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西年鑒(2018)
- 定西市地方志辦公室
- 12201字
- 2020-09-30 10:41:19
產業開發
馬鈴薯產業
全市圍繞打造“中國薯都”目標定位,按照“抓兩頭(種薯產業和精深加工)、帶中間(標準化種植)”的工作思路,加快推進區域性良種基地和標準化核心示范區建設,實施主食化行動,馬鈴薯產業從種薯、種植、加工、外宣等環節得到長足發展。2017年,全市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到163億元,實現農民人均產業純收入159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2%。
種植馬鈴薯19.95萬公頃(其中,主食專用品種8.67萬公頃),折糧總產量64.6萬噸;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18.09萬公頃。其中,企業建立核心示范基地8.01萬公頃;推廣“草膜三覆蓋”種植333.33公頃,旱地馬鈴薯秸稈覆蓋種植353.33公頃;實施中化集團定西馬鈴薯種植項目藥肥一體化試驗3.2公頃。形成隴薯、渭薯、武薯、青海薯、甘農薯和外引專用薯等六大品種系列,隴薯7號、10號、11號和莊薯3號、青薯系列、大西洋、夏波蒂、臺灣紅皮等優質新品種得到大面積示范推廣。漳縣、岷縣和渭源縣南部等南部高寒陰濕區,主要開展馬鈴薯主食品種種植及種薯擴繁;安定、通渭、隴西、臨洮和渭源縣北部等中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干旱半干旱區,主要開展高淀粉品種及其他主食專用品種高產栽培種植;洮河、渭河、漳河流域的谷川水區,主要開展優質菜用型和加工專用型馬鈴薯種植。安定區被農業部認定為“定西馬鈴薯”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第一批),隴西縣入列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名錄。
按照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村、貧困戶走的模式,瞄準建檔立卡貧困戶,集中安排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項目及投放精準扶貧產業貸款,在有條件的貧困村建立標準化種植原料基地帶動貧困戶3600多戶,戶均收入兩萬元以上;建設加工原料基地帶動9600多戶貧困戶種植一萬公頃,戶均收入1.5萬元;主食加工企業建立專用品種標準化基地帶動一萬多戶貧困戶種植1666.67公頃;扶持貧困戶新建馬鈴薯貯藏窖200多座,貯藏能力達到3000噸;引導貧困戶加入馬鈴薯企業和合作社5.8萬戶,戶均增收1800元;各類馬鈴薯交易市場吸納貧困戶季節性就業近6萬人,發展販運大戶3200余戶,帶動6900多戶貧困戶從事馬鈴薯鮮薯銷售經營;開展馬鈴薯種植保險10.37萬公頃,投保農戶19.83萬戶。其中,建檔立卡戶6.31萬戶;培訓薯農3.5萬人次,其中貧困戶1.6萬人次。定西市馬鈴薯產業扶貧被農業部、國扶辦確定為全國三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之一。8月29日在定西召開第十二期全國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會。
全市種薯企業發展到32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四戶,脫毒種薯在市域內實現全覆蓋,外銷全省及內蒙古、貴州、河北、安徽、青海等10多個省區,原原種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2017年,全市生產原原種10.06億粒(其中主食專用品種4.01億粒),建成原種擴繁基地4006.67公頃,一、二級種擴繁基地10.03萬公頃,實施種薯擴繁“一分田”工程933.33公頃。定西市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第一批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全市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8戶。其中國家級2戶、省級16戶,全國主食加工示范企業2戶;馬鈴薯加工能力達到79萬噸,其中精淀粉及其制品加工能力50萬噸、變性淀粉15萬噸、全粉及主食產品12萬噸、高檔休閑食品一萬噸、生物質基材一萬噸。全市馬鈴薯主食生產企業15戶、生產線22條,產能達到12.57萬噸。其中,全粉產能兩萬噸;爭取中央財政投資500萬元(占全省的一半),實施主食產業試點項目四個;馬鈴薯饅頭、混合面粉、清真薯馕、無礬方便粉絲、掛面、清真烤餅等主食化產品已投放市場。甘肅巨鵬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定西市伊口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定西市清吉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獲馬鈴薯主食加工“十大企業”;清吉公司馬鈴薯鮮切面和巨鵬公司薯泥多彩餅,獲馬鈴薯主食加工“十大主食”;巨鵬公司馬鈴薯多納圈、薯菠擰巴獲馬鈴薯主食加工“十大休閑食品”;巨鵬公司迷你清真烤馕、薯泥烤鍋和伊口香公司馬鈴薯蔥花餅,獲馬鈴薯主食加工“十大特色小吃”;清吉公司尼沃巴獲馬鈴薯主食加工“十大品牌”;清吉公司尼沃巴方便粉絲、清吉牌土豆粉,薯香園公司全粉酥性餅干、馬鈴薯沖調羹,沁園春公司土豆麥香掛面,鄉草坊公司隴中薯香點心獲全國“100土豆美食”。巨鵬公司清真薯馕、多納圈、法式面包等主食產品出口中東、東南亞等地。
