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與教育:洛克與盧梭的教育哲學
- 渠敬東 王楠
- 6687字
- 2020-07-30 15:55:31
引言
“年輕人早早地就腐化了,近來成為一句常見的怨言。”洛克在《教育漫話》(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的獻詞中這樣寫道。(STCE,獻詞)(1)對于他所處的國家和時代而言,這樣的說法并未夸大其詞。其時的英國,與今日的中國有些相似,經歷了內戰、清教革命、復辟和光榮革命的洗禮,英國可謂是“翻天覆地”(the world turn upside down,克里斯托弗·希爾語)。舊的傳統已經毀棄,但新的傳統尚未建立。原本由國王和議會共同構成、和諧統一的混合政體已不復存在,信仰的沖突雖未爆發為公然的戰爭,卻仍然在暗中延續。在這一時期,各種著作和小冊子漫天紛飛、各色人等“百家爭鳴”,卻越發顯出人們在思想上找不到方向,處于彷徨無依的狀態。因此,一種借助絕對主權者的強力來維持社會表面秩序的觀點大行其道。查理二世師從霍布斯,將其教誨奉為圭臬,這樣的說法雖未必符合事實,卻足以表明當時人們的普遍心態。與霍布斯學說類似的費爾默的觀點廣受托利黨人的支持,更是不爭的事實。后者正要在貌似更為合乎宗教傳統的基礎上,樹立起利維坦的權威。
不過,利維坦這個巨獸仍然要由無數個人構成它的存在,仍要基于至少國家的領導階級在最基本方面的一致同意和自我約束。可是,“在內戰、革命及沒收產業的不良勢力之中,英國政客的品格大見腐化,即有田紳士階級的全體亦有同樣的傾向,縱無政客之甚。”(2)一方面,清教共和國的幻滅,宗教道德的缺失,使世俗的欲望失去了約束,在沒有神的無根的此世,不及時行樂又如何?“此時在國內乘勝馳驅、顧盼自豪的少年王黨鄉紳亦因缺乏相當的教育之故,不知如何而可以做他們應做之事。……清教徒的得勢及衰落,一方使他們恨世嫉俗,覺世上一切之事盡為虛偽,一方又使他們深信人生行樂之為真理所在”。(3)另一方面,精神越是深陷于此世的昏暗無光,找不到出路,就越發急于獲得上帝的光明。關于教義和儀式的爭論如火如荼,想要擺脫一切束縛的狂熱(enthusiasm)不斷高漲。許多人自許受著啟示之光的庇護,在心醉神迷的狀態下自欺欺人、專斷獨行。(4)依靠這樣一些人,無法建立起任何秩序。
英國社會陷于徹底分裂,戰爭狀態的火焰恣意蔓延。每個人都聲張著自己的利益、權利和信仰,每個人自己的欲望、意志和意見,仿佛都具有絕對的正當性,人人彼此爭斗不休,貪婪、虛偽、驕傲和狂熱席卷整個社會。每個人似乎都絕對自由,卻又想得到別人的承認、做支配別人的主人。但每一個這樣的人,其實都受著自己內心澎湃無休的激情、變幻莫測的幻象和強力意志的奴役。沒有面孔的人們不斷伸出蒼白的雙手,試圖抓住一點東西來充實自己,在荒蕪的此世中徒勞尋找著可以安息的家園。
洛克面對的正是這樣的時代,想要教育的也正是這個時代的孩子。
洛克常被人斥為霍布斯的秘密追隨者,認為他的道德學說是一種披著自然法外衣的享樂主義。(5)《人類理解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的某些段落,似乎頗能支持這樣的觀點。(ECHU,2.20.2-3)許多人也用這樣的視角來解讀《政府論兩篇》(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將其視為政治享樂主義的市場化社會版本。但細加審視洛克的思想就能看到,他本人十分清楚,不可能在變幻莫測的個人利益上建立道德和政治秩序。(6)只是追求享樂的自利自愛之人,絕對無法擔負領導國家的重任。因此,要調和在洛克著作中呈現出的這種表面上的矛盾,就要搞清楚洛克對人性和道德的真正觀點到底為何,才能真正理解洛克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依賴什么樣的公民。歸根結底,秩序的基礎在于組成它的人。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政治秩序。
