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氏太極拳小架套路與推手
- 陳榮斌
- 2690字
- 2020-10-23 14:50:42
第四式 單鞭
一、動作
1.先向左走上弧化勁
左襠向上收緊,膝蓋向上外轉,同時右襠向下放松,膝蓋向下內轉,右腿蹬地,身微向左轉,重心到左腿。兩手隨身轉動,右手向左順纏到右臉前20多厘米處,手心向左肩上方,手指斜向左前上方,右肘到右乳前。左手逆纏向下到左肋下端前20多厘米處,手心向左前下方,手指斜向右前上方,肘屈向下,兩手心斜相對,兩手相距30厘米,眼看右手中指。(圖4-1)

圖4-1
2.右手向右化勁,并變勾手準備擊人
右襠向上收緊,膝蓋上提外轉,同時左襠向下放松,膝蓋下沉內轉,左腿蹬地,身微右轉,重心到右腿。右手隨身逆纏走下弧,經胸口右上腹,到右肋外向上,與肩同高時,變成勾手向右展開胳膊,手指手心微斜向下。左手隨身順纏向上到喉前,手心向右,手指向上,肘到左乳前,左腿隨手向上抬起,膝屈90度,目視右手。(圖4-2)。

圖4-2
3.左手左腳向左擊對方。
左腿向左伸出50厘米,腳后跟內側先著地,腳尖偏左約15度落地,與右腳在同一直線上。著地后左襠向上收緊,膝蓋上提外轉,同時右襠向下放松,膝蓋下沉內轉,右腳蹬地漸成箭步,身微左轉,左腳大拇趾、二拇趾、三拇趾、四拇趾、五拇趾依次落下,左腿屈膝90度,重心到左腳。在左腳落地同時,右腳尖抬起向左轉15度落地,兩腳大體平行。在左腿弓右腿往左蹬時,左手隨左腳一起向左逆纏運行,過左眼后向下到肩前,再漸向左伸出到左腳上方,與肩同高,手心斜向前,手指斜向上,手腕平不凸出。當左手向左運行八九分時身微向右轉,重心稍右移,使稍偏左的上身回正。左手依靠慣性運到十分,眼神注視右手中指。(圖4-3)