定西馬鈴薯綜合交易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運營,完成投資3.3億元;全市新建和改造鄉鎮馬鈴薯交易市場12個;甘肅巨鵬工貿有限公司和甘肅田禾源農產品有限公司的馬鈴薯冷藏庫及信息系統建成運行;搶抓淘寶網“特色中國—甘肅館定西分館”建設機遇,在淘寶、天貓、京東、善融等大型網絡零售平臺開設馬鈴薯及其制品銷售網店220多家,實現網絡零售額2200多萬元。全市建成各類貯藏窖(庫)94.7萬座,貯藏能力穩定突破355萬噸,年鮮薯外銷穩定在200萬噸左右;從事馬鈴薯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012個,占合作社總數的10.6%,302個馬鈴薯合作社與56戶龍頭企業建立結對購銷關系;從事馬鈴薯生產、購銷的家庭農場達到65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15.2%。聯合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啟動“創新教育精準扶貧,創建農校對接扶貧產業鏈——定西馬鈴薯走進高校”行動。
依托市農科院、騰勝集團、圣大方舟公司、巨鵬公司組建成立馬鈴薯、馬鈴薯淀粉加工、馬鈴薯變性淀粉、馬鈴薯與特色果蔬速凍等四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圣大方舟公司新組建成立甘肅省變性淀粉工藝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并推薦申報國家級變性淀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愛蘭薯業等企業組建18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項專利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審查, 11項專利已獲得授權;13項科技成果經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均已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八項科技成果獲省、市科技進步獎或技術發明獎;制定14項企業標準,部分已上升為國家標準,形成47項原淀粉、38項變性淀粉共性和特性指標的標準化操作規程;全市建成渭源馬鈴薯種薯產業化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安定區馬鈴薯種薯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定西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定西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通過省級檢測資質評估頒證。
全市經省質監局批準發布定西市旱地馬鈴薯膜際壟作深播栽培技術等馬鈴薯種子、種苗、栽培、加工等地方標準15項,發展甘肅名牌產品企業六戶,注冊馬鈴薯品牌商標37個,現有國家原產地地理標志注冊產品五個,馬鈴薯及其制品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6個。“定西馬鈴薯”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技術審查,“臨洮馬鈴薯”成為農業部地理標志產品。
參加廣西百色、貴州黔西南、河北平泉、湖北羅田、山西長治、江西贛州、陜西延安、重慶石柱、四川廣元等地的十二期全國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會,定西作為全國三個重點發言單位進行大會交流發言;代表甘肅省組團參加第八屆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10月13日舉辦集高端論壇、主食體驗、馬鈴薯文化等為一體的2017中國·定西馬鈴薯大會。
中醫藥產業
