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文化傳播類紙品收藏

第一節 書報刊里乾坤大

江浙藏書樓遺風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社會的精神財富、知識寶庫,培養人才的搖籃,歷史進程的記錄。自唐代以來,經濟發達、人文薈萃的江浙一帶成為中國富庶之地。由于這一地區文人雅士眾多,編修風起,著述如林,讀書藏書之風卓然自成。

毛昭晰在《浙江藏書家之精神》一文中指出:自晉至清末,浙江藏書家440余人,藏書樓200余處。《中國私家藏書概述》一文作者范鳳書統計古代至近現代的藏書家,共得4715人,按籍貫來算,浙江1062人,占22%,排名第一。其次為江蘇,967人,占20.5%。雖然關于“藏書家”的標準或定義,學者們有不同看法,但江浙兩省是中國歷代藏書最盛的地方,應無疑義。

浙江歷代的藏書家,大多是學者或知識分子。他們視書如命,“菲飲食,惡衣服。減百俸,買書讀”,到處搜羅故書。購書不得則抄書,其中以抄書聞名于世的有朱彝尊、徐時棟、丁丙等。朱彝尊還因偷抄史館藏書而被貶,在書與官之間他寧肯要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奪儂七品官,寫我萬卷書,或默或語,孰知孰愚。”

黃宗羲在《天一閣藏書記》中說:“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歷代藏書家歷盡艱辛搜集的藏書,很可能因天災人禍或子孫不肖而喪失殆盡。為此,很多藏書家訂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寧波天一閣自建閣至1949年,歷十三代,薪火相傳而不衰,不能說與其嚴格的管理制度無關。余姚黃澄量的五桂樓也有管理制度,但開放得多,只要想讀書的黃氏子孫均可登樓。即使不是黃氏子孫,只要由黃氏子孫陪同亦可登樓讀書。但是有一條:“鬻與借人,即為不孝。”不能拿五桂樓的書賣掉或借人。五桂樓自建樓至今也有180多年了。

蘇州過云樓顧氏收藏有十四忌:一、霾天;二、污穢;三、燈下;四、酒邊;五、映摹;六、強借;七、拙工印;八、凡手題;九、徇名遺實;十、重畫輕書;十一、改裝因失舊觀;十二、耽異誤診贗品;十三、慣習鉆營之市儈;十四、妄摘瑕病之惡賓。

浙江有兩個私人藏書樓可稱為全國之“最”:興建于明代的寧波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人藏書樓;而規模最大藏書量最多的,則首推民國時期湖州南潯嘉業堂。嘉業堂藏書樓占地20畝,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耗資80萬元,藏書57萬多卷,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私人藏書樓,為清末全國四大藏書家(聊城楊氏海源閣、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湖州陸氏皕宋樓、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所不及。

圖2-1是劉承幹。

嘉業堂的主人是三代富而不吝,熱心公益與慈善事業的浙江著名民族資本家——劉承幹。

劉承幹(1881—1963),字貞一,號翰怡,別署求恕居士。其祖父劉鏞,經營湖絲出口生意,至清同治初年時財富已甲于一方,成為南潯一帶“四象”中最富有的四大豪門之冠。(南潯鎮曾有“四象、八牛、七十二條小黃狗”之稱謂,其中擁資千萬元以上者稱為“象”)。其生父劉錦藻是著名的《清朝續文獻通考》纂輯者。劉承幹幼年時,因其伯父劉安瀾早亡無子,由祖父做主,出繼為安瀾后嗣。光緒二十五年(1899)祖父劉鏞病逝,劉承幹以“承重孫”身份繼承祖父遺留下的偌大家業。

圖2-1 劉承幹

劉承幹搜聚書籍始于1910年。后定居上海,以其豐厚的家財實力,大量收集古今圖書。他購進盧氏抱經樓、丁日昌持靜齋、繆荃孫藝風堂、丁氏八千卷樓、祁氏澹生堂等著名藏書樓散出的大量書籍,僅六七年,其藏書規模直追清末著名的瞿氏鐵琴銅劍樓等藏書大家。

圖2-2 嘉業堂藏宋版《王荊公詩集》

圖2-2是嘉業堂藏宋刻本《王荊公詩集》。

黃建國在《試論嘉業堂藏書樓的特點》一文中,有如下評述:

縱觀嘉業堂全盛時期所藏,其特色之一:不僅珍重宋元精本,亦著眼于明清兩代刻本。據有關資料記載,嘉業堂曾藏有宋刻77種、元刻78種,共計155種(其中完整的有106種),比現今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所藏多一倍多。為了整理清代典故的需要,劉承幹更看重有關明清兩代資料的收集。當時明清兩朝詩文集幾乎無人問津,茍有得者,悉趨于劉氏,據說所藏明刊本2000種左右,清刻本多達5000種上下。

嘉業堂藏書特色之二:藏有大量的珍貴稿本、抄本。《嘉業堂鈔校本目錄》反映了這部分藏書的一些情況。據統計,嘉業堂曾藏有稿本、抄本2000種。最為巨觀的有明孤本《永樂大典》42冊,清乾隆翁方綱手纂《四庫全書提要》原稿150冊,清四庫全書文源閣本6冊,文瀾閣本26冊、文宗或文匯閣本1冊,有《清實錄》《清史列傳》兩部抄稿本(系劉雇人花數年根據內府各種藏本集抄編成)。

