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上進:對于生活這件事,再難也別將就
書名: 生活需要儀式感2作者名: 魏文翼等本章字數: 2930字更新時間: 2020-07-31 18:58:23
未末小七
年后,我來上海工作,朋友陪我一起去找房子。
朋友說:“你想租什么樣的房子?”
我說:“要干凈整潔的,最好是整租,這樣我就不用在做飯、洗澡,甚至上廁所時都要等別人了。”
朋友說:“一看就知道,你對上海一點也不了解,你知道市區的房價有多高嗎?”
我說:“我知道的,可是我真的不想再和別人合租了。首先,我不了解和我一起合租的人,如果都是女生還好,萬一是男生,那多不方便啊!其次,之前就是因為合租,每天晚上回來后干什么都要排隊,這太浪費時間了。最后,在外面打拼已經很辛苦了,女孩子更要對自己好一點,這樣才能激發自己努力賺錢的動力。”
總之一句話,房子可以是租的,但生活再難也不能將就。
朋友和我意見相左,她覺得反正房子是租的,能省則省,當然越便宜越好。可是,這樣省的結果是她隔一段時間就要搬家。她的工作隨房子動,而不是根據工作地點找房子。哪個地方房租便宜,她就在那附近找工作,房租一漲,她既換房子又換工作,幾年下來,工作一直沒有起色。
朋友說:“你也來郊區工作吧,雖然工資少點,但房租便宜很多,算下來其實也差不多。”
我搖搖頭說:“我還是想留在市區,努力多掙點錢,然后讓自己的生活品質高一些。”
朋友說:“你就作吧,我沒有你那野心,我只想做份清閑的工作,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住得好不好對我來說并不重要。”
朋友的想法自然有她的道理,畢竟掙錢不易,能省點總是好的。可是,這種想法也會滋生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對生活習慣性地將就。
工作不好,沒關系,反正清閑;工資不高,沒問題,省點花就行;生活很難,沒什么,適應了就好。長此以往,對生活的熱情就會越來越少,對自己的要求標準也會不斷降低。
這種觀念看似無欲無求,實則是不對生活有更高追求,因為覺得自己擁有不了,認為自己就應該將就。
人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退一步就可以海闊天空,有時,你一再地降低要求,最后你發現非但沒有得到命運的厚愛,反而被命運遺忘在角落里,落滿灰塵。其實,人生是一場激流勇進的旅行。只是有些人窮游,有些人富游。也許窮游也可以讓你享受美麗的風景,但如果你有能力讓自己的旅行更舒適一些,為什么不去努力嘗試呢?
你明明能擁有更好的,只是不愿相信自己,習慣了將就而已。
前幾天看了《東京女子圖鑒》,劇中的綾就是一個不甘平庸、不愿將就的人。
女主綾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大學畢業后只身來到東京打工,在一家普通的雜志社當小白領。
綾和同鄉男友直樹住在一個小房子里,他們一起牽手逛街,一起做飯,看電視。對生活沒有太高要求,就這樣簡簡單單,兩個人依然覺得很幸福。
可是,時間久了,某一天綾突然感到焦慮:這種生活真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嗎?自己真的甘心一輩子都過著這種平淡又平凡的生活嗎?
綾不由得反問自己:“和直樹在一起是很安逸,但如果是這種幸福,在秋田到處都是,我為什么要費那么大工夫從秋田來到東京呢?”
