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劍人紀念文集
-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 4361字
- 2020-08-25 10:07:24
胸懷高遠 鞠躬盡瘁
——深切懷念呂劍人同志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共陜西省委原書記、政協陜西省委員會原主席呂劍人同志逝世已經三周年了。劍人同志為西北地區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在西北黨組織和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大家的愛戴和景仰。每當我們聚首一起,談到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崇敬之情、緬懷之心油然而生。
一
劍人同志的一生忠于黨、忠于革命、忠于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學生時代,他就在家鄉乾縣參加了革命。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他出生入死,不畏艱險,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7年2月,劍人同志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在革命處于低潮的險惡環境中,不畏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毅然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共青團乾縣縣委宣傳部部長。1928年3月,參加反帝愛國運動,被反動軍警逮捕。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后,擔任共青團陜西省委交通站站長,冒著生命危險,前往華縣高塘給渭華起義指揮部送信。同年9月,任中共華縣縣委書記,使渭華起義失敗后遭到敵人嚴重破壞的地方黨團組織很快得到恢復。1929年1月,任團省委宣傳部部長。隨后,為建立中國工農紅軍,建立革命根據地,他奉組織指示,考入楊虎城部十七師隨營軍官訓練班學習,擔任學兵隊中共黨支部書記,同孫作賓等一起發展秘密黨員,開展艱苦的兵運工作。1932年4月,他與劉林圃、習仲勛等一起,組織發動兩當起義,建立了陜甘工農游擊隊第五支隊。同年5月在西安,他又被捕入獄。他把監獄當戰場,同趙伯平等一起,堅貞不屈,同敵人進行了英勇斗爭。1936年5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后,按照中共陜西臨時省委指示,回到家鄉乾縣發展革命武裝,舉行武裝起義,打出了“陜甘邊抗日聯軍”的旗幟,點燃了關中地區武裝斗爭的烈火,與西北根據地遙相呼應。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他擔任陜西省委軍委聯絡員,負責聯絡十七路軍上層人士,認真貫徹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全面抗戰爆發后,他任中共沿河特委委員,在沿黃河西岸各縣積極恢復和建立縣級中共組織,舉辦各種形式的抗日訓練班,組織抗日武裝力量,使沿黃地區的抗日救亡工作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為以后抵抗日寇西侵的河防戰斗培養了骨干力量。為加強對關中西部國統區抗日救亡的領導,1938年8月,劍人同志擔任中共西府地委書記,為恢復和發展西府地區的黨、團組織,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救亡斗爭,做出了顯著成績。在抗日戰爭相持的艱苦時期,他調任中共陜西省委任統戰部部長,領導開展國統區統戰工作。1941年至1945年,先后兩次到延安馬列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比較系統地學習了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延安的工作與學習生活,使他親身感受了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增添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力量。直到他逝世前,還在病床上寫下了“革命圣地鑄精英,三大作風好傳統”的題詞,充分表達了他對延安時期的懷念和對弘揚延安精神的一片深情。
解放戰爭期間,劍人同志先后任中共陜西省工委統戰部部長、南線指揮部政委、西府工委書記兼西府總隊政委、西府地委副書記兼西府軍分區副政委、中共寶雞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等職。在創建陜西國統區人民武裝力量、開展西府地區游擊戰爭、組建地方革命政權、策動陜西保安六團起義、營救民主戰士李敷仁進入邊區、接應中原突圍的王震部隊順利返回延安、掩護陜西省委從馬欄撤退、抗擊國民黨軍隊進攻邊區的自衛反擊戰等重大行動中,他櫛風沐雨,身先士卒,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進行了百余次大小戰斗,發展了數千人的地方武裝力量。在第一野戰軍發動的扶眉戰役、寶雞戰役中,他領導西府黨組織在鞏固地方政權、瓦解敵軍、動員青年農民參軍、支前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彭德懷司令員的充分肯定和嘉獎。
二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呂劍人同志在陜西和新疆工作中,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建設,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劍人同志擔任中共寶雞地委書記。他集中全力領導寶雞地區進行了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解放生產力的土地改革運動,使全區90萬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土地、牲口、農具。到1952年底,全區糧食總產量比1949年增長20%,超過解放前最高水平。寶雞地區的土地改革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了黨的方針政策,特別是貫徹了符合陜西實際情況的“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這對團結中農,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說“陜西土改不徹底”是沒有根據的。
1952年10月,劍人同志調新疆工作,先后擔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常委兼統戰部部長、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處書記、自治區政協第一副主席、自治區監察委員會書記。1961年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務書記,主持日常工作。新疆是個多民族的邊疆地區,民族、宗教問題十分復雜。劍人同志到新疆后,以他多年從事統戰工作的經驗,把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放在首位。他認為新疆工作的特點就是如何加強民族團結,忽視了這個特點,就脫離了新疆的實際。他走遍天山南北、牧場草原,深入到各族人民群眾中調查研究,對民族、宗教上層人士以誠相待,廣交朋友,創造性地開展了民族自治區域的統一戰線工作。在負責籌建新疆民族區域自治工作期間,他堅決貫徹中央“慎重穩進”的工作方針,堅持以“新疆”和“維吾爾”作為省級自治區的名稱,并負責起草了《新疆民族區域自治實施計劃》。經黨中央批準后,他率隊到基層蹲點,歷時半年,幫助建立起新疆第一個民族自治鄉——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族自治鄉,并與錫伯族貧農韓五十六一家結下了深厚友誼,傳為新疆民族團結的佳話。
