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河流 河川】

◎洛水

又名洛河,古稱雒水。為黃河下游南岸大支流,發源于陜西藍田縣,流經洛南,河南盧氏、洛寧、宜陽至洛陽南、偃師、鞏縣洛口以北,入黃河。長420公里。在偃師附近又有伊河匯合,稱伊洛河。漢魏洛陽故城在今城東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則跨洛水南北,瀍水東西。今洛陽城在隋唐城基礎上改筑,僅當年原城洛水北一部分。

◎谷水

古水名。即今河南澠池縣南澠水及其下游澗水,東流至洛陽市西注入洛河。東周王城在谷、洛二水合流處東北岸。東漢、魏晉、北魏都洛陽,曾導谷水使東出王城北,合瀍水東注為陽渠,經洛陽城北,東經偃師縣(今縣名)東南入洛;故《水經注》稱王城西故瀆為死谷,時已無水,改以陽渠為谷水下游。隋復故道,近世改稱上源為澠水,自澠池縣東合澗水以下稱澗水,另以新安縣西北南流入澗一水為谷水。

◎洛河

一作北洛河、北洛水。渭河兩大支流之一。發源于陜西北部定邊縣王盤山,東南流經志丹縣、蒲城縣等,至大荔縣入渭河,全長680公里,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因相對于發源于陜西藍田流經洛南、河南洛陽而入黃河的洛河,故又名北洛河。主要支流有周水河、葫蘆河等。洛河流經白于山、子午嶺和黃龍山之間,河谷和川道相間。洛川縣以上,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洛川至大荔縣鐵鐮山,山原面平坦廣闊,溝壑陡峻,是高原溝壑區;鐵鐮山以下入渭洛平原,兩岸川道階地平坦肥沃,農產富饒。18世紀以來,下游河道時入黃時入渭,常常變遷。徑流量9.43億立方米,流域內雨量減少,7—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60%,多為暴雨,因而使洛河洪枯水位變化極大,年輸沙量1.1億噸,是黃土高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洛河水利灌溉工程龍首渠開發于西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采用井渠法的地下井渠。歷史上洛河河谷常常成為南北軍事通道和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物資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線。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隋唐時期的突厥以及元明時期的蒙古均沿河谷南下,直至關中平原,歷代中原王朝在洛河流域建立許多軍事要塞(軍、城、堡、寨)并常駐兵防守。洛河下游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秦晉、秦魏的戰場。戰國初,秦魏以洛河為界,魏勝則秦塹洛,秦強則魏沿洛河建造長城。魏長城從今華山北麓沿長澗河西岸過渭河,在大荔縣西南過洛河,沿洛河東岸經澄城、合陽達韓城市芝川鎮南,地面城墻斷斷續續依稀可見。

◎渭河

黃河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東部渭源縣的鳥鼠山,東流至寶雞市入陜西境,橫貫關中平原,于潼關縣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13萬多平方公里。北岸支流葫蘆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洛河等源遠流長;南岸支流石頭河、灃河、浐河、灞河短而湍流,呈不對稱水系。渭河南有秦嶺,北有隴山和北山,寶雞峽以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以東為關中平原。年徑流量75.7億立萬米,年輸沙量在華縣測站為4.25億噸。6—9月份占全年的88%以上。歷史上此河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和軍事航道。絲綢之路由中原到長安,或由長安為起點,西行至咸陽渡過渭河,循渭河北岸西行至寶雞縣西北,再循千水越過隴山,經張家川、清水到天水,再沿渭河至隴西渭源翻越鳥鼠山沿洮河而下,至永靖縣的炳靈寺渡黃河,循湟水經青海西寧北越祁連山至河西走廊的張掖、敦煌?;蛴呻]西北上經定西、榆中至蘭州,經武威、張掖到敦煌。由長安沿渭河南岸向東,出潼關。古代中原連接函谷關是中國西北、西南的交通主干線。由長安沿渭河北岸東行于大荔縣東渡黃河至山西蒲津關,也是一條重要交通線。渭河水上運輸早在春秋時期,周襄王五年(前647)著名的“泛舟之役”就是秦國的糧食由渭水經黃河、汾河運至晉國。秦末劉邦與項羽戰于滎陽,蕭何以渭水、黃河運糧以供劉邦軍。東漢隗囂割據隴山以西,劉秀利用桃花水漲時用船運軍用物資到陳倉(今寶雞市)。東晉義熙十三年(417),東晉軍王鎮惡由潼關率大軍向長安進攻,乘艨艟小船(戰船)溯渭水而上直抵長安城北門,攻入長安。漢唐時潼關到長安的渭河為運糧河道。轉運中國中原和東南地區的物資經運河、黃河、渭河到長安,漢代還在渭、黃交匯處置司空(后改為縣)負責調度上下船只,當時的京師倉(亦名華倉)遺址在今華陰市東10公里峪。今因渭河泥沙淤淺和水位漲落不定、河曲發育,加以陸地鐵路、公路的發展,已無船運之利。

