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軍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概念

學術界對軍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甚至軍事環境保護都還未有明確統一的概念,基本上都是繞開概念直接對具體問題進行論述。筆者認為,進行任何學術研究,都需要一些重要概念的支撐。作為研究對象的理論前提,清晰定義軍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概念,對完善軍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而這又是以環境保護這一概念作為基礎,以軍事為特點而體現的。

(一)環境的概念

1.環境科學中的環境概念

“環境”一詞在英文中是“environment”,它是由動詞“envi-ron”延伸而來。英文中的“environ”源于法語中的“environner”和“environ”。法語中的這兩個詞又源于拉丁語中的“in”和“circle(viron)”參見王同億主編:《英漢辭海》,國防工業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9頁。。“環境”一詞向來極具有多義性。陳慈陽:《環境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這是因為很難識別和界定這樣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的范圍,它可能被用于涵蓋任何事物,從整個生物圈到最小的生物和有機體的棲息地。[英] 帕特莎·波尼、埃倫·波義爾著,那力、王彥志、王小鋼譯:《國際法與環境》(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在環境科學中,有的環境定義是影響生命體或生物群落并最終決定其形態和生存的氣候、土壤和生態因素的復雜整體。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3rd College edn., Cleveland,1988), 454.有的甚至更簡單,直接將環境定義為周圍的物體、區域或境況。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5th edn., Oxford,1972),406.有的定義是圍繞著人群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體。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頁。也有定義認為環境就是圍繞人群周圍的空間及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方如康主編:《環境學詞典》,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比較而言,最后一種定義較為恰當,即環境應當包括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因為在環境科學領域,“環境科學”這一概念最早就是1954年美國學者提出用來指宇宙飛船中的人工環境問題的。余謀昌:《當代社會與環境科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頁。之后,雖然早期的環境科學研究中,所指的環境常常是自然環境,而當前人們已越來越多地把人工環境也歸納其中。李焰主編:《環境科學導論》,中國電力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2.法學理論與立法實踐中的環境概念

(1)法學理論中的環境概念

雖然有學者認為,作為法律定義上的環境應僅限于自然環境。參見(中國臺灣)邱聰智:《公害防治立法之理論基礎》,臺灣大學1972屆碩士學位論文,第10—11頁;(中國臺灣)朱柏松:《公害之民事責任論》,臺灣大學1974屆碩士學位論文,第32頁。但法律上“環境”的定義無疑應以環境科學領域關于“環境”的定義為基礎,因為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史學瀛主編:《環境法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即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因此,中外多數學者都將人工環境納入環境法調整和保護的范圍。正如德國學者克羅福所言,環境法上的“環境”是作為人類生存條件的生態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工環境。參見高家偉:《歐洲環境法》,工商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又如我國法學家所定義的,“環境”指圍繞著生物圈的空間和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體。江偉鈺:《國際環境保護法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頁。還有學者認為,“環境”是圍繞人群(或生物、或生物圈)的空間,其中可以影響人類生活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體。陳泉生等:《環境法學基本理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同時,有些學者使用的生態環境這一概念同環境科學中的環境概念在內容上基本相同生態學上的環境是指整個生物界(包括人類、其他動植物和微生物)為中心的環境,圍繞生物界并構成生物生存必要條件的外部空間和無生命物質。參見張曉君、張輝:《生態環境保護的國際法理論與實踐》,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而且有的學者還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環境、生態或生態環境的概念。例如所謂自然環境系指自然生態、環境媒介、資源、氣候、地形景觀、其他值得保護之物與資產,以及彼此間之交互關聯性整體。參見陳慈陽:《環境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更關鍵的是,在國家安全領域,環境安全與生態安全可以認為是同一概念。筆者認為環境安全與生態安全在實質內容上涵義相同,因此在本書中將二者作為相同概念進行使用,學術界也多持此觀點,例如:1.“生態安全”,又稱環境安全。參見余謀昌:《生態安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2.可以從生態安全角度定義環境安全。參見張勇:《環境安全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頁。3.生態安全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與環境,包括聚落、聚區、區域、國家乃至全球,不受生態條件、狀態及其變化的脅迫、威脅、危害、損害乃至毀滅,能處于正常的生存和發展狀態。參見陳國階:《論生態安全》,載《重慶環境科學》2002年第3期。

