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世界的物質性

一、物質及其存在形態

茫茫的宇宙到底由什么構成?從人類祖先對世界的好奇、懼怕、茫然到科學家、哲學家對物質世界的認知、探索,都維系著從總體上把握物質世界的認知情結。人是世界的一員,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構成了哲學的核心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自然、社會、人類、實踐活動都是物質世界的不同表現形態,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發展的物質的屬性。人作為“萬物之靈”的魅力在于,人能以實踐的形式能動地改造外部世界,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提升自己。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的科學解答,構成了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理論基石。

(一)物質

1.哲學物質觀的發展

物質范疇是唯物主義哲學關于世界本原和統一性問題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理論基石。唯物主義對“物質”的理解,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產生之前,唯物主義有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之分。物質范疇也就有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范疇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范疇之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大多憑直觀或“天才的直覺”認識到世界的物質本原,并把它歸結為某種或幾種具體物質形態。古希臘的泰勒斯看到自然界萬物都離不開水,于是就認為物質就是水,水是世界的本原。中國春秋時期的《管子》中的《水地篇》中也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也。”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則認為萬物的始基是火。他說,世界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創造的,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的、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恒的活火。有人認為世界萬物由幾種具體實物組成。在古代中國,西周時就已盛行“五行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古印度則有地、水、火、風構成萬物之說。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臘德謨克里特的“原子論”和中國的“元氣論”。德謨克里特認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虛空構成。原子論嘗試從物質內部組成的結構方式去把握其外部可感覺的形態和屬性,是現代物質層次結構論的思想淵源。漢代王充認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天地和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由元氣自然構成的,元氣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質基礎。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具有人類童年時代的純真與幼稚。一方面,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一開始就執著追求從自然本身探究其本原,都是從物質本身來說明物質,而不是把物質看成是精神或神所創造的,因而從總體上說是正確的,是唯物主義的。但是另一方面,這種物質觀把世界萬物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是樸素的,沒有揭示物質的真正本質,也很難解釋物質世界的無限多樣性。這是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科學欠發達,人類的認識尚處于低級階段所造成的。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開始取代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它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唯物論傳統,在自然科學實證基礎上又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直觀性和猜測性。從牛頓“微粒說”在經典物理學中的支配地位,到道爾頓化學原子論在實驗基礎上的創立,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成就和方法給近代唯物論物質觀以重大影響。它認為,物質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質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質。這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學材料為根據來解釋世界的物質性,在說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方面又前進了一步。

由于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再加上缺乏辯證思維和實踐的觀點,近代唯物論物質觀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它把原子這一物質的具體形態、結構看作一切物質的屬性。這就必然經受不住自然科學發展的考驗和唯心主義的進攻。另外,由于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的意義,近代唯物論物質觀不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歷史領域,不能解釋社會的物質性。因此,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能科學地說明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在歷史領域必然陷入唯心主義。這種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經不起實踐和自然科學發展的考驗,不能駁倒唯心主義。

2.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繼承和發揚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中的合理思想,克服了其中的局限性。在總結全部科學材料,特別是19世紀以來自然科學重大成就的基礎上,科學地規定和說明了物質范疇,形成了科學的哲學物質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是指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獨立于我們的精神而存在,為我們的精神所反映。現代唯物論的物質范疇,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第一,物質的根本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世界上的具體物質形態一方面千差萬別,紛繁多樣,各有各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質、共同特性,就是它們都是在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無論實物的和非實物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過去的和現在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無限大的和無限小的,也不管它們的具體結構如何,形態怎樣,一切物質都具有客觀實在性。人們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需要和喜歡也好,不需要和不喜歡也好,物質都是實實在在地客觀存在著的。這就從根本上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第二,物質可以被人們所認識。物質是人的感覺可以反映的對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認識的“自在之物”。當然,有些事物,如夸克以及更小的微觀粒子,是我們感官不能直接感覺到的,但是,人們可以通過現代化的物質技術手段,通過人們理性思維去認識它,把握它。由于人類實踐活動和科學技術條件等限制,目前還有許許多多未解之謎,但是,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它們遲早會被人們所認識。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存在永遠不可認識的事物。因此,要從人的認識和實踐的角度去理解物質的可知性,只有這樣,才能與舊唯物主義的不可知論劃清界限。