◎灞河

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稱霸于西戎,為顯示其霸功,改滋水為霸(灞)水。源于陜西藍田縣秦嶺北麓,匯輞川后西北流,循白鹿原之東,于西安市東浐河,又北入渭,全長107公里,流域面積2645平方公里,常年流量1.5米3/秒,枯水量僅有0.60米3/秒,最大洪水量可達1590米3/秒,懸殊萬倍,每年7—9月份為汛期,水量占全年的40%~50%,年最大輸沙量935噸,汛期輸沙量占全年80%以上。流經西安之東,東西交通必渡灞河。灞河的渡口或灞橋之東,古人稱為霸(灞)上,為長安戰略要地?!队轰洝罚骸按说刈顬殚L安沖要,凡自東西兩方面出入峣、潼兩關者,路必由之?!痹诠糯煌ㄜ娛律舷騺砭佑谥匾匚?。漢唐時期長安送別,常于灞橋折柳。

◎涇河

渭河最大的支流。發源于寧夏六盤山脈南段東麓,東南流經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入陜西,經長武、彬縣、涇陽等縣,于高陵縣南入渭。全長455公里,流域面積454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24.1億立方米。年雨量多集中于夏季,形成洪水。上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年輸沙量(張家川測站)2.84億噸,為渭河各支流輸沙量之冠。此河也是中國灌溉事業開發最早的河流之一。戰國時(前246)于今涇陽縣張家山修鑿鄭國渠(鄭國,人名,戰國時韓國人)。渠長三百余里,“溉舄鹵之地四萬余頃”(約合今200萬畝),其時畝產可達一鐘(六斛四斗),于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秦以富強,卒滅諸國。漢代于鄭國渠口附近筑白渠,長約二百里,至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附近)注入渭河,灌溉約4500公頃。有歌稱:“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灌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鄙嫌纹經?、涇川等地亦有小型水利。由長安向西的絲綢之路北道于咸陽渡過渭河,再北渡涇河,大致循涇河西北經淳化、彬縣、長武、涇川、平涼等縣市越六盤山,沿祖厲河而下,在靖遠縣渡過黃河到武威,入河西走廊,這是秦漢時期通行較早的道路,漢武帝曾經過此路至祖厲河流域。或由咸陽經禮泉、乾縣、永壽下涇河河谷,經彬縣、涇川、平涼越六盤山、華家嶺、定西、榆中、蘭州入河西走廊。涇水河谷既是中西交通所經的干道,又是西北少數民族進入關中的主要軍事通道。

◎汧水

渭河支流之一。發源于陜甘交界的隴山東麓,經隴縣、千陽,于寶雞縣入渭。全長123公里。千陽境內實測最大流量900米3/秒,最小流量0.18米3/秒,年徑流量6.7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22萬噸。河谷海拔500~1000米,寬約1~2公里,河流沖積層比較深厚,地勢平坦,水利條件較好,是比較富庶的農業區。古代中國與西域或中亞、歐洲的交通線溯渭水至汧河,為避開渭河寶雞峽內以西至甘肅天水之間的山路崎嶇與渭河曲流形成路線的迂回,采取循汧河河谷西北行,道路平緩易行,越過隴山復沿清水河又西南到天水,再循渭河西行,汧水河谷是古代的一條重要交通孔道,稱“回中道”。

◎漆水

在今陜西境內的漆水有三:①今彬縣西的水簾河?!对姟ご笱拧ぞd》:“自土沮漆?!薄对姟ぶ茼灐摗罚骸扳⑴c漆沮?!薄秱鳌罚骸捌峋卺芏?。”這是周朝發祥地的漆水?!妒酚洝ぶ鼙炯o》:“太王去豳,渡漆沮逾梁山至岐下?!薄渡胶=洝罚骸坝艽沃剑崴鲅??!睗h以后記載的漆水有二,一見《漢書·地理志》在漆縣(今陜西彬縣)西;一見《說文》《水經》:“源出杜陽(今陜西麟游縣西),今入渭?!雹诎l源于麟游縣西,東南流經麟游、乾縣、武功合于水入渭?!端涀ⅰ罚骸捌崴龆抨柨h之漆溪,謂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欒水注之,三川并逝,俱為一水,南與杜水合?!雹劢耜兾魇ê印<雌峋谒?,源于銅川市西北(個別源頭支流發源于宜君縣),東南流至耀縣城與源于耀縣西北的沮水相會,再流經富平縣,至臨潼區北與清谷水相會后,再南流入渭?!队碡暋罚河褐荨捌峋诩葟摹保瑢?,“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此漆水在涇水東,與邠、周之漆水不同。偽《孔傳》、闞骃《十三州志》以為“漆沮”是一水,就是洛水(北洛河)下游?!端涀ⅰ芬猿鲎越耜兾鞲黄娇h西北,東南流縣東至縣南與沮水(石川河)會合的澤泉為漆水;同時也不否定《孔傳》闞骃的說法。《太平寰宇記》始以源出今銅川市北,南流經市東經耀縣南注入石川河的同官川為漆水,此后地志均從此說。

◎黃渠

古水名。系唐長安城曲江池的主要水源,引秦嶺大峪(唐稱義谷)水北流經少陵原上的鮑陂,再北入曲江,全長20余公里。宋代張禮《游城南記》:“黃渠水出義谷,北上少陵原,西北流經三像寺;鮑陂之東北,今有亭子頭,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鮑陂。鮑陂隋改曰杜陂,以其近杜陵也。自鮑陂西北流,穿蓬萊山,注曲江。由西北岸直西,流經慈恩寺而西?!薄堕L安志》卷十一萬年縣:黃渠“自義谷口澗分水入此渠,北流一十里,分為兩渠,一東北流入庫谷(今庫峪河),一西流入樊川”。今黃渠流經遺跡尚斷續可見,所經地名大多可考。

