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一節 教育經費

一、國家與集體投資

新中國成立后,公辦學校的教育經費以國家投資為主。1949年至1952年,榆、綏兩署各縣基本上實行薪米制,國家投資也以小米折算。1949年榆林縣政府補給各級學校教職員8至12月份薪糧總計為小米49.868斗;神木縣1949年下半年完全小學教育經費(事業費、辦公費、雜支費)決算為小米10.8518石(合3255斤);教師薪米1949年8月份至1950年1月份總計小米19458斤(最高的王君武859斤,最低的姜發謂458斤)。橫山縣1949年下學期普小經費(辦公費和雜支費)合計為小米7.8石;榆林縣1950年教育經費(薪工資、辦公費、修建費、雜支費)共計小米69.56石。從1953年起,國家投資的教育經費以人民幣計算。1953年,榆林地區12縣社會教育經費為327.5萬元(最高的綏德縣46.4萬元,最低的府谷縣18萬元);1954年為339.3萬元(最高的綏德縣52.4萬元,最低的靖邊縣17.4萬元);1955年為397.2萬元(最高的綏德縣68.1萬元,最低的靖邊縣18萬元);1956年為705.3萬元(最高的綏德縣119.5萬元,榆林縣119.13萬元,最低的府谷縣31.5萬元)。從1956年起,農村民辦學校的教育經費由生產隊集體投資,國家給以適當的補貼。1957年國家投資為733.6萬元,1958年為860.4萬元。1959年至1962年,教育經費急劇增加,1959年為410689萬元,1960年為11426969萬元,創歷史最高紀錄。1963年以后,又趨于平穩,這一年為863萬元,1964年為923萬元,1965年為1395萬元(最高的榆林縣144萬元,最低的吳堡縣66萬元)。1964年榆林地區農村教育工作調查組對神木縣永典、活雞兔、賀家川和沙峁4個公社的15個生產大隊辦教育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民校學生只出學雜費,教師工資、學校維修、設備購置等均由生產大隊集體負擔,王家溝生產大隊全年共收入副業款為264元,教師工資一項就支出250元;另外還補給口糧300斤。這一調查認為民辦學校群眾負擔過重。

五六十年代,國家投資的教育經費主要用于基建投資、職工工資、福利,人民助學金、公務費、會議費、修繕費、業務費、差旅補助費,以及設備購置費等。從1966年到1979年,全區教育經費1112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的基建款為720萬元,實際完成838萬元,超過部分由各縣財政支付。國家投資的基建款約占教育經費的6.4%。1967年,陜西省教育廳先后兩次給榆林地區追加教育經費63萬元,主要用于補助民辦教師的工資和小學辦公費的不足。

進入80年代,由國家投資的正常教育經費逐年增加,1980年為1986萬元,1986年為3805萬元,增長率為91.6%;1989年為5940萬元,是1980年的3倍。1980年至1989年10年累計18345萬元。10年中陜西省政府給榆林地區教育系統專項款1986.5萬元,加上陜北老區建設專款用于普通教育的投資611.24萬元,總計國家投資為20942.74萬元。