第三,物質范疇具有深刻的辯證性。它是從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學范疇,體現了個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對和絕對、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對立統一。這種辯證性表明,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研究物質的具體形態、結構和屬性,它具有暫時性和可變性。而哲學的物質概念揭示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本質即客觀實在性,具有永恒性和絕對性。不管物質的具體形態、結構和屬性如何千變萬化,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這一共同本質,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同時,哲學的物質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給它以指導。在20世紀的科學發展中,人們對物質的具體形態、結構和屬性的研究大大前進了。人們憑借計算機等現代化工具發現了更多的物質具體形態,例如,過去人們認為自然界具有固態、液態、氣態,而現在發現還有等離子態、超固態等。人們從對原子結構的研究,發展為對基本粒子、夸克模型和頂夸克的研究,隨著研究的日益深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物質具有復雜多樣的結構和屬性。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必將進一步證實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而且將進一步深化和豐富辯證唯物主義及其物質概念。總之,從個性中看出共性,從相對中找到絕對,從暫時中把握永恒,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范疇體現著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內在統一。

(二)物質的存在方式

1.物質與運動

辯證唯物主義把運動理解為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它既包括物體位置的移動,如車船的行駛、日月星辰的自轉和公轉等,也包括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如天體的演化、生物的進化、社會的變遷等;還包括人類思維的物質器官大腦的運動等。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基礎;運動是一切物質所固有的根本屬性。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沒有物質的運動和沒有運動的物質都是無法想象的。

一方面,物質是運動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人類的實踐經驗和科學成果證明,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從微觀粒子到巨大的天體,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沒有一種東西不是處于永恒的運動中的,運動是普遍的、絕對的。運動絕不是物質的偶然的外在的可有可無的屬性,而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離開運動去考察物質,認為物質世界是靜止的,即使有運動,也只是機械運動,否定物質運動的絕對性和多樣性,設想存在不運動的物質,必然導致唯心主義。如自然科學家牛頓在尋找物質運動的最后源泉時,便得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動力”的荒謬觀點。

另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沒有的。運動一定要有運動的主體。就是說,一定是什么在運動著。各種運動的主體,只能是物質。機械運動的主體是宏觀物體,物理運動的主體是宇宙天體以及分子、原子、電子等微觀粒子和場,化學運動的主體是原子、離子、原子團等,生命運動的主體是各種生物體以及蛋白質、核酸等,社會運動的主體是人,思維和精神運動的主體是人腦,等等。可見,只要說到運動就是物質的運動,離開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心主義否認物質的客觀存在,也就必然離開物質去看待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他們把運動都看成是精神的運動。傳說在我國唐朝一個寺院里,發生了一場爭論。寺院門口掛著旗幡,山風吹來,旗幡飄動。一個和尚說這是風在動。另一個和尚說,這是幡動。于是爭論不休。一個名叫惠能的和尚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人的心在動。實際上,他也是把運動看成是精神的運動。其實,任何運動都不能離開物質,即使思維的運動,也離不開人腦這一物質器官。當然,人們對運動主體的認識有一個過程。歷史上,在剛發現電和光的運動的時候,人們不知道這些運動的物質主體是什么,唯心主義者便說,這是沒有物質的運動。然而,事實駁斥了這種唯心主義觀點,后來終于發現電運動的物質主體是電子,光運動的物質主體是光子。科學已經充分證明,只有客觀實在的物質才是一切運動的主體和承擔者。

2.運動與靜止

馬克思主義哲學承認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同時又承認在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靜止是指物質運動中的相對穩定狀態,是運動的特殊形式。

一般來說,相對靜止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一事物對于其他事物來說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第二種是指事物的性質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但事物在產生之后到滅亡之前,其根本性質是不變的,這種質的穩定性就表現為相對靜止狀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運動是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靜止則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在相對靜止中總是包含著絕對運動的一面,不運動的純粹靜止是沒有的;反過來,絕對運動中也有相對靜止的一面,沒有相對靜止的純粹運動也是沒有的。絕對的運動與相對的靜止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完整的運動觀。把運動和靜止割裂開來,夸大絕對運動而否定相對靜止,必然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反過來,夸大相對靜止而否定運動的絕對性,則必然導致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兩者都歪曲了事物的本來面目,都是片面的、錯誤的。