要理解思想家對人性和道德的觀點,其教育學說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因為人是教育的對象,為何教育、如何教育、想教育出什么樣的人,都要以理解人性和道德為基礎。《教育漫話》正是洛克生前署名出版的三部著作之一。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納坦·塔科夫教授(Nathan Tarcov)嘗試從洛克的教育學說入手來說明,洛克的政治依賴的公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在《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Locke's Education for Liberty)一書中他指出,雖然從表面上看,洛克的教育著作與《政府論兩篇》之間缺乏聯系,但在教育著作中,洛克想培養的具有德性和智慧的紳士,正是代議制國家中的政治領導階層,他們承擔著治理國家的使命。在《政府論》中洛克認可的父權,本質上是父母應承擔的教育子女的義務。(7)在全書中,他以逐段疏解的方式詳細說明,洛克教育的真正意圖絕不是要培養享樂主義者,而是要培養有道德的治國之公民。他指出,洛克的教育正是借助風俗(custom)和習慣(habit)的本原(principle),以及人性中固有的對自由的欲望,以求駕馭自身渴望支配和占有的本性,塑造出彬彬有禮、德才兼備的紳士。這樣的人才是作為自由政治之基礎的自我治理(self-government)的公民。
塔科夫正確地看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對人性的討論,較他別的著作更為豐富和具體,有助于我們理解洛克對人性的整體觀點。在其教育思想中,人性中某些并非理性的本原,如對名譽(reputation)的重視、習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教育作為一種人為(manmade),正是要借助風俗和外在環境,樹立起貌似合乎“理性和自然”的品質。(8)但是,他對洛克教育思想的解釋仍然存在著某些缺陷。過分集中于《教育漫話》本身來討論,使他的解釋太偏重人性中非理性本原和人為風俗的作用。他為我們描繪的紳士,能將自己的自由限制在風俗的范圍內,用習慣去約束激情,熟悉世情、注重名譽、彬彬有禮、重視自己和他人的權利,但似乎也與“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形象相去不遠,只是對為人處世之道理解得更精明透徹而已。上帝似乎確已遠遁,世俗利益的正當性不言自明,精打細算的自我治理和國家治理之間有著內在的統一。(9)這樣的紳士形象,跟自由主義的批評者們反對的布爾喬亞形象相去不遠。但是,洛克的教育是否就是要塑造這樣的“市民”呢?
毫無疑問,塔科夫從教育的角度入手來理解洛克,強調往往被研究者忽視的《教育漫話》的重要性并對之加以詳細解讀,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選取《人類理解論》中的只言片語,再佐以對《政府論兩篇》的任意解讀,是許多洛克研究的缺陷。將《教育漫話》加入討論,有助于對洛克更豐滿的理解。但是,同樣有必要在塔科夫教授的努力方向上更進一步,將理解洛克教育觀的視野,從《教育漫話》擴大到其他著作,以彼此合觀、相互參照的方式求得充分理解洛克的教育思想,這樣才能看清楚他想培養的人的形象。
實際上,洛克的教育著作不是一部而是三部。《人類理解論》和他身后出版的《論指導理解力》(Of the Conduct of the Understanding),同樣應當看成教育著作。(10)前者既是對人的理解力和能獲得的知識范圍的討論,也是以“歷史的、淺顯的方法”寫就的人的心智(mind)成長的自然史。(ECHU,1.1.2)(11)在這本書中,洛克想描述心智如何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獲得合理的觀念和知識,而《論指導理解力》則更為明確地教導人們如何正確運用理解力。如果不能將幾部著作合而觀之,勢必難以看到,洛克眼中的人性并不只限于一兩種固定的本原,而是內在蘊含著力(power)的存在,是一個不斷成長、發展的人。(12)人處于不同的成長階段,其本原和力的展開不同,教育的側重點也不同。不同的階段前后相繼,前一階段為后一階段打下基礎。在情感和意志之間、習慣和理性之間、風俗和自由之間,又有著極為復雜的關聯和配合。因此,不能完整地理解洛克的教育體系,極易造成對其觀點的理解失之偏頗,或以為他的著述充滿前后矛盾。(13)另一方面,要理解洛克的教育觀,也不能只停留在這幾部著作上,因為洛克對人性和道德的理解,無法脫離其整體的世界觀。如果不能把握洛克對上帝、自然和社會的基本觀點,就極易錯失他在教育著作中的某些篇幅不大卻極為重要的環節。(14)如果不能把握“社會”在洛克思想中占據的位置,就不容易理解洛克的禮貌教育,而將其誤解為工具性的“人情練達”。如果不理解洛克的自然權利論和有關社會歷史的思想,就極易從俗地認為,洛克想要培養的紳士,不過是不勞而獲的地主階級。可洛克心目中品德優異的理想紳士,與整日辛勤工作的農夫和工匠相比,只是分工不同,并無本質差別。他們雖身為腦力勞動者和社會領導階層,也同樣是行使自身自然權利的勞動者。這樣的人格并非“階級意識”的產物。所以,要理解洛克的教育思想,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本書、某一觀點,而應對洛克的思想有充分的理解和整體的把握。