廣收地方志是嘉業堂藏書的又一特色。劉承幹對各地的方志亦是不惜重金,廣泛搜羅。從州志、郡志、府志、縣志,一直到鄉鎮志,不計復本在內共收1200種,33384卷。其中可稱“海內秘籍”的珍本,就有62種之多。

圖2-3(1)是劉承幹自印本《嘉業堂善本書影》。

私人藏書樓刻書,古代以江蘇常熟毛晉的汲古閣為最多,近代則以劉承幹的嘉業堂刻本最為有名。明晚期藏書家毛晉在40多年里,曾先后刻有世稱“汲古閣本”600種。劉承幹在搜羅古籍的同時,還覓集各種書版,加上雇人雕刻,嘉業堂藏有書版3萬至4萬塊,印有圖書近300部,約3000卷。劉氏刻印的古籍中,有不少曾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如明末文人屈大均的《安龍逸史》《閑漁閑閑錄》,清李清的《三垣筆記》、蔡顯的《翁山文外》等,皆為世所罕見。凡嘉業堂刊刻之書,劉承幹都寫有題跋,說明其刻印緣由,及其版本價值。嘉業堂刻本向為世人所器重。

圖2-3(1) 劉承幹自印本《嘉業堂善本書影》

日寇侵華前,劉承幹已家道中落。其鎮樓之寶——宋版“四史”等售予潘氏寶禮堂;徐松所輯的《宋會要》稿本售予北平圖書館;手抄全部《明實錄》售予中央研究院;《永樂大典》殘本售予大連滿鐵圖書館,后輾轉蘇聯列寧圖書館歸入北京圖書館。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人對嘉業堂的藏書尤其“關切”。1940年,劉承幹欲以80萬元售其藏書,美國人亦欲染指,各書賈也蠢蠢欲動。“文獻保存同志會”的葉恭綽、鄭振鐸等人曉以民族大義,以25萬元購買了所藏明刊本1200余種,歸重慶中央圖書館,后運至臺灣。另外,浙江大學、香港大學、復旦大學也分別收購其藏書。1951年,劉承幹將大量鬻而未盡的圖書全部捐獻給浙江圖書館,共11萬余冊圖書,3000余冊雜志、自刻書2萬冊、版片3萬片。嘉業堂也改成浙江省圖書館的一個古籍書庫,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私人藏書至此告終。

圖2-3(2)是劉承幹求恕齋藏書《碩果亭詩》。

圖2-3(2) 劉承幹求恕齋藏書《碩果亭詩》

中國的藏書樓收藏、保存、傳播了豐富的文化典籍。藏書樓歷經種種磨難曲折、天災人禍,終以百折不回、萬劫不滅之氣勢,頑強走完了自己漫長而光榮的路程,并完成了向現代圖書館的嬗變。中國的藏書樓與歷代藏書家們,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有著功德無量的貢獻。

民國藏書家“南陳北周”

收藏是一種以史為鏡的生活態度,知識和經驗都在積累,與時光一起關注古籍珍本的鑒藏與沉浮。文化傳承靠一代代人來做,凡有大成者,必忘懷得失,自甘其樂。萬事皆易滿足,唯藏書終身無盡。

古籍類文物因個體存世量小,鑒定難度大,學識門檻高等原因,過去一直受冷落。當今魚龍混雜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的潮流中,古籍善本的稀有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難以造假性的特點,正在被人們逐漸認識,我國古籍善本的增值,可以說是才起步。

圖2-4 周叔弢像及其藏書印

書是精神財富,家中一珍。藏書使人沉浸在一種從容不迫的“靜”里。古人云,讀書破萬卷。如今別說破萬卷,破千卷、百卷,甚至十卷,也應感到愧對先哲的厚望了。

民國期間全國有兩大藏書家,被并稱為“南陳北周”。“南陳”為上海陳澄中,“北周”為天津周叔弢。

周叔弢(1891—1984),名暹,以字行。安徽東至人。著名的民族實業家。曾任唐山華新紗廠、天津華新紗廠經理,啟新洋灰公司總經理。新中國誕生前夕,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歷任天津市副市長、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天津市工商聯主任委員、天津市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圖2-4是周叔弢像及其藏書印。

周叔弢是著名的古籍收藏家、文物鑒藏家。他出身書香門第,受其祖父兩江總督周馥熏陶,自幼喜好讀書,博覽諸家。致力于善本、孤本的搜求,不惜巨資。其藏書室名為“自莊嚴堪”,所藏善本珍稀精美,近代四大藏書樓之舊藏均未能逾其右。

圖2-5 周叔弢捐贈的宋刻《東坡樂府》

周叔弢藏書以精嚴自勵,為了收藏古籍幾乎耗盡畢生心血。他個人的經營所得,大部分用來購書。得知上海來青閣有宋版《禮記》二十卷出售,周叔弢以萬金購回。宋版《經典釋文》為古籍中奇珍,他不惜以二兩黃金買下,后捐贈北京圖書館。抗戰爆發前,周叔弢購得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陶陶室”所藏珍品《陶淵明集十卷》,他異常欣喜,又渴望能買到“陶陶室”的第二部珍藏《陶靖節先生詩注》。后來得知這部珍品已被北京一個書商買去。該書商知道周叔弢欲購此書的急切心情,向周索要4000元,這個價錢折合時價可買面粉4000多袋。為了避免珍貴古籍失散,周叔弢還是下了決心,不惜以重金買下這部書。周叔弢以收藏宋、元、明三代經史子集善本書而名播海內,因收有“天祿琳瑯”《寒山子詩》,他以“寒在堂”為書室名。

圖2-5是周叔弢捐贈給北京圖書館的宋刻本《東坡樂府》。

從1950年開始,周叔弢著手整理自己心愛的藏書,準備捐獻國家。1952年,他向天津市領導表示:“我將心愛的藏書,貢獻給我心愛的國家、人民,使這批古籍珍品永不招致流失損毀之厄運,使之能發揮作用,由國家收藏,豈不比我個人收藏更好么?”

