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你的英語用起來(2020版)
- 劉曉光 伍君儀
- 5264字
- 2020-07-30 18:23:47
1.2 為你的英語學習做減法
在大部分人心中,學習英語苦不堪言,人人都想習得流暢英語,看懂各類原版書,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可是往往學了10年,英語水平還是達不到目標。辜鴻銘曾說過,“今人學英語10年,伸手僅能修函,張目僅能讀報”,那個是約百年前的“今人”了,而今天的“今人”呢?學英語10年,恐怕大多是“伸手不能修函,張目不能讀報”的。辜鴻銘說那個時候人們學不好主要是“蓋因幼年所學皆阿貓阿狗式教材也”,如今我斗膽說一句,諸君其實多為錯誤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觀念所誤罷了。
誤區一:以背單詞為核心
一說到學英語,多數人立刻條件反射似的想到單詞非常重要,于是拿著一本單詞書或者使用背單詞app迅速開始背起來了。
單詞要背嗎?當然要背,可是這種以背單詞為核心的學習方法和角度簡直是大謬。
在全世界所有的語言里,英語是詞匯量最豐富的語言之一——根據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s series(“柯林斯英語指南”系列)的序言所述,柯林斯語料庫的單詞和短語高達3億個。去除掉極不常用和高度專業的單詞和短語,大概還有10萬個。在10萬個里面最常見的、時刻出現在生活中的,根據英語詞匯量測試網的統計,大概有2萬~3萬個。也就是說,一位成年的英語母語人士的詞匯量通常為2萬~3萬個,假設你每天背10個,必須不間斷地背7年左右,才可能背完這么多單詞,這還得是建立在過目不忘的基礎上的!所以學英語,詞匯完全靠背恐怕是不行的。
有些人會說自己不需要學習2萬個單詞,只要過級就行了,可英語考試考查的不僅是詞匯量,還要考查語法能力、對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各種英語綜合能力,詞匯量不過是基礎的基礎。但很多人都無法解決這個基礎問題,一下定決心學英語,就立刻開始拿起詞匯書,能堅持背個兩三周的就算毅力不錯了,詞匯書前幾頁翻舊了,后面卻還是平整如新的。偶爾有毅力特別強的,整本背完了,但忘記的可能比記住的還多一點兒。
絕大部分人都還沒有開始體會到英語的韻律和語言之美,就在這個最基礎的基礎上統統“陣亡”了。因為只拿著詞匯書背單詞這種學習模式至少有以下幾個缺點:
(1)背了忘,忘了背,效果實在糟糕,學起來痛苦不堪。背單詞是最痛苦的一件事,讓人對英語提不起興趣,最后干脆徹底放棄。
(2)各類背單詞和教單詞的名師把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格發給大家,讓大家按此復習。可是每個英語單詞都有很多不同的意思,比如說plug除了“栓子”之外,還有“小廣告”等多個意思,你怎么可能把每個單詞的釋義一個個都記牢呢?第二天如果發現忘了還需要復習,更是令人抓狂。
(3)拿本詞匯書背單詞,terrible、dread、dreadful、horrible、frightful、awful等這些都可以解釋成“可怕的”,但是不在具體的語境中,我們根本沒辦法理解它們的區別,背了也是白背。即使現在的背單詞app可以給出例句,但脫離了上下文的語境,把例句一個個都記住,也只會增加記憶的負擔而已。
識記單詞本該結合語境深化理解,到后期再按所學專業和工作需求來補充相關專業術語,所以立刻扔掉你手中的詞匯書,在各種聽力和閱讀材料中學習單詞、積累單詞才是正道!至于如何在各種聽力和閱讀材料中快速積累單詞,稍后本書會為你一一道來。
誤區二:語法無用論或語感重要論
跟中國語法無用論或者語感重要論廣為流傳不同,英語母語國家中,任何一所小學和中學,都會開設語法課、閱讀課和寫作課。2010年,教育類Podcast(播客)中的Grammar Girl(《語法女孩》)為何能進入排行榜前三名,受大部分英語母語人士歡迎?播講者甚至上了《奧普拉脫口秀》,出版的與其Podcast同名的圖書一面世就狂銷了120多萬冊。而英國文學史上群星璀璨,就連通俗小說作家J.K.羅琳都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跟他們的基礎教育不無關系——文法學校建設非常出名,小學和中學都無比重視語法的教育。
這一切都說明了語法無比重要,這種重要還是針對母語國家學生而言的。那么,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這個問題還有討論的必要嗎?