◎弱水

亦稱額濟納河、亦集乃水。由古代黨項語“亦集乃”轉音而成,意為黑水。為河西走廊黑河下游段,屬高山冰川融雪補給河流?!稌び碡暋罚河褐荨皩跛劣诤侠?,余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肅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匯北大河后,稱額濟納河。發源于祁連山脈,上源一為甘州河(黑水河),一為北大河(臨水河)。兩河于鼎新匯合向東北流入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在天倉處又分兩支:西支木林河注入嘎順諾爾,古稱居延海;東支納林河注入蘇古諾爾。兩湖相距30公里,有干溝相通。自源地至居延海全長700多公里。源地海拔3000~4000米,流至出山口約240公里,垂直高度下降3600米,每公里約降15米,坡陡流急。多年徑流量15億~16億立方米。目前由于沿途灌溉,至內蒙古已不足3億立方米,水流甚淺,深僅0.5米左右,最深不過1.5米。流速不足1米/秒,河谷寬坦,約110~200米。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河水漸少,居延海亦干涸。

◎額濟納河

見“弱水”條。

◎亦集乃水

見“弱水”條。

◎黑河

古名弱水。甘肅河西走廊最大內陸河。上游稱甘州河,弱水源流之一。源出祁連山脈走廊南山與托來山間的分水嶺,東南流經縱谷草地,至黃藏寺納東南來的鄂博河后,轉向西北,穿走廊南山山谷,水深流急,在鷹落峽口出山。峽以北為中游,入走廊平地,于張掖匯山丹河轉向西北流,是為黑河。正義峽以北為下游,經金塔盆地東端,水量大減,后有北大河匯入,入居延海盆地于三角洲,又名額濟納河(弱水),過青頭山后,分東西兩河。東河入蘇古諾爾,為淡水湖;西河入嘎順諾爾,為咸水湖,全長810公里,主要支流眾多,均源于祁連山中段,以雨水補給為主,冰雪融水次之。年徑流量35.6億立方米。上游山區降水豐沛,有冰川420平方公里和片狀林木分布,為水源補給地,有良好牧場;中下游地勢低平,張掖、酒泉等綠洲農業發達。

◎山丹河

河名。發源于祁連山中段。為黑河的支流之一。其上游又稱大馬營河,在張掖縣烏江堡以北與甘州河合流,是為黑河。

◎祖厲河

古又稱“祖厲川水”等。甘肅中部流入黃河的主要河流。發源于華家嶺北側,上源有二:南源厲河屬淡水,東源祖河是苦水。在會寧縣南匯合后,始稱祖厲河。北偏西流,至靖遠縣城西注入黃河。全長224公里,流域面積1.07萬平方公里。河上游屬土石山,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植被較好。中游屬黃土地形,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下,植被差。河流切割至黃土層下的巖層,礦化度增高,大于3克/升,難以利用。下游地勢低平,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幾無支流匯入,礦化度大于10克/升,不能飲用,故又稱苦水河。

◎漓水

古河名。即今甘肅大夏河。甘肅省中部較大河流,屬黃河水系。發源于甘南高原甘青交界的大不勒赫卡山南北麓。南源桑曲卻卡,北源大納昂,匯流后始稱大夏河。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7152平方公里,上游為石質山原,海拔2500米以上,氣候濕冷,多草場。下游流經黃土高原,植被較差,暴雨、泥石流、滑坡嚴重,但河川的寬谷區內農業發達。

◎大夏河

見“漓水”條。

◎石羊河

甘肅河西走廊第三大河。古名谷水。干流上游雜木河,源于祁連山脈東段冷龍嶺北側的大雪山,東北流經山谷,坡陡流急。自塔兒莊出山,入河西走廊東段為中游,過武威接納沖積扇緣泉水,復向東北,名石羊大河。紅崖山以北為下游,繼續東北行,最后沒入民勤縣以北的沙漠中。河全長250公里,全水系自西向東,主要支流有大景河、古浪河、黃羊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及西大河等,均源出祁連山東段。河系以雨水補給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出山口年平均流量50.5米3/秒,年徑流量15.91億立方米,6—9月份占70%左右。上游祁連山區降水豐富,有64.8平方公里冰川和殘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補給地。中、下游形成武威、永昌、民勤的諸綠洲,為絲路東段所經的主要通道。

◎合羅川

古河川名。地在今甘肅金塔縣北弱水(黑河)流域。宋王延德《西州使程記》記:“次歷拽利王子族,有合羅川,唐回鶻公主所居之地,城基尚在,有湯泉池。”為甘肅北入蒙古草原所經之地。

◎疏勒河

古名籍端水。甘肅河西走廊內流水系的第二大河。源于祁連山脈西段托來南山與疏勒南山之間的疏勒腦,西北流經肅北縣的高山草地,穿大雪山—托來南山間峽谷,過昌馬盆地。出昌馬峽以前為上游,昌馬峽至走廊平地為中游,向北分流于大壩沖積扇面。至扇緣納諸泉水河后分為東、西兩支流,東支流入花海盆地的終端湖,西支為主流,又稱布隆吉河。至安西雙塔堡水庫以下為下游,由于灌溉、蒸發、下滲而水量驟減,疏勒古河道穿哈拉諾爾至羅布泊。由發源地至終端湖哈拉諾爾,600公里長,而安西以下早無地面徑流,僅存干河道遺跡。疏勒河水系雨水補給減少,冰雪融水顯著加大,出山口多年平均流量58.1米3/秒,年徑流量18.30億立方米。上游祁連山區降水較豐,冰川面積廣大,多高山草地。中、下游地勢低平。