80年代,由于農村推廣生產責任制,部分農村學校的設施受到破壞,農民致富后,對教育的投資又有所增加。

二、學生負擔與勤工儉學

1950年以前,全區大部分縣級中小學的學生實行供給制或義務教育制,1950年以后改供給制為人民助學金制,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助,同時向學生征收一定數量的學雜費,以彌補學校日常開支的不足。由集體投資的民辦中小學則免交學雜費,主要通過勤工儉學來維持學校開支。在六七十年代全黨大辦農業的進程中,榆林地區各級各類學校基本上都辦起了農場,作為勤工儉學的基地。據1977年統計,綏德縣各類學校有校辦工廠15個,總產值約4萬元,純收入1.36萬元;有校辦農場401個,總面積2372.8畝;校辦林場189個,總面積655,45畝;校辦果園29個,總面積115.9畝。這些農場產的糧食總值人民幣35.2萬元,農副業純收入5.5萬元,其他勤工儉學收入4.43萬元。米脂縣各類學校有校辦工廠23個,總產值2,1萬元,純收入0.8萬元;校辦農場、林場、果園529個,產糧494萬斤,農副業純收入4.75萬元。佳縣各類學校有校辦工廠3個,總產值0.2萬元,純收入0.09萬元;有農場、林場、果園995個,產糧44.8萬斤,農副業純收入4.69萬元,其他勤工儉學收入2.67萬元。吳堡縣各類學校有校辦工廠7個,總產值2萬元,純收入1萬元,有農場、林場、果園149個,產糧8萬斤,農副業純收入1萬元,其他勤工儉學收入1萬元。清澗縣各類學校有校辦工廠9個,總產值0.9萬元,純收入.0.31萬元;有農場、林場、果園428個,產糧24.7萬斤,農副業純收入3.08萬元,其他勤工儉學收入3.68萬元。子洲縣各類學校有校辦工廠13個,總產值2.16萬元,純收入0.7萬元;有農場、林場、果園406個,產糧24.64萬斤,農副業純收入2.97萬元,其他勤工儉學收入0.92萬元。

進入80年代,由于初高中畢業生數量劇增,榆林地區各縣重點中學,以及部分鄉鎮中學都在正常教學之外,招收中考、高考落榜的學生繼續復習應考,編為“補習班”,在補習班學習的學生稱“補習生”。為了保證重點中小學的教學質量,各縣在招收學生時作了一定限制,并向轉學學生收繳轉學費數十元乃至數百元,“補習生”則根據考試成績的高低收取補習費,成績高的收的少或不收,成績低的收的多。1989年在省地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下,各縣招收補習生濫收費的現象有所收斂。

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加強學生勞動觀點的教育和勞動技能培訓,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從1982年起,全區32%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14.64萬元,居陜西省第10位;1983年,全區61%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28.85萬元,每個學生平均0.84元,居全省第10位;1984年,80%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67.6萬元,生均1.82元,居全省第8位;1985年,90%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101.5萬元,生均277元,居全省第6位;1986年,94.3%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122萬元,生均3.21元,居全省第5位;1987年,94.8%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141萬元,生均3.61元,居全省第5位;1988年95.5%的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活動,總收入211.2萬元,生均5.72元,居全省第5位;(1988年全國生均15.40元,全省生均7.86元)。這一年,榆林市牛家梁中學、橫山縣朱家溝中學、府谷職業中學和清澗縣的李宗義出席了全國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會議。1989年10月,陜西省教育廳在綏德召開了全省勤工儉學陜北片現場會。這一年,全區勤工儉學總收入達301.6萬元,生均收入7.46元,其中綏德縣98.5%的中小學開展此項活動,收入64.5萬元,生均16.48元,超過全國生均水平;榆林市94%的中小學開展此項活動,收入55.8萬元,生均9.82元,超過全省生均水平。全區有農林漁基地32311畝,校辦工廠37個,第三產業79個。但校辦工廠基礎薄弱,收入僅占勤工儉學總收入的11.2%。榆林地區教育局于1983年成立了地區勤工儉學辦公室,配齊了人員。以保證勤工儉學活動在全區范圍內廣泛開展。

三、多渠道集資辦學

進入80年代,國家和集體投資的教育經費,滿足不了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榆林地區各地辦學條件也不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根據“國家補助一點,群眾支持一點,學校勤工儉學解決一點”的方針,全區廣泛開展了多渠道集資辦學活動。1982年全區社隊集體和群眾集資共813834元,用于新建校舍38282平方米,修繕校舍53843平方米,添置課桌凳10012套。這一年,榆林地區供電局給新建的榆林鎮南郊小學投資3000元。1983年,全區集資82.2萬元,用于新建校舍14544平方米,修繕校舍61493平方米,添置課桌凳596套。1984年,榆林地區鄉、村集體和群眾投資553萬元,學校師生勤工儉學投資29萬元,用于新建校舍128783平方米,修繕校舍93401平方米,修筑圍墻45060米,修建廁所1100間,購置課桌30700張,課凳31130條,辦公桌753張。這一年,地區供電局支援新建的榆林縣第二中學“躍進牌”載重汽車一輛,接送職工上下班使用。

