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舒開合任天真:八圣人傳
- 騎桶人
- 1278字
- 2020-08-25 09:43:23
二
元狩五年(前118),大漢帝國的皇帝劉徹三十九歲,自公元前141年登基以來,在位已達二十三年。對皇帝的崇敬與感激之情此時已彌漫于大漢帝國朝野上下,因為大漢帝國正是在劉徹的統治之下,才達到了全盛。在司馬遷于公元前93年寫給任安(曾與司馬遷一起為郎)的信中,他說自己遭到腐刑之前的狀態是“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那意思是說,自己不交接友朋,亦不考慮婚姻之事,把心思都撲在了工作上,期望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識。司馬遷的努力并沒有白費。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即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皇帝交給他一個重任,讓他奉使西征巴蜀以南,設郡置吏,而他的官職也得到了提升,成為郎中將(秩千石)。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之前奉使西征巴蜀的人都有誰,就知道這個任務對司馬遷會是一個多么大的鼓勵。在司馬遷之前,奉使西征巴蜀的人是公孫弘,他后來官至丞相,封平津侯;公孫弘之前,是司馬相如,司馬相如的官雖不大,卻是一代文宗,深受武帝的激賞。如果用前程遠大來形容三十五歲時的司馬遷,是并不過分的,而司馬遷也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元封元年(前110),司馬遷出使歸來。皇帝正在前往泰山封禪的途中,司馬遷要從巴蜀趕到泰山去面見皇帝,但是在經過洛陽時卻不得不停了下來,因為他的父親司馬談已經病危,正在洛陽等待他的兒子以交代后事。司馬談去世時司馬遷三十六歲,而司馬談大約五十六歲。自從司馬談任太史令以來,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兩件事上:一是編撰《史記》,二是為皇帝的封禪制定禮儀。然而這兩件事他都沒有最終完成。《史記》的框架大約已經確定,資料亦已收集整齊,司馬談甚至可能已經寫出了一些零散的篇章,但距離完成還非常遙遠,司馬談大約早已料到《史記》僅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所以一直在培養司馬遷做自己的接班人;封禪卻是已經準備得非常充分了,而司馬談卻在這節骨眼上因為生病而無法扈從,這是最讓他痛苦的事。然而還有一件事,更讓司馬談耿耿于懷。還是在那封被后人題為《報任安書》的司馬遷寫給任安的信中,司馬遷說:“我的先人,并沒有剖符丹書的大功(即便子孫有罪也可以赦免),只不過是一個掌管文史典籍和天文歷法的太史令,相當于以前負責占卜和祭祀的小官兒,常常為主上所戲弄,如同樂人和伶人,因此也為世人所輕視。(原文:仆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漢代的太史令秩僅六百石,職位低微,司馬遷為郎中將出使西南夷,秩已達千石,就已經超過了任太史令多年的司馬談,司馬談一方面想要修史以繼《春秋》,另一方面又不滿于太史令職位的低微,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去世的。或許他原本也并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太史令這個職位,否則他不會送司馬遷為郎,但是,當命運的巨輪碾軋下來的時候,他不得不把未竟的事業交給了兒子。
司馬遷見了父親最后一面之后,就趕到泰山去了,一方面是向皇帝述職,另一方面是要扈從皇帝的封禪。之后他又隨著皇帝去負薪塞河,然后就是守喪。守喪結束之后,他正式接過了太史令的職位,這時已經是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三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