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市發展改革志
- 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5字
- 2020-08-25 09:32:29
第一編 機構 榮譽 人物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1949年10月至1956年10月前,境內設綏德、榆林兩個專(分)區。內設一科、二科、三科、四科(1952年將一科、二科、三科、四科分別改設為民政科、財政科、文教科、建設科),同年又陸續增設工商科、衛生科、統計科、糧食局等,計劃工作主要由建設科負責,但其他各科也涉及計劃的內容。
1955年4月,根據省上指示,統計科更名為計劃統計科(簡稱計統科),才有了專門管理國民經濟計劃的機構。1956年10月,綏德專區并入榆林專區,仍由計統科負責計劃管理。計統科科長是王廷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各專區(市)的計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統計、計劃、物資平衡等工作,以編制農業生產規劃為主。
1954年,各專區(市)相繼成立計劃委員會,其職能和任務逐步明確。1956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的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計劃委員會暫行組織通則規定,地方各級計劃委員會是本級人民委員會的組成部分,受本級人民委員會的直接領導,在業務上同時受上級計劃委員會和國家計劃委員會的領導。
1958年9月,榆林專署決定成立計劃委員會,編制2人,1959年增加為15人。1963年省計委(63)計綜字第237號文轉發了國家計委《計劃工作條例(草案)》,明確,各級計劃委員會是黨和政府在國民經濟計劃方面的綜合性工作機構,各項經濟和文化事業計劃都必須經過各級計劃委員會的綜合平衡。主要職能是:
(1)組織有關部門編制長期的和年度的國民經濟計劃。
(2)協同有關部門檢查計劃執行情況。
(3)研究國民經濟中的重大問題。
(4)擬定計劃管理制度和計劃方法。
(5)總結交流工作經驗和有計劃地培養干部。
(6)完成同級黨委和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榆林專區計劃委員會成立后,管理全區物資供需計劃,進行調撥等,地區及各縣部分物資,分別由各主管部門設立供銷機構組織經營,亦有部分物資由商業部門代管。1958年10月,在西安設立榆林專區計劃委員會駐西安物資采購組,派4名業務人員常駐西安負責榆林專區物資采購、調撥發運等業務。1959年12月,榆林專署計委專設物資股,并將原西安采購組更名為榆林專區計委駐西安辦事處。1960年8月,在綏德設立榆林專區物資接待站,負責各部門及各縣物資的儲存、轉發等業務。10月,專區計委駐西安辦事處改稱為榆林專署駐西安辦事處(地區計委主管物資分配,延續到1988年)。
1965年1月,計劃委員會編制7人,實有7人;5月,增加編制1人。
期間負責人是:
主任 石汝璧(1959年6月~1966年4月)
副主任 劉壯(1961年12月~1962年8月)
魏明生(1965年4月~1966年4月)
1966年4月,計劃委員會并入工業交通辦公室。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1967年1月24日,榆林專員公署被造反組織奪權,其所屬工作機構隨即癱瘓,計劃工作由榆林軍分區生產第一線指揮部負責。1968年4月,榆林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工作機構設辦公室、政治部、生產第一線指揮部、保衛部,計劃工作由生產第一線指揮部負責。1968年8月,改設為辦事組、政工組、生產組、政法組,計劃工作由生產組負責。
1970年12月,成立榆林專區革命委員會計劃統計局。1972年1月,成立計劃委員會。計劃委員會下設政工組、綜合計劃組、勞動工資組、科技組。
地區計委是行署負責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宏觀管理的職能部門。其主要職能是:對全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進行調查研究,提出發展目標及規劃,編制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年度和中、長期計劃及各類產業專項發展規劃;做好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及社會資金等重要經濟總量的綜合平衡和重大比例關系的協調工作;負責組織研究制定全區產能政策;對基建項目進行宏觀管理;組織制定全區國土開發整治的總體規劃;檢查、指導、督促各項規劃、計劃的正確執行;組織指導全區的經濟技術協作;調控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按比例協調發展。
1987年,計委編制30人,其中事業編制2人;實有29人,下設單位電子計算站,編制11人。1995年9月,內設政秘科、國土科、農業科、文教科、財貿科、投資科、工交科。編制45人,實有41人。
1972年~1995年9月,計劃委員會負責人是:
主任 余明(兼,1972年5月~1974年11月)
劉佐丞(兼,1974年11月~1976年11月)
楊在清(1977年6月~1977年11月)
張德本(1979年2月~1983年10月)
施潤芝(1983年10月~1990年5月)
曹軍念(1991年1月~1995年5月)
副主任 呂子文(1972年5月~1975年7月)
魏明生(1972年5月~1982年9月)
黃志明(1972年5月~1978年9月)
王凱(1972年5月~1973年9月)
霍繼昭(1973年6月~1974年3月)
楊在清(1974年11月~1977年6月)
李士秀(1982年1月~1991年1月)
任希圣(1983年4月~1993年5月)
曹軍念(1983年10月~1987年3月)
王碧玠(1987年5月~1995年10月)
夏可宏(1989年1月~1995年10月)
楊樹業(1989年2月~1995年10月)
雷萬健(1991年1月~1995年10月)
1995年10月,機構改革,計劃委員會更名為計劃局。
1996年2月7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辦公室印發地區計劃局“三定”方案。
主要職能
地區計劃局是行署主管全區國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宏觀經濟的辦事機構,主要職能是:
1.負責研究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大方針政策,組織編制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編制國民經濟各類產業等專項發展規劃,以及重要經濟總量的綜合平衡和重大比例關系的協調工作。
2.負責組織制定國土開發、整治、保護的總體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規劃、重點貧困區或經濟開發計劃。
3.負責編制促進全區市場體系的建立和重點要素市場的發展規劃,負責全區重要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供求的綜合平衡,管理主要商品流轉、國家指令性物資及農業生產資料的分配、調整。
4.對基本建設項目進行宏觀管理,合理確定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與資金來源,研究提出投資和建設領域的重大方針政策。安排全區重點項目建設計劃,申報限額以上的和審批權限以內的基本建設項目計劃,并負責組織全區重點項目竣工驗收;負責做好建設項目布局工作;協同有關部門和地方做好重大項目的組織協調監督工作;協同地區工業經濟局對限額以上技術改造項目的申報進行會簽;綜合管理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和資金平衡工作。