1952年,周叔弢捐獻給國家的第一批書是他所藏宋、金、元、明、清善本古籍中的上乘珍品,計715種,2672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接接收后,收藏于北京圖書館。

1954年,周叔弢贈給南開大學中外圖書3000余冊。1955年,贈給天津圖書館清代善本書籍3100余種,2.2萬余冊。1972年,他又將善本書籍1800余種9100余冊贈給天津圖書館。周叔弢還把他收藏的敦煌卷200卷,戰國、秦漢古印900余方和元、明、清名人書畫等多件,全部捐獻給國家。

圖2-6 陳澄中

1980年,為祝賀周叔弢九十壽辰,北京圖書館將周叔弢為藏書親作的題識輯為《弢翁藏書題識》,天津圖書館也編訂了《周叔弢先生捐贈藏書目錄》。1981年3月8日,天津市政府召開授獎大會,表彰周叔弢的愛國熱忱。會上,周叔弢又向國家捐獻了文物1260件,古籍圖書1827種,計9196冊。

陳清華(1894—1978),字澄中,湖南祁陽人。以從事金融銀行業起家,公余喜收藏古籍善本。陳澄中受南海寶禮堂潘宗周影響,尤嗜宋元舊槧、明清精抄、名人校跋之本。所藏毛抄、黃跋品種之多,非同儕藏家能比。陳澄中藏書因得宋廖瑩中世彩堂刊《昌黎先生集》,后又訪得潘氏寶禮堂藏有廖刊《河東先生集》,以重金購歸插架,使兩種絕妙宋刻本珠聯璧合,其購書之豪舉與癡迷,一時傳為書林佳話。

圖2-6是陳澄中。

宋代廖瑩中為南宋權相賈似道之幕客,其所刊之《昌黎》《河東》二集,字體版式全同,各卷后有篆文“世彩堂廖氏刻梓家塾”牌記。刻工有孫沅、從善、馮奕之等,亦同見于兩集。可知二書同期先后刊版開雕。其用紙選墨亦十分精善,所謂用撫州萆抄江紙,造油煙墨印刷者,即指此二書。廖刻《昌黎》《河東》傳至今日,已成孤本,開卷猶光潔如新,墨若點漆,讓人醉心悅目。

圖2-7(1)是宋版《孟浩然詩集》。

圖2-7(2)是宋咸淳廖氏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唐韓愈撰,宋廖瑩中校正。此本紙瑩墨潤,字體在禇柳間,精雅絕倫。又迭以項元汴、汪士鐘、楊氏海源閣、陳澄中等名家收藏,洵為至寶。

陳澄中先后得到韓氏讀有用書齋、袁氏后百宋一廛、瞿氏鐵琴銅劍樓、傅氏雙鑒樓等舊藏秘籍,藏書迅速擴張,宋元善本、明清抄校稿本、罕見善拓,逾500部,普通善本古籍不計其數。其藏書數量大、質量高,江南無人能敵。

1949年,陳澄中夫婦攜部分珍貴藏書定居香港。兩年后,傳出陳氏將出售珍藏古籍并有日本人意欲收購的消息。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局局長鄭振鐸聞訊后,決定不惜重金將這批珍貴古籍購回,絕不能任其流入國外。當即通過香港大公報費彝民社長和收藏家徐伯郊,會同內地的版本目錄學專家趙萬里一起與陳澄中洽商,直到1955年才成功地購回了郇齋所藏的第一批善本。書共83部,交由北京圖書館庋藏,其中就有著名的宋廖氏世彩堂刊《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以及許多堪稱國寶級的稀世珍品。

陳澄中售出的這批古籍珍品還有,宋紹定三年(1230)越州讀書堂刻《切韻指掌圖》、宋淳熙八年(1181)泉州州學刻《禹貢論》二卷、《山川地理圖》二卷,均是海內孤本。

1960—1965年,陳澄中第二次賣書,其中包括宋臺州刻本《荀子》、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宋拓本《神策軍碑》、宋拓《蜀石經》等,共計25部。當陳澄中賣書的消息傳出后,不少外國人士都千方百計地想得到它。周恩來總理聞知此訊后,責成文化部指派專人前去洽辦。經過多方努力,終于把這批書買了回來。書到京后,周總理還抽出時間一一過目,并指示北京圖書館要妥善典藏。

圖2-7(1) 宋版《孟浩然詩集》

圖2-7(2) 宋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

圖2-8 陳澄中舊藏宋刻本《荀子》

圖2-8是宋刻本《荀子》二十卷。唐楊倞注。此本乃南宋寧宗時重刻本,版式格局依監本規制。海內僅存。

這批書分善本圖書和碑帖善拓兩部分。其中善本圖書有宋刻本《荀子》《張承吉文集》、元刻本《夢溪筆談》《任松鄉集》等。

1967年陳澄中移居美國。1978年6月病逝。1979—1980年,在陳澄中之妻葉愛錦的主持下,委托居住在上海的女兒陳國瑛、女婿劉潔敖,將原有抄家存上海圖書館的珍本善本捐獻給國家,留上海圖書館收藏,共676部, 5901冊。其中包括宋刻本15種、元刻本11種、趙城金藏13卷、抄校稿本130種、明刻本165種、明銅活字本4種、敦煌經卷1種。