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對于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相對靜止是運動的量度,只有承認相對靜止的存在,才能堅持物質世界永恒運動的觀點。在事物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才能說明某一運動是什么事物的運動和什么形式的運動,才能找到衡量該運動的尺度。不承認有相對靜止的存在,就會將運動說得模糊不清,從而會從否認相對靜止走向否認絕對運動。

第二,相對靜止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說明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姿百態,是物質世界自身運動變化的結果。但是,只有在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的一面,各種各樣的事物才有可能因區別而存在,并且由此而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恩格斯指出靜止是生命產生的條件。

第三,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它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可能。例如,社會穩定是一種相對靜止的形式,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就要認識穩定與發展的辯證關系。首先,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同樣,沒有發展也就沒有穩定,穩定之所以穩定是因為有發展。其次,發展是絕對的,穩定是相對的。再次,發展與穩定相比較,發展是主要的。

3.時間和空間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在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時間、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離不開時間和空間。如果你想要自己所播種的農作物有一個好收成,那么就必須根據這一農作物生長的特點和規律,選擇適當的土地和播種時間,并根據土質和季節來進行施肥和管理。軍隊打仗也是一樣,為了迅速摧垮對方的防線,就必須在發起進攻以前盡量摸清對方虛實,偵察好對方的火力配備,以確定適當的進攻時機和突破區域。這就是我國古代兵書上所強調的“天時地利”。

對時間和空間本質的認識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古代人們仰望蒼天,以為一片皆空,便稱之為“天空”。古代有的人于是認為空間就是“虛空”或“真空”。近代有人認為空間是容納物質的空匣子。關于時間更是古代哲人們遐想的課題。人們一方面承認時間無處不在,但另一方面又認為時間是無影無蹤、無聲無息、神秘莫測、難以捕捉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所謂時間是運動前后的表現。近代有人主張,時間是純粹持續性的流程。我國古代哲學家也對時間做過解釋,如《墨子·經說上》說:“久,合古今旦暮。”宇宙這個名詞,在我國古代就包含時間、空間的意思,所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四方上下就是指空間中的四面八方,往古來今指時間的過去、現在、將來。這說明,歷史上人們對時空問題做了有益的猜測和探索,但沒有做出科學的解釋。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逐步發展并日益精確化,做出了科學的說明。

時間就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它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運動過程和另一運動過程依次出現的先后順序;一事物存在和一種運動過程的長短持續。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維”這個字來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完全地加以量度”,有幾維就是必須用幾個量來量度。時間的一維性通常有兩個意思:一是說,對于時間的量度只需要一個數量。任何一個時刻,都可以用一個數量完全地把它量度出來,表示出來。另一個意思是說,時間只有一個方向,具有不可逆性。時間的流逝總是沿著過去—現在—未來這一“直線”前進,并且是一去不復返的。古人常以“時乎時乎不再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樣的至理名言,來說明時間的不可逆性要人們珍惜時間。

空間就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是指物體的位置、規模和體積。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一定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并且它和周圍物體也總是存在著前后、左右、上下的關系。因此,要說明某一物體的空間位置,需要用三個量來表示。例如,要說明珠穆朗瑪峰的空間位置時,需要說明它所處的經度、緯度以及與地面的距離即高度。在數學和物理學中,常常使用“多維空間”的概念,如物理學上的“相空間”和色度學上的“顏色空間”,都只有比喻或模擬的性質,它并不表示現實的空間是多于三維的。

現代物理學還常常使用“四維世界”的概念,并不是說空間是四維的,而是說事物存在于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中。因為要描述宇宙天體和空中飛行物,必須由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構成的四維時空連續區才能進行。“四維世界”的概念,說明了具有內在聯系的空間、時間與運動著的物質不可分離的原理。