5.搞好全區宏觀經濟和經濟運行動態的預測和分析研究,綜合運用財政、信貸、利率、價格、稅收等經濟杠桿,以及地區掌握的資金和資源等經濟手段,通過法規和政策等協調,信息引導、咨詢服務等途徑,保證規劃、計劃的實施。
6.負責研究提出全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和利用國外資金的戰略及方針、政策;引導管理利用外資的總規模和投向,申報限額以上和審批權限以內的外資項目。負責編制全區外匯收支綜合平衡、外貿進口、利用外資、技術引進、勞務出口、對外經濟援助的年度計劃和中期計劃;負責全區招商引資、組織、聯絡洽談等工作。
7.會同地區科學技術局等有關部門提出科技發展方向、重點及相應的政策措施;組織制訂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并做好協調監督工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8.研究和協調社會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負責編制全區大中專和技工學校招生計劃。會同有關部門搞好大中專和技工學校畢業生分配、城鎮復退軍人的安置、負責“農轉非”指標分配、監督檢查等工作。
9.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全區農村經濟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及實現農村奔小康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做好農產品總需求和總供給的綜合平衡。
10.負責全區以工代賑項目的審查上報;管理以工代賑資金;監督、檢查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
11.負責全區經濟開發區的規劃、布點,產業配置,政策研究;協調解決開發區管委會與地區各有關部門及各縣、市工作中問題;指導和協調各開發區管委會的工作。
12.承辦行署交辦的其他事項。
內設機構
地區計劃局內設政秘科、國民經濟綜合科、固定資產投資科、農村經濟科、工業能源交通科、財經商貿科、社會事業發展科、基本建設管理科等8個科。
人員編制及領導職數
局機關行政編制28名,其中局領導職數1正3副,紀檢組長1名,科級職數15名。
局屬事業機構
地區以工代賑辦公室,副縣級建制,正職由1名副局長兼任,事業編制5名,經費實行財政全額預算。
國土開發整治辦公室,科級建制,事業編制5名,經費實行財政全額預算。
國防經濟動員辦公室,領導1正1副,正職由局長兼任。
蘇榆辦公室,領導1正。
到2000年6月,計劃局負責人是:
局長 王碧玠(1995年10月~1999年7月)
雷萬健(1999年8月~2000年6月)
副局長 李成海(1995年10月~1997年1月)
雷萬健(1995年10月~1999年7月)
趙文倫(1995年10月~2000年6月)
喬李平(1997年1月~2000年6月)
鮑振明(1999年6月~2000年6月)
2000年7月,榆林撤地設市,榆林地區計劃局易名為榆林市發展計劃委員會。
榆林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掛物價局牌子)是市政府負責研究提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總量平衡、結構調整的綜合經濟部門。
2003年4月14日,市編制委員會批準了市發展計劃委員會的“三定”方案。
職能調整
(一)劃出的職能
1.將產業政策的實施、引導企業和商業性金融的投資方向的職能劃給市經濟貿易委員會。
2.將編制重大科技攻關、重點科技實驗項目計劃的職能劃給市科學技術局。
3.將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外商投資的具體規定和一般進口商品指標管理劃給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
4.將制定國土規劃和土地總體規劃有關的職能劃給市國土資源局。
(二)劃入的職能
1.原市物價局承擔的全市物價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
2.管理市級物資儲備的職能。
(三)增加的職能
1.市政府交辦的西部大開發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綜合協調職能。
2.重點建設項目及政府投資項目的稽察職能。
3.指導、協調、監督全市招投標工作,組織實施全市重點建設項目、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招投標工作。
(四)轉變的職能
1.取消對企業自有資金和商業銀行貸款建設的限額以下項目的審批。
2.不再確定具體項目的政策性貸款額度和年底貸款計劃,對政策性銀行推薦項目,只確定年度貸款總規模并指導監督貸款方向。
3.將大量的工業和運輸業生產指標改變為預測指標。
4.進一步減少由政府直接指定價格的品種和范圍,將已形成競爭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改為主要由市場決定。
5.將對重點項目建設的部分行政性監督,改為稽察。
主要職責
根據以上職能調整,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掛物價局牌子)的主要職責是:
(一)研究提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研究提出總量平衡、發展速度和結構調整的調控目標及調控政策,銜接、平衡各主要行業的行業規劃。
(二)做好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等重要經濟總量的平衡和重大比例關系的協調,搞好資源開發、生產力布局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引導和促進全市經濟結構合理化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負責匯總和分析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況,分析研究經濟形勢,進行宏觀經濟的預測、預警。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綜合運用財政、信貸、稅率、利率、匯率和價格等重要經濟手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建議。
(四)提出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規劃重大項目的布局,安排全市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安排財政性建設資金,指導和監督國外貸款建設資金的使用。指導監督政策性貸款的使用方向。根據國家規定,協同有關部門確定政策性銀行的貸款總量,確定商業銀行貸款,直接融資用于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量。安排國家和省上撥款建設項目和市上重大建設項目以及重大外資項目。境外投資項目,指導監督項目評估以及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
(五)研究提出全市利用國外資金的發展戰略、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的目標,引導利用外資的總規模和投向;負責限額以上和審批權限以內的外資項目。
(六)研究分析市場供求狀況,做好重要商品供求總量平衡及重要農產品進出口計劃。指導監督重要商品的訂貨、儲備、輪換和投放,引導和調控市場。
(七)貫徹執行國家、省物價工作方針、政策,監督價格政策的執行,監控物價總水平,制定和調整市管重要商品價格與重要收費標準。
(八)研究和協調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及項目建設,使之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銜接平衡,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建議。