全市中醫藥產業工作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的機遇,開展先行先試工作,按照《定西市中醫藥產業發展先行先試實施意見》和《2017年全市中醫藥產業發展工作要點》的要求,推進標準化種植、現代化倉儲、市場化交易、精深化加工等產業發展重點工作。年內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0.30萬公頃,占計劃任務的103.04%,較上年10.01萬公頃增加2920公頃,增幅2.92%。其中,當歸2.29萬公頃,黨參2.97萬公頃,黃(紅)芪2.63萬公頃,分別占總面積的22.21%、28.45%、25.53%。分縣區情況是:安定0.13萬公頃,通渭0.5萬公頃,隴西2.47萬公頃,渭源2.67萬公頃,臨洮1.05萬公頃,漳縣1萬公頃,岷縣2.47萬公頃。全市完成種子種苗基地0.67萬公頃,占計劃0.4萬公頃的166.33%。建成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5.41萬公頃,占計劃5.33萬公頃的101.38%。全市中藥材總產量達到24.45萬噸,較2016年23.17萬噸增加1.28萬噸,增幅5.5%,中藥材種植業總產值達78.04億元,較2016年76.39億元增加1.65億元,增幅2.2%。全市中藥材加工企業發展到220戶,較去年增加10戶,實現工業總產值66億元(其中,加工企業產值49億元,農戶飲片加工產值17億元),工業增加值11.9億元。納入統計的全市70戶重點中醫藥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4億元,工業增加值7.3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6.94%、2.55%。其中,34戶規模以上中醫藥加工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6.9億元,工業增加值6.37億元,分別占70戶重點企業的89.1%和87.3%。加快推進首陽、當歸城、會川江能、渭水源等市場標準化配套設施建設,年內交易中藥材85萬噸,交易額170億元,出口創匯119萬元。通過網絡外銷各類中藥材產品三億元。
印發《定西市中藥材標準制(修)定工作方案》,開展以當歸、黨參、黃芪、柴胡、黃芩、甘草、金銀花等主栽中藥材品種為主、其他特定藥種為補充,內容涵蓋種子種苗質量、種子種苗繁育技術、大田栽培技術、產地初加工、儲藏等方面的31項中藥材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12月初全部頒布實施。編制《定西市中藥材標準匯編》。全市建立中藥材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五個。其中,岷縣當歸國家級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已通過國標委組織的考核;隴西縣黃芪標準化示范區、隴西縣白條黨參標準化示范區、隴西縣黃芩黃芪標準化示范區、渭源縣中藥材基地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等建設項目,全部通過省質監局組織的考核。市農科院開展當歸、黨參、黃芪、板藍根四類中藥材新品種選育及研究項目,開展田間試驗35項,試驗田面積5.7公頃。示范推廣當歸、熟地設施育苗、當歸熟地留籽、黨參活體植物搭架等先進適用技術三項。全市建設中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基地6653公頃,占計劃4000公頃的166.33%。其中,安定87公頃、通渭93公頃、隴西3333公頃、渭源933公頃、臨洮729公頃、漳縣226公頃、岷縣1253公頃。投保中藥材1.28萬公頃,較上年增加4833公頃,增長60.42%。其中,黨參5813公頃、當歸5567公頃、黃芪1453公頃,參保農戶五萬多戶(其中,企業、合作社25家、建檔立卡貧困戶1.9萬多戶)簽單保費2510.95萬元。其中,種植戶自繳970.74萬元,政府補貼1540.21萬元。為種植農戶和企業提供4億元風險保障。
隴西一方生產50個品種的中藥配方顆粒成品,成為全省首家具備配方顆粒生產能力和生產資質的中藥制藥企業,截至2017年底,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實現產值3329.17萬元。推動普爾康藥業、中天藥業、岷海藥業、扶正藥業等四戶企業開展配方顆粒生產準備工作。協助隴西普爾康藥業完成兩個產品的轉讓事宜,幫助甘肅中天金丹藥業開展生產地址變更及42個品種的劃轉工作。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中藥大品種已發展到貞芪扶正系列、茜芷系列、海歸膠囊系列,以及蒲地藍消炎片等四個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3.48億元。取得藥品生產許可及新版GMP證書的企業分別達到10戶和19戶,通過新版GMP認證企業累計達到70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1戶。年內規模以上中醫藥加工企業達到37戶,年產值上億元企業達到10戶。其中,隴西一方年產值達到11.5億元,成為全市中醫藥企業首家產值過10億元企業。組織實施甘肅扶正藥業益感茶保健品研發、天士力中天藥業骨質消痛顆粒研發、甘肅岷海藥業疆之源系列功能性食品研發等中藥及健康食品研發項目三項。其中,疆之源系列功能性食品金谷祛濕顆粒已完成試生產。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藥品批號297個。其中,常年生產74個。有保健品批號4個。其中,常年生產2個。全市實施中醫藥產業項目37項,總投資74.0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5.98億元。