◎苦水

古河名。地在今甘肅安西南黃水溝。敦煌石室發現的《沙州都督府圖經》(P.2005號)記:“苦水。右源出瓜州東北十五里,名鹵澗水,直西流至瓜州(治今甘肅安西東南)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樂縣南山南,號為苦水?!奔创恕?/p>

◎馬嶺水

又稱泥水。古河流名。即今涇水支流馬蓮河、環江的古稱。發源于寧夏甘肅交界處五股掌附近,由此向南,流經甘肅環縣、慶陽、寧縣,在陜西長武東匯入涇水。五代至北宋初,因隴西為吐蕃、黨項部落所阻,故絲路大多沿此水,經今慶陽、環縣北上,再經旱海至靈州(治今寧夏吳忠西),度黃河至河西走廊,是為絲路之“靈州道”。

◎岷江

長江上游支流。發源于岷山南麓,南流經今四川松潘、汶川到灌縣出峽,分內外兩江,到江口復合,經樂山納大渡河,到宜賓入長江。全長793公里,流域面積13.35平方公里。其流各段,古代均有河名,如大江或汶江等。其上游河川谷道歷代為溝通西北與西南的交通要道。魏晉南北朝時,南方諸政權即通過此,經吐谷渾道,與西域諸國交往,為絲路另一重要道路。也是北方民族南下的通廊。

◎黨河

古又稱為甘泉水。甘肅西部河西走廊西端的河流。源于青海祁連山西段疏勒南山和黨河南山之間,西北流至敦煌,北入疏勒河。敦煌為絲路門戶,此河歷來滋潤敦煌及其附近農業灌溉及生態環境?,F因沿庫用水,水流已不再注入疏勒河。

◎洮河

又作洮水。黃河水系的重要支流,甘肅省第三大河。發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曲折東流過碌曲等,至岷縣茶埠急轉向西北,穿臨洮盆地,最后注入劉家峽水庫。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萬平方公里。溝門站測多年平均流量172米3/秒,年徑流量53億立方米,5—10月份占75%以上。上游多土石高山,碌曲以西屬山原草地,為天然牧場;碌曲以東兩岸林木茂盛。下游屬黃土高原,農產豐富。

◎羌水

古河流名。即今嘉陵江上源白龍江,因古代為羌人聚居之地,故名。發源于甘肅甘南郎木寺,東南流經舟曲、武都、文縣,至四川昭化匯入嘉陵江。

◎清水河

古代又稱作“高平川水”“蔚如川水”“葫蘆河”等。寧夏境內黃河水系的主要河流。發源于固原縣南部開城附近,流經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寧泉眼山注入黃河。全長320公里,流域面積1.4481萬平方公里。東、南、西三面為地形破碎、溝谷發育的黃土地貌,中為南高北低的河谷平原。流域內年降水量349毫米,年徑流量2.16億立方米。因幾座中小型水庫的建立,年徑流量僅余1.24億立方米。流量年際變化大,7—9月份占全年水量的69%。清水河屬多沙河流,年均輸沙量0.25億噸。全流域平均泥沙侵蝕模數3410噸/平方公里。由于干支流流經含鹽量高的第三系紅土層或石膏層,致使河水礦化度高,河口達4.9克/升。

◎高平川水

見“清水河”條。

◎蔚如川水

見“清水河”條。

◎葫蘆河

見“清水河”條。

◎安樂川

古河川名。即今寧夏黃河支流山水河(又作苦水河、苦水溝)。源于寧夏韋州南白馬關一帶,西北流經韋州,至吳忠縣入黃河。此地古代多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唐代遷吐谷渾于此游牧。

◎湟水

黃河上游重要支流。發源于青海海晏縣境內的包呼圖山,流經青海省大通—達坂山與拉脊山之間的縱谷,為羽狀水系。至湟源縣納發源于日月山之藥水河,其下又有水峽河、南川河、北川河、大通河等眾水匯入。至甘肅省蘭州市與永靖縣間流入黃河。全長373.9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46.5億立方米。古代為羌族聚居之地,也是絲路東段另一支線所經重要河流。富水力資源和灌溉之利,沿河為青海的主要農業區。

◎大通河

又稱浩門河。湟水支流。宋代在河畔筑大通城后改為今名。位于青海東北部。以流量與長度論,可稱為湟水正源。它發源于青海疏勒南山東端,向東穿流于走廊南山—冷龍嶺和大通山—達坂山兩大山嶺之間長達561公里的縱谷內。上、中、下游各有一段構造沉降帶而形成寬谷,上游寬谷海拔高,有大面積沼澤,中游、下游兩寬谷為重要農耕區。在享堂附近入湟水,流域面積1.5萬平方公里,年均流量88.7米3/秒,流域內植被良好。

◎浩門河

見“大通河”條。

◎倒淌河

青藏交通路線上的河流名。即《玉樹縣志稿》所載的阿什漢水。其原系一東流的河流,在今日月山中轉折180°,然后西行,故民間俗稱為“倒淌河”。流經阿什漢城(今青海省湟源縣南)、察罕城(今湟源縣西南),匯入青海湖。唐代的“唐蕃古道”過赤嶺(今日月山),即達此河一帶。

◎大月河

唐蕃古道所經河流名。得名與西月河同,均從古藏語“月亮河”譯得。因此河流量大于西月河,故名“大月河”。即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的扎曲(瀾滄江上源)。唐代,河上曾架橋交通,名羅橋,位于今札尕那松多渡口。