(2)國際法中的環境概念

現代之國際環境公約是采寬廣功能角度解釋環境之意義。(中國臺灣)周元浙:《論國際法上武裝沖突時期之自然環境保護(上)》,載《軍法專刊》第54卷第5期。國際法上環境之概念較自然環境之概念為廣,所以,土壤、水域、大氣、動物、植物、礦藏、文化和自然遺產,皆是國際環境法保護之對象王獻樞主編:《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頁。,即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第1項第3句就明確指出,人類環境的兩個方面,即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兩個方面,對于人類的幸福和對于享受基本人權,甚至生存權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采用類似觀點。參見Kirchner, Diss. a. a. O.(Fn. 8), S. 6.

(3)國內法中的環境概念

許多國家的立法機構也認可了環境應當包括人工環境這一理念。例如我國《環境保護法》第二條就規定:“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這是“大環境”概念,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也包括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張文顯主編:《法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頁。這樣既突出了對自然環境的法律保護,又將城市、鄉村、生活居住區、人文遺跡等人為環境的法律保護也囊括其中。陳泉生等:《環境法學基本理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頁。此外,《美國環境政策法》、《保加利亞環境保護法》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環境基本法》對環境的定義也都如此。《美國環境政策法》第2編第1條亦規定,國家各種主要的自然環境、人為環境或改善過的環境狀態和情況,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空氣和水——包括海域、港灣河口和淡水;陸地環境——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森林、干地、濕地、山脈、城市、郊區和農村環境;《保加利亞環境保護法》將環境定義為相互關聯并影響生態平衡、生活質量、人體健康、文化與歷史遺產和景觀的自然與人工因素綜合體;我國臺灣地區的《環境基本法》第2條規定:“環境系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之各種天然資源及經過人為影響之自然因素總稱,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陸地、礦產、森林、野生生物、景觀及游憩、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史跡、自然遺跡及自然生態系統等。”筆者注。

(二)環境保護的概念

環境保護理念開始于1962年由美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所寫的《寧靜的春天》一書參見陳慈陽:《環境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頁。,而環境保護作為一個較為明確的科學概念是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被提出來的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明確指出:環境問題不是局部問題,而是全球問題,不僅是技術問題,更主要的是社會經濟問題。換言之,環境保護是一項事關全局的工作,是社會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環境保護有了較為明確的含義。轉引自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9頁。,是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以求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擴大有用自然資源的再生產,保障人類社會的發展。陳立民、吳人堅、戴興翼編著:《環境學原理》,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其應包含有三大內涵:①為排除現已存在與出現的對環境的損害;②為排除或減輕現在對環境可能或潛在的危害性;③為經由預防措施的采取來防止對未來環境的危害性。Vgl. Hoppe/Beckman, Umweltrecht,1998, § 1Rdnr. 37f.轉引自陳慈陽:《環境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頁。可見,環境保護是一個大的概念體系,包括了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污染防治、自然資源管理與保護以及與生態資源相關的其他保護或防治措施,而且從《環境保護法》對環境保護規定來看,也是采取了廣義的定義方式,即環境保護是指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參見《環境保護法》第1條。這也是本書所采取的環境保護概念。