其中,隴西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精制飲片生產線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3億元,項目建設已基本完工,正在進行生產車間的新版GMP認證;隴西保和堂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中藥材規模化生產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8563萬元,項目一期已全面建成,并通過新版GMP認證;甘肅揚子江中藥材研發有限公司首陽飲片加工基地項目,累計完成投資8.37億元,完成“中藥產品電子商務中心”“培訓中心”等建筑主體工程及外部裝修,完成32座GMP廠房的主體建設及部分陽光棚搭建。申報隴藥產業項目11項,總投資16.28億元,立項批復六項,扶持資金2280萬元。全市謀劃涉及中醫藥標準化種植、精深化加工、規范化倉儲、市場化營銷等全產業鏈各環節的“十三五”后三年重大、重點及招商引資項目110項,總投資達到349億元。全市規劃建設隴西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岷縣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渭源縣工業園等五個以中醫藥加工業為主的產業園,年內各園區入駐企業130戶,組織實施各類中醫藥產業項目33項,建成15項,總投資73.8億元,完成投資3.47億元。
初步建成以隴西首陽中藥材市場、岷縣當歸城市場、渭源渭水源中藥材市場等五個專業市場為龍頭,以產地集貿市場為補充,以各鄉鎮收購網點為延伸的中藥材市場體系。推進隴西康美現代倉儲物流及交易中心、江能集團岷歸綜合產業園等現代倉儲物流項目建設。其中,康美現代倉儲物流及交易中心標準化倉儲建設項目,截至2017年底,完成投資4.47億元,已完成交易大廳主體、倉庫、商鋪的基礎設施建設。全市通過新版GSP認證企業達68戶。甘肅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取得省政府金融辦的運營批示,基礎設施建設全部完工。建立電子商務平臺五個,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大型網絡平臺開設網店2373家,通過網絡銷售當歸、黨參、黃芪等地道藥材飲片、大健康產品等。截至12月底,全市通過網絡外銷各類中藥材產品達到三億元。
渭源縣被國家質監總局認定為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渭源縣華慶堂、德園堂兩戶企業向韓國出口黨參、黃芪、柴胡等飲片60多噸,賺取外匯119萬元。推薦9戶企業的13個中醫藥產品申報甘肅名牌產品,四戶中醫藥企業申報甘肅省企業質量信用A級評價。隴西縣“全國中藥材(黃芪、黨參)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正式命名,品牌價值達到70.29億元。以“岷縣當歸”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為契機,“岷縣當歸”生態原產地產品的申報認證于2017年10月通過國家質監總局組織的現場評審。“隴西黃芪”地理標志認證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推動“隴西白條黨參”“渭源白條黨參”爭創中國馳名商標,推進“隴西黃芩”和“隴西款冬花”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登記,開展“隴西黃芪”和“隴西白條黨參”的國際馬德里商標注冊。全市有中醫藥商標175件。其中,國家馳名商標3件,甘肅著名商標23件。
在隴西文峰、首陽中藥材市場等九家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安裝完成臺秤、無線掃碼槍、PC機、標簽打印機、查詢終端、自動噴碼槍、身份證識別器等儀器設備3329臺套,建成數據中心兩個。通過追溯體系的建設,對中藥材種植、流通、生產、使用四環節全鏈條貫通追溯,搭建中藥材流通可追溯體系運行平臺,實現與甘肅省中藥材流通追溯平臺進行數據對接。建立中藥材信息可追溯管理運行機制,實現對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強化全市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各環節的質量檢測管理。支持天津天士力數字本草甘肅公司開展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認證,成為定西市首家國家級中藥材檢驗檢測中心。
鞏固和加強與中科院蘭州化物所、甘肅中醫藥大學、蘭州大學藥學院等科研院所在中醫藥領域的科技合作。調動發揮37家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用,鼓勵支持這些工程技術中心與中醫藥企業對接,確定科研和技術創新課題并聯合攻關,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在研新藥四項,總投資1.52億元。召開全市中藥材產業科技創新大會,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成立定西市地道中藥材種子種苗科技創新聯盟、定西市中藥配方顆粒產業開發聯盟和定西市中藥材精制飲片產業聯盟。截至12月底,申請專利73件,授權專利28件。其中,發明專利10件,實用新型14件,外觀設計4件。