圖2-9 陳澄中舊藏宋拓本《神策軍碑》

圖2-9是陳澄中舊藏宋拓本《神策軍碑》。

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合編的《祁陽陳澄中舊藏善本古籍圖錄》200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宣紙彩印色,線裝12冊全。詳細介紹了陳澄中生平、所藏善本回歸經過及其珍貴價值。

新的藏書活動

自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群眾性藏書讀書活動日趨活躍。各地藏書家評選活動如雨后春筍顯現了勃勃生機。

1988年,中國著名的“藏書之鄉”常熟,首先舉辦了“當代個人藏書十佳”評比,被選為“十佳”榜首者的藏書量達到1.5萬余冊。至90年代,當地又續辦了第二屆評比活動。

1996年3月,浙江寧波市由《寧波日報》、新江廈商城、市圖書館和“天一閣”藏書樓共同發起組織寧波市首屆十佳藏書家庭評選。寧波市有關部門規定家庭或個人藏書在1000冊以上者均可報名,結果各界申報者多達182人,最后依據藏書量、藏書環境、藏書特色、藏書歷史逐項評估打分,最終排出前十名優勝家庭。

1996年10月25日,“長沙市十大藏書家”評選揭曉,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光岳以個人藏書3.6萬冊位居榜首,他所藏書籍不僅主題廣泛,涉及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諸學科,而且著書立說,成果豐碩。

2000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有關部門舉行頒獎儀式,向評選揭曉的首屆“天府十大藏書家”授牌。

2000年山西舉辦山西省首屆藏書家評選活動,以收藏5000冊為起點要求。至2001年秋,選出10位被授予“山西省十大藏書家”稱號;21人被授予“山西省藏書家”稱號。

當代中國藏書活動無論從藏書隊伍、藏書范圍、藏書研究、藏書市場等各方面都具有新的特色。

1.藏書隊伍不斷擴大。書籍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同時也是進身之階,歷代官宦和文豪都以藏書為榮。自古以來,藏書為朝野之時尚,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其中不少人也是私人藏書家。當代藏書者隊伍中,不僅有文人學者、領導干部,還有大量的職員、教師、工人、農民等,形成了大眾收藏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藏書范圍不斷拓展。中國歷代藏書家主要集藏古籍善本,以珍罕、奇異、孤本為榮。而當代藏書家根據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量力而行,將藏書范圍不斷拓展。一部分高層次的藏書家仍以傳統的古籍善本為集藏對象,但止步于宋元刻本,鐘情于明清刻本。還有一批藏書家將目光轉向專題古籍集藏,分別開拓出地方史志類、家譜族譜類、木刻插圖類、抄本稿本類、套印本等,同時將民國時期圖書精品視為“新善本”,分別開拓出新文學類、抗戰史料類、解放區邊區文獻類、民國期刊類等熱門題材。更多的藏書愛好者則投身于新中國早期圖書的收藏,分別開拓出文學史類、外國文藝類、地方戲劇類、美術圖冊類、中共黨史類、人物傳記類、“文化大革命”資料類、連環畫類、集郵文獻類等。

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是新中國圖書出版的黃金時期,涌現出一批高水準的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大量的古典文學類、文物考古類、傳統藝術類、工藝美術類、蘇聯東歐文化藝術類等精品圖書。這些圖書從選題、內容、學術價值、編輯、勘校、印刷裝幀等方面堪稱一流,樹立了新中國圖書出版的一座里程碑。由于這些書當年發行量小、“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首當其沖、損毀嚴重,其存世量較少,已成為當代藏書者善價難覓的藏書專題。

3.藏書研究深入發展。1997年12月,中國古代藏書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大學召開,研討會就中國古代藏書樓的歷史與現狀,藏書樓的特點以及中外藏書比較,中國古代藏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等進行了探討。

2001年8月下旬,中國書店文化遺產書店在該店召開了中國古籍收藏保護及發展研討會。北京、天津、杭州古籍收藏家、版本學家和齊魯書社的《藏書家》叢刊主編,以及中國書店海王村拍賣公司、萬隆拍賣公司的古籍鑒定專家等15人參加了研討。與會的藏書家田濤介紹了海外漢學界研究中國古籍印刷史的最新動態,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劉建業介紹了國家珍貴古籍的概況和各地收藏家近年來的最新成果,藏書家、學者陸昕教授介紹了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的十年規劃和項目安排,藏書家韋力、秦杰先后就古籍整理、發掘、拍賣、市場定價,以及拓展文獻收藏下限對于保護和保存文獻資源的作用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建議。

圖2-10(1) 《中國的紅區》

圖2-10(2) 《劉志丹》

4.藏書市場日益繁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新聞出版業的整體勃興,古舊書業、藏書市場不斷發展。以北京中國書店和上海圖書公司為龍頭,以天津古籍書店、揚州古籍書店等為羽翼的一批專業書店,在古舊書行業中發揮著骨干和主導作用。2004年6月,在上海舊書店原址、現上海社科書店四樓,上海舊書店正式復業。該店匯集了上海圖書公司自有藏品的精華和全國各地收藏家近3萬余種藏品,其中有古籍善本、老期刊、碑帖、印譜、“文化大革命”資料、老照片、宣傳畫、懷舊物品、紅色收藏及抗戰資料等。