(九)研究擬定投融資、計劃、價格等體制改革方案并組織實施,參與有關法律、法規的起草和協調實施。
(十)承辦市政府交辦的西部大開發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的綜合協調工作。
(十一)負責全市重點建設項目和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稽察工作,就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工程招投標、建設進度、工程質量、資金使用以及投資控制進行監督檢查。
(十二)負責全市國防經濟動員工作。
(十三)負責全市與友好地區對口扶貧工作。
(十四)負責指導、協調、監督全市招投標工作,組織實施全市重點建設項目和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招投標工作。
(十五)負責管理國家及省、市政府投資的各行業(包括以工代賑和其他扶貧項目)的建設資金和項目。
(十六)負責編制榆林市區“農轉非”計劃及“農轉非”專項計劃。
(十七)負責編制全市項目前期工作計劃及前期費安排計劃。
(十八)負責編制全市復轉軍人安置計劃。
(十九)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內設7個科3個辦公室,即政秘科、綜合科、農業科、投資科、工交財貿科、基建科、社會事業科、國防經濟動員辦公室、以工代賑辦公室和招標辦公室。將原來工作任務較少的財貿科并進了工交科,設為工交財貿科;從工作業務出發,將“重大項目稽察辦公室”的牌子掛在基建科;撤銷了國土辦公室;將原來由項目辦與財貿科負責的招商引資工作確定為項目辦公室的職責。
確定了各科室的職位設置數,即政秘科4人(科長、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檔案員)、綜合科4人(科長、科員3人)、農業科3人(科長、副科長、副主任科員)、投資科3人(科長、主任科員、科員)、工交財貿科3人(科長、副科長、科員)、基建科2人(科長、副主任科員)、社會事業科3人(科長、副科長、科員)、國防經濟動員辦2人(副主任、辦事員)、以工代賑辦6人(主任、副主任、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科員2人)、招標辦5人(主任、副主任、科員3人)。
對現有人員進行了定崗。同時實行了輪崗,7個科的科長有5個進行了輪崗,輪崗率達到了70%。
2005年5月,機構改革,將市發展計劃委員會與市體制改革委員會合并,組建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加掛榆林市物價局牌子。
2005年5月13日,榆林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核定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物價局)所屬事業單位行政領導職數、內設機構、人員結構比例。
榆林市發改委所屬事業單位概況表

內設機構及人員編制
1.內設機構10個科
政秘科、綜合科、經濟體制改革科、投資科、產業政策科、農經科、工交科、社會發展科、財經經貿科、基建科(重大項目稽察辦公室)。
2.人員編制
行政編制29名(含紀檢組長1名),駕駛員編制2名,領導職數5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總工程師1名,科長10名,副科長3名,助理調研員3名,主任科員3名,副主任科員4名。
市國防經濟動員辦公室事業編制2名,辦公室主任由發改委主任兼任,專職副主任1名。
發改委機關實有45人。機關駐地:榆林市榆陽區上郡北路34號。
2006年6月26日,市發改委管理的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協調服務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下屬的市項目辦公室撤銷,在此基礎上,組建規劃辦公室、重大項目辦公室、綜合辦公室,正處級建制,均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委員會的內設機構,其中規劃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受管委會和市發改委雙重領導。
2009年10月28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委員會的辦事機構綜合辦公室、規劃辦公室、重大項目辦公室調整為市發改委管理的內設機構,綜合辦公室更名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0年2月22日,根據《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榆林市人民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的通知》(陜辦字〔2009〕91號),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物價局)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職責調整
(一)建設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
1.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更好地發揮市、縣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在投資管理作用,同時及時修訂調減全市投資核準目錄,提高市級核準項目的規模(限額)標準,縮小投資審核范圍,下放投資審核權限。
國家、省、市規劃內和年度計劃規模內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除少數須報國家、省政府審批、核準或由省、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批、核準外,區分不同情況由縣區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審批、核準或由企業自主決策。
2.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專項產業政策,除按規定須報國家和省、市政府審批的外,由縣區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在國家、省、市級規劃和政策的指導下分別制定。
3.取消已由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
(二)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
重點是擬定和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年度計劃;搞好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維護經濟安全;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協調解決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加強投資宏觀管理,調控全社會投資總規模;完善價格管理,做好價格總水平調控;加強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增強擴大開放條件下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指導推進和綜合協調經濟體制改革,統籌綜合性經濟體制改革,協調推進專項經濟體制改革。
(三)劃出的職責