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印發《關于加強中醫藥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定西市中藥產業人才培養三年行動計劃》和《定西市中藥產業人才培養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文件,實施“百千萬”人才引進培養計劃,引導129名大學生進入定西市中醫藥企業服務,依托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培養中藥專業人才151人,通過成人高考招收中藥專業本土人才244人,定西工貿中專、岷縣職業中專培養中藥技能型人才145人。市食藥監局組織藥品生產企業、從業人員規范化培訓班12期735人次,培訓面達到80%以上。市農業局舉辦中藥產業標準化種植及初加工技術培訓班331期4579人次。參加在北京、福州舉辦的世界500強走進甘肅對接交流會及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招商引資推介會。舉辦甘肅省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啟動大會暨2017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和甘肅·定西融入“一帶一路”對接南向通道建設發展研討會中醫藥產業發展高層論壇。開展“引強入定”,借力外來資金發展中醫藥產業。市上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赴天津、福建、陜西、河北、四川、武漢、南京、深圳、廣東、香港等地進行招商引資,深入紅日、步長、神威、珍寶島、康美、一方、中國中藥等知名制藥企業,并初步達成合作意向。簽約保和堂隴藥產業一體化二期、神威中醫藥配方顆粒生產等八個總投資14.8億元的合作項目。
畜草產業
以推進草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以建設“中國西部草都”為核心,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培育產業新動能、打造發展新業態、推動標準化養殖,扶持新型經營主體、拓寬增收新渠道。
全市牛、羊、豬、雞飼養量分別達64萬頭、545萬只、280萬頭、2034萬只,較上年分別增加9萬頭、45萬只、20萬頭和34萬只;出欄分別達20萬頭、238萬只、150萬頭、1020萬只,較上年分別增加5萬頭、18萬只、10萬頭和20萬只。全市肉蛋奶總產量達35萬噸,同比增長6%;草牧業增加值達28億元,同比增長7.7%;人均草牧業收入達2000元,較上年增加300元。
新建畜禽規模養殖場168家,占任務的168%,累計達2653家;家庭養殖場1041家,占任務的104%,累計達7217家;新培育家庭適度規模養殖戶11574戶,占任務的116%,累計達102030戶;新建養殖專業村133個,占任務的133%,累計達775個;新建養殖專業合作社152家,占任務的152%,累計達1788家。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48%,提高兩個百分點。
年內全市畜禽市場交易穩定,活羊均價20.09元/千克,上漲9.8%,羊肉均價46.5元/千克,上漲7.2%。肉羊飼養由虧轉盈,出欄羊凈利潤超過100元/只。育肥牛均價23.96元/千克,與上年持平,牛肉均價54.98元/千克,上漲1.5%。出欄牛凈利潤超過3000元/頭。生豬價格在去年的大漲之后有所回落,活豬和豬肉價格分別為17.9元/千克、24.47元/千克,活豬出欄利潤達到300元/頭。禽蛋類價格整體呈先低后高趨勢,三季度后雞蛋價格上漲,當前均價10.65元/千克。
市政府印發《中國西部草都建設總體規劃(2016—2030年)》,提出“三個三分之一”戰略和“四個一千萬”工程,舉辦加快西部草都發展論壇,組織召開建設中國“西部草都”加快草牧業發展推進大會。全市種植優質牧草12.37萬公頃。其中,種植多年生牧草3.53萬公頃,當年生牧草3.4萬公頃,飼用青貯玉米5.43萬公頃。建成優質飼草種植及牧草良種繁育基地30個,新培育家庭規模牧草種植戶10018戶。安定區、通渭縣新列入全國糧改飼試點,兩縣共完成飼草種植4500公頃,收貯21.33萬噸,超額完成工作任務。全市18戶草加工生產企業20條加工生產線,生產各類商品牧草113萬噸。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戶完成飼草窖貯微貯302.3萬噸。其中,微貯40萬噸。購置各類飼草加工機械499臺(套),新建青貯窖池20.8萬立方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0.48%。草品加工企業與蒙牛、伊利、新希望、中國馬協、福建奶協等企業協會建立穩固供應關系,外銷各類飼草產品50萬噸。現有飼草配送中心(點)28個,收購加工飼草52.6萬噸,配送30.7萬噸。
