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編 地理環(huán)境

【山脈】

◎崤山

一稱“嵚崟山”。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南接洛寧縣,西北接陜縣,東接澠池縣,延伸于黃河、洛河間,是秦嶺東段支脈。主峰千山海拔1600多米,呈東北—西南走向。據(jù)《水經(jīng)注》記,“崤有答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故稱“三崤”;又分東崤山和西崤山,故又稱“二崤”。此山巍峨高峻,群峰相連,素以險峻著稱。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五記:“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shù)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呂氏春秋》列為天下險要的“九塞”之一的崤函古道就在這里。崤函古道,是古代東西交通要道,春秋時發(fā)生過著名的秦晉“崤之戰(zhàn)”。有南北二崤道,東西二崤都在崤山北道上。

◎太行山

山名。綿延晉冀之間,東北—西南走向,是中國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的自然界線。北起北京西山,南至?xí)x豫邊境黃河岸。大部分海拔1200米以上,最高達(dá)2000米,北高南低,西緩東陡,受河流切割,多橫谷(陘),是東西交通孔道,古代“太行八陘”是商旅通衢、兵要之地。山中雄關(guān)有紫薇關(guān)、娘子關(guān)、壺關(guān)、天井關(guān)等。山西高原河流經(jīng)太行山流向平原,曲流深切,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河谷西岸有多層溶洞,其中著名的河北易縣狼牙山亦為中國北方地區(qū)典型的喀斯特山地。

◎梁山

山名。中國古代以梁山命名的山很多,與絲路有關(guān)者有:①在陜西乾縣西北25公里,是古代關(guān)中通往河西和西域的必經(jīng)之地。《孟子》所記:大王去邠,逾梁山,即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領(lǐng)周人由邠地越過梁山遷到岐下的周原。②在陜西韓城市西北。《漢書·地理志》夏陽縣:“《禹貢》:梁山在西北。”《水經(jīng)注》:“河水又南徑梁山原東……在馮翊夏陽縣之西,臨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從今合陽西北之磨鐮石迤北經(jīng)黃龍縣的佛爺嶺、冢字梁到韓城市西北的大梁(海拔1783米)即梁山。

◎驪山

一稱酈山。在西安市臨潼區(qū)驪山鎮(zhèn)南,因山形似驪馬,呈純青色而得名。一說因古代驪戎居此而得名。驪山海拔1256米,是秦嶺由藍(lán)田縣向西北延伸的支脈,東西綿亙20余公里。山上有烽火臺,相傳為周幽王舉烽火戲諸侯處。驪山北麓有秦始皇陵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西北麓有唐華清宮遺址及華清池溫泉。

◎隴山

山名。古稱隴坂、隴坻、隴首。為六盤山南段的別稱,在陜西省隴縣西北,南北走向,北連朔漠,南帶汧渭,長約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山勢陡峻,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分界山,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沿渭水路線必經(jīng)之山。因渭河在天水至寶雞段河曲發(fā)育路線過多迂回,再加山高谷深不利行旅。由長安西行于寶雞東溯汧水越隴山之隴關(guān)再沿清水到天水。隴山之隴關(guān)為關(guān)中西部的天險。張衡《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即指此。《水經(jīng)注》:“汧水出汧縣西北……世謂之小隴山,巖嶂高險,不通軌轍。故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登上隴山東望秦川,墟舍桑梓,與云霞一色,越過隴山西去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甘肅境內(nèi)的南道。

◎隴坂

見“隴山”條。

◎隴坻

見“隴山”條。

◎吳山

古代又名岳山、吳岳、汧山、西鎮(zhèn)山。位于陜西省寶雞縣北與隴縣交界處。《爾雅·釋山》以為五岳之一。《史記·封禪書》分吳岳、岳山為二山。《漢書》《后漢書》的《地理志》則謂吳山即汧山;而隋唐以后志書如《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俱別有汧山,與吳山不在一地。系因崗巒綿亙,可合稱一山,亦可分為二山。由于吳山地處絲綢之路必經(jīng)的汧河河谷西南,再加以距周、秦的發(fā)祥地周原(今陜西省岐山、扶風(fēng)縣北)、雍(今陜西省鳳翔縣)不遠(yuǎn),故成為歷史名山。山上有吳岳廟,建于隋,現(xiàn)存殿宇多為明代復(fù)建,廟內(nèi)保存許多唐宋碑石。

◎汧山

亦名岳山、吳山、吳岳。在今陜西省隴縣西南。參見“吳山”條。

◎岐山

山名。位于陜西省西部,關(guān)中平原北緣,跨岐山、扶風(fēng)、麟游、鳳翔、永壽五縣。東北以漆水河為界,西以橫水河—川口河為界。南至北郭、黃雄、店頭一線。狹義岐山僅指岐山縣北部與麟游縣西南部一帶山地,是廣義岐山的主體部分,為六盤山余脈東支千山山地向南突出部分。大部分海拔810~1400米,主峰東崛山海拔1674米。北側(cè)平緩、南坡陡峻。此山南周原是周人的發(fā)祥地。20世紀(jì)以來在周原發(fā)現(xiàn)大量有關(guān)周人的建筑遺址,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和甲骨文等。古代絲路也多經(jīng)此。

◎龍首山

①一名龍首原。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城北。北起渭水南岸,止于樊川,長六十余里,首高二十丈,尾高五六丈。漢筑長安城于北坡。唐大明宮、含元殿等建于山原較高處。營建城郭宮殿后,山原已漸平。②在甘肅西部河西走廊北。西北至東南走向,與合黎山合稱走廊北山。主峰在山丹縣西北。山腹背斜較高,一般海拔約2500米,主峰東大山海拔3616米,位張掖以東。山地北坡平緩,南側(cè)為斷崖,地形陡峻,在干燥剝蝕作用下巖石裸露,植被稀少,陰坡局部有天然云杉林。

◎香山

中國以香山為名的山很多,與絲路有關(guān)者有:①位于陜西省耀縣縣城西北45公里柳林鎮(zhèn)。山有三峰突起,又名三石山。處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山勢挺拔,松柏蒼翠,為佛教圣地。中峰半腰有天然石穴,即香山正洞,是佛教禮拜中心。據(jù)《大香山志》載,苻秦時始建香山寺,僅一石洞。宋雍熙年及清光緒年,又修建眾多樓殿閣亭。清嘉慶、道光年以后,香火興隆。香山古會每年兩次,香火隆盛。②河南洛陽龍門東山,亦稱香山。唐白居易曾在此筑石樓,自號“香山居士”。通過絲綢之路來到洛陽的中亞僧徒,如吐火羅僧寶隆于唐景云元年(710)于香山有造像。安國人安菩夫婦墓就在香山東北麓。

◎橫山

山名。位于陜西省北部子長縣西南40多公里,是廣義的橫山山脈東段黃土山梁,也系大理河、秀延河、淮寧河的分水嶺,海拔1560米。古代秦長城沿橫山山脈而東西延伸,故又稱“長城嶺”。廣義的橫山山脈自西向東橫亙于今陜北定邊、靖邊、橫山縣之南;今吳旗、志丹、安塞、子長縣之北,是無定河與洛河、延河、清澗河之間的分水嶺。東西長200多公里,南北寬10~60公里,山脈西高東低,從1900米至1500米,為波狀起伏的黃土丘陵地形。是陜北黃土高原與塞北風(fēng)沙高原的分界,也是歷代王朝和地方政權(quán)阻擋北方牧騎南下的天險要地。北宋種諤曾說:“橫山延袤千里,多馬宜稼,且有鹽鐵之利,其城壘控險足以守御。”