直到有一天,綾被自己穿到起毛的內褲刺激到了,這才下定決心離開直樹,離開這個讓她看不到未來希望的地方。
不久,綾又開始了新的戀情,交往對象從“高富帥”到離婚大叔,再到職場金領,從嫁給一個平凡的男人到離婚后和小鮮肉戀愛,再到最后和男閨蜜生活在一起。
而她的事業也一路過關斬將,從職場小白蛻變成職場精英。
也許,從愛情的角度來看,綾是坎坷的,談了多次戀愛,卻總遇不到對的人。但從職場或者綾自身的渴望來看,她成功了,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職位,住上了高檔住宅,買得起自己想要的東西。
雖然這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好在命運并未辜負她的努力。
雖然有過迷茫,但她對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東西一直都很清晰。
雖然生活很難,但她從未想過要去將就。她就像是一匹野馬,永遠在奔跑,努力尋找更肥美新鮮的草地。
很多人都說綾是一個貪婪、不知足、太過物質的女人,難道作為女人就不可以對生活多一點貪心嗎?難道沒有追求,待在一個小縣城里,和一個沒有什么目標與追求的男人結婚,從此成為一個圍著老公、孩子、廚房轉的黃臉婆,就是幸福?
真正的幸福不是隨大流,而是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努力得到它。對綾來說,得到即幸福。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能力,而是思維。很多時候,你需要一點執拗,才有可能被生活溫柔以待。
相信什么,追求什么,你才有可能得到什么。
公司開會時,總監說:“我知道你們很多人都是外地人,在上海租著房子,所以你們更要努力掙錢,讓自己的生活品質盡可能高一些。這樣你就會發現,你的整個精神狀態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是啊,穿上一套高檔的衣服,你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舉止,是否昂首挺胸收腹;報了一個很貴的培訓班,你會更用心地去學習,恨不得下課了還逮著老師問問題。
這就是經濟學上的沉沒成本。你付出得多,自然就希望得到更大的回報。你想擁有更好的生活,就會要求自己更加努力。
相反,你總是退而求其次,那么你的人生就可能多年如一日,平平淡淡。
曾經,我也是一個特別愛將就的人,總是能省則省。
可是,這樣過了二十多年,自己依然一無所有,還拼命地告訴自己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結果證明,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所謂的安穩不過是一種心理安慰。其實你心里很清楚,你連逛品牌店的勇氣都沒有,你連養條狗的經濟能力都沒有,你的安穩體現在哪里?
斌哥想進外企,無奈英語太差。
他問我該怎么辦才好。
我說:“英語差那就學唄,在線下或者網上報個班,每天堅持學一點,一年左右口語就會有很大進步。”
斌哥說:“報班不是得花錢嗎,還是自學好了,可能就是慢一點。”
我說:“你學英語的目的是什么。”
斌哥說:“當然是進外企了。”
我說:“既然目標定了,那為什么不快一點實現?”
斌哥說:“我家經濟條件也不好,我不想花錢。”
斌哥說的是實話,我表示理解,但是反過來想,正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夠好,才更應該報個班,在老師的帶領下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早點進入外企。
其實,如果你真的是為提升自己的實力投資,那么你花的每一分錢都不會浪費。你花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分錢,都會在未來得到回報。
在最該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在最應該有野心的時候選擇將就,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的妥協。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欺軟怕硬,其實生活也是。你只有對它硬一點,它才愿意給你更多;你妥協了,它便會將你踩在腳底。等你習慣了將就,你再想爬起來,就會發現身上負重太多,站起來奔跑還不如趴在地上舒服呢。
而那些從一開始就不愿意將就的人,總是會想方設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
很多人一看到別人掙的錢比自己多,總喜歡酸酸地來上一句:“別看他掙得多,掙得多也花得多。”
想想總覺得好笑,人生一世,難道非要吃苦受累才算是幸福嗎?不,那只是自我安慰的話。要想讓生活過得更好,自然免不了受苦受累努力進取,而不是停留在揶揄那些有本事享樂的人。
二十幾歲,我們窮,這很正常,但窮則思變,而不是越窮越志短,也不是一邊好吃懶做,一邊又嫉妒別人享受生活。
你對生活的每一次將就,其實都是在降低自己的欲望。欲望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好事,它可以促使你不斷進取。
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寫道:“生活,就是一種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于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不將就,其實就是對自我的一種堅定。努力向著自己最初的夢想前進,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追自己所愛的人,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才不會辜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