落實財政專項資金200萬元,重點對10家規模養殖場進行良種場建設補貼;依托項目建成投資1528萬元的甘肅旺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羊良種創新基地和投資1000萬元的臨洮平長現代農牧科技公司湖羊良種場。年內改良站點14個,累計達到225個。凍配改良肉牛6.48萬頭,占任務的118%;雜交改良肉羊49.62萬只,占任務的110%;引進良種肉牛2.43萬頭、良種母羊4.89萬只,雜交授配母豬6.36萬頭,繁活仔豬69.87萬頭,推廣良種雞812.83萬只。新創建定西市甲天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七家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定西育強牧業有限公司等12家部省級畜禽養殖示范場通過省市復檢,安定區青峰養殖等14家家庭農場被認定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率達85.5%。
推行“市場+龍頭+合作社+農戶”訂單經營模式,全市152戶草牧企業及專業合作社訂單種植飼草近4.67萬公頃,占飼草種植總面積的38%。其中,訂單種植苜蓿886.67公頃、飼用玉米2.31萬公頃、燕麥7200公頃、甜高粱2333.33公頃,帶動近10萬農戶種植飼草,畝收入超過1000元。推行“肉羊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甘肅中天羊業股份有限公司與隴西佰盛聯合社41家社員單位及2045戶養殖戶簽訂肉羊購銷合作協議,以每千克高于市場價兩元的價格收購育肥羊,年內收購肉羊10萬只,加工銷售各類羊肉制品200噸。通渭縣鹿鹿山草業公司率先探索牧草產業“三變”模式,與種草農戶簽訂協議,將332戶種草戶吸納為股民,以飼草入股,享受分紅,銷售商品草4.3萬噸。“黃河源”“中天羊肉”“隴原情”“足赤”“伊蘭福潤”“雙魚”“金島”“秀峰”“岷縣歸芪參蜜”等已成為定西市草、肉、蜜產品代名詞。“中天羊肉”上架10大系列140種產品暢銷全國市場,獲“甘肅名牌產品”和甘肅省著名商標,年銷售額近千萬元;“秀峰”牌畜產品獲2017年甘肅省農產品博覽會金獎;“伊蘭福潤”排酸羔羊肉日銷量達到500千克;岷縣歸芪參蜜年產量280噸以上。年內全市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企業九戶,核查換證三戶,累計達到27戶。
制訂《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方案》和《禁養區畜禽養殖場關閉搬遷方案》,禁養區內確需關閉搬遷的38家養殖場,已全部完成關閉工作。省廳備案抽檢的13家畜禽規模養殖場和市級備案的110家養殖場全部完成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配套。新建通渭國梁牧業等有機肥加工生產線九條,累計達到17條。市局配合省農牧廳和市委、市政府對漳縣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岷縣水生生物省級自然保護區專項督查五次,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責令整改。新建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基地1000公頃,完成草原圍欄3333.33公頃,補播改良草地1333.33公頃。查處草原違法案件224起,移送司法機關9起,行政處罰43起。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73.5%。
謀劃中國西部草都建設總體規劃項目40個,總投資103億元;“十三五”后三年草牧項目170個,總投資210億元。實施現代農業主導產業草食畜牧業發展、糧改飼、畜禽健康養殖、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優質高產苜蓿、畜禽良種補貼等項目14個,總投資5.78億元。其中,財政投資1.57億元,完成投資近4.2億元。全市“六個清單”中畜牧類項目30個。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27個,總投資20.16億元,完成當年投資9.52億元。實施市列重點畜牧建設項目三個,全部完成當年投資和建設任務。其中,安貝源萬頭奶牛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完成投資4.355億元;天耀草業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及產業深度融合項目完成當年投資2830萬元;民祥牧草基地建設及草品加工生態循環利用項目完成當年投資6000萬元。全市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的草牧企業23戶,全部落戶,總投資16.25億元,已完成投資5.3億元,臨洮縣引進草牧企業10戶,總投資近10億元,完成投資3.69億元。市縣財政支持草牧業發展專項資金達25415.3萬元,首次突破兩億元大關。其中,市級1000萬元,安定1850萬元、通渭12004.9萬元、隴西2430萬元、臨洮4074萬元、渭源912.6萬元、漳縣1855.8萬元、岷縣1288萬元。各縣區組織養殖企業與銀行金融部門對接,爭取金融機構貸款,全市草牧企業爭取各類信貸資金超過20億元,帶動民間資本投入超過10億元。