很多倡導語法無用論的老師都強調口語的重要性,說在你講話的時候,主、謂、賓什么的來不及想,所以語法無用,要拋棄。如果你只需要很爛的聽和說的能力,那確實如此,你不需要學習什么語法。美國也有很多這樣的人,認不了多少單詞,更別提什么語法和讀寫了,說起話來倒是完全沒問題。比如著名黑人領袖馬爾科姆.X(Malcolm X)在自傳中提到自己年輕時在街頭做混混兒的時候,天天都是一口俚語,估計那時候每天使用的詞匯不超過800個?!癝he don't like it,I is right.”這類句子說得極其順口??蛇@樣的英語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你想進入文字的領域,不懂語法是不可能的,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或者Time(《時代周刊》)上的隨筆等作品中有很多句子你是不可能看懂的??炊伎床欢蔷透鼰o法寫出洗練而流暢的文章了。
語法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語法知識,你不可能讀懂各種長句子或結構復雜的句子,繼而就無法寫成具有層次感的長句子,還會對自己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造成難以克服的障礙!不同于強調語法無用或者語感重要的學派,我們認為語法學好了,才代表語感強,否則所謂“語感”不過是運氣好,做選擇題正確率高罷了。這本書也會很強調語法和閱讀的學習,因為這是我們認為應當持有的最基本的學習態度。
誤區三:口語至上論
很多人會說:“我掌握的詞匯量不少,就是口語太差了,所以我想立刻提高口語能力?!被蛘哒f:“我學的都是‘啞巴英語’,要提高口語能力?!?/p>
誠然,通過口語這種直觀的輸出方式,可以立刻看出此人的英語水平如何。在英語方面的國內基礎教育常常是大家熟悉的“語法—翻譯—背誦法”,尤其強調對詞匯的背誦,懂語法、掌握詞匯多的人基本上都能在考試中取得還算不錯的成績。但這樣對英語的輸入并無太大幫助,考試自然也檢測不了最真實的水平。我們學的不是“啞巴英語”,而是“應試英語”。如果真的是啞巴英語,那么你的讀寫是很流暢的,就像美國的聾啞人一樣。
細細分析,口語不好的真正原因還是在于以下兩點:
(1)很多人(包括自吹聽力不錯,都能聽懂的)聽力輸入量實在太少。只能聽懂其實什么都不算,因為多數人從小沒有堅持聽課本磁帶或者CD的習慣,僅有的一點兒聽力輸入都是由考試前幾周匆匆忙忙做聽力題積累的。一字一句模仿跟讀的經歷更是壓根兒沒有,絕大部分人的英語學習習慣其實非常糟糕。
(2)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說法,開始學習外語的時候,要每天大量地、像洗澡一樣地進行聽力灌入,每天兩個小時,持續半年不中斷,才有可能慢慢開口說話。
所以,大部分人并不是只有口語差,而是英語聽、說、讀、寫樣樣都差。輸入的語言量太少,聽和讀方面下的功夫都不太夠,對英語語音的模仿練習也是大家普遍缺乏的。
還是加大輸入量吧!在你的基礎未打扎實前,怎么跟外國人聊天都不可能聊好,即便跟單個外國人慢慢聊能說好,但跟一群外國人聊根本就插不上嘴,因為聽力太差了——這樣的英語怎么可能達到實用的水平?
我們會在英語語言輸入的問題上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誤區四:口音純正標準論
口音純正標準論是由口語至上論引發而來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口音愛好,比如熱愛美音或者英音等,但在這本書中,我們倡導:在入門時期應該以美音為主,接觸大量優秀的ESL教材,徹底突破聽力關和口語關。等基礎打好了以后,如果你還有興趣,就可以自己選擇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口音,尋找自己喜歡的材料好好模仿。但那個時候已經脫離了一般意義上的英語學習的范疇,書中對此便不詳述了。
那么,為什么說美音入門是一個比較不錯和省力的選擇呢?這并不是因為美音比英音容易,而是因為材料豐富——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基礎材料都是以美音發音的。美國的ESL教學搞得比較紅火,理論、教材、方法等層出不窮。英音的材料卻不多,而且講解不夠細致。沒人講解,光靠模仿是學不好的,而美國搞ESL教學的好老師比英國的多多了(與美國ESL教學相關的好材料我們在后文中都會一一詳述)。等英語學到了一定的層次,如果那時有閑暇,再根據個人愛好專一模仿某一個地區的口音也不遲。不過,希望大家先意識到一個現實:
大部分成年人學英語,不管是喜歡英音還是美音,到最后只能說一口中、美、英三國雜糅口音的英語。根據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目前來看這是個只能接受的現象,而不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所以成年人學英語大多是有口音的,包括CCTV-9的一些播音員在內,但這并不是一個大問題。
很多人喜歡把“口音”和“語言能力”這兩個概念等同起來,但事實上它們不是一個概念。你身邊經常被稱贊文筆好的同學,往往也不是普通話最標準的,大學里的語文教授和很多文豪普通話說得也不一定標準。