◎西月河

唐蕃古道所經河流名稱。即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清水河鄉所鄰的扎曲,為雅礱江上源。扎曲為藏語,意為發源于形狀像月亮一樣泉眼中的河流。唐人所謂“月河”,或從古藏語“月亮河”譯得。因位于眾龍驛(今扎曲東岸的崇隴峒)西,故名西月河。

◎犛牛河

又名犁牛河、牦牛河。唐蕃古道所經河流名。即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木魯烏蘇)。唐長慶二年(822)入蕃使劉元鼎曾途經此河,過藤橋而得渡。元代馬可·波羅訪抵此河,記為布里烏斯(Brius)。明洪武十五年(1382),僧宗泐取河源道回內地時經過此河。清代,即入藏站程中的木魯烏蘇河。

◎截支川

唐蕃古道所經河流名。即今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的子曲(Dze chu),位于通天河南約三百里。唐代有“截支橋”,連接兩岸交通。

◎格爾木河

青海境內河流。發源于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南緣昆侖山內。上源有二:昆侖河(野牛溝)、雪水河(秀溝),與主流成格狀相交,北流至格爾木市復分,最終流入東達布遜湖。全長468公里,流域面積1.786萬平方公里,河水補給來源以高山融雪為主,次為河谷潛水。平均流量21.3米3/秒,年徑流量6.41億立方米。

◎尉遲川

唐蕃古道所經河川名。因鮮卑別部尉遲氏族眾居此而得名;一說為藏語“彎曲河”(Dgur chu)或“回漩河”(Hkhor chu)的音譯。今地為青海省倒淌河草原,屬倒淌河鎮轄區。

◎大非川

唐蕃古道河川名稱。即今青海湖南面的切吉草原,一說今青海湖西的布喀河。唐貞觀九年(635),李靖敗吐谷渾于此。后為吐蕃所據。咸亨元年(670),薛仁貴率10萬軍隊討吐蕃,在此地為吐蕃40萬眾所敗。開元十四年(726),王君在此擊敗吐蕃軍隊。

◎機楚河

又名機楮河、藏江。為清代前藏要津,即今西藏拉薩河。距大昭寺十里,有船通渡。

◎年楚河

又名章魯河。清代西藏河流名。今仍沿用其名。水源有二:一出喜馬拉雅山,東北流;一出其順拉嶺池,匯為一水。流經康瑪爾、江孜、巴浪,于日喀則匯入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

古名臧河。西藏著名河流名稱?!把鹏敗毕鄠魇遣刈迩蹰L的始祖,“藏布”是吐蕃贊普(意為王)的音轉,或為清潔之意,現代藏語指大水、江河。為西藏自治區最大的河流,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發源于西藏自治區南部、喜馬拉雅山北麓的杰馬央宗曲。從河源開始自西向東流,在鄂郎附近折向東北,之后又急轉南下,經中國的巴昔卡,流出國境。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最終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在中國境內的中、下游河段全長1523公里。

◎岡布藏布河

明、清“入藏大道”所經河流名。今名易貢藏布。發源于喀木部之拉里(今西藏嘉黎)廟,匯察拉嶺水、厄楚河,西南流為岡布河。又匯牛楚河,南經雅爾山西,入岡布部落,故得其名。又匯薄藏布河,出岡布界,經公拉岡里山,南流匯入雅魯藏布江。源流共計1400余里。

◎獅泉河

西藏阿里著名河流名稱。藏語稱“森格藏布”,意譯為此名。發源于岡底斯山的東北麓,源頭地形如獅子口狀,有溫泉從獅子口中流出,故得名。河長共430公里,流經革吉等地后匯入印度河。

◎臧河

又作藏河。唐蕃古道河流名稱。即今西藏雅魯藏布江。《冊府元龜·外臣部》吐蕃條:“有藏河,去邏些(今拉薩)三百里,東南流,眾水湊焉,南下昆侖國。”參見“雅魯藏布江”條。

◎姜濟河

又稱姜河。唐蕃古道所經河流名。即今拉薩西北的瓊曲。唐蕃古道在今瓊曲與羊八井河的匯合處渡過前者,再沿羊八井河的南岸東行,即可抵達拉薩。

◎江布靈河

唐蕃古道所經河流名。即“布靈河”,清代納噶卡寺南部巴隆罔寺附近的一條河流?!段饔蛲闹尽纷靼吐〕?,意為“浪濤”,因河流多浪,故得此名。

◎跋布川

又作跋布海。唐蕃古道所經河川名。約相當于今西藏山南的雅隆河谷,為吐蕃贊普(意為王)遷居邏些(今拉薩)前的舊都。后為贊普夏季行宮之地,《通典》作“匹播城”,《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作Bal bo。一說跋布川即拉薩河,跋布海即今拉薩西南部拉薩河兩岸的平原。

◎悶坦盧川

又作悶懼盧川、北川。唐蕃古道所經河川名。地在今西藏雅魯藏布江北岸,或即今曲水一帶。為吐蕃贊普夏季行宮之所在。唐長慶二年(822),入蕃使劉元鼎曾會見贊普赤祖德贊于此。