市畜牧獸醫局從市級財政草牧發展資金中列支100萬元用于科技研究經費,對《優質裹包青貯飼草飼喂奶牛效果試驗研究》《岷縣黑裘皮羊種質資源調查》《半干旱區青飼玉米新品種引進篩選及示范推廣》等十個草牧科技項目開展研究推廣。隴西縣成立牛羊建檔立卡信息指揮中心,升級牛羊建檔立卡信息管理系統,推出隴西畜牧通APP,向養殖戶發布通知公告、市場信息、疫情形勢等信息,養殖戶享受專家點對點解答或預約赴場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全市舉辦各類養殖培訓班192期次,培訓新型草牧業經營主體領辦人1100人,養殖技術人員1.2萬名,發放各類宣傳資料5萬冊(份)。市縣畜牧部門成立畜牧養殖政策宣講組,加大對養殖保險、產業貸款、扶持項目宣傳,運用定西畜牧信息網、12316短彩平臺、微信等媒介。全市開展政策宣講128場次1.6萬人次。
舉辦全市草牧行業安全生產推進會議。專項監督檢查全市獸醫實驗室、屠宰企業、草產品加工企業、獸藥飼料生產企業及鄉鎮獸醫站的有毒易燃物品、涉氨制冷、液氮管理、粉塵防爆、火情隱患等。市縣爭取專項資金180萬元完成基層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建設,實現疫苗運輸貯藏全程冷鏈。年內累計免疫各類動物2322.5萬頭(只、次),免疫密度達99%。監測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病原3100份(次);監測口蹄疫、禽流感、小反芻獸疫奶牛結核等血清147019份;監測牛羊布病93730頭(只)、奶牛布病結核7672頭,無害化處理檢出的243只布病陽性羊。設立119個檢疫申報點,簽訂防疫責任書承諾書1750份、動物衛生監管責任書3000多份,監管率達到100%。對10家定點屠宰場開展駐場檢疫,屠宰檢疫各類動物19.54萬頭(只),檢出染疫動物99頭(只),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抽檢雞蛋、肉品、生鮮乳和飼料10次311批、“瘦肉精”1500批,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對臨洮縣、渭源縣特有魚類國家級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漳縣、岷縣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及岷縣燕子河、沙金河、雙燕河流域開展聯合執法檢查。重點督查漁業養殖生產者漁藥使用及飼料投放情況,建立養殖生產記錄、用藥記錄、銷售記錄,發放《告廣大水產品經營者書》1000份。
推廣“五個一批”產業扶貧模式,全市貧困村新建規模養殖場52個,規范養殖專業合作社50個,發展規模養殖戶8500戶,培育養殖專業村128個,培訓貧困戶10500戶。扶持發展草牧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貧困戶戶數占全市貧困戶戶數的比重達到35%,貧困戶從草牧產業中的收入占當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達到30%以上。全市脫貧攻堅財政扶貧資金用于發展草牧業的達2.82億元涉及貧困戶2.94萬戶。通渭縣安排財政扶貧資金12004.91萬元、隴西縣2177.6萬元,漳縣1855.768萬元、岷縣1288萬元、渭源縣912.64萬元,安定區、臨洮縣整合項目資金分別達5883.5萬元、4074萬元。全市72戶龍頭企業和9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貸款分紅、投母收羔、訂單購羊、訂單收草、吸納務工等多種形式,帶動貧困戶1.3萬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安定區依托民祥、巨盆等牧草加工企業,采用租賃、訂單等方式,在貧困村落實牧草種植7820公頃,與1512戶貧困戶簽訂牧草收購訂單1300公頃,按青貯玉米每噸高于20元的價格收貯加工。甘肅中天羊業公司以每千克高于市場價2元的價格收購2045戶貧困戶的肉羊2.4萬只。臨洮縣“六位一體”牛產業扶貧模式得到省委書記的高度肯定,已為3967戶貧困戶投放良種西門塔爾牛4200頭。隴西縣實施“5532”“5522”產業發展模式,帶動2724戶貧困戶發展草牧業。岷縣和漳縣依托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甜蜜事業”,推行“示范場+貧困戶”扶貧帶動模式,依托中蜂養殖企業,興建中蜂養殖示范基地,岷縣發展貧困戶中蜂養殖3036戶,漳縣820戶,戶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
蔬菜產業
2017年,全市種植蔬菜4.43萬公頃、同比增長8.04%,總產量97.22萬噸、同比增長17.12%,產業總產值66.87億元、同比增長2.9%;建立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41處,總面積4.54萬公頃;引進各類蔬菜新品種92個,篩選出適合定西種植的品種12個。
