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 新作為:協同創新 共謀“十三五”
- 劉學軍
- 1630字
- 2020-08-20 17:04:26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這也是中國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理論突破。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今后應該按照新的要求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新一屆政府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當頭炮、先手棋,政府先自我革命,已經取得了實效。但是改革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較嚴重的是部門化、碎片化傾向。部門靠自己改自己,要求壯士斷腕何其難。一些主管部門采用擠牙膏式的放權,按照數量指標,壓縮權力,這個過程很痛苦。今后,我們可以轉換思路,探索由過去清理、放權式的工作方式轉變為規范、確權方式,就是首先確定政府該做什么,對現行有效的行政許可做全面的合法性審查。按照行政許可法、市場經濟的要求,明確哪些許可是政府真正應該保留的。依法確定權力清單以后,其余一概放開,堅決貫徹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對企業來說,法無禁止皆可為。目前我們雖然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但是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總體還是存在政府“體太胖、手太長、閑不住”的問題,經濟調控方面的越位與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市場監管等方面的缺位失位交織并存。所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定要加強對政府的行政許可、行政權力進行全面審查,明確法定職責,嚴格要求法無授權不可為。
在接下來的一年,改革應繼續高度關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但工作重點和著力點應從政府自身的改革這個“開場戲”,逐步轉移到市場體制、市場秩序、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這場“正戲”上來,即將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作為改革的重點?!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單獨設章,明確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這項往往被忽視的改革,實際上是改革的核心和重點,是一個突破口,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比如市場體系建設的改革、壟斷體制的改革、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改革等,都包括在這項改革范圍內。其中有幾項重要的工作,應該抓緊時機盡快推進:
一是盡快推出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上海浦東制定實施負面清單的做法,如果帶有普遍性,應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允許企業依法平等地進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真正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
二是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壟斷。開放水、石油、電力、天然氣、電信等壟斷行業競爭性環節的業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的特許經營面向各種所有制主體開放。對那些長期以來民營經濟難以進入的領域,要加大改革力度,要有大的改革動作。比如可以探索改革石油進口管制體制,落實三中全會提出的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要求。穩中求進的關鍵是穩中有為。只有通過這種實實在在的改革,才能樹立和維護改革的形象,同時給民營企業更大的活動空間,也給經濟實實在在地增加活力。另外,我們也需要抓緊推進電力、石油、天然氣、醫藥等領域的改革。凡是涉及到競爭環節、競爭領域的價格,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能放開的要盡量放開。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改革步伐,提升整個市場體系的活力。
三是全面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做法,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包括一些地方的優惠財稅政策。2014年年初,財政部向人大匯報工作時,提出2014年要在全國范圍內清理財稅優惠政策,但這項工作任務需要其他部門和地方的大力配合,僅靠財政部門很難有效推進。未來應盡快推進落實有關工作。
四是抓緊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積極開展《反壟斷法》執法檢查。要探索全面取消預算資金對競爭性領域的補貼,清理過度干預微觀活動的產業政策,同時建立健全鼓勵充分競爭、有利于各類生產要素平等自由流動、激勵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競爭性政策,用競爭性政策代替過去那種“挑選贏家”的產業政策。只有加強和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改革,我國經濟才能成功跨越結構調整的陣痛期,煥發新的活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