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常少明


《榆林市教育志》付梓在即,披閱之余,思緒潮涌,諸多感慨,油然而生。

榆林是國家級能源重化工基地。她集豐富的煤、氣、油、鹽于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不僅為我市經濟的騰飛提供了舉世矚目的物質基礎,也為我市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近二十多年來,特別是在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之后,我市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教師素質、教學質量得到極大改變和快速提升,呈現出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態勢。為了“存史、資政”,市教育志辦公室的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末編的《榆林地區教育志》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搜集、考證與整理,搶救了一批幾乎被淹沒的教育史料,甄別了一些被歷史誤解和淡忘的曾在我市教育戰線上作出奉獻的人物。經過五載繁瑣、細致的工作,終成百多萬字的《榆林市教育志》。它是我市有史以來第一部比較全面、系統、翔實的教育志書。全書較準確地記述了我市一千多年來教育事業的開啟、演變及發展,基本上做到了縱橫相連、橫不缺面、面不缺點。

從縱向上看,榆林近百年的教育史曾有過四次興盛期:

第一次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杜斌丞、高崇(宗山)、李子洲、李正齋(楷)相繼出任榆林中學、榆林職業學校、陜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綏師)、榆林師范學校校長。他們分別從北京、天津、青島等地高等院校延聘了一批思想進步、才華橫溢的熱血青年到校執教。他們帶來的新思想、新文化使榆林官民、眾多學子耳目一新,使閉塞沉悶的學校走上了民主、科學、進步的道路。

第二次是在1937年后的抗日戰爭時期。一批批東北、華北淪陷區的知識分子接踵流亡榆林,他們雖為一介羸弱書生,但不乏學術大家,一時榆中、榆師、綏師、榆林職業學校人才濟濟,學科齊全,他們在國仇家恨的激勵中個個獻身于教書育人事業。

第三次是在1957年反右后。北大、清華、復旦、華南師院等國內知名院校中不少被強加于“右派分子”、“右傾分子”等罪名的高才生發配榆林“改造”,榆林人以博大的襟懷接納并重用了他們,為他們創造了寬松的工作環境,使他們一個個把榆林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全國著名教育工作者,享受陜西省政府特殊津貼的中青年專家、中國赴美訪問學者,原榆林師范學校、榆林師范學院教師張克繼曾坦言:“如若時光再倒流幾十年,我還選擇榆林。”由于他們的到來,榆林教育教學出現了歷史上又一個高峰期。

第四次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后。隨著榆林經濟的迅猛發展,榆林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市、在陜西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大力實施教育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內涵發展、優質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六大戰略,強力推進“百億教育強市工程”,多項教育惠民政策應時而生,好多舉措成為全省的范例。

從橫向上看,解放區的教育是志書中的一大亮點。1933年以后,現榆林市轄區的解放區有綏德分區、三邊分區、神府特區,這三區的國民教育始終貫徹為政治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辦學形式有識字班、冬學、地干班、小學、中學、師范等。這一教育史上的特殊情況,是我省其它地區所沒有的。在那艱苦的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不僅要領導解放區人民做政治、軍事、生產方面的斗爭,還要做文化教育方面的斗爭,始終沒有忘記對人民及革命工作者的掃盲和文化教育,沒有忘記引導人民群眾擺脫愚昧無知。

志書中詳細記述了各縣教育發展情況。其中神木縣從2008年開始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當年初中畢業生按志愿優先,全部進入高中段學校就讀。全縣學生從學前教育到小學、初中、高中保育費、雜費、學費、學習用品全部由政府免費供給,真正體現了財政收益與民共享的初衷,這一惠及百姓,澤被子孫后代的重大舉措將永載史冊!

