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榆林市發展改革志
  • 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7字
  • 2020-08-25 09:32:30

第二編 榆林經濟

第一章 古代榆林經濟

遠古榆林境內氣候溫暖濕潤,植物茂盛。“后來又變成了一個亞熱帶草原森林區,各種各樣的水陸動植物在這里生長,一些碩大的野生動物曾自由自在地出沒在這里。原始的叢林提供了他們豐富的食品和良好的棲息地,溫和的氣候使它們大量繁殖。這種環境不僅為動物群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人類的動物近親猿類也竄跳攀緣于林間,在樹丫上攀緣了數萬年之后才下到黃土地上,與猿類揖別道安,脫去茸毛,變成了我們陜北人最初的祖先。陜北的猿類是最早向人轉變的靈性動物之一,所以我們說這里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之一?!?img alt="高長天,張小兵:《陜北歷史文化述略》,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1E7E1/17613881806705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367555-Pel1oErMjNREfmRUnRKplHaUUhYjnaq7-0-58f4cffa3b6bcde28bd1b766a8c6f176">

民國十二年(1923)在橫山縣油坊頭出土過“河套人”的牙齒和頭蓋化石??梢灾?,距今約20萬年前榆林居住著的人類已經會制造粗糙的打擊而成的舊石器,會用火燒烤食物,主要以獵取動物和采集野果來維持生存,繁衍后代。

府谷縣先后發現了新莊子和連城峁仰韶文化遺址,其時榆林境內的先民開始種植谷子,也就是有了種植業,并且制陶業等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

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發現很多,幾乎遍布于榆林境內大一點的村落。而神木石峁遺址最有代表性。

1976年開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神木石峁遺址,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有425萬平方米之多,并有了完整的城池。有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昆侖城,也有專家提出了質疑。但是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從石峁等遺存可以看出,那時的榆林人且牧且耕,住著半地穴式房屋,養了家畜,種秫、粟等多種農作物,他們用石臼將谷物去皮加工烹飪,并吃熟食。開始學會紡織并縫紉衣服。石峁遺址的發現,證明榆林在5000年左右,經濟文明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也更足以證明榆林是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其經濟模式是農牧兼作,男耕女織,發明歷法,有了中醫藥,告別群婚時代,但仍是氏族社會。

商周時代,榆林為鬼方和獫狁居住之地,此時,氣候濕潤,橫山山脈有很多原始森林,土壤適宜于農牧。從榆林出土的大量商周青銅器和陶器,可以證明,商周時代榆林人以游牧狩獵為其重要的生活手段,同時,農耕也較為發達。大量的酒器出土,如尊、爵、觚、斗等,說明當時陜北能生產出許多糧食,這些糧食除供自己食用以外,還可以大量釀酒。1983年開始發掘的清澗李家崖商城遺址,坐落在無定河東邊的臺地上,有城墻,也有房基,即是鬼方文化。“沒有較長時期的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如此城堡的修筑是不可想象的?!?img alt="高長天,張小兵:《陜北歷史文化述略》,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1E7E1/17613881806705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367555-Pel1oErMjNREfmRUnRKplHaUUhYjnaq7-0-58f4cffa3b6bcde28bd1b766a8c6f176">那時的榆林人已生活在幾條大的河谷臺地上,漸改游牧習慣,開始定居生活。此外,從榆林出土的祭祀用的禮器、佩飾、玉器等文物,也可以看出榆林先民的精神世界的豐富,也說明榆林人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前進,與中原文明毫無遜色。

春秋時期,榆林為西戎、北狄所在地。狄國頗強大,經濟也有新的發展。秦代,在榆林設立北地、上郡,修筑萬里長城,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區分開來,并把內地居民遷徙此地,實行屯墾,使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那時的上郡田疇四布,府庫充盈,糧食自足有余,“畜牧為天下饒”《史記·貨殖列傳》。,上郡為上上之郡。

漢代榆林的經濟更為發達。從出土的眾多漢畫像石中,可以知道,榆林發達的農耕文化。如米脂出土的牛耕圖、拾糞圖、谷物圖、收割圖和放牧圖等,還有巡獵舞蹈雜耍宴飲圖,皆說明榆林經濟的飛躍發展,榆林漢代文明不比中原地區差。

東漢末期到三國兩晉南北朝,由于頻繁的戰爭,榆林成了多民族融合之地,榆林的經濟在艱難地行進中,仍有所發展,赫連勃勃統萬城的修建即可說明這一點。隋唐時期,榆林有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因此經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唐初即在境內設州立縣,移入大量的漢民,但耕墾規模還不大。安史之亂后,由于賦稅征斂日重,大批漢族貧民逃到陜北以墾植維持生計。當時朝廷規定“荒閑陂澤山原,五年之外,依例征稅”,農民即“一俟期滿又復棄逃,另墾新地”。形成墾植—棄耕—再墾新荒的墾植方式,使植被逐漸減少,生態環境逐步惡化。而宋金時期,榆林由于和西夏的戰事,良好的植被經水土流失和人為破壞,沙漠南侵,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榆林的經濟仍是有農有牧,但有所衰落。宋代,在麟州(今神木)、綏德等地設置榷場,榆林的交易活動也有所發展。而到元代,政府對農業生產嚴加勸課,也鼓勵牧業生產,榆林經濟有了新的起色。