◎孤山

位于陜西省府谷縣境內(nèi)。山上有孤山堡,是明長城線上一處著名的軍事要塞,歷史上又稱“十塘關(guān)”。早在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延綏巡撫便在此置堡設(shè)兵;明成化十年(1474),陜北長城竣工,孤山堡即為36座營堡之一;嘉靖年間,延綏巡撫調(diào)兵2600人駐守孤山;萬歷三十五年(1607),巡撫涂宗睿因堡墻系土夯筑,不甚堅固,上《酌議磚包沖邊城堡》疏,將孤山諸堡均用磚石包砌。孤山堡逐漸成為陜北長城東路的一座重要城堡。

◎赤崖

一名赤岸。在今陜西留壩縣東北。三國蜀漢置赤岸庫于此,以儲軍資。《水經(jīng)·沔水注》:“諸葛亮與兄瑾書云:‘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余里……'”為關(guān)中入漢中所經(jīng)地之一。

◎太白山

一稱太乙山。秦嶺主峰。位于陜西眉縣南部,兼跨太白縣、周至縣部分地區(qū),峰頂八仙臺海拔3767米,冰凍期長,除盛夏外,積雪不消,由關(guān)中平原南望銀光閃閃,故名。此山是以巨大的花崗巖體為核心的斷塊山,形成于1億年以前的燕山運(yùn)動時期。為中國華北、華中和西南地區(qū)植物品種薈萃之地,資源豐富,垂直分帶明顯,北坡海拔2600米以下為落葉闊葉林帶,2600~3500米為針葉林帶,3500米以上為灌叢、草甸帶。已發(fā)現(xiàn)種子植物1550余種,野生動物2700多種,珍貴的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均為國寶。“太白積雪”歷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1956年設(shè)立太白山自然保護(hù)區(qū),管理太白山峰頂及四周54萬公頃的土地。古代關(guān)中通往漢中、四川及西南的交通要道褒斜道和儻駱道,就是經(jīng)太白山西側(cè)的斜谷(今名石頭河)和東側(cè)的西駱峪。今西安市城市給水來源之一的黑河水就發(fā)源于太白山。

太白山

◎秦嶺

橫貫中國中部,東西走向的古老褶皺斷層山脈。渭河、淮河、漢江、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嶺。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廣義的秦嶺西起甘、青兩省的臨潭、迭部、舟曲的岷迭山系,與昆侖山脈為界;東至河南伏牛山,東西長約1600多公里,大致位于北緯32°30′~35°,東經(jīng)103°~113°,包括西傾山、岷山、迭山、終南山、華山、崤山、嵩山、伏牛山。狹義的秦嶺指陜西境內(nèi)的一段,歷史上曾為秦國之地,故稱秦嶺。山體呈現(xiàn)為蜂腰形,腰部有巖漿侵入,形成太白·華陽巖基組成的秦嶺主體。蜂腰西部分出三脈,自北而南為大散嶺(因大散關(guān)而得名,主峰玉皇山海拔2819米)、鳳嶺(2000米)、紫柏山(2538米)。嶺間以太白、鳳縣、兩當(dāng)?shù)壬介g盆地相間隔。蜂腰東部亦分出數(shù)脈,由北而南是華山、蟒嶺山、流嶺和新開嶺,山間盆地有洛南、商縣和商南相間排列。位于華陰南的西岳華山海拔1997米,為中國五岳之一。它是中國氣候上的南北分界線,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其山南北植物不同,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南坡為北亞熱帶北部含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混交林。動物種屬成分與植物區(qū)系成分同樣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混雜性和復(fù)雜性。生物資源豐富。秦嶺北坡與秦嶺之中有許多深切山嶺的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孔道。著名的有陰平道(今甘肅文縣境內(nèi))、陳倉道(今寶成鐵路線)、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等。

◎三危山

古山名。《尚書·舜典》記:“竄三苗于三危。”《禹貢》:“三危既宅,三苗丕敘”,“道黑水,至于三危,入南海。”鄭玄、劉昭及《河圖》《地記》《晉書·地道記》皆謂三危山在首陽(今甘肅敦煌)鳥鼠山西。杜林、杜預(yù)則謂在敦煌(今敦煌市)。今甘肅敦煌東南有三危山,俗稱升雨山。《魏書·世祖紀(jì)》太平真君六年(445)魏軍擊吐谷渾,“渡三危,至雪山”;《舊唐書·地理志》敦煌縣有三危山,皆指此。

◎崆峒山

中國史志記載最早名山之一。又名空桐,俗稱崆峒。又因山體特征,有雞頭山、笄頭山等別名。位于甘肅平?jīng)龀俏?5公里,在涇河上游主流與其北岸支流后峽河之間。長100多公里,平均寬15公里,海拔1870~2100米。最高峰山勢陡峻,樹木蔥蔥,形成北西走向的一道天然綠色屏障,故名翠屏山,海拔2123米。地質(zhì)構(gòu)造屬小關(guān)山逆斷層,垂直斷距約700米,巖層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經(jīng)侵蝕形成許多巖崖峽谷及奇峰絕壁等特殊地貌。在山頂平臺及山麓修建有佛教、道教的寺觀42處,形成規(guī)模頗大的建筑群。現(xiàn)遺存有宋、元、明等建筑。屬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焉支山

又作燕支山,一名刪丹山。因產(chǎn)大黃、松木,又名大黃山、青松山。位于甘肅永昌縣西,山丹縣東南。綿延祁連山和龍首山間。西漢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擊匈奴,“過焉支山千有余里”(《漢書·霍去病傳》)。此地水草豐美,宜畜牧。相傳匈奴失此地,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焉支山(遠(yuǎn)景)

◎祁連山

位于甘肅、青海兩省間的巨大山系。古匈奴語,意即天山。因在河西走廊之南,又稱南山。位于北緯36°~40°,東經(jīng)94°~103°,走向自西向東,長900~1000公里,寬250~300公里,面積20.6萬平方公里。東起烏鞘嶺,西至當(dāng)金山口,南鄰柴達(dá)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和黃河谷地。山系西北高,東南低,絕大部分海拔3500~5000米,最高峰為疏勒南山5827米的團(tuán)結(jié)峰。山系南北兩翼極不對稱,北坡相對高度達(dá)3000米,南坡祁連山相對高度僅500~1000米。山脈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終年積雪,有許多第四紀(jì)山脈形成的冰川,主要分布在大雪山、河西走廊南山、冰龍嶺、疏勒南山以及土爾根大坂山。近百年來,冰川處于退縮階段。現(xiàn)已查明祁連山共有冰川3066條,總面積2062.72平方公里,儲水量1320億立方米,是河西走廊的主要補(bǔ)給水源,也是許多內(nèi)流河的新發(fā)源地,被稱為“高山天然水庫”“五河(黑河、托米河、疏勒河、大通河和布哈河)之源”。山地東部氣候較濕潤,西部較干燥,植物帶垂直分布明顯。山區(qū)農(nóng)業(yè)主要限于東部的湟水、大通河中下游谷地及北坡山麓地帶,草場遼闊。歷史上是匈奴、羌、小月氏等民族畜牧和農(nóng)耕之地。山脈南北均為絲路所經(jīng)的主要道路。通過山脈的一些峽谷,如今扁都口(古名大斗拔谷),以連接絲路東段南北的交通。

