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讀晚練(高一上·語文)
- 魏萬青主編
- 3814字
- 2021-12-31 13:23:56
晨讀六
時間:20分鐘
詞語晨讀
1.燭之武退秦師(軍隊)
2.貳于楚(從屬二主)
3.辭曰(推辭)
4.夜縋而出(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
5.敢以煩執事(辦事的官吏,這是對對方的敬稱)
6.越國以鄙遠(越過)
7.亡鄭以陪鄰(增加)
8.且君嘗為晉軍賜矣(恩惠)
9.許君焦、瑕(答應)
10.朝濟(渡河) 夕設版(修筑防御工事)
11.何厭之有(滿足)
12.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擴張)
13.闕秦(侵損、削減)
14.唯君圖之(考慮)
15.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派遣)(戍守)
16.失其所與(結交、親附)
17.以亂易整(替代)
18.去之(離開)
美文晨讀
永遠的燭之武
①秦、晉聯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國難面前,燭之武臨危受命,孤身出城;強秦帳內,燭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璣。終于,談笑間,干戈化為玉帛。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個人得失的愛國情操,燭之武義無反顧獨闖秦營的英雄氣概,雖經兩千多年時光流水的沖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奪目的光華!
②命運對燭之武并不公允,幾十載飽受冷落,大半生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燭之武,只是鄭國一個小小的負責養馬的“圉正”。在他俯下蒼老的身軀拾起艱辛的時候,沒有人記起他;當他仰起斑白的頭顱呼出抑郁的時候,沒有人記起他。
③當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時候,有人想起了他;當大軍壓境“國危矣”的時候,有人推出了他。就這樣,“今老矣”的燭之武,踉蹌著,被推到了兩軍對峙的刀鋒前,被推到了生死難測的陣地前。
④沒有多少抱怨,說的只是謙遜的“無能為也已”;沒有怎么推辭,做的只是慨然“許之。夜縋而出”。于是,一個一直模糊的身影,在歷史的這一刻,變大、變高、變得更加清晰了。當一個須發盡白、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在月隱風高的夜晚,被人用繩子拴著放到圍有層層虎狼之師的孤城外,當一個步履蹣跚、牙落齒搖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風里,揉著酸痛的腰肢走進劍拔弩張的秦軍大營,這該需要怎樣的堅定和無畏!無論他是成功還是失敗,千載之后的我們都該為他的忠誠和勇敢高聲喝彩!
⑤面對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要有智慧。慷慨陳詞間,有燭之武對鄭國的一片赤誠,還有對局勢的準確掌控;寥寥數語里,有燭之武對人情的深諳練達,還有對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場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說,與鄭人盟”,一場滅國的災難,就這樣化為無形。“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感謝《左傳》為我們記下了這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縱然隔著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歷史長河中,他就是燭之武。
⑥永遠的燭之武。
[賞析點評] 這篇散文飽蘸感情,歌頌了一個臨危受命、不計個人安危的愛國老人燭之武的形象。文章的最大特點是善于通過合理的設想、豐富的情境,觸發人們的審美感受,如“蒼老的身軀”“斑白的頭顱”“須發盡白”等詞,使課文中只有語言描寫的燭之武的形象更加豐滿。另外,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值得稱道,多用短句和整句,使文章行文流暢,富有氣勢。
時評晨讀
也門撤僑,祖國永遠是靠山
馮春梅
中國從也門撤離500多名中國公民的行動,引發廣泛關注和好評。“感謝祖國!”穿越戰火、毫發無傷地踏上回家之路的人們由衷歡呼,社會輿論對這次行動也紛紛點贊。一名網友寫道:祖國實力的強大不在于免簽多少國家,而在于危險的時候能把你帶回家。
回顧這次撤僑行動,有不少地方令人印象深刻。
危急關頭,果斷而科學的決策很關鍵。沙特阿拉伯等國對也門胡塞武裝發起空襲,當一些有僑民的國家還在考慮何時撤僑、如何撤僑的時候,中國的軍艦已經靠港接人了。黨中央時刻關注著也門局勢,準確掌握了也門需撤離的中國公民數量,在空襲發生的當天晚上就啟動了應急機制,并充分考慮海灣地區的安全形勢,做出了派出海軍艦船前往撤僑的決策。可以說,無論是對時機、運力的把握,還是對規模、手段的考慮,都恰到好處,充分證明了黨中央在國家安全方面的決策更加果斷、精準、科學 。
這次行動,是對國家理念的一次生動詮釋。也門撤僑,從撤離路線設計到生活用品準備,從協調國際關系,到對外信息發布,無不展現出沉著理性和人間溫情,尤其是在維護公民安全上,更是堅定不移,充分彰顯了黨和政府對公民的關愛。現代國家的安全觀,是突顯公民安全的安全觀。中央倡導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就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人為本。面對也門的戰爭危機,中國最關注的是海外公民的人身安全。外交部長王毅的話表達了國家的態度:“我們牽掛著每一個人。”