在這里,我想就幾所歷史悠久,為我市教育工作,乃至全國革命事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學校特別予以點贊。

榆林中學創辦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1917年杜斌丞來校執教,次年出任校長。杜不斷擴展校舍、開辟操場、購置圖書儀器,聘請魏野疇、李子洲、王森然等共產黨員、先進青年來學校任教。他們思想激進、知識淵博,利用杜斌丞營造的“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有利環境,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新文化運動,培養了劉志丹、謝子長等一大批優秀青年,為陜北黨組織的創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和人才儲備。

綏德師范學校創立于1923年。1924年夏,革命先驅李子洲出任校長,他改革教學內容,聘請共產黨員、進步人士任教,同年,學校成立了陜北第一個黨小組,次年成立了黨支部,到1926年全校300多名學生中即有240人參加了黨、團組織。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全校五分之四的學生由一個普通青年學子成為有信仰、有抱負的革命者,學校成為陜北革命活動的中心,有人把他譽為第二所“上海大學”一點都不為過。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學校先后為革命輸送了2000多名各級干部,其中多人后來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

榆林職中創建于1927年。由于辦學方向正確,學科配置適應地方需求,師資力量雄厚(云集了京、津、冀、魯名流、學者16名),一時學校鶴聲四起,加上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學校發展很快。到1949年培養出1000多名各種中等技術人才,為新中國成立后西北各省(區)皮革、毛紡、化工、電力起步和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其中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經驗亦為我們今天辦好職業技術學校提供了借鑒。

這些學校是英才輩出的學校,是為革命建立了巨大功勛的學校,是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稱頌的學校。多年來,榆中、綏師、榆師、職中在北京、西安等地的當年學子成立了校友聯誼會,應該說正是這些具有光榮傳統的學府,把莘莘學子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因為他們共同為在這些學校里學習并成長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市各級學校師資在學歷結構、學科結構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小學教師普遍達到大專以上,雖然原榆林師范、綏德師范改制為高級中學,但這兩所學校的歷史功績會永載史冊。

志書撇開了歷史的偏見,比較客觀、公允、真實地記敘了在各個時期涌現出的一批批優秀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在幾次政治運動中,被妄加種種罪名,于極度困頓中仍不改初衷的眾多蒙冤者,在志書中或以略傳或以簡介出現,使他們回歸到自己應有的歷史地位。

幾個在特定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杜斌丞、李子洲、黑義忠、葛丕基、姬伯勛、宗秀槐、張宗瑞、李向成、賀登選、劉直卿……他們或為創建、開啟、發展榆林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全身而進;或在危難時期為保護知識分子、保護學校財產,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或為搞好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絞盡腦汁,深鉆各科教學大綱、教材,取得指導教學的主動權;等等。在時隔半個多世紀的今天,可以說他們仍然是我們每個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榜樣和楷模。

我特別想提及的是原靖邊縣委書記劉鳳鳴同志,一個關中人,來榆林三十多年,長期從事農林工作的領導干部,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任靖邊縣委書記,上任不到三天,即帶領全縣幾套班子成員、有關部門負責人到靖中參加開學典禮。他們的出現使學校從領導到教師、從學生到職工驚詫不已。他謝絕了學校負責人請他們到主席臺就座并作重要指示的懇請,以一個小學生的身份坐在會場后面。會議結束后他一沒作指示,二沒提要求,僅僅面對學校負責人指著縣上的各位領導說:“有問題找他們。”就這么一次不請自到的出席,一句“有問題找他們”的“指示”,在全縣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應,機關干部、普通百姓在街上遇到老師主動上前問好、打招呼的人多了,全社會對教育重視的程度空前提高,對教師的尊重前所未有。有關部門主動到學校聯系,學校里久懸未決的問題解決了。這種良好的社會氛圍極大地鼓舞和調動了全縣教師教書育人的信心和決心。

志書以存史、資政、借鑒為宗旨,記其淵源,傳其歷史,載其興革,上可告慰先賢,下可為后者借鑒。愿全市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志為鑒,鑒歷史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圖未來之發展,搶抓機遇,奮進有為,銳意創新,努力譜寫榆林教育改革發展新篇章,為推動榆林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謹為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南陵县| 淮滨县| 吉水县| 麟游县| 阿拉善左旗| 富川| 扎赉特旗| 扬中市| 威海市| 普宁市| 禄丰县| 察哈| 库车县| 临潭县| 万盛区| 江永县| 郸城县| 望奎县| 固安县| 虹口区| 集安市| 司法| 手游| 永州市| 抚宁县| 华坪县| 平顶山市| 杭锦旗| 海宁市| 罗定市| 崇文区| 日照市| 云阳县| 苏尼特右旗| 博白县| 吉林省| 宜州市| 阿坝| 寻乌县|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