全市設施農業種植面積1.24萬公頃。其中,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面積達到1.16萬公頃(其中,塑料大棚706.67公頃、日光溫室1033.33公頃);新增香菇種植棚室143座、累計達到479座,新增草莓種植棚室92座、累計達到312座,漳縣和渭源縣新增羊肚菌栽培棚室75座。推廣“草膜三覆蓋”菜用馬鈴薯栽培面積333.33公頃;建設“設施農業+采摘+觀光”11處。其中,安定區四處、隴西縣兩處、臨洮縣兩處、渭源縣一處、漳縣一處、岷縣一處。甘肅雪榕食用菌精準扶貧產業園項目一期計劃總投資5.1億元,占地13.84公頃,預計日產金針菇180噸,年內已完成投資3300萬,生產車間、培養室等土建工程正在施工。
推進東西部產業扶貧協作。經榕、定兩地多次對接,雙方通力合作,“福州·定西東西扶貧協作”農業項目實施取得成效。陽光房種植試驗項目在隴西建造120平方米陽光房53座,企業牽頭、分散入戶生產香菇,平均每座產鮮香菇2300千克、產值達兩萬元;臨洮縣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方式建設280平方米陽光房20座,第一茬秋延后西葫蘆平均產量1000千克、收入1500元,第二茬種植的菠菜、小油菜長勢良好,預計下年5月下旬定植第三茬番茄,整個栽培季可收獲各類蔬菜3250千克、產值可達到1.2萬元。菌草種植試驗項目在安定、渭源兩縣區依托巨盆牧草有限責任公司、億邦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黃金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渭寶草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四家新型經營主體,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推廣種植菌草16公頃,安定區三個試驗示范點平均畝產鮮草4642千克、渭源縣蓮峰孔家坪鮮草畝產量7260千克,送檢的巨菌草樣品粗蛋白含量達到11.8%,產草量高、適口性好。
年內落實各類中央和省級果蔬產業扶持資金121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扶持蔬菜產業項目資金950萬元、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和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扶持蘋果產業綠色發展項目資金110萬元、省級果蔬貯藏庫補助資金150萬元。爭取到蘆筍新品種引進及標準化栽培試驗、菌草作食用菌基料試驗、中藥材氣調貯藏技術應用等科技項目資金51.5萬元。
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跟進、四帶動、四服務”產業扶貧模式,市縣兩級舉辦蔬菜種植、果樹整形修剪等各類培訓班60場次,培訓農民13695人次,發放各類強農惠農和實用技術資料8500余份。在安定開展高毒農藥在高原夏菜種植中應用的調查,下發《定西市農業局關于嚴格規范農藥使用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的緊急通知》。開展蔬菜產業專題調研,形成《精細化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全省高原夏菜生產加工基地》的調研報告,在《調研參閱》第2期登載。
新興產業
結合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2016版)》,依據定西資源和區位優勢,確定生物醫藥、現代物流、文化旅游、新能源四大產業為定西市戰略性新興產業。
生物醫藥年內,開展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先行先試,推動中藥產業、中醫事業、中醫藥學融合發展;舉辦2017甘肅中醫藥產業博覽會;重點打造一批以聚信生物、金羚藥業等為主的骨干企業。
文化旅游 加快建設全市91個文化旅游重點項目;臨洮馬家窯文化研究中心、通渭溫泉小鎮書畫文化產業孵化基地項目納入世行貸款項目,臨洮縣和漳縣列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017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7億元,增長19%;接待旅游人數658.6萬人次,增長22.5%,實現旅游收入29.6億元,增長27.3%。
現代物流建立全市“十三五”物流業重大項目儲備庫,謀劃儲備全市“十三五”期間重大物流項目21個,實施億元以上物流項目達20個;構建縣鄉村農產品交易網絡體系,謀劃農產品冷鏈物流、多式聯運轉運等設施儲備項目51個;爭取到省級預算內資金770萬元,貼息補助部分蔬菜冷鏈物流項目。
新能源 通過實施清潔供暖電能替代降低棄風率的基礎上,國家能源局新增20萬千瓦建設規模;國家安排市“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電站建設規模227.191兆瓦,帶動發展建檔立卡貧困戶3.6萬戶;蘭州至定西天然氣長輸管線通氣投運,蘭州至臨洮長輸管線建成試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