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政策及其多元主體合作

一、關于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研究現狀

(一)國外關于陜甘寧邊區相關土地問題的研究

從研究現狀來看,20世紀60、70年代,國外學術界持續關注“陜甘寧邊區研究”,代表作者有馬克塞爾登、史華慈和施拉姆等。一些學者否定農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但是,歷史證明,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黨中央的指引下、邊區政府的主導下得到了充分的調動。一些學者則認為我國在抗日戰爭中為國際上做出了重要的榜樣Paul K T. Nationalist China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1937-1945[M]. Exposition Press,1977.。還有學者講到了中國北方農民動員與共產主義淵源的聯系Dorris C E. Peasant Mobiliz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the Origins of Ye an Communism[J]. China Quarterly,1976,68(68):697-719.。關于陜甘寧邊區經濟方面的研究,美國作家斯圖爾特·施拉姆在《毛澤東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等著作中提出,應該結合歷史背景認識毛澤東思想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美]斯圖爾特·施拉姆.毛澤東思想[M].田松年,楊德等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主要肯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在陜甘寧邊區的功績。馬克·塞爾登在《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中,他將延安時期的革命過程視為革命根據地的全方面的發展過程,并認為陜甘寧等根據地所出現的社會轉變是戰爭成敗的決定因素,也決定了中國未來革命和社會發展的道路[美]馬克·塞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M].魏曉明,馮崇義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66.。史華慈的《中國的共產主義和毛的崛起》提出,毛澤東的抗戰期間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突破了他必須對中共性質竭力“正統化”的那種被動局面,而是積極創造出有別于馬克思、列寧的東西[美]本杰明·史華慈.中國的共產主義和毛的崛起[M].哈佛大學出版社,1951:159.

關于農民土地問題、農民政治積極性的問題。一方面,一些學者持消極態度。馬克·塞爾登在《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中提出,“《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已經在關注農民受地主剝削的狀況,土地問題成為中共要解決的中心議題,從而“引發減租和打擊地主的群眾運動”[美]馬克·塞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M].魏曉明,馮崇義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74-275.。費正清、費維凱在著作提出,農民很少會因地租沉重而進行反抗[美]費正清,費維凱.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290.。埃德加·斯諾客觀分析了土改的實際效果,認為中共的社會經濟政綱能夠保障社會公平公正,但是在微觀方面缺乏對土改過程的相關研究[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正如亨廷頓所言,“農民所扮演的角色,主要由現有制度對他們土地方面需求的滿足程度決定”[美]塞繆爾·P.亨廷頓著,王冠華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5.。在《社會資本的組織》中講到,在政治活動中通過對個人的調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保證社會資本是專業性服務組織直接的資源Shaul M.Gabbay,Roger Th.A.J.Leenders,(ed).Social Capital of Organization[C].Elsevier Science Lt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rganizations[M].2001:18.。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持肯定態度。美國學者裴宜理在《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中,肯定了中國共產黨把握住了農民內心情感取得革命勝利的模式,這有利于我們消化情感對于動員的積極作用[美]裴宜理.重訪中國革命:以情感的模式,中國學術[J],北京:商務印刷館,2001(4).。印度作家杜贊奇在其著作《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中提出,體察民間疾苦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政權的緣由之一,調查到農民受壓迫的根源,強調樹立近民心解民憂的意識的重要性[印度]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運動中后期,租戶農民與邊區政府、地主之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互動合作。