祁連山

◎鳴沙山

又名神沙山、沙角山。位于甘肅敦煌縣城南5公里處,全山由沙堆積而成。《敦煌志》記其山“東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處五百尺”。《元和郡縣志》亦說:“其山積沙為之,峰巒危峭,逾于山石。四面皆沙垅,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鳴,隨足頹落,經(jīng)宿風(fēng)吹,輒復(fù)如舊。”唐本《敦煌錄》也載,鳴沙山“盛夏自鳴,人馬踐之,聲震數(shù)十里,風(fēng)俗端午日城中子女皆齊高峰,一齊蹙下,其沙吼聲如雷”。端午節(jié)登沙山這一習(xí)俗,一直延續(xù)至今。因山在絲路門戶敦煌,故歷史上往來于絲路的各國使臣、商旅多聚于此。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結(jié)晶——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就背倚此山。

◎?yàn)跚蕩X

山名。中國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與西部綠洲灌溉農(nóng)業(yè)區(qū)及牧區(qū)的天然分界,亦為莊浪河與古浪河上游的分水嶺。位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中北部,為祁連山東段雷公山(海拔4326米)和毛毛山(海拔4070米)間較低部分,海拔3562米,山口海拔3000米以上。山口位于中生代后期形成的河西構(gòu)造系的龍首山—青石嶺隆起帶東側(cè)的武威—洮河沉降帶,故地勢較低。有一系列北北西走向的盆地與河谷。為絲路東段所經(jīng)山嶺之一,附近尚保存安遠(yuǎn)驛古驛道和明長城遺址。今蘭新鐵路經(jīng)此山口。

烏鞘嶺

◎六盤山

又名隴山。中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及寧、甘、陜交界地帶。主體包括兩列接近北北西走向的平行狹長山脈,逶迤200余公里,寬30~60公里。山脊海拔一般超過2500米,主峰米缸山2942米。東坡陡,西坡緩。山體主要由白堊紀(jì)頁巖、砂巖構(gòu)成。山勢巍峨險峻,山路盤旋曲折。黃河水系的涇河、清水河、葫蘆河等發(fā)源于其兩側(cè)。山區(qū)光熱資源較少,年日照時數(shù)2200~2400小時,年均溫5℃~6℃,有“春來秋去無盛夏”之說。年降水量677毫米,為黃土高原中的“濕島”,故植物種類多,覆蓋面廣。歷史上此山為民族雜居之地,也是絲路東段所經(jīng)山嶺之一。

◎祁山

山名。位于甘肅省禮縣祁山鄉(xiāng)。歷史上為出入隴上的要塞。為漢水源頭,巖石奇特,古柏蒼翠。據(jù)《水經(jīng)注》載:“祁山在蟠冢之西七十許里,山上有城,極為嚴(yán)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漢水徑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壘,壘之左右,猶豐茂宿草,蓋亮所植也。”古堡建于山頂約20000平方米的平地上,喬木森森,朱梁畫棟。北山麓為九寨堡,相傳是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在那里扎下的九個營寨,宛如一字長蛇。南邊,有集訓(xùn)戰(zhàn)馬的圈馬溝、諸葛亮試馬的上馬石等遺跡。東邊有通往齒城的臥龍橋,越過齒城可到張郃被諸葛亮伏兵射殺的木門道。

◎馬鬃山

山名。①位于甘肅河西走廊北端,是以海拔2583米的主峰為中心的準(zhǔn)平原化干燥剝蝕低山、殘丘與洪積及剝蝕平地的總稱。范圍東至內(nèi)蒙古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伸入新疆羅布泊洼地東緣,南起疏勒河北岸的戈壁殘丘,北迄中蒙邊界。面積8.8平方公里。地質(zhì)構(gòu)造屬北山塊斷帶,由系列雁行狀山脈組成。屬溫帶荒漠氣候。年均溫3.69°C,年降水量80.7毫米,而年蒸發(fā)量3031毫米。無常年性河流與湖泊,暴雨后干河床與低地有洪水。低洼地常見泉水出露。植被覆蓋度極低。全區(qū)景觀單調(diào)荒涼,屬河西肅北蒙古族重要牧區(qū)之一,也是絲路東段所歷山脈之一。②位于甘肅省玉門市玉門鎮(zhèn)南65公里處。山巖30多米處有石窟11個,曰昌馬石窟。洞窟分三段,南段4窟,北段3窟,中段4窟。其中二、四窟都有中心柱,似為早期開鑿。壁畫保存較完整,為五代、宋初所繪。

◎西傾山

又作西強(qiáng)山、嵹臺山。唐蕃古道山名。蒙語稱“魯察布拉”。山呈西北—東南走向,屬秦嶺西端,黃河及其支流洮河與白龍江的分水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漢魏以來,經(jīng)南北朝、隋唐,為氐、羌、吐谷渾、黨項活動之地。唐蕃古道的東線即從其西北余脈經(jīng)過,蕃、漢使者每每往來于此。

◎鳥鼠同穴山

中國文獻(xiàn)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又稱鳥鼠山。《山海經(jīng)》稱鳥鼠同穴山。為西秦嶺北支山脈之一部分,渭河上游北源和洮河支流東峪溝的分水嶺。位于甘肅省渭源縣西南18公里,海拔2609米。在隴西黃土嶺谷區(qū),上覆有黃土,山勢平緩,梯田垂疊。系古代渭河進(jìn)入洮河河谷地的要道。

◎合黎山

山名,為甘肅河西走廊北山山系組成部分。其他山為馬鬃山、龍首山、紅崖山、阿拉古山等。海拔1500~2500米,相對高度500~1000米,山勢東西高,中間低。由于氣候干燥,侵蝕嚴(yán)重,山地巖石與山麓礫石裸露,形成戈壁景觀。但在古代,由河西走廊向北穿過此山,可達(dá)居延海(今內(nèi)蒙古額濟(jì)納旗)及蒙古草原。

◎賀蘭山

寧夏與內(nèi)蒙古的界山,中國西北地區(qū)的重要地理界線。西為阿拉善高原,東為銀川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山呈南北走向,延伸200余公里,東西寬約20~60公里。形成于燕山運(yùn)動時期,是土層很薄的石質(zhì)山地。中段為山脈主體,山勢雄偉,崖谷險峻,山脊海拔多在2000~3000米。主峰3556米。年降水量430毫米。寧夏境內(nèi)的賀蘭山地森林覆蓋及木材蓄積量主要分布于山脈中段。山地植被垂直帶變化明顯。此山歷代多為少數(shù)民族畜牧之地,有賀蘭山巖畫,西夏王陵在其東麓。五代和北宋初,絲路多穿越此山至河西走廊。