◎蔥嶺河

古水名。指今新疆喀什噶爾河和葉爾羌河。《漢書·西域傳》稱,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二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今和田),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水經注》記有蔥嶺北河和蔥嶺南河。北河指喀什噶爾河,南河指和田河。和田河亦有二源:東為玉龍喀什河,源于策勒南部的昆侖山,年徑流量23億立方米,集水面積1.5萬平方公里;西源為哈喇喀什河,源于和田的喀喇昆侖山,年徑流量21億立方米,集水面積1.55萬平方公里。兩河在闊什拉什會合后稱和田河。年徑流量44億立方米。在阿克蘇縣流入塔里木河,占塔里木河補給來源的20%。葉爾羌河源于喀喇昆侖山喬戈里峰北坡,年徑流量74億立方米,集水面積4.8萬平方公里,主要水源為冰川融水。最終流入塔里木河。

◎計式水

古河名。源于昆侖山。新疆境內的河流?!段簳贩Q樹枝水,《五代史·于闐傳》稱為白玉河,《西域圖志》稱為玉龍喀什?!段簳の饔騻鳌酚陉D國條:“城東二十里有大水北流,號樹枝河,即黃河也,亦名計式水?!贝酥附裥陆媳钡暮吞锖樱种杆锬竞印!段簳の饔騻鳌俘斊潡l:“其南三百里有大河東流,號計式水,即黃河也。”古代誤為黃河上源。

◎喀什噶爾河

位于新疆疏勒縣之北。賈耽《四夷路程》為赤河,《水經注》為蔥嶺北河。20世紀之前,曾匯入塔里木河,屬塔里木水系。發源于喀喇昆侖山脈,與其他河匯合后注入羅布泊。參見“蔥嶺河”條。

◎玉龍喀什河

見“計式水”條。

◎哈喇喀什河

見“蔥嶺河”條。

◎和田河

見“蔥嶺河”條。

◎塔里木河

古代又稱赤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北部,是塔里木水系的下游。若包括上游的葉爾羌河,則為中國最長的內陸河?!端涀ⅰ份d,塔里木盆地有“南河”與“北河”,南河沿昆侖山北麓東行;北河沿天山南麓東行,于羅布洼地西部匯合注入羅布泊?!缎绿茣さ乩碇尽酚址Q思渾河。清代的《西域圖志》和《西域水道記》稱額爾勾果勒。塔里木盆地周圍山區流入盆地的河流約百條,目前能匯到塔里木河的僅阿克蘇、和田河及葉爾羌河。在此之前,庫車、喀什噶爾等河水的余水匯入塔里木河,近代由于灌溉原因,上述河流消失于灌區。塔里木河原注入羅布泊,1952年在尉犁縣堵壩引水,河改道南流,以臺特馬湖為終點,長約900公里。1972年河流終點退到鐵干里克的大西海水庫,河長不足800公里。河兩岸均為沖積平原,年降水僅為20~50毫米,無法形成地面徑流。河水年補給量約54億立方米。塔里木河由阿克蘇河、和田河及葉爾羌河匯集而成。如按河流長度、集水區面積及年徑流量,葉爾羌河可做干流;如按補給水量,阿克蘇河為干流。

◎葉爾羌河

見“蔥嶺河”條。

◎徙多河

又稱斯陀河,和他、死多、枲多、移多河等。古水名。古代印度傳說中以為地面各大河流都是從雪山(今喜馬拉雅山西部一帶)四向分流,山北流出的一條就是徙多河。后來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又把徙多河用來稱呼今葉爾羌河和塔里木河,并誤認為它是黃河的上源。漢晉時稱其為蔥嶺河,即指葉爾羌河。

◎阿克蘇河

古代又稱為撥換河(上游)、思渾河(下游)等。為新疆塔里木河最大源流。有托什干河和庫瑪拉克河兩源,均出自天山西段,匯合后為阿克蘇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阿克蘇,至阿瓦提縣肖夾克附近與葉爾羌河、和田河匯合為塔里木河。長224公里,為古代絲路所經重要河流之一。

◎孔雀河

新疆河流名。源出博斯騰湖,西流經鐵門關附近,過庫爾勒,東南注入羅布泊。下游又稱作庫魯克河,與塔里木河時分時合,現已斷流。

◎開都河

又稱淡水、海都河、通天河、喀喇沙爾河。為天山南部第二大內陸河。“開都”是蒙古語音譯,意思是曲折。發源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靜縣境天山支脈阿爾明山,上源有大尤魯都斯河及小尤魯都斯河,在和靜縣西匯合后稱開都河。自西向東流經焉耆盆地,最后注入博斯騰湖,全長516公里。清代徐松《西域水道記》稱之為通天河。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之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改焉耆地名為喀喇沙爾,突厥語意思為黑城。從此當地人便稱開都河為喀喇沙爾河。

開都河

◎喀喇沙爾河

見“開都河”條。

◎車爾臣河

古代又名阿耨達水、且末河、車爾成河等。新疆東部塔里木盆地南沿河流之一。發源于阿爾金山,北流經且末綠洲,再東北流,注入臺特馬湖。全長840公里,流域面積1.9萬平方公里。此河為西域絲路南道所經重要河流。