1984年12月,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開辟多種渠道籌措農村學校辦學經費。1985年1月,榆林縣召開了集資辦學、勤工儉學工作會議。這一年榆林地區召開了流動現場會,表彰獎勵了子洲縣人民政府和靖邊縣紅墩界鄉人民政府等37個集資辦學先進集體和高登山、房德仁等28名集資辦學先進個人。子洲縣瓜園子灣鄉15個行政村總計群眾集資48692元,改善了17所小學的辦學條件;靖邊縣紅墩界鄉集資17.5萬元,將全鄉12所小學土木結構的校舍全部推倒,重建為磚木結構的新瓦房。這一年,榆林縣已故離休老教師胡穎民和夫人張少華將生前節省下的2900元存款全部捐獻給教育事業;橫山縣勤儉辦副主任黃文高將多年積蓄的1000元捐獻教育事業,表現了人民教師的赤膽忠心。

1986年,橫山縣制訂出征收教育費的具體辦法;米脂縣桃鎮前王坪小學民辦教師高大榮為學校捐款200元;帶動了群眾集資辦學的積極性,使該小學實現了“一無兩有”。神木縣瓦羅鄉政府為大中專學生設立了獎學金。榆林縣青云鄉南峁村黨支部、村委會決定從秋季起對全村所有的小學生免收學雜費、課本費和作業費;對全村所有的中學生每人半年發放助學金5元。這一年,全區群眾集資1300萬元,90%的小學實現了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定邊縣堆子梁鄉寨子村青年農民王效一次拿出2000元交給鄉政府用于辦學;吳堡縣薛下村鄉后胡家山農民王常德,兩次捐資1400元,支援家鄉辦學,表現了農民致富后的辦學熱情。

從1983年到1986年,全區累計集資4236萬元,相當于上級撥款的3倍。1987年全區教育系統大力開展了雙增雙節活動,共節資95萬元。綏德縣黨家溝小學勤工儉學生均收入25.27元,名列全縣第一。1988年,繼米脂中學之后,綏德師范建立了“李子洲獎教獎學基金會”,榆林中學設立了“王森然獎學金”。米脂縣姬岔鄉按農民人口籌資,集中解決了鄉辦中學的校舍問題。全區實行校長負責制的學校已先行建立了校長基金制。這一年,神木縣個體戶楊正國捐款12萬元資助創辦神木第一幼兒園,被譽為“資助幼教楷模”。從1978年到1988年,美籍華人曹振鐸先生(杜聿明夫人曹秀清女士的侄子)的兒子曹希文、大女兒曹嘉美、二女兒曹嘉儀給米中捐贈圖書2100余冊。給榆中也贈過一批英文版書籍。1989年由榆林籍香港愛國同胞胡星元先生捐資90萬元人民幣新建的西沙星元小學竣工,并開始招收新生。進入90年代,以勤工儉學為主要途徑的集資辦學活動在全區繼續開展。1990年9月,原鎮川堡著名實業家艾潤蘭(1967年逝世)的四個兒子及大兒媳,根據艾先生的遺愿,將13.3萬元遺產捐獻給鎮川中學,榆林市政府決定建立“艾潤蘭獎學基金會”,并在鎮中樹立艾潤蘭獎學基金紀念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泌阳县| 鸡东县| 那坡县| 阜新| 化州市| 新密市| 西和县| 肥西县| 山阳县| 宿州市| 威信县| 衡山县| 南宁市| 溆浦县| 腾冲县| 鄯善县| 克拉玛依市| 登封市| 拜城县| 徐闻县| 巴塘县| 沂南县| 福鼎市| 桓仁| 乐山市| 宿松县| 建平县| 长白| 佛教| 洱源县| 含山县| 清丰县| 鹤山市| 台中县| 库尔勒市| 大丰市| 兴海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安庆市| 文化| 共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