1.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劃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具體包括:按中省規定權限,審批、核準工業和信息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貫徹國家高技術產業中涉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的規劃、政策和標準并組織實施。
2.將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的市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劃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主要職責
(一)擬定并組織實施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分析市內外經濟形勢,提出全市國民經濟發展和優化重大經濟結構的目標、政策,提出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和政策建議,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
(二)負責監測全市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態勢,承擔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的責任,研究宏觀經濟運行、總量平衡、全市經濟安全和總體產業安全等重要問題并提出宏觀調控政策建議,負責協調解決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調節經濟運行;負責組織重要物資的緊急調度和交通運輸協調。
(三)負責匯總分析全市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情況,參與制定財政政策和土地政策,綜合分析全市財政、金融、土地政策的執行效果;負責全市全口徑外債的總量控制、結構優化和監測工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四)承擔指導推進和綜合協調全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研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大問題,組織擬定綜合性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協調有關專項經濟體制改革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搞好重要專項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銜接,指導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和改革試驗區工作。
(五)承擔規劃全市重大建設項目和生產力布局,擬定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和投資結構的調控目標、政策及措施,銜接平衡需要安排政府投資和涉及重大建設項目的專項規劃;安排中央、省級和市級財政向建設資金,按國務院和省市政府規定權限審批、審核、核準重大建設項目、重大外資項目、境外資源開發類重大投資項目和大額用外匯投資項目;指導和監督國家貸款建設資金的使用,引導民間投資的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的戰略、規劃、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的目標和政策;組織開展重大建設項目稽察,指導工程咨詢等業務。
(六)推進全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組織擬定綜合性產業政策,負責協調第一、二、三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并銜接平衡相關發展規劃和重大政策,做好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的銜接平衡;協調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服務業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擬定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規劃,組織擬定高技術產業發展、產業技術進步的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協調解決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等方面的重要問題;負責擬定能源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
(七)承擔組織編制全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并協調實施和監測評估,組織擬定南北縣區協調發展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研究提出城鎮化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負責縣區經濟協作的統籌協調,承擔西部大開發工作,綜合協調全市開發區的規劃和發展工作。
(八)承擔重要商品總量平衡和宏觀調控的責任,編制重要農產品、工業品和原材料進出口總量計劃并監督執行,根據經濟運行情況對進出口總量計劃進行調整,擬定戰略物資儲備規劃;負責組織戰略物資的收儲、動用、輪換和管理,會同有關部門管理市級糧食等儲備。
(九)負責全市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銜接,組織擬定社會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參與擬定人口和計劃生育、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衛生、民政等發展政策,推進社會事業建設,研究提出促進就業、調整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協調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及政策。
(十)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負責全市節能減排的綜合協調工作,組織擬定全市發展循環經濟、全社會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規劃及政策措施并協調實施;負責全市節能降耗工作的執法、監察、檢測工作;參與編制生態建設、能源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重大問題,綜合協調環保產業和清潔生產促進有關工作。
(十一)組織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組織擬定全市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規劃和政策。
(十二)起草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有關規范性文件草案;指導、協調和監督全市招投標工作,并負責組織實施全市重點建設項目、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的招投標工作。
(十三)組織編制全市國民經濟動員規劃、計劃,研究國民經濟動員與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的關系,協調相關重大問題,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動員有關工作。