◎阿耨達水

見“車爾臣河”條。

◎且末河

見“車爾臣河”條。

◎伊犁河

古稱作伊列水、亦剌河、帝帝河、伊麗河等??缭街袊凸_克斯坦的河流。新疆境內的伊犁河流域為上游部分。下游流經哈薩克斯坦境內,至博勒庫依干入巴爾喀什湖。先秦時,此河流域為塞種游牧地,漢為烏孫地,受轄于西域都護府。《漢書·陳湯傳》作伊列水;兩《唐書·突厥傳》作伊麗水;《新唐書·地理志五》記“伊麗河”,一名“帝帝河”;元為察合臺汗封地,《元史》及《西游錄》均作亦剌河。《西域同文志》記維吾爾語伊犁即伊勒,光明顯達之義。集水區面積5.7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3億立方米(已扣除從哈薩克斯坦流入的水量14億立方米),占新疆地表徑流總量19%。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三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由于向西開口,全流域處于逆風面,降水豐富,谷地年降水量約300毫米。山地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集水區內山地面積占68%,是徑流豐富的重要原因。豐富的降水形成了山地植被,低山緩坡能經營旱地農業。流域內植被平均覆蓋度90%。流域內降水量豐富,山地植被平均覆蓋度90%。唐代絲路多經此河流域至中亞。

伊犁河及河上大橋

◎伊列水

見“伊犁河”條。

◎帝帝河

見“伊犁河”條。

◎亦剌河

見“伊犁河”條。

◎曳咥河

古水名。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上游。《西域圖志》稱喀喇喀爾齊斯河。唐顯慶二年(657)蘇定方敗西突厥沙缽羅可汗于曳咥河西。此河是新疆唯一外流河,亦為中國唯一屬北冰洋水系的河流。源于阿爾泰山南坡,下游為俄羅斯境內的鄂畢河,最后注入北冰洋。此河從河源到鄂畢河長4000公里,流域面積195萬平方公里。中國境內河段長546公里,流域面積5萬余平方公里,干流沿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部,從東南向西北流入哈薩克斯坦境內;支流均源于阿爾泰山南坡,從北向南在北岸匯入干流,形成典型的梳狀水系。

◎多羅斯川

古水名。又稱曳咥河、都斯羅河。即今新疆境內的喀拉額爾齊斯河。參見“曳咥河”條。

◎獨洛河

或作獨樂河、獨邏河、毒樂河。古代西北少數民族鐵勒諸部聚居區的河流。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圖拉河(土拉河)。據《隋書》記載,鐵勒各部分布于東至獨洛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的廣大地區,分屬于東、西突厥。

◎土拉河

見“獨洛河”條。

◎鄂爾渾河

古代又稱為安侯河、嗢昆水、斡爾罕河等。為今蒙古色楞格河支流之一。歷代為漠北游牧民族活動之中心,匈奴、柔然、突厥、回鶻等族牙帳多設于此河上游。著名的古突厥文碑即發現于此河畔和碩柴達木哈剌巴喇哈遜以北處。此河發源于今蒙古杭愛山東段,北流與土拉河會合后,北入色楞格河,最后流入貝加爾湖。

◎安侯河

見“鄂爾渾河”條。

◎嗢昆水

見“鄂爾渾河”條。

◎仙娥河

古河名。又作娑陵水、薛良格河等。即今由蒙古匯入俄羅斯貝加爾湖之色楞格河。傳為維吾爾族原居地,曾于河上流一帶建富貴城?!缎绿茣肪硭娜兜乩碇鞠隆芬Z耽“從邊州入四夷道里”記:“……東有平野,西據烏德鞬山(今蒙古杭愛山東麓),南依嗢昆水(今蒙古鄂爾渾河),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即此。

◎娑陵水

見“仙娥河”條。

◎薛良格河

見“仙娥河”條。

◎劍河

一作謙河。古河名。即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歷代為堅昆、唐努(圖瓦)等族聚居之地,也是草原絲路所經河流之一。源出東薩彥嶺和唐努山的兩條支流匯合而成,曲折北流入北冰洋喀拉海。

◎謙河

見“劍河”條。

◎克魯倫河

古代又稱為盧朐河、怯綠連河。發源于蒙古肯特山東坡,東流注入中國呼倫湖。全長1264公里,流域11.6平方公里,系古代失韋、蒙古等部游牧之地。

◎盧朐河

見“克魯倫河”條。

◎怯綠連河

見“克魯倫河”條。

◎娑夷水

古河名。即今克什米爾西北部的吉爾吉特(Golgit)河。唐代小勃律王城孽多城,即臨此河。吐蕃途經小勃律入唐西域四鎮的通道,曾于娑夷水上架設藤橋,以通軍旅。唐天寶六載(747),唐安西副都護高仙芝討小勃律,曾率部至此,一度切斷了吐蕃與小勃律的交通。

◎阿姆河

古代又名縛芻河、媯水等。亞洲主要的內陸河流之一。源于帕米爾高原東南部海拔約4900米的山地冰川,向西和西北流入咸海。以上源瓦赫什河和噴赤河的匯合處為起點,全長1415公里。以東帕米爾的瓦赫基爾河起算,全長2450公里。流域南北寬960公里,東西長1400公里,面積46.5萬平方公里。系絲路所經重要河道之一。上游流經山地,河谷深切,多湖泊和沼澤,有三條支流匯入。中游流入平原,為穿越干旱荒漠的過境河流。下游河流分支較多,自古多洪水泛濫,河道多變,“阿姆河”即意為瘋狂的河。帕米爾高原的積雪和冰川是河水主要補給。流域山區內降水量大,年降水達1000毫米。平原地區年降水量僅200毫米,下游則不足100毫米。由于沒有支流匯入,加之蒸發和流量的25%用于灌溉,下游水量大為減少。每年注入咸海的水量為43億立方米,其中含泥沙1億噸。