從外語學習的角度上來看,我們最需要的是合理的時間投入,把時間放在追求英語的流利和精準這兩大方面是最合理的“投資”——中國人確實可以做到英語的文字水平比外國人還高,而且可以高很多。比如,林語堂老先生當年的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云》)就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上待了很長時間。但是如果你只盯著“口音”這個概念不放,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反而會阻礙自己學習的進程。即便投入巨大,也收效甚微。很多人讀單詞、讀句子自以為標準,但是連做一場流暢的演講都做不到。
一般這類熱衷“純正英文”的人,往往是英語學習進程八字都沒一撇,甚至連發音基礎都沒有打牢的人。開始就給自己定下這個高標準和要求,很影響自己日后的學習,甚至會因感到難以實現而最終放棄。我只問你一個問題:請問你普通話“純正”到可以去做播音員嗎?你肯定沒有把自己的普通話錄下來再放給自己聽過吧,試試看,結果保證讓你大吃一驚。一個連母語都說得無法達到《新聞聯播》主播程度的人,學外語動輒就要追求什么標準純正發音,且以賣弄幾句“標準發音”為榮,其實都是很膚淺的表現。
一般意義上的英文“口音”主要由pronunciation(發音)、intonation/speech music(語調)和liaison/word connection(連讀)三大重要部分組成,pronunciation是最容易學到的,但對中國人來說,intonation/speech music和liaison/word connection基本窮極一生也難以學得地道(因為漢語的語音結構和英文差異實在太大)。所以,對絕大部分人來說,能達到的最高層次,就是CCTV-9播音員那個程度了。
誤區五:聽力應當只聽標準音
這種觀點是由口語純正論衍生開來的。有人說:“聽力應當只聽標準音,而且利用加速功能加快播放速度對練習聽力有奇效?!边@種說法也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警告大家:只聽標準音,英語一輩子也學不好,要有意識地大量灌輸各種口音的英語,不僅僅是英音和美音,中國口音、意大利口音、德國口音等都要接觸!因此,我們在本書中會指導大家有意識地熟悉這些口音,并且推薦了非常好的材料。
但在具體指導之前,有一點一定要先提出來:我們通常會誤以為能聽懂快速的英語就等于英語聽力好,但事實并非如此。
前文提到,英文語流組成有三大塊:pronunciation、intonation/speech music和liaison/word connection。慢速的英語沒有特別強烈的語調和連讀現象,所以哪怕你把它加速到100倍,連讀還是沒有,語調還是不強烈,因此用這種方式學習,聽力水平不可能提高。
學好英語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大量聽不同口音的英語,這樣聽力和口語才可能變好。
這么做是因為,在當今世界,我們根本不可能保證自己以后接觸的只是英美國家的人士,德國、日本、印度等國家的人講的英語都要聽懂。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的耳朵和小孩的不同,不能輕易聽出不同口音英語的區別。所以必須聽大量不標準的音,并與標準英語對比。聽出不同,聽力才會慢慢變好。這一點對口音影響是很大的。很多音我們貌似聽懂了,但是一發出來,就會不自覺地把母語的發音帶入進來。比如說,日本人無法區分英語中的/r/和/l/音,因為日語中沒有/r/這個音。哈佛大學做過實驗,把世界各地的人朗讀包含/r/音和/l/音的詞句的錄單拿給日本人做聽力練習后,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們居然可以發出母語中不存在的/r/音了。
所以,再強調一下:成年人的耳朵相對不敏銳,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保持聽標準音的同時大量輸入各種非標準音英語。有對比才有提高。
誤區六:學英語,背誦短文很有用
常見這個故事:某人背誦了120篇新概念文章后寫的作文把美國教授都感動哭了。先不說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們就談談所謂的“有效”是什么意思。一樣是開墾荒地,我用拖拉機半天搞定,你是用老牛耕地,幾周才搞定。然后你歡欣鼓舞,到處宣揚自己的成功,讓大家都去用老牛耕地,卻放著效率高的拖拉機不用。
英語學習,任何方法只要堅持做,其實都是有效的。評價一個方法好還是不好,無非是看效率、普及性以及成功率等指標高還是不高。職場中人不可能像學生時代那樣心無旁騖地“死”讀書,這種方法根本不值得推廣。學習本來就應該是充滿樂趣的,而背誦過程如此枯燥,一般人堅持不了。如果一種療法或者藥品的臨床實驗失敗率超過50%,我相信國家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是不可能讓它順利上市的。關于通過背誦這個方法學語言的失敗率我沒做過科學統計,但至少從身邊的人來看,失敗率遠遠超過50%??墒牵匀挥泻芏嗳诉^于強調這種明顯違背了語言學規律的方法。其實,我們不應該過分強調所謂的“堅持”和“毅力”,而應該找到更容易堅持下去、對精力的損耗沒那么大的辦法。
誤區七:考試和考證至上論
前文中我們也提到過,考試范圍過于狹隘,因此參加考試很難說對學習有什么促進作用。一個證一個證地去考,并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一個自我監控和評估的機制。
而針對如何量化學習效果,怎樣建立起一個自我監控和評估的機制,繼而培養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這些問題,本章會有詳細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