(二)國內有關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的研究

關于陜甘寧邊區整體的研究,共分為農業、工業交通、金融、財政、互助合作等方面。雷云峰等合作完成的《陜甘寧邊區史》是第一部比較全面反映陜甘寧邊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內容和過程的著作閆樹聲,胡新民等.陜甘寧邊區史抗日戰爭時期(中、下篇)[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3:188.。宋金壽的《抗戰時期的陜甘寧邊區》,主要總結了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政治、經濟、社會、黨建等,圍繞延安、模范根據地陜甘寧邊區,將陜甘寧邊區與其他解放區聯系,說明邊區特殊的歷史地位宋金壽.抗戰時期的陜甘寧邊區[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宋金壽和李忠權合編的《陜甘寧邊區政權建設史》從三種政權模式的發展演變中探討了革命的根本問題宋金壽,李忠全.陜甘寧邊區政權建設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李維漢的《歷史與回憶》、謝絕哉的《謝絕哉日記》等,都是以親身經歷回憶陜甘寧邊區的變遷,這使我們更深切地從整體上了解陜甘寧邊區的政治經濟環境背景,把握陜甘寧社會歷史脈絡。

1.有關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的研究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和指揮中心的陜甘寧邊區,其減租減息政策一直為學界關注的重點。之前的學者們多從該政策對抗戰的意義、政策內容等宏觀方面研究。20世紀80年代何文孝、孔永松、陳舜卿、陳洪玲等學者就是從宏觀方面對陜甘寧邊區的土地政策做過研究。隨后王晉林等人也對陜甘寧邊區的土地政策做了深入的研究。《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輯》(第六至第十輯)對涉及減租減息的文件及典型問題的處理辦法都有詳細記錄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輯(6—10)[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0.。杜魯公等主編的《陜甘寧邊區的農業合作》提出,減租減息政策先后經歷對于富農政策的轉變、對待地主政策的轉變,以及在邊區未進行土地分配的地區實施減租減息杜魯公等.陜甘寧邊區的農業合作.[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646-653.。近年來學者們對研究傾向于微觀化,有全面研究減租減息運動的,也有研究減租會和農會的職能結構以及它們對減租減息的推動作用的林淼.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運動研究[D].延安大學.2011:24-26. 董世超.1943—1944年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運動中的減租會[D].延安大學,2015:2-3.。總的來說,學界開始重視對中共革命時期減租減息政策的微觀考察,主要目的有劃分減租減息階段、理清土地關系及租佃形式等。但是,目前國內外較少有人從多元主體互動合作的角度研究減租減息政策。本文試圖結合當時的政治環境背景,從政策、法律條例和社會慣例,分析邊區政府、地主和租戶在減租減息運動中的互動,歸納相應的互動合作方式和機制。從而,對我國現階段土地改革,給出一些組織合作方面的啟示。