◎白蘭山

古山名。為古代白蘭羌聚居之地,故名。4世紀(jì)后,為吐谷渾之根據(jù)地之一。地在今青海都蘭、巴隆南的布爾汗布達(dá)山,或說即巴顏喀喇山、阿尼瑪卿山等。為古代青海至新疆的吐谷渾路(河南道)所經(jīng)山脈之一。參見“白蘭羌”條。

◎岷山

山名。位于四川北部,綿延于甘川交界一帶,系高原狀山地,西北—東南走向。海拔約4000米,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長江、黃河分水嶺,岷江、嘉陵江發(fā)源地。為古代羌族聚居之地,也是由今四川西北至甘肅所經(jīng)山脈之一。

◎北山

中國以此為名的山很多,與絲路有關(guān)者有:①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北。因山崖斷疊、遠(yuǎn)眺似土臺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上有北山寺。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曰:“上有土樓祠,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下有神祠,彤墻、故壁存焉。”②指關(guān)中平原北面諸山。東以黃河為界,西至千河?xùn)|岸,北至子午嶺—興龍山南麓。長約340公里,寬約20~40公里。總面積10000平方公里。西段西北—東南向,東段北東—南西向。為陜北黃土高原與關(guān)中盆地過渡區(qū),由一系列平行背斜隆起向斜凹地組成。山地大部海拔1000~1200米,西段多是中山,東段為低山、丘陵,部分山地覆蓋薄層黃土。南部坡形陡峻,河流切穿斷崖,形成V形深切峽谷。山地廣為開墾,植被覆蓋差。山中石灰?guī)r層多被開采以制作水泥。文物古跡頗多,唐代的十八皇帝陵即分布于此。

◎赤嶺

蒙語稱“納喇薩喇”。唐蕃古道山名,中唐時唐朝與吐蕃分界、交馬、互市處。因“土石皆赤”得名。約當(dāng)今青海湖以東日月山隘路,山系赤砂巖構(gòu)成,海拔3800米,為青海內(nèi)陸灌流與河湟流域的分水嶺。北魏時,宋云等奉使西域,往返皆經(jīng)此路。唐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經(jīng)此入吐蕃,與松贊干布聯(lián)姻。開元十九年(731),唐、蕃以赤嶺分界,二十二年(734),立碑于上。長慶二年(822),入蕃使劉元鼎赴邏些(今西藏拉薩)會盟,于此見蕃漢界石猶存。

◎日月山

青海省內(nèi)外流域水系的分水嶺和農(nóng)牧區(qū)天然分界線。位于湟源、海晏、共和三縣內(nèi),北接大通山,東連拉脊山,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90公里,海拔一般約4000米。山南西側(cè)為倒淌河寬谷,屬內(nèi)流區(qū)青海湖水系。自此山之東為農(nóng)業(yè)區(qū),山之西為游牧區(qū),氣候地勢相異。阿勒大灣山與野牛山二山間為日月山口,海拔3470米,是第三紀(jì)橘紅色砂礫巖組成的夷平面,并有薄層山麓堆積覆蓋。歷來為內(nèi)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唐朝與吐蕃在山隘赤嶺建有分界碑。近代青藏公路即通過此處。

日月山(赤嶺)

◎湯羅葉遺山

唐蕃古道山名。即清代地圖上的“唐拉葉爾汗”,今念青唐古拉峰。其東側(cè)山口,為歷代入藏驛道所經(jīng)過。系藏北至拉薩間的重要通道,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紫山

唐蕃古道山名。因山為青砂巖構(gòu)成,故得此名。古藏語稱“悶?zāi)枭健保鉃樽希ㄇ啵┥纳健<唇衩晒耪Z所謂的巴顏喀喇山,意為富饒、青(黑)色的山。位于今青海省境內(nèi),為黃河、長江發(fā)源地的分水嶺。唐長慶二年(822),入蕃使劉元鼎自吐蕃還,曾途經(jīng)此山。

◎曼頭山

又作曼頭嶺。唐蕃古道山名。在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南,一說共和縣東北的巴里昆山。北魏皇興四年(470),吐谷渾拾寅不供職貢,獻(xiàn)文帝遣長孫觀率軍討之,軍至曼頭山,大破拾寅。唐貞觀九年(635),李靖等伐吐谷渾,部將薛孤兒敗吐谷渾于此。

◎積石山

山名。最早為《尚書·禹貢》記載:“道河積石。”其說有二:一曰大積石,即《漢書·西域傳》《水經(jīng)注·河水》所載的“積石”山,藏語稱阿尼瑪卿山,在今青海省南部;一曰小積石,《水經(jīng)注·河水》稱“唐述山”,今甘肅臨夏縣西拉脊山。自古以來,為中原與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

◎阿尼瑪卿山

見“積石山”條。

◎昆侖山脈

又作昆侖山、昆侖墟。絲綢之路山名。《史記·大宛列傳》:“河出昆侖,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說文解字》《山海經(jīng)》《水經(jīng)注》分別記為:昆侖山、昆侖之墟、昆侖墟。即漢、唐之間西域、河西走廊的南山,今之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又別指唐蕃古道的“紫山”,今青海省境內(nèi)的巴顏喀喇山。

◎承風(fēng)嶺

唐蕃古道山名。《通典》稱其在廓州廣威縣西南,東北去鄯州三百一十三里,原屬吐谷渾界。地在今青海西寧西南千戶莊縣南。唐儀鳳三年(678),洮河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玄率軍與吐蕃戰(zhàn)于青海,兵敗后即屯于此,掘泥溝自固。吐蕃居高攻擊,唐別將黑齒常之引軍襲其營,吐蕃敗退。

◎蓬婆嶺

亦名雪山。唐蕃古道南線山名。在今四川省松潘縣南疊溪營之西,終年積雪覆蓋。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唐將蕭炅以劍南道兵次蓬婆嶺,為吐蕃所敗。杜甫詩有“更奪蓬婆雪外城”之句。

◎拉里山

清代青海境內(nèi)要津。距濯拉(瓦子山)一日程,北接玉樹,下至拉里(今西藏嘉黎)。上下五十里,山勢如龍形;崎嶇險陡,四時積雪。為青海通西藏要道之一。

◎喜馬拉雅山

又作希馬拉耶山。中印、中尼邊界山脈名稱。西起克什米爾東北部,接于帕米爾,逆印度河源東南至雅魯藏布江河谷而混合于橫斷山脈。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公里。山勢高峻雄偉,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高峰林立,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山脈南坡陡峻,北坡較平緩。南斜面在恒河的梳狀支流侵蝕切割下,形成許多深達(dá)數(shù)千米的峽谷通道,自古就是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進(jìn)行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的捷徑。

喜馬拉雅山

◎?qū)姿股?/h3>

西藏西部名山。藏語意為“眾山之根”或“眾水之源”。西起阿里地區(qū)獅泉河,南界印度河上源噶爾藏布及雅魯藏布江上游谷地,為藏北與后藏的分界線。長1040公里,南北平均約80公里,山嶺平均海拔5800~6000米。主峰岡仁波欽峰,藏語意即“大雪神山”,海拔6714米,是著名的佛教朝圣地,自古被稱為神山。為古代至今西藏西通印度、克什米爾路線的必經(jīng)之地。