(十四)承擔設立在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各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具體工作。
(十五)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市發改委內設機構11個:政秘科、發展規劃科、綜合科、經濟體制改革科、固定資產投資科、農村經濟科、產業協調科、財貿科、社會發展科、基建科(掛重大項目稽察辦公室牌子)、信息科。委屬事業單位8個:市招標辦公室、以工代賑辦公室、規劃辦公室、綜合辦公室、項目辦公室、國防經濟動員辦公室、節能降耗辦公室、區域協調辦公室。機關行政編制30名,實有人員40人。
市發改委的管理機構和其他事項
(一)為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設立榆林市區域協調辦公室(掛榆林市扶持南部發展辦公室牌子),為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的機構,正縣級建制,事業編制8名(從市發改委系統內部調劑)。設主任(正縣級)1名,副主任(副縣級)1名。經費實行財政全額預算。
(二)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編制重要工業品、原材料和重要農產品的進出口總量計劃,市商務局負責在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確定的總量計劃內組織實施。糧食、棉花、煤炭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市商務局在進出口總量計劃內進行分配并協調相關政策。
(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中國人民銀行榆林中心支行等部門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發揮全市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稅、貨幣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四)管理市糧食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市糧食局的有關職責關系。
(1)市糧食局擬定的全市糧食流通發展戰略、重大規劃、產業政策和提出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議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定或審核后上報。(2)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擬定糧食進出口計劃。(3)市糧食局提出的糧食儲備的收儲、動用建議,經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核后上報。
(五)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屬事業單位信息中心整建制化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下屬事業單位。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行政編制30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紀檢組長(副縣級)兼監察室主任1名,總工程師(副縣級)1名,科長11名,副科長4名,正科級紀檢監察員1名。
2015年,根據《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榆林市人民政府職能轉變和市級黨政群機關機構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榆字〔2015〕52號),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加掛市糧食局、市物價局牌子)為市政府工作部門。
職能調整
(一)下放的職責
1.將投資在150萬元以下或供水人口3000人以下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初步設計(可研)審批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2.將中央和省級預算內投資林業危舊房改造工程初步設計審批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3.將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補植補造工程實施方案審批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4.將企業投資煤炭洗選項目核準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5.將企業投資中心城區規劃范圍內房地產項目備案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6.將企業投資民用機場改擴建項目備案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7.將企業投資年產3.4萬噸(含)~10萬噸(不含)紙漿項目備案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8.將企業投資日處理糖料1500噸及以上項目備案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9.將企業投資乳制品企業項目備案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10.將企業投資蘭炭等高耗能項目備案下放縣區級人民政府投資主管部門。
11.根據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要求需要下放的其他職責。
(二)承接的職責
1.《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5年本)》規定之外其他外商投資項目核準。
2.企業投資除有特別規定以外的省級權限范圍內(10億元以上)企業投資項目備案。
3.企業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鼓勵類年審。
4.企業投資除跨省(區、市)之外或100千米以下新建(含增建)鐵路項目核準。
5.企業投資專用公路項目核準。
6.企業投資日供水50萬噸(不含)~10萬噸(含)和跨市調水項目核準。
7.市級新建廉租住房項目初步設計及實施方案(使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審批和城市規劃區外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使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審批。
8.企業投資在非跨市(區)河流上建設的單站總裝機容量2.5萬千瓦及以下水電站項目。
9.企業投資除抽凝式燃煤熱電項目外其余熱電項目。
10.企業投資在國家依據總量控制制定的建設規劃及年度開發指導規模內,分散式接入風電和總裝機容量2萬千瓦以下風電站項目。
11.企業投資非跨市(區)330千伏及以下交流電網工程項目。
12.根據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要求需要承接的其他職責。
(三)劃出的職責
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的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劃入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