圖2-10(1)是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中國的紅區》(史諾等著)。

圖2-10(2)是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劉志丹》(董均倫著)。

20世紀后期以來,一些大中城市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古舊書交易市場,如北京報國寺市場、潘家園市場、上海文廟市場、南京朝天宮市場等。

2002年,北京、上海等地拍賣公司舉辦的古籍善本、文獻資料、大眾收藏書刊等各種大型拍賣會有10場。由此中國各拍賣公司古籍拍賣會持續發展,影響深遠。

藏書與讀書一樣,是個漫長而復雜的經歷,它是自助游而非參加旅行團,書中風光,沿途景致,都需要自己去探險。藏書與人生類似,前半場追求的是成功,下半場追求的是意義。有時難免偏激,但沒有偏激便沒有深刻。

家譜收藏慰鄉愁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是以家庭為基礎,以記載家庭世系和事跡為中心內容的表冊書籍。古語說:“家之譜猶國之史,史不作無以知一代之圣哲;譜不敘無以知一姓之英奇。”可見纂譜、修譜自古是何等重要之事。編史、修志、續家譜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其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500年。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記載,而我國現存最早的紙譜是距今1400多年的隋唐古墓出土的家譜殘片。

中國記載歷史的文獻有三大類,國史、方志和家譜,家譜也是記載歷史的重要載體。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被稱為老百姓的“小史記”。家譜除了記錄族人的血脈繁衍,還關乎記憶、文化、傳統等生生不息的傳承。家譜也記錄了本地村落的變遷,族人歷史上的大事件,還留下了大量浸透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家訓家規。

由上海圖書館主持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是迄今為止收錄中國家譜最多的專題目錄,把目前可以收集到的全球中國人的家譜都包括了,收藏了608個姓氏的家譜52401種。據了解,上海圖書館是目前收藏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在他們收藏的近2萬種20萬冊家譜中,計有365個姓氏。

圖2-11是家譜收藏家勵雙杰。

勵雙杰,1969年生,慈溪人。家譜收藏家,作家。目前已收藏1949年前的家譜原件近2萬冊,包含300多個姓氏,其中許多是孤本。出版專著《慈溪余姚家譜提要》《中國家譜藏談》,長篇小說《陽謀》等。主編《思綏草堂藏稀見名人家譜匯刊》,獲2012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

圖2-11 家譜收藏家勵雙杰

2017年12月21日,勵雙杰應邀在寧波文化廣場做關于家譜收藏的主題演講。這是在一個年輕觀眾為主的場合講家譜,所以他采用了時下大家最熟悉的微信圈朋友的方式,演講中把《錫山許氏宗譜》故事編成微信圈的名人故事,以引起大家的興趣。《錫山許氏宗譜》在勵雙杰家里收藏了多年,這個家譜非常特殊,是他用四部家譜跟一位江蘇的朋友交換來的。

許氏家族在宋朝的時候,有個叫許元的老祖宗,官至工部侍郎。他有個“微信好友”叫歐陽修,送了很多首詩給許元。在許元死后,歐陽修還寫過《許元傳》和《許元墓志銘》,都流傳到了今天。許元還有個“微信好友”叫作范仲淹。許元當時出任發運使,就是范仲淹推薦的。許元有個親弟弟叫許平,歷史上稱他“與兄元俱以智略為當世所器”,很為朝廷賞識。許平有個“微信好友”叫作王安石,王安石文筆好,專門為他寫了篇《許氏世譜序》。在許平死后,王安石還寫了篇《墓志銘》來祭奠他,這篇文字后來被選入《古文觀止》,現在已是中學古文教學的范文。

許平的曾孫叫許敦,字希道,從江蘇的高郵遷到了無錫,成為錫山許氏的一世祖,當時是在南宋時期。從許敦傳了二十五代,到了清末民初,出了一個叫許寶樹的后代,家譜中說他“工篆法,擅丹青”。許寶樹的孫女嫁給了秦邦憲,就是曾經擔任過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博古。許寶樹的小兒子許國鳳有對孿生兄弟的學生,叫錢基博、錢基厚。錢基博的兒子,就是錢鐘書。錢基厚的兒子錢鐘韓,曾是東南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寶樹的侄女嫁給了李四光……

這部1927年的《錫山許氏宗譜》根據《中國家譜總目》記載,有好幾家公藏單位都有收藏,但幾乎都是沉睡于庫房之中,很少有被開發利用的。其實家譜的價值,遠遠不止里面有名人這么簡單,其所蘊含的豐富史料,堪稱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我們現在有一個出現頻率非常高的熱詞,就是“尋根”。而尋根最主要的載體,就是家譜。勵雙杰想通過這種形式,讓更多的年輕人覺得家譜其實也并不是土得掉渣的老古董,也有非常可愛有趣的一面。

圖2-12(1) 《李氏宗譜》

圖2-12(1)是《李氏宗譜》。

勵雙杰從1993年開始收藏家譜,“當時我在慈溪周巷的姚北古玩市場淘古書,突然看到一部32本的《上虞西華顧氏家譜》,對方討價1000元。我馬上把它買了下來,寶貝似的拿回了家。第一次接觸到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的家譜,翻著那質樸的紙張、版本,讀著那娓娓道來的有關家族祖先的故事,感覺一部家譜就是一部演變著的歷史,特別有意義”。