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空間同物質運動是不可分離的。一方面,物質運動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是無法存在的。基本粒子盡管極其微小,但直徑仍有十萬億分之一厘米,就是說還有一定的空間。許多基本粒子的壽命極短,如中性介子的壽命只有一億億分之一秒,但畢竟還是有時間的。微觀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觀粒子大的物體當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時間、空間離不開物質運動,離開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宇宙空間充滿了各種物質運動形式,除了各類實物之外,還有各種場,如引力場、電磁場等。場也具有廣延性和持續性。時間、空間的度量就與物質的運動相關。如測定宇宙間天體相互距離是用光運行一年的行程,即光年作單位的。對普通長度的精確測量以及對微觀世界內極小長度的測定,都用電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運動來測定。測量時間的單位年、月、日等,是靠天體在空間的運動來確定的。

人類實踐和現代科學以日益豐富的材料證明,必須以唯物論和辯證法相統一的觀點,才能真正把握時間和空間的本質特征。在這方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狹義相對論證明,時空特性是隨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在考察運動速度接近于光速的物體時,靜止坐標系統的觀察者就可以測出,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增加,它沿運動方向的長度會縮短(時鐘速率會變慢),也就是說,它的空間延伸就會縮短,而時間的持續會延長。狹義相對論還說明兩個事件“同時”的相對性,即“同時”或“不同時”只有和運動著的物質系統聯系起來才能確定。在一個坐標系里看來是同時發生的兩件事,在另一個坐標系里看來就不一定是同時發生的。廣義相對論進一步揭示出時間和空間與引力場的關系,認為引力場存在的宇宙時空是彎曲的時空,沒有引力場存在或者引力場很弱的時空則是平直的時空,而且物體的質量愈大,分布愈密,引力場愈強,則時空也愈彎曲。這樣,廣義相對論揭示了時空曲率與引力場、質量密度的關系,證明了時間、空間和物質的密切關系。

物質運動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決定了作為它存在形式的時間與空間是無限與有限的統一。物質運動是無限的,決定了時間、空間也是無限的。時間、空間的無限性是運動著的物質無限性的表現。

時間的無限性,是指時間的一維持續性是不可窮盡的。物質運動是永恒的無限發展的過程,所以宇宙在時間上也沒有開端和終點。空間的無限性,是指空間三維的廣延性是不可窮盡的。整個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無限的,但物質存在的各種具體形態在時間和空間上又都是有限的。任何一種物質存在的具體形態及其運動都是整個世界的一個部分,都處在歷史發展過程的一定階段上。它們都有自己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也都具有各自特定的形狀、體積或規模,并占據著相應的位置。不論各個宇宙天體,還是各種微觀粒子,甚至各種社會形態,在時間上都是有始有終的,在空間上都是有邊有際的。

時間、空間是無限性和有限性的對立統一。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無限由有限構成,無限是通過有限而存在的。宇宙中每一個具體事物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種具體事物數量是無數的,它們的轉化、發展也是無窮的。正是無數有限的具體事物,構成了無限的物質世界;無數具體事物的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構成了物質世界無限的時間和空間。總之,物質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性,是通過一個個具體事物的有限時間和空間表現出來的,離開了一個個具體事物的有限時間和空間,物質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有限包含著無限,有限體現著無限。任何有限的具體事物都包含無限的層次,正如《莊子》所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任何有限的具體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于事物的發展變化,總是不斷地、無止境地突破原有的界限,由一種事物轉化為另一種事物,從而趨向無限。這種無限的趨勢,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無限是對有限的超越。

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條件的、暫時的,因而是相對的;無限是全體的、無條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絕對的。不能把時空無限性狹窄地歸結為相同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應理解為具有無限豐富的具體內容,不斷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不可窮盡性。因此,要真正把握時間、空間的特性,不能光靠經驗事實,必須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從有限中把握無限,從相對中把握絕對。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重要條件。如果否認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主張時空的有限論,就會引出一個超時空的神靈的世界,給宗教唯心主義留下地盤。由于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觀性、絕對性,任何一項事業總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有一個時空觀念;又由于時間和空間具有相對性,這就要求我們注意事物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合理安排和使用時間和空間,使其在有限的范圍內發揮更大的效用。特別是在知識經濟在我國初露端倪、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條件下,我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縮小了,時間的節奏加快了,這就要求我們利用時間和空間的新特點,不失時機地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人類進步事業多做貢獻。

