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甘寧邊區政府令
——關于完成兩次軍鞋二百二十萬雙任務并提高質量
各行署主任,專員、縣(市)長:
為了保證軍鞋供給,除1948年布置之一百一十八萬雙限于四月十五日前完成并入庫外,特再布置軍鞋一百零四萬雙。按目前行政區劃分配各地(附表如后),并規定晉南、晉西北兩行政區及綏德、延屬、黃龍、關中、大荔、西府、榆林等分區,限五月底完成,三邊、隴東,限七月十五日前完成。并由各專署指定專人收集保管,建立嚴格收支制度,絕對禁止濫支。鞏固區可指定公糧倉庫收管,嚴防鼠咬潮漚,以免損失。
近據前方反映:前次軍鞋,除晉南、晉西北尚能大部按照規定標準完成外,其他多數縣區漠視軍鞋質量,致送交前方后,很多不能穿用,鼠咬潮漚者亦復不少。不僅徒事往返運輸,造成驚人的民力、物力浪費,且直接影響部隊戰斗行動。此種不負責的態度,深值各級政府嚴加檢討。此次布置時,首先要求各級政府從思想上認識軍鞋的重要性,從而提高群眾覺悟,并配合婦聯同志深入宣傳教育。組織動員,按戶檢查,求得依照標準順利完成,茲再將軍鞋標準附后。
軍鞋代價:兩次軍鞋,每雙均發代價白土布八點四市方尺,準在(一九)四九年公糧征收后支付(征麥地區夏征后發,征米地區秋征后發)。布糧折合規定為:延屬、綏德、榆林、三邊、隴東及晉西北秋征后依當時布價折糧;晉南、黃龍、大荔,每雙折麥二十斤,關中、西府每雙折麥二十一斤。公糧征收后,由各行署、專署提出具體撥支意見,報告財廳,按數辦理支付手續,再行分發或抵交公糧,希具體布置,認真督促檢查,并將執行情形隨時報告本府為要。
此令。
主席 林伯渠
代主席 劉景范
副主席 楊明軒
1948年10月1日及此次布置軍鞋數目表

說明:
1.綏德分區,第二次數內包括延川、清澗十一個鄉帶來之三千雙在內,第一次包括鎮川、橫山在內。
2.關中分區劃給西府之栒邑(今旬邑)一、二兩次二萬九千六百雙,邠縣(今彬州市)九千二百雙,即西府之四萬零三百雙,不在關中數內。
3,黃龍分區數內有延屬劃富具所帶之八千雙,劃給大荔之韓城、白水、郃陽(今合陽)、澄城縣七萬六千五百雙,即大荔第一次之數不在黃龍數內。
4.延屬數內不包括劃給黃龍之富縣七千雙與劃給綏德之清澗的三千雙。
軍鞋質量標準
1.鞋幫:里、面均用新布(不準使用舊布),中夾布殼一層(用三層舊布打成),共用布五層,另加包鞋頭布二寸,鞋頭及鞋跟用密針密線實納,鞋幫中腰每片順納四道,立納十二道或實遍納更好。
2.鞋底:甲、包邊鞋底,用布殼五層(每層布殼用三層舊布打成),皆用新布條包邊,加蓋底面及里面墊底新布各一層,每層布殼之間,墊舊布四至五層,共計鞋底新舊布總數三十三至三十七層。乙、毛邊鞋底,用布殼三層(同前)縫在一起,沿邊翻上新布條,做成蓋板(又名底托),再用舊布三至四兩,墊二十余層.外加底面、绱底新布各一層,每只鞋底約用新舊布三十五層以上,前后頭再加墊舊布數層,使其中間稍薄,兩端稍厚,最好是用毛邊鞋底,比較耐穿,且不易做假。
3.納底、绱鞋手工:納底要內外圈兩行沿邊,每行要納一百一十五至一百三十針碼(長納三十三至三十六針碼、寬納十四至十六針碼)。中間納六百五十至七百針碼,共計每只鞋底要納夠八百七十至九百六十針碼。绱鞋一只,要納六十至七十針碼,沿邊、納底、绱鞋均須要用麻繩,每雙鞋至少要用麻四兩,如果照此再加針碼則更好,晉綏邊區因大都用連環繩納法,每只鞋底應納九百二十至九百五十針碼,加上內外兩行沿邊,每只共納一千一百四十至一千二百針碼。
4.尺寸規定:共做四種尺寸的軍鞋,第一號108(即原尺八寸長),做百分之二十。第二號106(即長七寸七分),做百分之五十。第三號104(即長七寸四分),做百分之二十五。第四號102(即長七寸二分)做百分之五。布置時需照此比例搭配,不得偏大偏小。
5.鞋做好后,必須每雙用麻繩牢固連在一起,以免拉亂,鞋上加一布條寫明做鞋人姓名及所屬縣、區、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