充分認識到家譜的尋根功能、文獻價值、收藏價值和版本學意義后,勵雙杰開始了大量搜求、購買家譜的行動。不僅自己出差的時候去古玩市場遍尋,還建立了自己的尋書網絡,最多的時候,有十幾個中間商在民間和古玩市場為他搜求各種家譜。當時,收藏家譜的人還比較少,價格也便宜。不過隨著古籍價格上漲,也帶動家譜價格上漲。以前在拍賣會上家譜流拍的很多,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家譜,對家譜有興趣。20世紀80年代已經有家族開始新一輪的家譜纂修,到了90年代就比較普遍了,尤其是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現在好多家族修家譜都已經進入第二輪了。現在,浙江、江蘇、河南也陸續開始,文化尋根越來越熱。

說起修家譜,勵雙杰介紹說:修家譜的程序跟過去應該是一樣的,有過去的老家譜,再續修上去是比較容易的,但在內容上宜加不宜減。對于第一次修家譜的來說,可能會比較困難,需要通過各種方法找到失蹤了的歷史源頭,這個難度很大。有一種方法是找到老家的祖墳,中國過去有一個習慣,一定要葉落歸根,入故土為安,所以無論戰亂還是漂洋過海,死后都要回歸故土,祖墳的周邊一般會是自己的宗族墓葬地,墓碑上鐫刻的內容也是修譜的依據。

對于家譜,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查詢,不知道到哪兒去查。勵雙杰想通過自己收藏家譜的經驗和資料,給本地想尋根的人找一個方向性的東西。于是花了三年時間寫成《慈溪余姚家譜提要》,書中所錄528種家譜中,除了他所藏的55種,其余都是全國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大專院校乃至個人、國外所藏。讀者通過這本書的指導,可以找到自己的宗族。

勵雙杰認為: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有著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圖2-12(2) 《劉氏家譜》

圖2-12(2)是《劉氏家譜》。

“人必有家,家必有譜,譜必有訓。”除了記載譜系傳承,家譜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家風家訓,這是家族文化基因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家譜中的體現,人如果能了解更長遠一點,便會更明白生命的意義,家譜是個很好的傳統,不僅能追溯一個家族的來源,并且后世能從家族往事中汲取人生經驗,激勵后人。

“亂世藏金,盛世修譜。”近十幾年來,在很多地方民間興起了“修譜熱”。現在修家譜的特點,由于聯絡更為方便,家譜的支系比過去更多更龐大,家譜的印刷也更精美。家譜產生于民間也保存于民間,并不對外發行。如果將家譜放到圖書館可以發揮公示功能,方便各界群眾查閱,對家譜體例不清楚的可以查詢學習,對同姓家譜缺失的通過查詢還有可能聯系上進行彌補,促進各地同姓的聯譜、尋親,也可保留民風民俗記載,為社會存史。例如, 2017年河南省圖書館推出了“家譜有獎征集成果展”,接受了不少民間的家譜捐贈。目前該館收藏的家譜總數超過1000部,涉及約200個姓氏。

百年報紙話滄桑

創建于我國清朝的《申報》,作為舊中國影響最深遠、銷售量最大、經營時間最長的商業(企業經營)新聞報紙,是大報中的精品。

《申報》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國商人美查等4人集資1600兩白銀在上海創辦。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別稱“申”的原因,是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創辦地方報,由此取名“申報”。有史料記載,《申報》創辦初期好多年,報紙日銷售量僅為600份,然而影響卻十分廣遠。著名報人徐鑄成回憶錄《報海舊聞》中有記載:“《申報》幾乎就是報紙的代名詞,人們包東西時常說‘拿張申報紙來包包’。”

圖2-13是1919年5月11日《申報》。

圖2-13 1919年5月11日《申報》

《申報》從1872年創刊到1949年停刊,雖然幾易其主,但總體上堅持的策略是“義利兼顧”。1881年,《申報》的發行(銷售)范圍已從城市拓展到鄉鎮,并從本埠擴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蘇州、揚州、寧波等地設分銷處。到1888年,已經發展成為在中國影響最大、銷量最大的新聞類報紙,成為中國官府、民間重要的日常讀物。

《申報》的辦報方針是,不只為士大夫所賞,亦為工農商賈所通曉。其文字風格講究通俗性和可讀性,社會新聞和論說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場,而且注重刊登議論時政的論說文。到了1897年,《申報》日銷售量達到萬余份。

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辦《申報》。史量才在新聞業務和管理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引進先進設備,注重廣告業務開拓,到1915年后,《申報》刊登廣告的版面大于新聞版面。1916年《申報》日售14000份,1917年日售2萬份,1922年成為實力雄厚的大報。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到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民國成立初期新聞報刊的作用是:宣揚了民主共和思想,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民國成立后新聞報刊進一步宣傳了這一思想;由于民國是以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名義成立的,因此這一時期的新聞報紙也發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言論,做了很好的輿論宣傳,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民國時期的報紙,報頭含“民”字的報紙在新聞界中有“豎三民”“橫三民”之稱。“豎三民”是說“一脈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報;“橫三民”是說“齊頭并起”,指《民權》《國民新聞》《中華民報》三報。

以“中”字開頭的報紙:《中報》《中央晚報》《中國時報》《中蘇日報》《中國畫報》《中國兒童新報》等等。

圖2-14(1)是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報道日本投降。

專業類報紙:《晶報》(商業信息類)、《品報》(登載小說連載等文藝作品)、《鐵道時報》(孫中山先生長子孫科題寫報頭)、《常識》(文化名人胡適題寫報頭)、《小孩報》、《俗文學》、《戲劇報》、《電影報》、《演藝報》、《總統府公報》。