二、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意識是人所特有的。每個正常的人,都能夠感知所接觸到的事物,能思考問題,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等。這些意識現象是不是從來就有的呢?它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個問題是科學上和哲學上長期爭論的問題。歷史上不少科學家、哲學家就這個問題作了種種猜測和探討,為正確解釋意識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但是,以往的哲學都未能科學地回答這個問題。

(一)物質決定意識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據科學研究成果,認為世界統一于物質,意識也是物質的產物和表現。意識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意識既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又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在地球這個自然物質世界上,意識的產生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辯證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包括:

第一,從無生命物質的反應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應性。自然界的無生命物質都具有機械的、物理的或化學的反應特性,即物體由于其他物體的作用而產生機械狀態、物理狀態或化學狀態的改變。例如,潮汐是海水對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引力變化的反應;礦石呈現不同的色彩,是礦石對氧化作用的反應。我國黃山巖體直立,陡壁如削,堅石崢嶸,姿態萬千,這是億萬年來,特別是近三百萬年來在日曬、雨淋和冰川作用下留下的“痕跡”,是對日曬、雨淋和冰川作用的反應。

地球上無生命物質經過長期發展,產生了有生命物質,出現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應性。刺激感應性是低等生物,包括原始動植物都具有的一種對外界的反映形式。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物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光線、溫度、聲音、水分、肥料和食物等構成的刺激發生反應,如植物的枝葉總是朝著陽光的方向生長,它的根系扎向土壤中有水和肥的地方;變形蟲碰上食物就包圍并吞食它,遇到不利因素就迅速避開,等等。

在物質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從非生命物質的反應形式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的轉變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它說明,從非生命物質的反應形式到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的產生,是物質世界自身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這樣,就駁倒了一切唯心主義從物質世界之外去尋找生命和意識的根源的觀點。

第二,從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低等生物同周圍環境的關系比較單純,因而它們只需要,也只具有刺激感應性。隨著生物自身的發展,它同周圍環境的關系日益復雜化,刺激感應性已經不能適應外界環境以維持生存。在這種條件下,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過程,產生了動物的感覺。動物的感覺有自己的物質基礎,這就是專門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例如,蜘蛛能感覺到落入蛛網里的蒼蠅、小蟲等引起的振動,蜜蜂能感覺到花兒的氣味和顏色,響尾蛇能感受紅外線輻射,等等。

隨著低等動物發展到高等動物,高等動物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進一步復雜化,而且有了神經系統的指揮中心——大腦,于是其反映形式由感覺進一步發展為動物心理。動物心理是把各種感覺聯系起來,形成對客觀環境的綜合反映。動物心理不僅包括簡單的動機,而且包括知覺、表象和情緒。例如,狗能把其感覺到的許多特征,如聲音、服飾、氣味等綜合起來,認出自己的主人,狗的心理活動,經常表現在喜怒的情緒上面。

由哺乳動物進化到猿猴,它們的大腦已相當發達,動物的心理發展到了最高階段。猿猴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個別特征,而且能反映整個事物,反映事物間的聯系。例如,黑猩猩能對水果和蔬菜進行簡單歸類;猴子能以自己的器官對天然物進行簡單加工以攫取所需的食物;猿類除了通過姿勢、面部表情和聲音交流情報外,經過訓練還能學會一定數量的手勢和符號語言同人交往,甚至在實驗者設計的電子計算機上運用符號語言與人進行交談等。這些行為說明猿猴已具有意識的萌芽。這種意識的萌芽還不是人的意識,但人類意識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第三,從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到人類意識的產生。高等動物的進一步發展,是人類的出現;對物質的反映形式也從動物心理發展到了人類意識。這是一次巨大的質變。人類意識不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更重要的是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還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