(三)軍事環境保護的概念

當前,對“軍事環境保護”這一概念進行定義的學術成果較少。軍事環境保護是指為解決軍事行動中所造成的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軍事行動與環境關系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工作重點主要在:非民事環境保護領域所能包容的,發生在軍事活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的管理、評估、監測和治理活動,它的研究范圍涉及戰備、戰中、戰后等各個軍事環節。具體地講,第一,如何識別、調查、研究并避免或清除軍事活動過程中的污染源;第二,消除對公眾的健康或對環境有嚴重危害的軍事活動過程中的環境隱患;第三,恢復治理軍事行動造成的環境問題。參見李玲、李文丹:《防化兵在軍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載總后基建營房部編:《2004北京國際軍事環保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以往有學者甚至認為,我國沒有“軍事環境保護”的概念。從法治角度,即《環保條例》規定來看,軍事環境保護是指保護和改善軍隊管轄區域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環保條例》第1條規定:“為保護和改善軍隊管轄區域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制定本條例。”但“保護和改善軍隊管轄區域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只是軍事環境保護一個較小的組成部分,并未切入現代軍事環境保護的實質。因為軍隊成員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與普通環境破壞在預防和治理上并沒有實質性差異,不能涵蓋軍事環境保護這一概念的整個外延,也無法體現軍事環境保護的本質特點。

眾所周知,軍事是與戰爭、軍隊密切聯系的社會范疇梁必骎:《軍事哲學》,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頁。,是指一切與戰爭、國防、軍隊直接相關的事項,包括準備戰爭、實施戰爭、遏制戰爭,國防和軍隊建設等。軍事科學院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處于戰爭狀態時,軍事以贏得戰爭為主要目的,以戰爭活動為主要內容;處于相對和平狀態時,軍事以準備戰爭和遏制戰爭為主要目的,以國防活動為主要內容。張培忠主編:《軍事理論概要》,藍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而戰爭、軍事訓練、演習、武器銷毀等過程中往往產生具有極高毒性的特殊污染源,尤其是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環境的破壞性極大,影響范圍極廣,往往是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生物污染、噪聲污染、生態破壞同時發生,而且由于保密要求,這些環境污染和破壞常常難以為外界所知。所以,正是軍事行動所具有的突發性、復雜性、高危性以及機密性等特點,決定了軍事環境保護的特殊性,這也是軍事環境保護區別于普通環境保護的最大不同。

軍事管轄區域生活環境的維護固然重要,但軍事環境保護的核心作用更應該體現在圍繞打贏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以及所進行的軍事斗爭準備方面,即在軍事訓練、演習、武器研發、裝備生產的過程中,如何使軍事安全與環境安全相協調,或在實現軍事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實現環境安全。所以,應當從環境對國防軍隊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性作用出發,結合軍事行動的特殊性質對軍事環境保護進行定義:即國家、軍隊、其他社會組織、軍人以及普通公民在軍事行動以及與軍事行動相關的活動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改善營區環境質量,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生產,實現軍事利益與環境利益的協調,維護國家環境安全的各種行為的總稱。

綜上,以“軍事環境保護”的定義為基礎,結合“法律制度”的概念法律制度(Legal system)就是為了明確合法的權利和義務,解決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實現法律的基本理念和價值,以系統的法律規范體現出來的操作程序,是法律規范的有機組合,同時也是“主要規則”和“次要規則”的結合。主要規則是行為舉止規范,次要規則是關于這種規范的規范,即如何判斷它們是否有效、如何實施等。參見黃明健:《環境法制度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頁。又參見[英] H·L·A·哈特著,張文顯、鄭成良等譯:《法律的概念》,法律出版社1961年版,第91—92頁。,“軍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就是調整國家、軍隊、其他社會組織、軍人以及普通公民在軍事行動以及與軍事行動相關的活動中,基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改善營區環境質量,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生產,實現軍事利益與環境利益的協調,維護國家環境安全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饶河县| 慈利县| 文水县| 黎城县| 澳门| 明星| 刚察县| 永胜县| 河南省| 盘山县| 罗平县| 渭源县| 齐齐哈尔市| 邛崃市| 白沙| 绥滨县| 弋阳县| 凯里市| 长阳| 东乌珠穆沁旗| 巴塘县| 英吉沙县| 昌乐县| 林西县| 右玉县| 承德市| 牙克石市| 新密市| 四川省| 桦甸市| 旅游| 牟定县| 资溪县| 阿拉善盟| 盐津县| 兴化市| 乌什县| 保山市| 图们市|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