(四)劃入的職責
1.將原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承擔的研究擬定人口發展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增加政府采購有關職責。
(五)加強的職責
1.加強發展規劃制訂、經濟發展趨勢研判、全局性事項統籌、經濟體制改革協調等職能。建立健全科學制定、有效實施、及時評估和動態調整全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度機制,強化國家和省市級發展戰略規劃的約束和導向作用。綜合協調宏觀經濟政策,會同相關部門完善宏觀調控協調機制,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提高相機抉擇水平,增強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
2.統籌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提出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城鎮化發展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協調推進有關工作。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3.統籌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擬定推進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戰略和規劃,協調有關重大問題。牽頭組織特重大自然災害的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協調有關重大問題。
4.研究提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的建議,牽頭擬定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工作方案并組織實施。牽頭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加強能源監督管理,推進能源市場建設,維護能源市場秩序。指導協調礦產、能源、資源等領域重大項目的國際合作。
5.研究擬定產業園區發展戰略、規劃及政策措施。指導各類園區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布局和綜合協調服務工作。協調解決各產業園區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主要職責
(一)擬定并組織實施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布局、城鄉建設等各類規劃,研究分析市內外經濟形勢,提出全市國民經濟發展和優化重大經濟結構的目標、政策,提出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和政策建議,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提交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負責全市“多規合一”協調管理。
(二)負責監測全市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態勢,承擔預測預警和信息引導的責任,研究宏觀經濟運行、總量平衡、全市經濟安全和總體產業安全等重要問題并提出宏觀調控政策建議,負責協調解決經濟運行中的重大問題,調節經濟運行。負責組織重要物資的緊急調度和交通運輸協調。
(三)負責匯總分析全市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情況,參與制定財政政策和土地政策,綜合分析全市財政、金融、土地政策的執行效果。負責全市全口徑外債的總量控制、結構優化和監測工作,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與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四)承擔指導推進和綜合協調全市經濟體制改革,研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重大問題,組織擬定綜合性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協調有關專項經濟體制改革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搞好重要專項經濟體制改革之間的銜接,指導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和改革試驗區工作。
(五)承擔規劃全市重大建設項目和生產力布局,擬定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和投資結構的調控目標、政策及措施,銜接平衡需要安排政府投資和涉及重大建設項目的專項規劃。安排中央、省、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按規定權限審批、核準、審核重大建設項目、重大外資項目、境外資源開發類重大投資項目和大額用匯投資項目。負責提出市本級財政資金用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組織實施企業投資項目管理制度改革,簡化審批程序、下放審批權限、完善備案程序,引導民間投資的方向。指導和監督國外貸款建設資金的使用,研究提出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的戰略、規劃、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的目標和政策。牽頭組織全市重特大自然災害的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協調有關重大問題。組織開展重大建設項目稽察,指導工程咨詢業發展。
(六)推進全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組織擬定綜合性產業政策,負責協調第一、二、三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并銜接平衡相關發展規劃和重大政策,做好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的銜接平衡;協調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服務業發展戰略和重大政策,擬定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規劃,組織擬定高技術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技術進步的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協調解決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等方面的重要問題。
(七)負責研究擬定全市能源(煤、電、油、氣、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化工行業發展戰略、規劃、計劃和政策并組織實施。承擔全市電力行業管理、電力市場監管、電力設施和電能保護工作。指導能源行業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指導協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農村能源發展。負責規劃能源化工重大項目布局。承擔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工作。