2.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人類起源的歷史說明,距今約1500萬年以前,從猿類中分化出一支高度發展的類人猿。后來,由于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類人猿中的一部分,從樹上來到地面上生活,并且逐漸學會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它們的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進一步加強了,前肢擔負起類似人手的工作。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類人猿由使用天然工具進入到制造工具,使它們的“手”變成了人的手,它們的活動變成了人類的生產活動。這樣,主要依靠自己生理器官來適應自然界的動物,就發展成為有意識、有目的改造自然界的人類。

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勞動。在從猿到人、從古猿腦到人腦、從古猿的動物心理發展到人類意識的過程中,勞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類的生產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活動,勞動者之間必然要交往,這就需要相互交流思想。例如,原始人集體狩獵,就需要齊聲吶喊,協調行動,而捕獲獵物以后,又需要加以分配等。所有這些,都需要集體協商,需要語言作為交際的工具。這時,人類已經達到了彼此間有些什么非說不可的地步了,便產生了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手段。有了語言,人腦可憑借詞來根據各種感覺材料,進行抽象思維。勞動和語言的推動使猿腦變成人腦,腦容量越來越大,腦的組織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嚴密。同這種變化相適應,感覺器官也進一步趨于完善化,能夠感覺到一般動物所感覺不到的東西;它們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周圍世界中獲得更豐富的感覺印象。這些印象又在語言的幫助下,鞏固和積累起來。這樣,終于形成了抽象思維的能力,從而產生了人的意識。同時,生產勞動不斷改善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條件,提高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促使意識的內容日益豐富,形式日益多樣化。總之,以人腦為物質基礎的人的意識,同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相比,具有全新的特征。理解這一區別的關鍵是意識的社會性。意識從來就是社會的人的意識。離開了社會,離開了社會實踐,就不可能對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做出科學的說明。

3.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又不是物質本身;意識是離不開物質的,但又不同于物質而具有精神的特征。為什么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就要懂得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

現代高級神經生理學揭示了意識的產生是經過人腦對客觀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反射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類。無條件反射是動物對外界刺激的一種生來就具有的反射,它是一種本能活動,不需要后天的學習。條件反射是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由動物自身活動的經驗建立起來的,是經過后天“學習”而獲得的。通常把條件反射稱為第一信號系統。它是人以外其他動物的唯一信號系統。人不僅和動物一樣,具有第一信號系統,而且具有動物所沒有的第二信號系統,也就是信號的信號。人有了第二信號系統,反射的廣度和深度達到了一般動物所無法比擬的程度。如“談虎色變”,就是人類特有的反射現象。人在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進行的思維活動,就是意識。

4.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但是光有人腦還不能產生意識。人腦好比是一個加工廠,原材料和半成品只能來源于客觀世界。人們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同外在的客觀世界打交道,使人腦和其他反映器官同客觀世界發生聯系,才會產生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把握,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則是主觀的。例如,意識可以表現為感性的形式,也可以表現為理性的形式;但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無論是以感性形式把握的事物現象,還是以理性形式把握的事物本質,都是客觀存在的。

(二)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由于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它的反映就必然帶有特定個人或主體的主觀色彩。個人的經驗、社會地位、動機、興趣和情緒乃至知識文化背景的不同,都會使人們之間的反映表現出差異來。因此,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時甚至是歪曲的反映。然而,任何一種反映,不管是正確的還是近似的、歪曲的反映,都是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任何一種意識,即使是最荒唐的意識,也總具有它的客觀原型。奇異的神話幻想,荒誕的宗教迷信,五彩繽紛的理想境界,都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它們的影子;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生活的世界去塑造想象的世界、未來的世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這是對意識本質的科學規定。意識的這一本質,體現了人對物質世界把握的能動性。