“做人民的安全衛士,做同胞的諾亞方舟。”這次撤僑行動,方方面面都展現了高度專業化的素養。在派出力量上,確定由中國海軍亞丁灣護航艦艇編隊執行,足以應對也門撤僑的安全威脅;在撤離方式上,中國駐也門大使館鑒于空中與陸路撤離均不安全,提出了先陸路轉移至港口,再轉移至第三國的最穩妥方案;在軍事安全上,提前將中國艦艇前往也門的路線、位置等,通報給正在空襲胡塞武裝的有關國家,防止誤擊誤判。這些舉措,保證了撤僑行動一路順暢。從3月26日凌晨多國空襲開始到3月30日中午撤僑結束,一共不到5天的時間。如此安全高效順暢,得益于越來越完備的體制、機制,越來越強大的執行力。
行動的圓滿成功,見證國家護僑實力的增長。在中國積貧積弱的年代,遠赴海外的華人華僑遭遇戰爭和面對危機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國家的僑民安然撤離,或擠上他國的艦船、飛機逃難,不少人被當作“任人宰割的肥羊”。也門撤僑再一次表明,如今的中國,國家的危機管理、應急指揮、應急保障、國際協調等撤僑和護僑能力正在不斷增強。一位從也門撤離的技術人員說:“能坐軍艦撤離,真是不幸中的榮幸,祖國強大了,也讓我們感覺到踏實、安心。”這番話,其實道出了撤離人員的共同心聲。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走出去”的中國人將越來越多,遍布世界各地。當前世界仍很不安寧,一些國家和地區戰爭仍然頻發,安全風險此起彼伏。從利比亞撤僑到也門撤僑,都在告訴人們,不管走到哪里,祖國永遠是那座堅強靠山。
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
百合花一朵
責任是信念之基,擔當是力量之源。一個敢于擔當的干部,才能贏得組織重托和群眾依賴;一個敢于擔當的政黨,才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委以社稷大業。
當今的中國正在劇烈轉型,艱難爬坡,問題不少,困難更多,要如期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敢擔當、會擔當、能擔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奮發有為,腳踏實地,努力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需要有過硬的本領。敢于擔當,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該有敢于擔當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做到處大事不糊涂、處小事不疏忽、處慢事不拖拉、處急事不忙亂。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把學習當成一個永恒的課題,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講學習,求知識,強素質。要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切實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要堅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學什么”,自覺做到多學一點、深學一步、學深一些。既要向書本學習,又要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邊學習邊工作,邊工作邊學習,熟練掌握、及時更新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要以開拓眼界、陶冶情操、鍛煉黨性、增強知識儲備為目標,加強對經濟、法律、哲學、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知識的學習,向知識要寬度,向理論要高度,向實踐要深度,向群眾要新度。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養成想學、會學、善學的學習習慣,不斷拓寬知識領域,改善知識結構,做到博采眾長、厚積薄發。通過鍥而不舍地學,持之以恒地學,廢寢忘食地學,做一個“提筆能寫、開口能講、遇事能辦”的復合型人才。
“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需要有實干的精神。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敢于擔當,最根本就在于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廣大黨員干部要強化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增加群眾感情,走出機關聽民聲,深入基層問良策,做到群眾的要求就是我們的追求、群眾的呼聲就是我們的心聲、群眾的意見就是我們的政見。積極傳承和發揚想干、會干、快干的實干精神,千方百計為群眾謀利益,飽含深情為群眾辦實事,不遺余力為群眾解憂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檢驗自身工作成效的試金石,遇到問題不回避,碰到困難不退縮,做事不做勢,務實而不作秀。對認定的事,咬定不放;對定下的事,持之以恒;對已干的事,一抓到底。
“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需要有創新的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國家深化改革,絕非易事。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要啃下硬骨頭,打好持久戰,取得新進展,收獲新成效,就必須在擔當中創新,在創新中擔當。廣大黨員干部要像古人那樣,學會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激勵自己不斷創新,要煥發創造激情、激發創造活力、增強創新意識,不能習慣于按模式辦事,憑經驗辦事,靠感覺辦事。要突破傳統的思維,做到腦中有全局,心中有大局,手中有布局;要改進工作方法,學會超前思考、現實操作,越位思考、定位操作,深度思考、科學操作;要創新工作方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適應新形勢有新思路、應對新情況有新辦法、解決新問題有新舉措,確保單項工作創一流,整體工作上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