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你的英語用起來(2020版)
- 劉曉光 伍君儀
- 1618字
- 2020-07-30 18:23:46
伍君儀:什么是英語透析法
開始接觸英語的時候,我們學的是英語基礎,如音標、語法、常用詞匯等,似乎在不斷地取得進步。但基礎階段過后,再往上提高就很難了,因為語法知識和中小學的常用詞匯只不過是英語的冰山一角。權威的《牛津英語大詞典》第二版收錄約61.5萬個單詞。專業的詞匯測驗網站testyourvocab.com(以下稱“英語詞匯量測試網”)上的數據顯示,以英語為母語的成年人的平均詞匯量是2萬~3萬個。然而,中國本科大學生畢業時英語詞匯量平均僅為約5000個。進入職場之后,很多人就放下了英語。數年以后,他們的詞匯量紛紛下降到3000個左右,還不如母語為英語的三歲小孩詞匯量多。無怪乎很多人對自己的英語做出不算謙虛的評價:“不好意思,my English is poor(我的英語很差勁兒)。”
在英語國家,三歲小孩們的英語水平基本可以認定為“斗大的字不認識一筐”,他們在閱讀上存在困難,層次稍微高一點兒的語言交流也無法進行。他們可以終日生活在英語的聽說環境中,又有機會在全英語的教育體系中從小學念到大學,逐漸成為具有英語文化背景的人。顯然,這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不現實的,而且神經系統發育的特點決定了成人的大腦早已錯過了兒童時代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即使讓你一直生活在英語的聽說環境中,也未必很有用。
因此,我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擺脫英語的蒙昧狀態,方法就是把英語作為工具用起來。我們的漢語文化水平來自我們讀過的很多中文作品,從四大名著到短篇小說,再到報紙雜志、帖子微博……如果我們也能大量閱讀英文原著,同樣從品讀小說到翻閱報刊,再到上網,不就有英語文化了嗎?然而,讀懂英文原著并不容易,在過去,這只是屬于少數語言天賦過人者或者家里有講英語傳統者的“特權”。例如:
中國臺灣地區有一個貧困潦倒的青年,他大學期間讀了幾十本歐美原著,汲取了西方文學精華之后,他開創了一個武俠小說的時代——他就是古龍。
中國香港地區著名編劇蕭若元英語功力十分了得,能把A Ta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背得滾瓜爛熟。他教女兒的心得之一就是要求她每天讀一本英語書。才幾歲的小女孩在電視上現場表演,長達十幾個字母的恐龍英文名可隨口拼出,因為她特別愛讀“恐龍”書。
人人都知道讀懂原著的好處,但現實卻是:很多人沒有過人的記憶力,也沒有很強的毅力,既搞不定原著里的許多生詞,也不適應英語的行文習慣。所幸,科技進步讓我們有了強大的學習工具——電子詞典,從此生詞多不再是一個問題。不過,有了電子詞典這個硬件,還要有相應的軟件,于是我們有了“透析法”,進一步將讀英文原著的難度大幅降低。
透析(dialysis)即濾膜分析,是一種物質分離技術,利用半透膜使溶膠和其中所含的雜質分離,廣泛應用于生物、化學和醫學領域。特別是在醫學上,根據透析原理制成的血液透析器延續了無數腎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
英語學習透析法的原理,就是對英文原著中的生詞等語言知識進行“濾膜分析”——英語的所有單詞都“溶解”在英文原著的巨大“海洋”中,透析法就是對“海水”持續進行淡化處理,以電子詞典為濾膜,定量析出“海水”中的生詞,輸入大腦記憶中樞。生詞遺忘相當于“回滲”,但只要持續透析,原著的單詞會反復出現,結合原文背景,都將進入大腦的長期記憶,從而增加個人的詞匯量。
掌握了處理原著的能力后,我們就再也不需要專門投入時間學英語了。一天只有24個小時,你就是有雷鋒的“釘子精神”,也不可能擁有25個小時。想抽時間提高英語水平,又不想犧牲固有的工作和娛樂時間,只能進行信號通道切換:本來通過中文來閱讀的書刊、報紙、網頁,可以切換成用英語來讀。擴展開去,本來通過中文來收聽或觀看的歌曲、新聞和影視節目等廣義的“英文原著”,可以切換成英語來欣賞,我們甚至可以選擇把說話和寫作的方式都切換成英語。透析法的基本原則是模擬外國人的生活常態,在技術上完全可以不投入額外的時間,就能提升英語文化水平。
英語學得好的人,恰恰是不學英語的,因為這門語言是一種工具,是用來交流的。因此,透析法與其說是一種英語學習方法,還不如說是一種英語使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