意識對物質世界的能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意識反映客觀物質世界是主動的,具有選擇性和創造性。比如,同樣以人為對象,解剖學家反映的是人的生理結構,美學家注重的是人的形體或精神的美感,社會學家研究的是人的相互關系,倫理學家注意的是倫理和道德規范。人在反映客觀對象時總是根據實踐的需要,帶著一定的主觀傾向和要求抱著一定的動機和目的。因此,人的意識不僅有深淺之分,正誤之別,對同一對象的反映可以因人而異,而且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樣反映,都會有不同的主觀選擇,表現出差別性來。不僅如此,意識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意識不僅能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的客體,而且能預見、預測未知客體存在的結構、性質及其發展規律和趨勢,在觀念中建立一種理想的或幻想的客體。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不僅擴大了這種觀念的創造活動,而且也為這種活動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人們往往把這種反映稱之為“超前反映”。在科學認識中,意識的“超前反映”更為突出。它使科學獲得了相對獨立于實踐發展的能力。

第二,人的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意識不僅創造性地反映世界,形成主觀觀念,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人依據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確定付諸實際行動的目標及其實施步驟、方法,并且憑借使意識物化的物質手段,去改造世界,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改造世界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人有意識地指導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在世界上打下人類意志的印記。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的意識以來,我們周圍世界的面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所處的自然界已不是原來的洪荒世界,而是經過人們加工的、凝結著人類智慧的“人化自然”。人離開動物界越遠,就越是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歷史。

第三,人的意識活動具有高度的自控性。關于意識或心理活動對人體生理和病理活動的調節和控制,人類早就有所認識。我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在這方面更有獨特的貢獻。現代科學和醫學實驗也證明:意識、心理因素對于人的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體生理和精神的疾病。

意識的能動性并不限于以上一些特點,情感、意志、直覺、靈感、頓悟等非理性形式以及其他意識形式,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各自起著重要的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一般說來有兩種不同的性質和結果。一種是促進事物發展,一種是阻礙事物發展。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意識,能指導人們采取正確的行動,對事物的發展進程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引導人們采取錯誤的行動,對事物的發展進程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意識畢竟不是世界的本質。決不可任意夸大意識的作用,決不可混淆物質與意識作用的界限。人的意識對物質世界的能動把握不論多么巨大,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物質對意識的決定性。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前提和出發點只能是客觀實際。客觀實際包括客觀事物本身及其運動的規律。規律是事物和現象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遵從客觀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是人們的社會實踐。人的意識是一種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實現,變為現實的物質力量,就必須通過物質的活動——實踐才能達到。意識能動作用的發揮,還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程度,同物質技術條件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至于改造世界的活動,更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手段。沒有現實的材料,人的意識創造不出物質的東西。意識只有以物質資料為基礎,憑借一定的物質手段,如工具、儀器,才能使其轉變為改造物質世界的力量。

三、世界統一于物質

對人來說,人類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內部世界,自然界是人類生活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自然界不是脫離人的活動的抽象存在,而是處于人的活動聯系中的現實存在。外部世界、自然界按其與人的活動關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區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一是未認識的外部世界。這一部分離人最遠或人知道得最少,如在總星系之外的天體是什么,基本粒子中比夸克再小或更小的層次是什么。這些也就是無限大的事物的存在和無限小的事物的存在。人們現在雖然不能憑感覺直接把握它們,但是可以靠抽象思維的能力來認識它們,規定它們。同時,人類根據自身的科學活動來逐步認識這個未知的外部世界。

二是有所認識的外部世界。這指的是人跡未到過,但通過實踐和科學間接有所認識的東西。例如,人們已經看見過的星體,特別是太陽及其他行星,雖然至今尚未印上人類的蹤跡,但人類已通過肉眼觀察、望遠鏡及其他儀器對它們有了一點認識。

三是認識所及、人跡所到的外部世界。這指的是人直接有所認識,人跡到過但還沒有經過人類開發的東西。例如,月球、高山、深海、南極、北極等地,雖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直接認識,有了人的蹤跡,但這些地方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面貌,沒有打上多少人的烙印。

四是人化的外部世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使用過這一概念,即人化自然。通常指經過人類的認識、加工和改造過的自然,它是指雖然仍基本保持其原始狀態,但面貌已大為改觀的那部分自然物,例如人們食用的糧食、水果、蔬菜、牲畜等各種農牧產品以及生產它們的農田、水塘場、果園、森林以至江河大地等。這些東西的人化程度誠然各不相同,但已深深打上了人的烙印。