圖2-14(1) 1945年8月15日《大公報》報道日本投降

另外,專用上海方言撰文的報紙《奮報》(小開版);以淡紅色粉紙印刷的《幸福報》(顏色與報名及內容吻合)、《世界畫報》(銅版紙印刷)。誕生于抗日歲月的報紙,如:《進步日報》《奮斗日報》《救國日報》《正義報》《救亡情報》《復興日報》等等。以上各類報紙,有政府辦的,有機關團體辦的,亦有私人營辦的。

圖2-14(2) 《西京日報》印發的“日本投降”號外

《西京日報》于1933年3月21日正式創刊。該報經費完全由國民黨中央津貼,業務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直接領導。發行人兼社長為邱元武。當局認為邱“青年有為,作事認真”,邱后被人暗殺。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第二天,《西京日報》曾被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委派的進步人士接管,易為《解放日報》,宣傳抗日救國,宣傳革命道理。但西安事變后又被《西京日報》原班人馬收回,并恢復了原名。

圖2-15 1939年2月7日《新中華報》刷新第一號

圖2-14(2)是《西京日報》印發的“日本投降”號外。

《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是由原《秦風日報》《工商日報》兩報聯合而成。《秦風日報》是西安事變后成柏仁創辦,《工商日報》是西安事變前劉文伯創辦。這兩家報在抗日戰爭初期都曾盡力于聯合統一戰線的抗日斗爭,反對封建,反對貪污腐化,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專制,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影響。

1943年民盟西北總支部接受中共中央領導人周恩來建議,為促進民主運動,遂由杜斌丞、楊明軒等提議,主張“秦風”“工商”兩報合版。兩報聯合后,改組并加強了領導和編輯力量,成為民盟西北總支部的機關報。日出1大張,發行量8000份。國民黨當局對該報采取卑劣手段搗毀報社。《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5月3日被迫停刊。

圖2-15是1939年2月7日《新中華報》刷新第一號。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是全國重要的抗日根據地,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在這里先后創辦了一些影響深遠的報紙,發表了很多代表中共中央政策主張的社論專論、重要文章等。其中《新中華報》以前是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機關報,從1939年2月7日起,《新中華報》改組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之一,同時也是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喉舌。《解放日報》1941年5月16日創刊。

圖2-16是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創刊號。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長期以來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舉足輕重。《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向外界表達對中國大陸和世界大事的觀點與角度的宣傳工具,舉世矚目。

1946年當時晉冀魯豫邊區中央局準備在邯鄲創辦一份大型機關報,開始擬叫《晉冀魯豫日報》或《太行報》,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聽完匯報后建議改名為《人民日報》。首份1946年5月15日于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華北局發行。1946年7月1日,毛主席親筆題寫了“人民日報”四個字的報頭。

圖2-16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創刊號

圖2-17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報道開國大典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原晉冀魯豫邊區的《人民日報》和晉察冀邊區的《晉察冀日報》合并為中共華北中央局的機關報《人民日報》。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遷入北京(當時的北平),原人民日報北平版改名《北平解放日報》。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將《人民日報》轉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并沿用了1948年6月15日的期號。

圖2-17是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報道開國大典。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刊登大量文章的政治觀點和思維都體現著官方的態度,尤其是《人民日報》的社論被視作高度權威的官方態度和政策走向。該報的社論在不同的時期往往改變了中國的歷史。1949年以后,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是以《人民日報》的社論為事件發生的起點,例如,“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社論震驚中外。很多中共黨內的領導人的升降,對領導人的評價也是由《人民日報》發表的。《人民日報》除了為外界提供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及觀點等直接信息外,其社論亦反映了中共中央對事件的處理意見,都被外界作為揣摸中國政府權力變化和決策的少數渠道之一。該報有時也會通過刊登特約評論員文章,以委婉的手法傳遞北京官方對國內和國際事務的看法。

1992年,人民日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

抗戰史料與日軍侵華罪證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國共兩黨的合作,全民族的團結,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推動下,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大國民黨愛國官兵、政府人員是堅持抗日的。在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承擔作戰任務的正面戰場上,眾多的國民黨愛國官兵和愛國人士血灑疆場,為國捐軀,是永遠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紀念的。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軍隊,開辟了敵后戰場,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英勇斗爭,抗日根據地軍民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圖2-18是《印緬戰區全圖》。

圖2-18 《印緬戰區全圖》

抗戰史料和文物收藏大軍的活動范圍不僅限于全國各地的舊書攤、舊書交易網站,國內的古籍善本拍賣會、日本神保町古書一條街等也是他們光顧的地方。收藏者關注重要的抗戰文獻和影像,也關注戰爭中各支部隊的史料等。

山東、江蘇等省市的抗戰收藏隊伍從20世紀50年代就陸續組織起來了,大部分收藏者都是從樸素的愛國情感開始收藏的。很多人是主集紅色收藏,夾雜著收集抗戰史料和文物。有的人是藏書愛好者,有的是軍事迷,見到抗戰題材的史料,也會零星收集一些。經過收藏家的交流指點后,他們如同發現寶藏一般投入抗戰史料收藏的大軍中。有人估計目前全國的愛好者有20萬人。