圖4-3
成式后要虛領頂勁,沉肩墜肘,胸空腹實,氣沉丹田,合襠塌腰,臀向上泛。兩膝既向內合,又要外撐,兩腳蹬地,凡身體兩旁名稱相同的,如手與手、肘與肘、膝與膝要相合。手運行時目視左手指,手到位后看左手中指。腳要十趾抓地,抓地了涌泉穴才虛,氣往下沉站得穩。
二、動作提示
(1)單鞭和攬擦衣,一個是先向右化勁再折轉向左,一個是先向左化勁再折轉向右,二者差別僅在于左右不同,單鞭向左是陽,攬擦衣向右是陰,這就是太極生二儀。
(2)單鞭右手向右伸出形成勾手,勾手要五個指頭捏在一起,這樣擊人有力。
(3)當左手由右向左折回,右手由左向右折回,手要向上走弧形,身也隨著向上走弧形。向上,減輕了上身對膝蓋的壓力,上身輕松轉過,有的拳友不得這一竅,身不向上,重量壓在膝蓋上,增加了膝蓋轉動時的摩擦力,轉起來顯得吃力不靈敏。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膝痛。
(4)打拳既要手腳上下相隨,兩手也要左右相隨。左右相隨是左手隨著右手轉,或者是右手隨著左手轉,中間身子自然隨之轉。左右相隨時左右手纏法相反,一側順纏另一側則要逆纏,身子才能隨著轉動。
三、拳理拳法介紹
(1)陰陽學說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太極拳把人的身體和打拳動作都按陰陽進行分類。人的上身為陽下身為陰,臉面為陽腦后為陰,背為陽胸為陰,肘蓋、膝蓋、手背、腳背為陽,肘心、膝心、手心、腳心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動作陰陽之分是出手為陽,收手為陰。腳觸地為陽,腳離地為陰。出腿為陽,收腿為陰。逆纏為陽,順纏為陰。出氣為陽,吸氣為陰。發勁為陽,收勁為陰。陰陽之間關系是陽增陰減,陽減陰增,變化中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變化互為其根,陽長到最大陰縮到最小,陰長到最大陽縮到最小。這一點我們轉一下手就明白了,手心是陰,手背是陽。當手心朝上時陰最大,手背朝下陽最小。手一轉,手心向下陰開始變小,手背向上陽開始變大,當轉到180度時手心朝下陰成了最小,手背朝上陽成了最大。太極拳動作符合陰陽變化規律,明白了陰陽變化規律,也就容易搞清拳中講的陰陽變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互為其根,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打中有化,化中有打。
(2)練太極拳要分清虛實。尤其兩腿必須分清虛實,一定要一只腿虛一只腿實,不能兩腿都是實腿。套路中常把實腿說成重心所到之腿,實際上實腿承擔全身約六成重量,虛腿承擔全身約四成重量。打太極拳不停地通過實腿蹬地,把重心由實腿移向虛腿,使實腿變成虛腿,虛腿變成實腿。
腿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是太極拳的力量來源,所以太極拳說“力由腿生”。太極拳不允許兩腿五五分擔全身重量。五五分擔,兩腿都是實腿,稱這為雙重。雙重了兩腿蹬地的內力在丹田會陰會合,互相抵消,兩腿無法進行虛實倒換,就不能產生力量,是病態。虛實倒換有個過程,實腿的重心逐漸減小,虛腿的重心逐漸增加,這就是陰陽學說中的陰消陽長,陰長陽消,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兩腿的虛實是常見常說的虛實,實際上身體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有虛實之分,同一胳膊,手實肘虛,手虛肘實。在實的部分和虛的部分中也都有虛實之分,例如說對方按我右手,我食指一側化勁是虛,小拇指一側出擊是實。
(3)太極拳一招一式都有一開一合的變化。太極拳把四肢向外伸展,肩、胯、襠、膝向外轉,身微向后,內氣由丹田運達四肢稱作開。把伸出的四肢收回,肩、胯、襠、膝向里凹,身微向前,內氣由四肢收回丹田,稱作合。合是蓄,開是發,合不住,就是蓄不上力,開就沒有力可發。開合和虛實一樣,都遵循陰陽學說變化規律。打拳不停,開合變化不停。而且開中有合,合中有開。此外還有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是心與意合,筋與骨合,力與氣合。外三合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一式完后相同名稱,如手與手、肘與肘、肩與肩、膝與膝、腳與腳都要合,如同摟抱一個大圓柱,力往一塊使,形成抱合勁。
(4)不了解太極拳的人看太極拳慢慢地,強調用意不用力就表面看問題,以為太極拳是柔拳,其實這是個誤會,太極拳是剛柔相濟的拳。人的力量依賴肌肉產生,長拳的肌肉直線收縮伸展,因而力量大速度快,但是,太極拳人認為這種力量僵硬沒有變化,把它叫作拙力、僵勁,因而不采用它,太極拳不用力指的是不用這種力。太極拳要用的力也是通過肌肉收縮伸展產生,只不過太極拳的肌肉是通過纏絲收縮伸展。當我們纏絲時,大臂和胸的肌肉也是緊繃繃。用個比方來說明二者區別。長拳的力如同鐵榔頭敲釘子,太極拳的力如同扳手擰螺帽。太極拳這種力的產生方法,只有通過長期練拳,把原有的剛勁練柔,再把柔勁練剛,多次互相糅合,才能形成一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富有變化的新勁。打個比方,我們開始煮米飯,水是水米是米,水米分離。飯煮熟之后,它既不是原來的水,也不是原來的米,而是新生的米飯。飯中水多了飯軟,水少了飯硬,都不可口。同樣,勁偏剛偏柔都不理想,剛柔相濟的勁才是上品。正如陳鑫所言“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唯有五陰并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