◎噶穆巴拉嶺

又作噶木布拉山,俗名甘不拉,或謂即西昆侖。清代前、后藏界山。在楚舒爾城(今西藏曲水)西南三十五里,為前藏西界,后藏東界。

◎招拉筆洞山

俗名藥王山。清代西藏拉薩圣山。位于布達(dá)拉山西南,藏江(今拉薩河)以北。平地突起,高約二里。山勢起伏相連,極其陡峻。中嶺鑿斷,接砌石塔。山頂疊砌層樓,行醫(yī)喇嘛居之。

◎羅卜嶺岡

清代西藏拉薩著名風(fēng)景勝地。位于布達(dá)拉山西南十五里,藏江(今拉薩河)北岸。平野叢林,曲折清幽。開砌池沼,引藏江水灌注;亭船俱備,為達(dá)賴?yán)锸钤略柙≈=衩_布林卡。

◎洞噶拉山

清代西藏拉薩西部關(guān)隘。藏語海螺稱“洞噶”,因山形似螺,故名。位于布達(dá)拉山西三十里,藏江(今拉薩河)北岸。高四百余丈,聳立云霄。中設(shè)碉卡,為布達(dá)拉屏障。

◎業(yè)黨山

今名聶唐山。清代西藏拉薩西部屏障。從布達(dá)拉西南行三十里,名登龍岡。過大橋,又折向西南,即至此山。山勢陡峻,通后藏大路經(jīng)此。

◎角子拉山

山名。清代西藏?zé)嵴袼滤诘亍N挥谂疃啵ń裎鞑亓种芸h)東北。路徑曲折,鳥獸寂然。相傳如喇嘛振鐸一呼,山禽獐鹿畢集于此。

◎扎什倫布山

山名。清代扎什倫布寺所在地。位于后藏首府日喀則。山自西北蜿蜒而來,結(jié)成平巒,形如蟹螯,重巖疊嶂,高不可測。依山建寺,為歷代班禪喇嘛駐錫之所。

◎通拉大山

山名。清代西藏交通關(guān)隘。位于后藏定日西南一千余里。峰巒峻峭,積雪不消。由定日通聶拉木大道經(jīng)此。

◎布達(dá)拉山

西藏圣跡布達(dá)拉宮所在地。位于今拉薩市西北。平地突起,高百余丈。按《梵書》記載,普陀山有三:一在厄訥特克國(今尼泊爾);一在浙江定海縣;一在圖伯特(即西藏)之布達(dá)拉,為觀音化現(xiàn)處。

◎牛魔山

明、清時期西藏名山。民間相傳為牛魔王所在之地。位于藏江(今西藏拉薩河)南,高三百余丈。相傳每歲正月,達(dá)賴?yán)锱篷{下山,詣大昭寺謁佛登臺,集各寺喇嘛千萬眾,諷誦皇經(jīng)20日。事竣迎神逐鬼,點(diǎn)放大炮,于琉璃橋下河灘打向牛魔山,以寧地方。

◎魯木前噶爾瓦噶爾布山

山名。為明、清時期漢藏交通要沖。地屬前藏東南界內(nèi),在吉尼城(今西藏米林縣東)東南一百三十里。經(jīng)喀木(約相當(dāng)于今西藏昌都地區(qū))入前藏的交通,多經(jīng)此地。

◎大吉嶺

山名。清代藏、印交通重要口岸。位于喜馬拉雅山南坡印度境內(nèi)第一步階梯。為印度之北屏,西藏之南鑰。原屬哲孟雄(今錫金)轄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哲孟雄與廓爾喀(今尼泊爾)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英屬印度居間調(diào)停,據(jù)以為功,索割大吉嶺為酬謝。開辟經(jīng)營,漸成重鎮(zhèn)。西藏、哲孟雄、廓爾喀、布魯克巴(今不丹)商民紛至雜處,以通貿(mào)易。

◎達(dá)木珠喀巴普山

又名達(dá)木楚克喀巴布山。清代后藏名山。藏語“達(dá)”為馬之意,“達(dá)木珠”謂馬王;“喀”義為口,“巴普”為盛食糌粑的木盒。因山形似馬,山口有泉流出,故名。

◎狼千喀巴布山

清代后藏名山。藏人以其形似象,故名。《清一統(tǒng)志》:在達(dá)克喇城(今普蘭)東北二百五十里,即岡底斯山南干所始,為岡底斯山附近的四大山之一。狼楚河即發(fā)源于此。

◎巴薩通拉木山

金沙江發(fā)源之山。山勢高大,狀如乳牛,故名。即今唐古拉山西端一山,在拉薩北八百余里。木魯烏蘇由山之東流出,入云南界為金沙江。山之西流出之水,名牙爾加藏布河。

◎魯工拉嶺

山名。清代前藏交通要沖。距拉里(今西藏嘉黎縣)東南一日程。山勢平衍,長一百余里。盛夏積雪不消,累有數(shù)仞深壑。雖不甚陡峻,但煙瘴甚盛,頗為難行。道旁人畜骷髏,棄途填溝,不知凡幾。

◎瓦合山

又名瓦合一柱拉。山名。清代西藏與云南交通要道。位于類烏齊南,距洛隆宗(今西藏洛隆縣)四日程。四山相接,綿長一百六十里。山大而峻,終年積雪,路險難行。沿途立望竿堆,借為向?qū)А?滴跷迨拍辏?720),云南官兵300余名行至此,一夜風(fēng)雪,人馬盡僵。

◎蔥嶺

又稱“蔥阜”。古代對今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什山等西部諸山脈的總稱。為古代中國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西行可達(dá)安息、條支、大秦,南行可到罽賓(今克什米爾及喀布爾一帶)、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漢代歸西域都護(hù)管轄,唐代于此設(shè)蔥嶺守捉。清朝設(shè)有常駐卡倫和移駐卡倫多處。參見“帕米爾高原”條。

蔥嶺

◎銀山

山名。《新唐書·地理志》又作“銀山磧”,《西域水道記》作“庫木什”,回鶻語“銀”之意。為吐魯番盆地通往塔里木盆地必經(jīng)之地,是一條東西走向的銀灰色山脈,故稱銀山。山的北部和西部為一片沙磧,乏水草,商旅過此,極為艱難。

◎瞿室伽山

于闐古山名。梵文Go'srnga,意為牛角,故又名“牛角山”。位于今新疆和田西南哈喇喀什河?xùn)|岸,山上至今有麻札和石窟。此山為于闐佛教圣地之一。玄奘《大唐西域記》載:“山峰兩起,巖四絕,于崖谷間建一伽藍(lán)。其中佛像時燭光明。昔如來曾至此處,為諸天人略說法要。”藏文文獻(xiàn)中有《牛角山懸記》。