五是人造的外部世界。這指的是人們依據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利用自然的物質條件創造出來的、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東西,即所謂“物化智力”。如古代的車船、器具,近代的火車、輪船、飛機,現代的宇宙飛船、電子計算機、信息高速公路,等等。這類東西,有的在自然界中最多有其原型,成型的東西是人所創造的。例如,桌椅板凳、橋梁房屋,顯然是模仿自然界中的某些東西制造出來的,但自然界中并無現成的自生的桌椅板凳、橋梁房屋。有些東西在自然界中根本沒有原形,完全是人在掌握了自然規律后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如果說飛鳥還可以勉強說是飛機的原型的話,宇宙火箭卻很難在自然界中找到什么原型。可視電話、數碼電視、信息高速公路等完全是人創造出來的。

以上五個層次的界限不是絕對分明的,是在不斷變動中的,有些層次之間有包含關系。它們的共同之處就在于:它們的劃分是以人的活動作為參照系數;它們又都是統一的客觀實在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它們的運動、變化、發展都是有規律的,都是可以認識和改造的。

由于人的活動的參與,整個世界具有了十分獨特的性質,即世界的多樣性和物質的統一性。

一方面,世界的具體物質形態無限多樣。不論是宇觀天體,還是宏觀和微觀的事物,不論是生物,還是非生物,不論是自然的物質形態,還是人類社會,不論是天然的物質形態,還是人工合成的物質形態,不僅其橫向結構上無限多樣,千差萬別,而且縱向過程也是無限多樣,千差萬別的。這是客觀世界各種不同物質運動規律綜合作用的結果。自從人類誕生以后,這些物質運動規律又通過人的活動集中地體現出來。人的活動成為物質世界多樣性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的體現。

另一方面,物質世界又是如此微妙:多中寓一,異中有同,差別中有一致。正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同國王談論“相異律”和“同一律”時所說,天地間既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又沒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即使兩片樹葉,看上去無論怎么不同,但畢竟都是樹葉,總會有其共同之處。世界上的事物在性質和形態上是有差異的,但在實質上卻是相同的;在外在的現象上是多樣的,但在本質上又是一致的。所以世界是有差別的多樣性的統一。這種統一,不是統一于精神,也不是統一于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或者某種結構、屬性,而是統一于提攝一切事物共同本質的物質性。

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論、二元論和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武器。世界是運動著的物質世界,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表現形態,宗教迷信宣揚的“上帝創世說”、“神主宰一切”、“天堂”、“地獄”、“神靈鬼怪”以及種種迷信活動,都是荒誕的。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本質歸于精神,以此來說明世界的存在和變化,是站不住腳的。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意識和精神的東西是派生的,把世界歸結為物質和精神兩個本質的二元論、不可知論以及形形色色的所謂“第三條路線”的哲學流派也都是無法自圓其說的。既然在無限多樣的統一的現實世界中,人和人類社會都是高級的、復雜的物質形態,人的活動是它們的最基本的運動形式,那么,機械唯物主義否定人、人類社會和人的活動的客觀物質性,否定人、人的能動性也是錯誤的。

堅持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也是我們正確運用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方法的重要前提。物質世界既是統一的又是多樣的,即多樣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堅持基本原則的集中統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靈活多樣。在這方面。鄧小平為我們樹立了典范。例如,在社會主義的模式上,他認為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的模式,我們應當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改革中,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同時又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的存在;在和平統一祖國問題上,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等等。所有這些,從方法上看,都是對統一性與多樣性方法的運用;從實質上看,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原則,又注意了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城市| 都昌县| 鄂托克前旗| 武山县| 甘孜县| 德清县| 保定市| 墨竹工卡县| 全州县| 苏州市| 花莲县| 仪征市| 陕西省| 昭苏县| 丰原市| 黎城县| 晋江市| 思茅市| 岫岩| 获嘉县| 平塘县| 芒康县| 宁河县| 铁岭县| 和平县| 盐池县| 图片| 镇赉县| 南昌县| 灵川县| 德令哈市| 子洲县| 城口县| 丹凤县| 永寿县| 大埔县| 寻乌县| 灵丘县| 镇康县| 明光市| 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