◎縛芻河

古水名。即今阿姆河?!妒酚洝贰稘h書》曰媯水;《北史》曰烏許水;《隋書》《新唐書》《舊唐書》作烏滸水;古代希臘文獻稱烏滸河(Oxus),以譯音不同故。佛經譯為薄叉、博叉,《續高僧傳》曰縛叉,皆為阿拉伯語之對音?!对厥贰纷靼⒚泛?,《元史》曰阿母河、暗木河,《明史》作阿木海。參見“阿姆河”條。

◎媯水

見“阿姆河”條。

◎錫爾河

中亞大河。中國史籍稱其為藥殺水、真珠河、納倫河、葉河、葉葉河。由納倫河和卡臘河在費爾干納盆地匯合而成。中、下游流經沙漠地區,注入咸海。自會合點至入???,長2212公里,流域面積21.9萬平方公里。結冰期長約4個月。錫爾河古稱藥殺水,見于《隋書》《新唐書》。源出天山山脈西段。亦稱葉河(《大唐西域記》)、葉葉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其上游一段及納倫河時稱真珠河,《新唐書》石國條“西南有藥殺水,入中國謂之真珠河,亦曰質河”?!对贰纷骱稣?、忽禪、忽氈等?!睹魇贰纷骰鹫竞?。

◎藥殺水

見“錫爾河”條。

◎真珠河

見“錫爾河”條。

◎納倫河

見“錫爾河”條。

◎葉河

見“錫爾河”條。

◎葉葉河

見“錫爾河”條。

◎碎葉水

又作素葉水、細葉水、吹沒輦河、吹河等。即今中亞楚河,在今哈薩克斯坦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發源于吉爾吉斯天山,東流向伊塞克湖,于湖西岸3公里處流過。此河灌溉著比什凱克附近沃土,也是絲路所經重要河流之一,河上有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碎葉城。玄奘西行求法曾經此。

◎細葉水

見“碎葉水”條。

◎吹沒輦河

見“碎葉水”條。

◎吹河

見“碎葉水”條。

◎澤拉夫尚河

古又稱為那密水。主要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發源于阿賴山,西流哺育著撒馬爾罕、布哈拉等綠洲,沒于克孜勒庫姆沙漠。其經流之地古稱“河中”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是絲路所經重要通道之一。

◎那密水

見“澤拉夫尚河”條。

◎殑伽河

又作恒水、恒伽河、弶伽河等。發源于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有些支流最上源在中國境內,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全長約2580公里。流域面積90.5萬平方公里。恒河兩個較大的源頭,即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于喜馬拉雅山間,地勢從3150米急降為300米,水流湍急。兩河于代沃布勒亞格匯合后始稱恒河。進入平原后,向東南流,其支流亞穆納河匯入后,水量大增,河面寬闊,地勢平坦,坡度每公里僅9.3厘米。其中游幾個支流常常改道。恒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后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恒河三角洲,面積568980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發達。上游水源來自3—5月的喜馬拉雅山的冰雪融水,在平原則來自6—9月的季風雨。水量一年中有顯著變化,冬季為枯水期,4—5月上漲,8—9月達高峰,水位平均高約10米。平均年輸沙量15億噸。由于雨量大、流量大,泥沙淤積,河床日益增高,常泛濫成災。印度教徒視恒河為圣河,每年均舉行盛大沐浴節。

◎恒水

見“殑伽河”條。

◎恒河

見“殑伽河”條。

◎阿恃多伐底河

又作阿恃多跋利河、跋利河,漢譯作阿利羅拔提、阿寅羅波帝夜、阿夷羅河,又別譯為希連禪、醯連、熙連禪等,或意譯為有金河等。即今印度小甘達克河,在薩拉縣西部邊界流入薩羅逾河。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拘尸那揭羅國(今印度迦西亞村)記:“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遠,至娑羅林……四樹特高,如來寂滅之所也。”故為佛教圣地之一。歷代中國求法僧人多至此朝圣。

◎印度河

中國史籍稱為辛頭大河、新頭河、新陶河、信度河、辛都河、申河等。亞洲南部大河之一,長2900公里,流域面積117萬平方公里。發源于西藏高原的岡底斯山岡仁波欽峰北域,又稱獅泉河。向西北經克什米爾奔流高山深谷之中,切穿喜馬拉雅山西緣,南折入巴基斯坦。在地貌上屬先成河。沿岸支流較大的有什約克河、吉爾吉特河及喀布爾河等,水流多系冰川融雪補給。最終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三角洲,面積8000平方公里,是巴基斯坦重要農業區。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此地已有發達的農牧業、手工業及商業,其青銅時代早于美索不達米亞及埃及。此河也是絲路所經重要河流之一。

◎辛頭大河

見“印度河”條。

◎信度河

見“印度河”條。

◎申河

見“印度河”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凤山县| 沭阳县| 佳木斯市| 乐东| 平阳县| 元谋县| 中阳县| 长沙市| 开阳县| 宽甸| 古丈县| 米易县| 和平县| 岗巴县| 阿勒泰市| 历史| 右玉县| 桦川县| 屯门区| 克拉玛依市| 大同县| 台东市| 呈贡县| 恩平市| 利津县| 淳安县| 同仁县| 东莞市| 沙坪坝区| 驻马店市| 济宁市| 奈曼旗| 新营市| 宁都县| 镶黄旗| 正阳县| 南岸区| 和平区| 芜湖市|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