◎牛角山

見“瞿室伽山”條。

◎金娑嶺

今新疆天山東段山名。即今新疆吐魯番北的博格達(dá)山。中國古代文獻(xiàn)又稱此山為金娑山、金沙嶺、金嶺等。主峰博格達(dá)峰為東天山最高峰,海拔5445米。西部以博格達(dá)峰為頂點(diǎn)呈向北突出弧形,中部以科依提達(dá)坂為頂點(diǎn)呈向南突出弧形,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脊和山峰基本分布于弧形西翼。現(xiàn)今地貌于第三紀(jì)末及早第四紀(jì)喜馬拉雅運(yùn)動后形成。此山北鄰準(zhǔn)噶爾盆地,南隔達(dá)坂城谷地與吐魯番盆地相望,處于荒漠包圍之中。由于山體高大,攔截較多水汽,3500米以上山區(qū),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年均溫-6°C。山地地表多冰雪覆蓋,分布有113條冰川,總面積101.42平方公里。冰雪融水為河流重要補(bǔ)給來源。植被垂直分帶景觀明顯,從上至下為冰雪帶—高山草甸—森林帶—山地草原—荒漠帶。21.7萬公頃的博格達(dá)峰生物圈自然保護(hù)區(qū)已納入國際生物圈保留地。

◎金沙嶺

見“金娑嶺”條。

◎庫魯克塔格山

山名。古又稱“墨山”,庫魯克塔格山,維吾爾語“干山”意。位于今新疆羅布泊北,西延至尉犁西,為天山東段、塔里木盆地和焉耆盆地、哈密盆地的界山。東西走向,平均海拔2000米。為古代絲路所經(jīng)山脈之一。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山國(《魏略》稱為山王國)即在山西部。

◎墨山

見“庫魯克塔格山”條。

◎天山

古代又稱北山,以在塔里木盆地北得名。《漢書·西域傳》:“自車師前王庭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又稱為“阿羯田山”“折羅漫山”等。位于亞洲中部的巨大山系。橫貫于新疆中部,西端深入中亞地區(qū),全長2500公里,寬250~300公里。由若干條大致東西平行的山脈組成,海拔一般在3000~5000米左右,把新疆分為準(zhǔn)噶爾和塔里木兩大盆地。西部高聳,東段較低,主峰汗騰格里峰海拔6995米。由于受北冰洋氣流影響,天山北坡氣候較南坡濕潤。山頂上的積雪和冰川是天山的水庫,滋潤著山下的綠洲。山腰有茂密的云杉林帶,林帶以上有寬闊的草地,林帶以下有背風(fēng)谷地。天山文物古跡也十分豐富,佛洞、古寺、巖畫隨處可見,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足跡遍布天山南北,留有不少遺跡。唐代邊塞詩人親歷天山,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

西部天山

◎折羅漫山

見“天山”條。

◎阿羯田山

見“天山”條。

◎大頭痛山

古山名。據(jù)《通典》卷一九三記:大頭痛山、小頭痛山在渴槃陀(今新疆塔什庫爾干)西南一帶,即蔥嶺之中,為通往罽賓的險要山道。因山地高峻,缺乏氧氣,行人過此,頭痛難忍,故而得名。系絲路中段南道通往印度所經(jīng)險要地區(qū)之一。

◎小頭痛山

見“大頭痛山”條。

◎喀喇昆侖山

世界山岳冰川最發(fā)達(dá)的高大山脈,也是中亞著名山脈之一。突厥語為“黑色巖山”之意。位于中國、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的邊境上。山寬度約為240公里,長度為800公里。平均海拔超過5500米。擁有8000米以上高峰四座。山脈主山脊稱“大喀喇昆侖山”,各段分別以大冰川命名,自西向東分為七個冰山。山主脊兩側(cè)稱“小喀喇昆侖山”,山峰崎嶇、山坡陡峻,懸崖和巖屑錐廣泛發(fā)育。山岳冰川發(fā)達(dá),世界中低緯度山地冰川超過50公里長的有八條,喀喇昆侖山占了六條。山脈的冰川總面積達(dá)1.86萬平方公里,其中有中國最長的冰川。雪線分布西低東高。主山脊的東西段已為后期冰雪融水道所切穿,主分水嶺北移。植物的垂直分帶僅限于北坡和西坡,由谷地向上依次為干旱半干旱草原、阿蒂米西亞森林草原、濕潤溫帶針葉林、亞高山樺屬和梣屬灌叢及高山植被。由于自然條件嚴(yán)酷,人口稀少,在4000米以下以從事農(nóng)業(yè)的藏族為主。海拔5570米的喀喇昆侖山口為印度和中國新疆之間的傳統(tǒng)商道,位于中國和巴基斯坦之間邊界上的明鐵蓋山口也是著名的隘道之一,為古代絲路所經(jīng)。

◎阿爾泰山

亞洲宏偉山系之一。中國古代稱為“金山”或臺山。阿爾泰,突厥語“金”之意。位于新疆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之地。西北—東南走向,斜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余公里。中國境內(nèi)的阿爾泰山屬中段南坡,山體長500余公里,南鄰準(zhǔn)噶爾盆地。主要山脊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峰友誼峰海拔4374米。西部山體最寬,愈向東南愈狹窄,高度亦漸低下。冰川分布在高山地區(qū),中國境內(nèi)的冰川有420多條,面積270多平方公里。地質(zhì)構(gòu)造上屬阿爾泰地槽褶皺帶。地貌上山體渾圓,山坡廣布冰磧石,U形谷套U形谷,地貌垂直分布明顯,由高而下依次是現(xiàn)代冰雪作用帶,海拔3200米以上;霜凍作用帶,2400~3200米;侵蝕作用帶,1500~2400米,以流水切割為主;干燥剝蝕作用帶,1500米以下,喀納斯綜合自然保護(hù)區(qū)位于本帶邊緣。氣候垂直程度變化明顯,具有冬長夏短、春秋不顯特征。山徑流豐富,發(fā)育了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自然資源豐富,有多種礦藏和優(yōu)良牧場,尤以優(yōu)質(zhì)木材在全疆占有重要地位,水力資源亦蘊(yùn)藏豐富。古代草原絲路也多經(jīng)此入新疆或中亞草原。

◎金山

見“阿爾泰山”條。

◎阿爾金山

構(gòu)成青藏高原北面屏障的山脈之一,亦為柴達(dá)木盆地與塔里木盆地的界山。位于新疆若羌縣南部,東鄰青海,南接西藏。地勢西高東低,一般海拔3500~4000米,最高峰海拔6161米。山體南北兩翼不對稱,北坡相對高度達(dá)2500米以上,南坡地勢緩和。東狹西寬,面積6.2萬平方公里,其間有索爾庫里谷地,是古今溝通柴達(dá)木與塔里木兩盆地金鴻山口所在地。絲路東段與河西路平行的青海路必經(jīng)的山脈之一。氣候?yàn)槭澜绺珊瞪絽^(qū)之一。3000米中山帶年降水量約100毫米以下,山坡上干燥剝蝕強(qiáng)盛。4000米的高山帶氣候干旱寒冷,寒凍風(fēng)化作用強(qiáng)烈。5400~5600米以上有常年積雪和現(xiàn)代冰川發(fā)育。河流主要靠冰雪融水補(bǔ)給。阿爾金山自然保護(hù)區(qū)是中國目前最大的綜合自然保護(hù)區(qū),總面積4.5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野生動植物極多,有比較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較高科研價值。