圖2-19是抗戰時期出版《蔣委員長講——怎樣戰勝敵人》。

隨著重要歷史紀念日到來,媒體與公眾的關注,抗戰史料收藏品往往會引發歷史價值的攀升。幾乎每到一些紀念日時,相應的史料、文物也受到追捧,“七七”事變爆發7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等都是如此。例如,2005年在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重慶進行了抗戰文物史料的專場拍賣。2005—2006年,全國各地的抗戰史料市場交流均達到高峰。

相對而言,全國從事抗戰專題收藏者中不少人并非以國民黨軍隊抗戰史料為收藏主項。國民黨軍隊抗戰史料受關注程度近20多年才逐步提升,因為在1982年以前,只談中國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抗日,不談正面戰場。由于有禁區,很多人不了解這段歷史。禁區開禁后,有限資料保存下來的已經很少。現在,許多抗戰史料收藏者非常關注這一領域的收藏品,他們投入熱情和資金深入市場及許多當年的抗戰舊址村落,去挖掘這些歷史文化遺存。

圖2-19 《怎樣戰勝敵人》

抗戰史料收藏對于還原歷史有很大的作用,這部分收藏品的市場價值已經開始顯現。抗戰史料收藏品拍賣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已經開始,這部分藏品的拍賣以北京、上海為主。

圖2-20 《鎮江淪陷記》

圖2-20是《鎮江淪陷記》。

2007年12月,北京匡時拍賣公司以107萬元落槌抗戰手抄本《鎮江淪陷記》。這本書的作者張懌伯是抗戰時期江蘇鎮江的企業家。在家鄉鎮江淪陷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他奮筆寫出這本書,并以自費出版、免費寄送的方式向全國發出4000多冊,宣傳抗日。這本史料的拍賣加上傭金達到了119.84萬元,而它起初的估價為10萬到12萬元。這個手抄本在1998年中國書店曾拍賣過一次,當年它的價格是11.5萬元,已經非常驚人了。

《鎮江淪陷記》這樣意義重大的史料如果僅僅在民間交易,有可能3000元人民幣就可以了。之所以賣出高價,是因為進入拍賣后,被更廣泛的群體認識,價值顯現了出來。這本書最后被鎮江一個民營企業家拍走,并捐贈給鎮江博物館,成為鎮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拍出此拍品的匡時拍賣公司也由于買家的這一舉動而免去了對方的傭金。

《外人目見中之日軍暴行》一書由英國記者田伯烈編著,楊明譯,1938年7月漢口國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九個章節,揭露了侵華日軍犯下的累累罪行。內容分別是《南京的活地獄》《劫掠、屠殺、奸淫》《甜蜜的欺騙和血腥的行動》《惡魔重重》《華北的恐怖》《黑暗籠罩下之城市》《空襲與死亡》《惡魔的陰謀》《結論》。另有三篇序言和七個附錄。三篇序言是作者原序、郭沫若序、譯者附言。七個附錄是《南京暴行報告》《南京暴行報告(一續)》《南京暴行報告(二續)》《國際委員會之書函文件》《攻占各城市之日軍部隊》《南京的殺人競賽》《請看日方之報道》。

圖2-21是1931年8月上海新聞通訊社印行《日本田中內閣侵略滿蒙之積極政策》。

對于今天的抗戰史料收藏活動而言,國家館藏不足的藏品種類,民間收藏愛好者的責任就體現出來了。

圖2-21 《日本田中內閣侵略滿蒙之積極政策》

還原歷史的真實性要靠這些文物和史料,民間收藏在此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的收藏者談到抗戰史料的搶救意義時認為:“戰爭很殘酷的,而后人想要知道當時發生了什么,就一定要有實物的證據,不能光口頭講故事。故事誰都會講,講到兩到三代人以后就串味了,真正的歷史是什么則很難還原。”

當前,抗戰史料收藏活動還與收集、揭露日軍侵華罪證密切相關。許多收藏者以歷史的責任感和正義感從事挖掘、收集、整理國內當年出版的抗戰書、報、刊,以及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出版的各種書刊、畫冊、照片、宣傳品等,用這些歷史資料揭露侵華日軍在中國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以及對中國人民生命財產進行的毀滅和掠奪。

圖2-22 《支那事變·皇國之精華》封面

圖2-22是1938年日本出版的畫冊《支那事變?皇國之精華》封面,該畫冊大肆宣揚日軍侵華戰爭。

圖2-23是1938年日本出版的畫冊《支那事變?皇國之精華》選頁。

近年,有的收藏者還遠赴日本各地,在古玩、舊書市場上購買收集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各種印刷宣傳品,還有侵華日軍的筆記、日記、照片、書信等,使國內收集侵華日軍罪證的活動取得新的成果。在四川民間創辦的建川抗日戰爭博物館中,收藏陳列了大量的這類文獻史料,填補了許多重要的抗戰史料空白。民間收藏者從事的抗戰史料和日軍侵華罪證收藏整理活動,是對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研究和侵華日軍罪證研究做出的歷史性重要貢獻。

圖2-23 《支那事變·皇國之精華》選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浙江省| 宝兴县| 上饶市| 朝阳区| 柘城县| 色达县| 双柏县| 荃湾区| 历史| 华亭县| 陆河县| 鄢陵县| 庆安县| 阿拉善右旗| 赣榆县| 锡林郭勒盟| 阿坝| 宣威市| 唐山市| 札达县| 东莞市| 萨嘎县| 河东区| 梓潼县| 天气| 水城县| 阜平县| 黎川县| 彭泽县| 宝鸡市| 正定县| 金秀| 延吉市| 安丘市| 临桂县| 宜宾县| 佛山市| 荆门市| 贵定县| 南华县|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