2.關于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性質、階段與意義、階級利益的研究

關于減租減息的研究基本上可概括為三類。一是關于該政策性質的研究。孔永松、閆慶生等人有針對性地剖析了減租減息政策的社會歷史價值和意義何文孝.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減租減息[J].當代經濟科學,1981(3):110-111.,認為其改變了農民佃戶的生活生產,調整了當地的階級結構,是一種改善民生的經濟政策孔永松.試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特殊土地問題.[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104-105. 閆慶生.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對可耕地的開發利用[J].甘肅社會科學,1999(1):85.。何文孝和陳舜卿認為,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在土地未分配的區域具有反封建剝削的性質,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引起了農村土地關系的變化陳瞬卿.試論陜甘寧邊區的減租減息政策[J].西北大學學報,1982(4):87-88.。諸葛達認為減租減息政策是戰略的轉變,統一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諸葛達.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減租減息政策[J].浙江師范大學,1992(1).。王晉林、秦生在《新民主主義模型——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2007)肯定抗戰時期提出并實施減租減息政策,提高了生產力,增強了抗戰力量,是抗日民族聯合團結各階級階層的土地政策王晉林,秦生.新民主主義模型——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151-152.。閆慶生、黃正林剖析了邊區為促進農業生產發展采取的包括減租減息在內的各方面的有效措施,強調減租減息的作用與價值閆慶生,黃正林.抗戰區的農村經濟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3(3):136-138.。二是關于減租減息階段與意義的研究。黃正林在其著作中將減租減息概括為:提出口號宣傳階段(1937年至1940年)、立法時期(1940年至1942年)和發動群眾徹底減租時期(1943年至1944年)。他指出了在抗戰時期減租減息對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礎意義,強調減租減息運動在“打破地主鄉村社會權威、保障佃權和改變農村階級關系中”的作用黃正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社會經濟史(1937—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8-279.。任學玲、譚虎娃將減租減息概括為四個階段:宣傳階段(1937年至1939年)、初步貫徹階段(1940年至1942年)、全面貫徹階段(1943年至1944年)和檢查階段(1945年至1946年)任學玲,譚虎娃.陜甘寧邊區史稿[M].中共文獻出版社,2011:200-201.。意義方面,何東等人強調了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運動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階級意識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積極影響何東,清慶瑞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農民土地問題(初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283-288,268.。黃正林肯定了農會在斗爭地主過程中“打消大部分農民對地主各種的畏懼報積怨心理”黃正林.地權、佃權、民眾動員與減租運動為中心[J].抗日戰爭研究,2010:22-23.的作用。農民逐漸開始勇敢減租。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在《陜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三輯)中強調了減租在減租后期對于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陜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三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3:44-46.。同時也強調了積極分子在減租運動中對群眾的思想醞釀和引導作用。第三類從階層利益、群眾路線角度進行研究。龔達提出堅持群眾路線,尊重民意,組織團結群眾領導減租減息的指導思想。陳廷煊、郭德宏在、劉杰等均從階層利益、群眾路線等角度肯定減租減息政策的積極意義。

(三)研究現狀評析

國外學者,主要從宏觀角度肯定陜甘寧邊區政治經濟理論與實踐,如毛澤東經濟思想方面。其中的一些學者否定農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但是,歷史證明,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黨中央的指引下、邊區政府的主導下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深入剖析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運動會發現,在減租減息運動中,農民佃戶在政府的宣傳幫助下,在社會組織的發動組織下,爭取與地主合作進行減租,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國內學者對于陜甘寧邊區史的研究內容豐富全面,研究角度多元。對于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運動的研究者較少研究程度有待加深,尤其是組織調動群眾方面。近年來,關于減租減息的研究趨向微觀化,但主要還是以性質、階段劃分、意義等為主,如對減租運動和減租會的研究。為本文研究減租減息運動中多元主體合作提供了相關的經驗依據,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沒有對減租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地主、租戶多元主體互動合作的形式、關系、狀況、心態等進行細致研究和剖析。

國內外研究現狀,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待深入挖掘。首先,沒有充分整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社會慣例等內容,沒有充分分析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的實施狀況。其次,對減租減息實施的前期成效不佳的具體原因未做系統全面的分析。看到的論文多數是講減租減息的成功之處,對1942年之前實施該政策的困難與障礙未做細致分析探討,尤其是合作方面。再次,未分析減租減息政策實施過程中,邊區政府以及政府建立的社會組織與地主、租戶是如何實現互動合作的。對多元主體互動合作方式、互動合作機制等未做深入探討。基于農村土地改革中三權分置的現狀,以及在土地現代化開發利用過程中建立合作社凝聚力量存在的困境。我們說,研究陜甘寧邊區減租減息運動中多元主體互動合作,對促進政府、企業、農戶與合作社間的有效合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田区| 白玉县| 外汇| 化德县| 从化市| 武川县| 日照市| 新邵县| 昭苏县| 达尔| 二手房| 瑞安市| 原阳县| 石门县| 太和县| 南通市| 洪湖市| 河池市| 佛冈县| 沛县| 鹿泉市| 定襄县| 五常市| 房产| 大埔县| 宁海县| 永川市| 安仁县| 贺兰县| 通榆县| 华亭县| 湖口县| 灵台县| 阳曲县| 昭平县| 红桥区| 黔江区| 错那县| 衡水市| 永新县|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