阿爾金山

◎火焰山

橫亙于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北部的山名。長約100公里,寬10公里。最高處在金勝口附近,海拔為851米。山周圍是吐魯番盆地的低地所在。系古代絲路伊吾(今新疆哈密)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所經(jīng)山隘之一。此處氣候炎熱異常,絕對氣溫值最高達(dá)47.6℃,沙石表面溫度高達(dá)82.3℃,是中國最熱的山,有“石板上可以烙熟面餅”“沙窩中可以煮熟雞蛋”的說法。因山巖大都是紅色砂巖體構(gòu)成,故又稱土孜塔格式或斯塔格,意為紅山。這里怪石嶙峋,寸草不生,在烈日的曝曬下,山巖土紅光閃爍,煙霧繚繞,烈焰騰騰,像一堆熊熊大火在燃燒。唐詩人岑參有詩云:“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天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火焰山

◎凌山

古山名。即今新疆烏什縣西北的別迭里山口。唐代稱為凌山,亦稱拔達(dá)嶺、勃達(dá)嶺。為絲綢之路沙漠路線所經(jīng)的重要山口,玄奘赴古印度時即經(jīng)此山西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杜環(huán)《經(jīng)行記》)。一百多年來,各國歷史和地理學(xué)家對凌山的地理位置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中國的張星烺、馮承鈞,日本的堀謙德,法國的沙畹與伯希和,英國的華特斯均認(rèn)為古凌山即今別迭里山。而中國的丁謙、岑仲勉、向達(dá)和日本的足立喜六則認(rèn)為古凌山即今新疆溫宿縣北的木札爾特冰川,也稱木素爾嶺或穆素爾嶺。根據(jù)歷史文獻(xiàn)關(guān)于凌山的記述和地理形勢以及交通道路選線的要求,凌山應(yīng)即今別迭里山。

◎別迭里山

見“凌山”條。

◎勃達(dá)嶺

見“凌山”條。

◎拔達(dá)嶺

見“凌山”條。

◎穆素爾嶺

古山名。即今新疆溫宿縣北之木札爾特冰川,亦稱穆素爾達(dá)坂,或冰達(dá)坂。為絲綢之路沙漠路線北道和新北道之間的南北通道必經(jīng)的冰川谷道。北起昭蘇縣的夏塔,南至溫宿縣的克茲布拉克,長約120公里,最為崎嶇難行。分水嶺海拔高度3600米,嶺脊為三大冰坂組成,其中有10余公里道路完全穿行在冰川之上,還有落差達(dá)60米的冰瀑布,依靠人工修鑿的冰梯才能通行。清代椿園《西域聞見錄》對穆素爾嶺谷道的冰川大小、厚度、冰磧、裂隙以及道路的艱難有生動逼真的描述。

◎木札爾特冰川

見“穆素爾嶺”條。

◎陰山

山名。位于內(nèi)蒙古中部,由狼山、大青山等組成,長約1200公里,北坡較平緩,南坡以斷層臨河套平原,大部分海拔1500~2000米。山間口(吳公坎、昆都侖溝)自古為南北交通孔道,為中國內(nèi)地至蒙古草原所經(jīng)山脈之一。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匈奴、突厥、回紇、黨項、蒙古等族曾游牧于此,并遺留下數(shù)量眾多、內(nèi)容豐富的古代巖畫。

◎燕然山

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歷來為北方游牧民族聚居之地。《后漢書·竇憲傳》記東漢永元元年(89)竇憲與耿秉擊敗北匈奴,“登燕然山”,即此。參見“杭愛山”條。

◎杭愛山

古又稱康海山、康孩山、沆海山、杭海山、燕然山等。位于蒙古中部,長約700公里,一般海拔3000米左右,蒙古主要河流色楞格河發(fā)源于此,向北流入貝加爾湖。此山是北冰洋流域與內(nèi)流區(qū)域的主要分水嶺。山地牧場水草豐美,北坡森林茂密,蒙古人口主要集中于杭愛山麓及色楞格河流域。

◎康海山

見“杭愛山”條。

◎康孩山

見“杭愛山”條。

◎于都斤山

又作都斤山、郁都軍山、烏德鞬山、尉都犍山、烏都鞬山(兩《唐書》)、烏羅德健山(《唐會要》)。位于今蒙古國杭愛山脈東段。6世紀(jì)至9世紀(jì),為突厥、薛延陀、回紇等族可汗牙帳所在地,草原絲路的中心樞紐地區(qū)。

◎?yàn)醯马K山

見“于都斤山”條。

◎唐麓嶺

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界的唐努山。《元史·地理志》:“唐麓嶺之北,……地沃衍,宜稼,夏種秋收,不煩耕耘。”元代于嶺北謙河(今葉尼塞河)流域設(shè)置謙州、益蘭州等。

◎唐努山

見“唐麓嶺”條。

◎石子嶺

在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北。東晉太元元年(376),前秦苻堅、苻洛擊代,代王什翼犍使劉庫仁御之,戰(zhàn)于石子嶺,庫仁大敗。《新唐書·地理志》附賈耽記夏州通大同、云中道:從夏州北渡烏水,百二十里至可朱渾水源,“又經(jīng)故陽城澤,橫剗北門、突紇利泊、石子嶺”,均指此山。

◎阿不罕山

山名。即今蒙古科布多省東南部宗海爾罕山。元代長春真人自中亞東還經(jīng)此。

◎鐵堅古山

古山名。系一小山,位于今阿爾泰山與杭愛山之間的札布汗河流域。《元史》稱鐵堅古山,又稱帖堅古。海都與甘麻剌等曾大戰(zhàn)于此。

◎縣度

又作懸度。古山名。《漢書》卷九六《西域傳上》記:“孝元帝以絕域不錄,放其使者于縣度,絕而不通。”即指此。其地在今新疆塔什庫爾干西南達(dá)麗爾。山有棧道,為古代絲路西域重要山道之一。

◎不可依山

古山名。北魏神龜元年(518),宋云、惠生一行使西域;次年越蔥嶺(今帕米爾),“復(fù)西行三日,至缽盂城(在今新疆莎車至阿克陶之間),三日至不可依山,其處甚寒,冬夏積雪。山中有池,毒龍居之”。山在今喀什噶爾今格爾山峰西北布倫口一帶。

◎興都庫什山

漢文史籍稱為“大雪山”。山名。位于今阿富汗境內(nèi),靠近印度邊界。據(jù)《洛陽伽藍(lán)記》《高僧傳》《大唐西域記》等記載,北魏宋云、唐玄奘等來往印度,皆經(jīng)此山。

◎巴達(dá)克山

古山名。即今阿富汗東北的巴達(dá)克山,中國史籍又名為波多叉拏、缽鐸創(chuàng)那、缽創(chuàng)那、拔特山、勃特山、蒲特山、巴達(dá)山、八答黑商等。為中國新疆至印度所經(jīng)重要山地之一。《續(xù)高僧傳·達(dá)摩笈多傳》作波多叉拏,《魏書》《北史》稱弗敵沙,《西域記》作缽鐸創(chuàng)那,《慈恩寺傳》作缽創(chuàng)那,《新唐書·地理志》作拔特山,《冊府元龜》作勃特山,《往五天竺傳》作蒲特山,《元史》作巴達(dá)哈傷、巴達(dá)山,《明史》作八答黑商。指今阿富汗東北境的巴達(dá)克山。

