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清末及民國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jié) 廢科舉 興學堂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五月,皇帝諭各省府廳州縣改書院設學堂(即所謂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 “郡城之書院為中等學,州縣之書院為小學。”榆林地區(qū)府、州、縣書院從光緒二十八年(1902)起,陸續(xù)改為中小學堂。光緒二十八年(1902)綏德知州孔繁樸將雕山書院改為中學堂,校長高又宜。學堂每年支銀811兩,其中吳堡、清澗、米脂三縣各補助銀130兩,其余經(jīng)費用書院舊款。學堂修業(yè)期五年,開設修身、讀經(jīng)講經(jīng)、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畫、體操等12門課程。由于教員多為舊儒,理科課程直到民國年以后才開齊。杜斌丞先生曾在此校上學。

光緒二十九年(1903),榆林知府光昭,借榆陽書院舊址,捐置白銀四萬兩,改建成“榆陽中學堂”,為當時全國419所中學堂之一。學堂總理(校長)由榆林府知府光昭(滿洲正紅旗人)兼任,教員有王默昌(王麟輝,綏德人)、高勤學、田萬寶(田善堂)、劉衡軒等,都是地方名儒,知識尚未更新,因此,博物、外國語、理化等課程無法開設。學生有田歲三、楊翀宣、吳茂才、拓守謙等二十余人。每周上課26小時,讀經(jīng)講經(jīng)9小時,占全課時的四分之一(每日半小時的溫經(jīng)還不包括在內(nèi))。宣統(tǒng)年以后,分設文、理科,但依然是習文者多,學理者少。辛亥革命后,廢榆林府設榆林道,道尹公署將清時的五縣中學堂改名為殖邊學堂,并將校址遷到東山忠義祠堂(原榆林中學所在地)。

光緒二十八年(1902),米脂知縣李炳蓮(湖南湘鄉(xiāng)人)將圁川書院改名為“圁川小學堂”,校長高愉亭,開設課程有修身、讀經(jīng)講經(jīng)、中國文字、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等八門。李知縣還捐資設立了學生津貼和優(yōu)秀學生獎賞制。光緒三十一年(1905)米脂縣城人士曾為此立碑,以示紀念。

光緒三十年(1904),定邊縣堆子梁天主教堂,在當?shù)亻_設“培德小學堂”,學校設置仿西學,除國語外,開算術、常識、拉丁文、體育、音樂、圖畫等,學制六年,為四二分段制。這是榆林地區(qū)開設最早的教會學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皇帝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科舉制度至此告終。從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榆林地區(qū)各縣城紛紛興辦學堂,并在鄉(xiāng)鎮(zhèn)建起不少小學學堂。這一年橫山知縣章春芳將巖綠書院改成了高等小學堂,延請陜西兩級師范生二人任教。當時群眾稱之為“洋學堂”,不愿送子女入學,后官府強迫各堡私塾學生入校,總共12人,分甲、乙兩班。這一年,吳堡興文書院山長霍九徵與吳堡知縣桂嚴,將書院改為吳堡縣立高等小學堂。與此同時,府谷的榮河書院、神木的希文書院、佳縣的正鄉(xiāng)書院、清澗的筆峰書院、定邊的定陽書院、靖邊的崇正書院等都改成了小學堂。

當時的學堂有官立、公立、私立等幾種形式。據(jù)舊志書記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榆林知縣李炳麟在城內(nèi)南街買民房建立高等小學堂一處(官立),歲支白銀370兩,錢457串文,均由各行業(yè)捐獻。光緒三十四年(1908)榆林紳士張熾章(張季鸞)、白玉鎮(zhèn)等,在城內(nèi)南街白姓院內(nèi)創(chuàng)設“公立兩等(初、高)小學堂”一所,聘請黃振河為教員,延請高普熙、蕭榮綬、葉正森、楊錦江等義務授課。清宣統(tǒng)元年(1909)榆林城內(nèi)李學士中巷孝廉郭瑞西,耗家資在榆陽橋南的三義廟附近創(chuàng)建“榆林府中等農(nóng)業(yè)學堂”(私立),并自任堂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廷開始創(chuàng)辦女學,榆林地區(qū)到民國建元才有女學出現(xiàn)。中華民國元年,榆林縣公署依照教育部普通教育法之規(guī)定,在殖邊學堂(原榆陽書院)西院創(chuàng)設女子初等小學堂一所,由私塾教習竇桂芬(竇馨山)任校長兼教員。民國二年(1913)殖邊學堂校長楊翀宣之妻劉鏡霞,受其父劉浩(佳縣人、留日學生、同盟會員、孫中山曾派其到陜北活動)的影響,在榆林城內(nèi)關帝廟(現(xiàn)榆林市委黨校院西)興辦第二女子小學堂。女子學堂存在時間短暫,幾年之后,男女既可同學,又可同校。