元末明初,榆林因兵燹災荒,人口銳減,田野荒蕪,農牧經濟也再度衰退。明初,由山西等地大批向陜北移民,明朝,設立延綏鎮,為九邊重鎮之一,駐扎十數萬軍隊,實行屯田。明政府規定陜西諸路衛軍留三分之一守御城池,其余皆屯田給養。到明成化年間,沿黃土丘陵溝壑區與草灘地區分界線修筑邊墻(長城),“墻內之地悉分屯墾”。據《皇明經世文編》記載,萬歷年間,榆林衛屯田37960頃,綏德衛屯田6698頃。7萬多屯田軍士能自食其力?!吧廴諒V,漸為富庶之地?!边呁獯笈莸匾脖婚_墾,“耕獲甚豐”。榆林城北鎮北臺旁設易馬市,蒙漢互市,還在黃甫川和神木堡也設立邊市,生意興隆,商業也有長足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互市期間萬騎云集,市場擁擠,一派繁榮景象。但明以前的互市活動,常常受到邊關形勢的影響,沿邊各市時開時閉,商品貿易也受到種種限制。兵器、糧食、馬匹一般禁止交易,互市期間也往往派兵監護以防不測。在長城沿線互市貿易的同時,南部地區的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且具有一定規模。但就總體而言,明以前的商品貿易活動,帶著明顯的“轉阜”貿易性質,本地生產的產品絕少參加貿易,因此邊界貿易活動對農牧經濟的刺激是微弱的,傳統手工業也一直未能完全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分離出來。盡管明以前榆林采鹽、建筑業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因其屬官府手工業,直接為朝廷服務,民間傳統手工業雖有發展,但尚很微弱。明成化年間,本地、山西、河南等地的工匠藝人、商人紛紛涌至,這為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傳統手工業向作坊過渡提供了可能。因此,以榆林為中心,榆林、綏德、神木、定邊等地紙坊、藥房、皮、銅匠、銀匠、鐵匠鋪等紛紛出現,以生產商品為目的傳統手工業開始真正發展起來。定邊的鹽業生產也被朝廷重視,并產量大增,供應陜甘。這樣蒙地文化、江南文化,更豐富了榆林的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塞上風情。

明末,榆林旱災頻發,生計艱難,經濟自然衰退。明崇禎初年,陜北發生了大旱災,有一個叫馬懋才的官員在給崇禎皇帝的奏章里寫道: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更可異者,童稚輩即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后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后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余,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許矣。

此次災荒,榆林境內更嚴重。如此災荒,百姓只好造反。于是有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

清初,清政府以長城為界限制蒙漢兩族的農牧活動,規定在長城北緣的50里地帶內禁止開荒放牧,但未能持久??滴醵荒辏?682)清廷準許蒙民于近邊40里外游牧。三十六年(1697)又準許內地漢民與蒙民合伙種地,由蒙古王公招漢民越界開墾以收租取利,漢民因生計困難越界紛至墾種。到鴉片戰爭后,榆林、神木、府谷、懷遠(今橫山)4縣在長城內的村莊有3300個,而長城外的伙盤地也有1515個,伙盤地的北界已接近現在的陜蒙邊界一帶,長城以內的土地已普遍被開墾出來,長城外草灘地開墾規模也不小??滴?、乾隆年間,蒙漢一統,交易不受限制,榆林的商品經營活動日益增多,除手工業作坊迅速發展外,一些皮匠、木匠、泥瓦匠、畫匠、氈匠等,趕上毛驢,帶些煙、茶、生活日用等貨物,到內蒙古邊做工邊交易。邊商們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且趨于專業經營。連一般貧困的農民也以勞務輸出的形式,北上內蒙古攬工、放牧、種地。

1840年前后,榆林的工業,也有了進步。神木瑤鎮堿廠開辦,從內蒙古拉堿土熬制堿錠,光緒年間廠子收歸官辦,最盛時雇工200余人,產品暢銷晉、豫、陜等地。同期,地毯工藝傳入榆林,在神府出現了織毯作坊。

鴉片戰爭之后,由于京津受到戰亂影響,境內的農業有所發展,商品經營活動出現了新的發展,其主要表現是:羊毛、皮張、甘草等開始大量外運,火柴、布匹、染料等工業產品開始輸入;大批外地商人甚至外國商人進入本地,商品經營的輻射面擴大,貨幣開始在商品流通中起到作用。由于榆林一直是蒙漢交易的通道,因此,榆林境內出現了一些較大的商品集散地,如高家堡、鎮川堡、安邊鎮等。黃河航運也隨之興起,出現了神木羅虎口、葭縣黑虎峪、綏德河底、吳堡宋川、川口等渡口。

同治年間,榆林經受了一次動亂?;孛褴姟⑽髂碥婎l繁活動,且“僻小鄉村,無所不到”。后左宗棠、劉松山率兵鎮壓,百姓深受兵燹之災,“兼之疫癘遠流散,八口之家死過半,田野一望盡蓬蒿,數百里間無煙爨”。(民國《米脂縣志》)“兵燹之后人煙凋零,往往行一二十里或三四十里偶見一二人家,多則三五人家,不成村落,并無市鎮,寥寥殘黎十分可憫。”(光緒《靖邊縣志》)“懷遠縣井邑蕭條城中僅七八戶?!保ā队苋o行錄》)加之,光緒三年(1877),榆林大旱,人口銳減,靖邊縣,道光年間人口有74800人,民國元年(1912)僅有22456人,橫山縣道光年間有人口87600人,民國十二年(1923)僅余10480人。經濟凋敝不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山县| 长泰县| 弋阳县| 葫芦岛市| 民权县| 通许县| 苏尼特左旗| 通河县| 乐清市| 韩城市| 南平市| 若尔盖县| 葫芦岛市| 忻州市| 区。| 盐亭县| 平利县| 突泉县| 靖宇县| 乌什县| 洪洞县| 丽水市| 长葛市| 淮滨县| 株洲市| 新干县| 桦川县| 岳阳市| 庆元县| 德安县| 安福县| 天祝| 伊宁县| 临沧市| 临桂县| 渑池县| 沁水县| 赤城县| 湟中县| 武定县|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