海法租界允許日本憲兵隨時搜查,中國政府寄存于法租界的許多物品都被日本人攫取,國立北平圖書館寄存在那里的善本古籍和部分地圖也岌岌可危。形勢緊急,時任館長袁同禮和胡適開始張羅將這些善本古籍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暫存。此事引起了日偽當局的注意,日偽任命的“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周作人遂遣秘書王鍾麟趕赴上海,于1942年底分兩批將其中的128箱善本古籍運回北平。這當中包括308幅地圖,主要是清晚期刻印本地圖。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教育部派員接收和封存了被日偽當局存放于南京的文物。1946年,國立北平圖書館派錢存訓和顧斗南等人赴南京清點本館藏品。1947年5月,留存南京的地圖清點完畢,除《陜西興安州道里圖》《姑蘇名勝圖》《平定伊犁回部全圖》等圖缺失外,其他地圖均已收回。清點完畢后,這部分地圖被移至金陵大學,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在那里進行目錄整理,為運返北平做準備。
然而,因為時局變化,留存南京的這批地圖又遭波折。1948年,國民黨在內戰中節節潰敗,準備退守臺灣。同年12月,留存于南京的277種共18箱清宮內閣大庫地圖與故宮文物一并被運往臺灣,現大部分藏于臺北“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