光緒三十一年(1905),榆林縣牛家梁村的富戶關虎高,自籌資金建瓦房六間,辦起牛家梁初等小學堂(私立),聘請秀才王魁教授子弟,月薪為銀洋20元,并向外地招收學生。學生每人每年負擔石炭200斤,麻油1斤,交納學費銀洋2元。開始時,學生只有21入,后因辦學有方,城內(nèi)富戶子弟及神木、內(nèi)蒙古等地亦有子弟前來投親就讀,到辛亥革命前,該校學生增至40人。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榆林城南鎮(zhèn)川鎮(zhèn),也有民眾自籌經(jīng)費辦起了“公立兩等小學堂”。

光緒三十至三十二年(1904—1906),綏德知府孔繁樸、張銘坤(河南澠池人),先后在城鄉(xiāng)辦起官立初等小學堂19所,共有學生200余名,每年支銀320兩,由中學堂撥給。教員由地方官及勸學總董聘任或委派,修業(yè)期限及課程設置均用奏定。使用課本由學部編纂,國文第四冊第一課是國旗歌(附有彩圖“大龍旗”),其歌詞是:張龍旗,乘長風,龍旗所指,自南至北,莫不率從……。其時,扶風(今米脂縣楊家溝村)村民還自籌資金,辦起了“扶風兩等小學堂”(公立)。

光緒三十二年(1906),神木縣籌措常年款項,建立高初兩等小學堂共十一處,均為官立。其中縣城高等小學堂一處,初等小學堂四處;四鄉(xiāng)初等小學堂四處,高家堡初等小學堂二處。

光緒三十三年(1907),定邊縣城官立高等小堂一處,學生32名;官立初等小學堂二處,公立初等小學堂一處,共有學生34名;安邊城內(nèi)官立初等小學堂二處,城外二處,私立一處,共有學生67名;四鄉(xiāng)共有官立初等小學堂十五處,公立初等小學堂七處,私立初等小學堂一處,計有學生226名。此時,府谷縣有高初等小學堂一處,由南門外榮河書院改設。城內(nèi)還有蒙養(yǎng)學堂一所,半日學堂一所,設在仁義街大鐘樓北。縣川、黃甫、古城、清水、哈喇寨、木瓜、孤山和鎮(zhèn)羌各有蒙學堂一處,均為官立。此外還有公立、私立學堂三十余處。這些學堂有許多設在寺廟內(nèi),符合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帝的詔諭:“至于民間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曉諭居民,一律改為學堂,以節(jié)靡費,而隆教育。”另據(jù)光緒三十三年(1907)《綏德鄉(xiāng)土志》記載:“周家崄(今屬子洲縣)設初等一堂在文昌廟”,“雙湖峪(同上)設初等一堂在本鎮(zhèn)”, “三皇峁(同上)設初等一堂在本鎮(zhèn)”。

光緒三十三年(1907)冬,由定邊知縣吳命新倡導,由定邊城和安邊城的官紳商民,集資130余股(每股白銀五兩),辦起一所織毛公所附設藝徒學堂,地址在安邊西關。當時,定邊縣每年生產(chǎn)的羊毛約二十余萬斤,都被堆子梁天主教堂開的“洋行”收買,清朝官府開設這所職業(yè)學校,讓學生學習栽絨毯,織毛褐的技藝,目的是“開通風氣、挽回利權”。學堂從寧夏靈武招聘栽毯藝師四人,織褐藝師二人,傳授技藝,招收學徒15人,另請教員一人,開設修身、國文、算術、圖畫、體操等課程,間日分科講習,每天早午各一小時,其余時間都學習手工。學徒免交學費,每季由織毛公所發(fā)給衣資銀一兩。這所學校的創(chuàng)立,開榆林地區(qū)職業(yè)教育之先河。

學堂是清朝末年與民國初年廢科舉,辦新學的產(chǎn)物,存在時間不長(1898至1912),但作為從舊學向新學的一種過渡,其意義不容忽視。“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教育方針由此而得以實現(xiàn)。中國兩千多年尊孔讀經(jīng)的封閉式封建教育的模式由它的產(chǎn)生而告結束,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結構受到致命的沖擊,代之以中西結合的新的教育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宁武县| 长垣县| 荔浦县| 乐清市| 吉首市| 樟树市| 墨玉县| 九龙县| 康保县| 泾阳县| 仪陇县| 凤阳县| 丹凤县| 武宁县| 庄浪县| 新泰市| 鹤庆县| 龙陵县| 威海市| 五寨县| 普兰县| 祁连县| 开远市| 威信县| 登封市| 广德县| 新河县| 鄂托克旗| 玉树县| 宝坻区| 葫芦岛市| 广灵县| 勐海县| 长丰县| 青河县| 兰州市| 沂南县| 铁岭县| 邯郸市|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