(八)承擔組織編制全市主體功能區規劃并協調實施和監測評估,提出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措施。組織擬定全市區域經濟、南北縣區協調發展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提出重大項目布局建議并協調組織實施;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提出城鎮化發展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編制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特殊類型地區的經濟開發和以工代賑計劃;承擔西部大開發工作,綜合協調全市開發區的規劃和發展工作。
(九)承擔重要商品總量平衡和宏觀調控的責任,編制重要農產品、工業品和原材料進出口總量計劃并監督執行,根據經濟運行情況對進出口總量計劃進行調整,擬定戰略物資儲備規劃;負責組織戰略物資的收儲、動用、輪換和管理,會同有關部門管理市級糧食等儲備。
(十)負責全市社會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銜接,組織擬定社會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研究擬定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參與擬定科學技術、教育、文化、衛生、民政等發展政策,推進社會事業建設。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提出促進就業、調整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協調社會事業發展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及政策。
(十一)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負責全市節能減排的綜合協調工作,組織擬定全市發展循環經濟、全社會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規劃及政策措施并協調實施;負責全市節能工作的監督管理;綜合協調節能環保產業促進有關工作;參與編制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規劃,協調生態建設、能源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重大問題。研究提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建議,牽頭擬定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工作方案并組織實施;組織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組織擬定全市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規劃和政策。
(十二)起草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有關規劃性文件草案。指導和協調全市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工作,牽頭整合建立統一規劃的工作資源交易目錄、平臺、專家庫,建立健全公共資源誠信體系建設。負責全市招投標綜合管理工作。
(十三)研究擬定產業園區發展戰略、規劃及政策措施。指導各類園區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布局和綜合協調服務工作。協調解決各產業園區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
(十四)研究擬定推進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戰略和規劃,組織編制全市國民經濟動員規劃、計劃,協調相關重大問題,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組織開展國民經濟動員、裝備動員有關工作。
(十五)在職責范圍內對有關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十六)負責市級機關事業單位集中采購信息的收集、發布和統計。受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的委托承辦相關采購事宜并負責受理和處理市級政府集中采購投訴工作。
(十七)承擔設立在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各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具體工作。
(十八)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內設機構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內設政秘科(加掛綜合辦公室的牌子)、發展規劃科、綜合科、經濟體制改革科、固定資產投資科、農村經濟科、產業協調科、社會發展科、財貿科、基本建設管理科等10個科。
人員編制
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行政編制27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總工程師(副縣級)1名;科長10名,副科長5名;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正科級)1名。
市國防動員委員會經濟動員辦公室設在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行政編制2名,主任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兼任,設專職副主任(副縣級)1名。
其他事項
(一)市糧食局、市物價局“三定”另行規定。
(二)進一步理順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市級行業管理委員會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方面的職責分工。(1)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承擔投資綜合管理職責,負責擬定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和投資結構的調控目標、政策及措施,會同相關部門擬定政府投資項目審批目錄和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明確投資審批、核準、審核的范圍、標準和程序。(2)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批、核準、審核項目須事先征求市級行業管理部門意見。(3)涉及市級財政性建設資金的項目,由市級行業管理部門提出規模、方向,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統籌平衡,其中需要行業管理部門組織實施的項目,投資計劃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行業管理部門制定并聯合下達。