◎拔特山

見“巴達(dá)克山”條。

◎坦駒嶺

山名。為興都庫什山之一山口,海拔4694米。至今仍系阿姆河上游至雅辛河谷的唯一通道。唐天寶六載(747),安西副都護(hù)高仙芝曾率部翻越此嶺,遠(yuǎn)征雅辛河谷的小勃律國。

◎擔(dān)寒山

又作檐寒山。元代劉郁《西使記》:“惟擔(dān)寒西一山城,名乞都不(在今伊朗北部達(dá)姆甘附近群山中),孤峰峻絕,不能矢石。”山在今伊朗北部達(dá)姆甘。

◎高加索山

元代又稱為太和嶺。位于俄羅斯,是橫貫黑海和里海之間的大山脈。北起庫馬—馬內(nèi)奇低地,南與伊朗、土耳其接壤,西瀕黑海與亞速海,北臨里海。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橫亙俄羅斯中部,是條重要的自然地理界限。地形以高山、高原為主。自北向南分為幾列平行地形單元。大高加索山脈為高加索地區(qū)的主軸,全長1200公里,東西兩段地勢較低,一般海拔4000米以下,山體寬度200公里左右;中段窄而高峻,許多山峰海拔5000米以上。大高加索山脈自然景觀垂直變化十分明顯。地質(zhì)構(gòu)造復(fù)雜,屬褶皺山系。新構(gòu)造運(yùn)動強(qiáng)烈,多火山。礦產(chǎn)資源豐富。由于地處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qū)域,氣候地區(qū)差異明顯。北高加索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外高加索屬亞熱帶溫潤氣候,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有的迎風(fēng)坡達(dá)2300~4000毫米。東部低地為亞熱帶干旱氣候,年降水量200~400毫米。

◎太和嶺

見“高加索山”條。

◎佛陀伐那山

意譯為覺林山。印度古山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下記:“雞足山東北行百余里,至佛陀伐那山,峰崖崇峻,崿隱嶙。巖間石室,佛堂降止。”山在雞足山東北,現(xiàn)名佛陀因山(Buddhain)。參見“印度雞足山”條。

◎印度雞足山

又作尊足山。印度古山名。梵語譯作屈屈吒播陀山、窶盧播陀山等。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下記:“莫訶訶(今印度柏瓦爾河上流)東,入大林野,行百余里,至屈屈吒播陀山,亦謂窶盧播陀山(原注:“唐言尊足”)。高巒峭無極,深壑洞無涯……峻起三峰,傍挺絕崿,氣將天接,形與云同。其后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云尊足。”山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城東北庫爾基哈爾北三個峰頂,近代于此發(fā)掘出不少佛像和窣堵波遺址。

◎姞栗陀羅矩吒山

又作耆阇崛山,意譯即鷲峰、靈鷲峰、鷲臺。印度佛教圣山之一。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摩揭陀國下記:“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羅矩吒山。接北山之陽,孤標(biāo)特起,既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山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東北,中國求法僧法顯、玄奘、義凈、無行禪師均到過此山巡禮。

◎郁鄯多山

印度古山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蘇剌佗國(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島南部蘇拉特)記:“去城不遠(yuǎn),有郁鄯多山。頂有伽藍(lán),房宇廊廡,多疏崖嶺。林樹郁茂,泉流交境,圣賢之所游止,靈仙之所集住。”山在今蘇拉特附近之訖爾納山(Girnar),系耆那教圣地。

◎伽耶山

印度古山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八摩揭陀國上記:“(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巖危險,印度國俗,稱曰靈山。”地在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城南Brahmayoni山。因形如象頭,又稱象頭山,為佛教圣山之一。

◎伊爛拏山

印度古山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伊爛拏缽伐多國(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孟格爾)記:“大城側(cè)臨殑伽河(今恒河),有伊爛拏山,含吐煙霞,蔽虧日月,古今仙圣,繼踵棲神。”山在今印度孟格爾(Monghur)東3英里處的Pirpahar山,此山以風(fēng)景優(yōu)美并多有溫泉而著稱。

◎布呾落迦山

印度古山名。又譯作補(bǔ)怛洛迦、普陀落,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在今印度南潘底亞)記:“秣剌耶山東有布呾落迦山,山徑危險,巖谷敧傾。”山在今南印度西高止山南段巴潑那桑(PāPanāsam)山,位于提納弗利縣境。中國浙江的普陀山與拉薩的布達(dá)拉均由此山而得名。

◎秣剌耶山

印度古山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秣羅矩吒國(在今印度南潘底亞)記:“國南濱海,有秣剌耶山,崇崖峻嶺,洞谷深澗。其中有白檀香樹、栴檀儞娑樹。”山在今南印度西高止山從尼爾山直抵科摩林角(Cape comorin)一段稱為卡爾達(dá)蒙的山脈。此山盛產(chǎn)檀香樹而著名。

◎比羅娑洛山

古山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記:“城(迦畢試王城,今阿富汗喀布爾北Begram)西南有比羅娑洛山。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堅也。”比羅娑洛,為梵語“象堅神”之意譯。山在今阿富汗Panjshir河支流Kōh(huán)-Daman河南側(cè),有孤立三小丘并列,今猶殘存遺跡(見桶口隆康《古代印度交通路的研究》,第97頁)。

◎阿路猱山

古山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記:“霫蔽多伐剌祠城(今阿富汗東南Begram南12公里處)南三十余里,至阿路猱山,崖嶺峭峻,巖谷杳冥。”山在今蓋拉山脈以西。

◎黑嶺

一作黑山。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記:“迦畢試國(在今阿富汗喀布爾北Begram)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嶺。”即此。黑嶺,為阿富汗東境錫雅柯山的意譯,山東北連興都庫什山,意為夏季不積雪之山。

◎小孤山

又作“孤山”(《釋迦方志》卷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記:伊爛拏缽伐多國“西界殑伽河(今印度恒河)南,至小孤山……昔佛于此三月安居,降薄句羅藥叉”。地在今印度孟格爾西南,恒河南岸7英里處的烏爛(Uren)山,該處曾出土佛像、碑文及佛寺遺址等(《大唐西域記校注》卷十)。

迦山

又作西蘭山、楞伽山。古山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一僧伽羅國(今斯里蘭卡)記:“國東南隅有迦山,巖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來于此說《迦經(jīng)》。”山在今斯里蘭卡島東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江县| 铜川市| 莲花县| 赤城县| 开化县| 宜阳县| 南丹县| 江华| 武强县| 灌南县| 昭平县| 汨罗市| 呼图壁县| 宜兴市| 喀什市| 武功县| 新津县| 沙洋县| 都匀市| 米林县| 攀枝花市| 贵港市| 梅河口市| 鹿泉市| 资溪县| 广灵县| 曲周县| 波密县| 全椒县| 寿阳县| 临桂县| 安阳县| 大化| 安义县| 定西市| 阜南县| 元朗区| 永康市| 贞丰县| 汉川市|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