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始終是新疆工作的大局。每當新疆出現局部騷亂事件時,劍人同志總是親臨一線,組織協調指揮,先后平息了多起反革命暴亂和叛亂。特別是在矛盾錯綜復雜,形勢異常險惡的伊犁、塔城邊民越境事件中,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趕赴事變最嚴重的伊寧市,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力勸受蒙蔽、被裹脅的群眾返回家園,維護了邊境安全和國家尊嚴。他經常強調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要根據民族特點、通過民族形式來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確地處理民族、宗教問題,使加強民族團結成為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認識和行動。這些做法,在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化大革命”中,劍人同志遭到嚴重迫害,軟禁、關押近10年之久,其親屬子女也受到株連。在如此困難的逆境中,他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光明磊落,從不說假話,不寫假材料,對黨的信仰堅定不移。關押期間他在寫給老伴的信中說:“我革命一生,立志不移,要相信黨中央遲早會給我平反。如果你們無法在新疆繼續生活下去,就帶著孩子回乾縣老家種地當農民,不要給組織添麻煩!”這樸實無華的語言,袒露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赤子之心。
三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劍人同志老驥伏櫪,與時俱進,仍然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和只爭朝夕的精神,為陜西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1979年后任中共陜西省委書記、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這時他雖年逾古稀,但經常下基層、跑農村,不辭辛苦,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開放的事業中。當時正值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許多干部思想阻力比較大,改革進展緩慢。他深入到咸陽、寶雞地區各縣農村調研,親身感受到廣大農民對實行聯產承包的迫切要求。于是他反復強調,要堅決支持農民群眾的合理要求和創造精神,積極促進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的順利推行。劍人同志在分管農村工作中非常重視水利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他多次和水利專家一道考察水利工程,及時幫助解決了石頭河水庫、馮家山水庫、東雷一期抽黃灌溉以及幾個縣水庫工程的困難。特別是在涇河水庫選址問題上,他多次沿河巡查,征詢科技人員的意見,保障選址的合理科學,使工程順利進展。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經常去農科院、所向專家請教,與科技人員交朋友,積極支持農業科技新成果的宣傳和推廣。
劍人同志在政協陜西省主席任上,為開創新時期統戰工作和人民政協工作的新局面,傾注了滿腔熱情。他為剛剛恢復的政協陜西省委員會完善工作機構、組建隊伍、爭取和改善辦公條件,前后奔波,日夜操勞。在他主持下,恢復和建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民主協商、民主監督和黨外人士參政、議政及政協委員調查研究、諫言獻策的規章制度。對各民主黨派人士,他推心置腹,肝膽相照,廣交朋友。直到他離休以后,這些黨外朋友仍然與他保持著密切聯系。他的積極努力,為加強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
離職休養以后,劍人同志還擔任了多種社會職務,仍然時刻關心著黨的事業、關心著陜西的發展,發揮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余熱。從1984年開始,他負責原國民黨第十七路軍中共黨史資料陜西地區的征集、編寫工作。在近10年的時間里,他投入了大量精力,有時心臟病發作,稍作休息后又繼續工作。在他和編寫領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出版了三集《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第十七路軍中的活動》的歷史資料。同時,他還參與了中央編輯組的工作,多次開會、審稿,出版了三卷本回憶錄——《丹心素裹》。85歲高齡時,他開始整理撰寫回憶錄,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留下了一份很有價值的黨史資料。
1995年1月20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同志來陜視察期間,特意登門看望了劍人同志。1987年到1997年,劍人同志連續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第十四次、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代表,出席了三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這是黨給予他的最高榮譽,也是黨對他75年革命歷史的充分肯定和最好的評價。他還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每次參加會議,他都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充分表現了人民代表和黨代表的高度負責精神。
劍人同志一貫以黨和人民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他為黨的事業艱苦奮斗了70多年,但總感到自己做得太少。他經常說:“我的生命屬于黨和人民,我生為人民,死為人民,生為黨,死為黨。”他在遺囑里寫道:“我一生為黨做了些工作,但深感做得太少,深以為憾。”2002年11月8日,劍人同志在病榻上收看了黨的十六大開幕式,為黨實現新老交替,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興奮不已。兩天后,便與世長辭了。去世前,他向黨組織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喪事從簡,減少浪費!我要求把我的骨灰從禹門口撒入黃河,流入東海,周游五大洋。”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充分表現了一位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的徹底革命精神和高風亮節。
發為干戈白,心于社稷丹。呂劍人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堅強的革命意志,忠誠黨的事業、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黨性原則,勤政廉潔、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善于團結、密切聯系群眾的公仆本色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