(三)進一步理順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有關部門在規劃方面的職責分工。(1)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擬定并組織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區域發展規劃。(2)有關部門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分管領域內的市級專項規劃,并制定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統籌協調后予以立項。對需要安排中央和省、市政府投資和涉及重大項目的規劃,要征求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意見。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有關市級專項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銜接平衡。上報國務院和省市政府批準的規劃,有關部門須會同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也可與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上報。
(四)進一步理順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有關部門在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方面的職責。(1)根據國家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的法律法規,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行業管理部門擬定全市相關法規條例草案及政策,制定統一的制度、規范和程序,建立健全第三方評估機制,推動發展和規范第三方評估機構。(2)對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批、核準、審核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征求行業管理部門意見后,出具節能審查意見。對行業管理部門審批、核準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由行業管理部門進行節能審查,提出評審意見,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根據評審意見,在與能源消費總量、節能目標完成情況等進行銜接平衡后,出具節能審查意見。(3)縣區政府審批、核準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由縣區政府在本地區能源消費總量以內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節能審查。
(五)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編制重要工業品、原材料和重要農產品的進出口總量計劃,市商務局負責在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確定的總量計劃內組織實施。糧食、棉花、煤炭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商務局在進出口總量計劃內進行分配并協調相關政策。
(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人民銀行榆林中心支行等部門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發揮全市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稅、貨幣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2016年9月下旬,市發改委辦公地址由榆林市榆陽區上郡北路34號遷到高新區建業大道同心樓。
2000年7月~2015年榆林市發改委負責人名錄
主任 雷萬健(2000年7月~2001年12月)
申長福(2001年12月~2005年7月)
艾保全(2005年7月~2010年7月)
郭培才(2010年7月~)
副主任 鮑振明(2000年7月~2000年9月)
趙文倫(2000年7月~2012年10月)
喬李平(2000年7月~2013年5月)
高建平(2003年11月~2007年1月)
李劉春(2004年5月~)
張盈安(2005年5月~2007年5月掛職)
馬維國(2006年9月~2014年2月)
蘇祿璽(2007年1月~)
惠前洲(2007年1月~)
王永平(2010年1月~2015年11月)
劉前林(2010年1月~)
張勝榮(2012年10月~2015年11月)
左長齊(2013年12月~)
強有生(2013年12月~)
紀檢組長 惠前洲(2004年3月~2007年1月)
陳彩霞(2007年7月~2013年11月)
吳仲(2013年11月~)
總工程師 左長齊(2004年6月~2013年12月)
楊揚(2013年12月~)
調研員 申長福(2005年7月~2008年10月)
王新君(2007年1月~2011年11月)
張海魚(2010年5月~2015年5月)
趙文倫(2012年10月~2014年9月)
喬李平(2013年5月~2015年5月)
馬維國(2014年2月~2015年5月)
副(助理)調研員
李生潤(2004年5月~2013年12月)
張清(2005年2月~2006年5月)
王新君(2005年6月~2007年1月)
葉宏慶(2007年8月~2008年4月)
張振武(2010年2月~)
馬寧(2010年2月~)
楊揚(2011年11月~2013年11月)
陳慶國(2013年12月~)
榆林市國防動員委員會經濟動員辦公室主任
喬李平(2007年1月~2013年5月)
陳彩霞(2013年12月~)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委員會規劃辦公室主任
趙文倫(2006年9月~2012年10月)
馬富泉(2013年12月~)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
黨復民(2009年2月~2015年8月)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委員會重大項目辦公室主任
雷亞星(1998年5月~2003年12月)
高建平(2003年11月~2007年1月)
馬維國(2010年5月~2014年2月)
強有生(2014年3月~2015年11月)
榆林市區域協調辦公室(榆林市扶持南部發展辦公室)主任李劉春(2011年12月~2015年11月)
榆林市西部開發辦公室主任
李生潤(2013年12月~)
榆林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
惠前洲(2011年12月~2015年11月)
榆林市以工代賑辦公室主任
鮑衛澤(2004年5月~2015年7月)
榆林市節能降耗辦公室主任
常建宏(2010年2月~)
榆林市招標投標綜合管理辦公室主任
張波(2004年7月~2011年5月)
趙敏(2011年7月~)
2015年榆林市發改委負責人名錄
主任 郭培才
副主任 蘇祿璽 李劉春 惠前洲 張勝榮 左長齊 強有生
紀檢組長 吳仲
總工程師 楊揚
調研員 張海魚 喬李平 馬維國
副調研員 張振武 馬寧 陳慶國
榆林市國防動員委員會經濟動員辦公室主任、副主任 陳彩霞 齊世軍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委員會規劃辦公室主任 馬富泉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副主任 黨復民 程子京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管理委員會重大項目辦公室主任 強有生
榆林市區域協調辦公室(榆林市扶持南部發展辦公室)主任、副主任 李劉春 王新春
榆林市西部開發辦公室主任 李生潤
榆林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副主任 惠前洲 崔華
榆林市以工代賑辦公室主任 鮑衛澤
榆林市節能降耗辦公室主任 常建宏
榆林市招標投標綜合管理辦公室主任 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