理解洛克的教育哲學,為什么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
從某種角度來說,生存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的孩子,同樣是霍布斯筆下描繪的“無主之人”,充滿著自我意志和欲望,卻又不知自己是誰,不知自己的界限何在。與霍布斯一樣,洛克也面對著現代人的危機。但與霍布斯不同,在訴諸人的激情和利維坦的強力之外,他想為現代人尋找馴服內心無限膨脹的欲望和意志的可能性,在新的人性觀的基礎上培養自由的品質。他不認為人必須依賴強力主權者的他治,而認為真正的人能夠實現自我治理。洛克著作中表面呈現的享樂主義人性觀其實是起點而不是終點,那是他對陷于高度觀念論狀態的人的描述。這種觀念論的唯我主義,正是教育者需要面對的人性的出發點。洛克在自己時代的孩子身上看到,他們和任何成人一樣想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自由行動,這是我們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的、難以擺脫的現代人的本性。正是在其中蘊藏著人的生機與活力,包含著實現善的可能。可是,易于趨向無限和抽象的純粹自我意志,同樣也是潛藏在現代人心中的最大威脅。為避免人的無限自由,用唯一主權者的意志取代所有人的意志以確保社會的和平,這樣的社會和政治結構,雖然表面看來穩定,其實有著無數的縫隙和裂痕。它越表現得無比強大,就越面臨著崩潰的危險。因為這樣的社會里,只有專橫、任性的主人與毫無責任心與道德感的奴隸。
洛克的教育是針對現代人的教育。認識到人內在的力蘊含的這種張力,絕對自由與專制的兩個極端,洛克想要探尋一條中庸之道。洛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足以在現代世界立足的理性自由人。他要教人擺脫自我的抽象和空洞的不安(uneasiness)狀態,學會駕馭和運用自身內在的力,通過現實的實踐(practice)和行動(action),在此世中獲得自我的規定性。運用心智和身體,創造屬于自己和社會的財產(property)(15),獲得理性自由的獨立人格,做自己的主人。洛克教育的根本,是要塑造人運用自由的形式稟性(disposition),讓孩子學會正當運用自己的自由(liberty)(16),在合理范圍內,真正自由施展內在的力。
另一方面,自由的人不是唯我獨尊的存在,他生活在具神圣性的自然之中,應當過符合自然的生活。洛克的自然權利論并不是掩飾的修辭,而是對自由之人在世界中位置的界定。自然權利,不僅意味著個人的自由,也意味著神圣的正當。在洛克看來,理性自由地勞動和實踐,也是人在此世中自然的生活方式。上帝創造出自由的人和人之外的自然界,正是要求人運用天賦的自由作用于外界對象,創造出產品來滿足需要。這是上帝賜予每個人的自然權利,也是此世的人對造物主負有的義務。洛克對人的自由形式的肯定,同時含有一套實質性的神創自然觀。借助洛克的教育思想我們能夠看到,他為現代的自由之人描繪了什么樣的生活。對這種生活的理解,對我們自己來說也不無意義。另一方面,如果不了解洛克基本的神創自然觀,也無法理解洛克為理性設定的范圍和任務。
從《教育漫話》到《論指導理解力》,洛克的教育哲學描述了理性的自由人完整成長和受教育的過程。一個最初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毫無理性的孩子,通過不斷實踐來培養良好的習慣,在身心兩方面逐漸培植起良好的本原,進而能夠在合理的限度內,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意志。在確立對造物主的信仰、建立探索世界之真理的求真意志之后,通過不斷的學習,將經驗觀察與理性思考相結合,最終能獨立運用理性來獲得知識,做出合理判斷,指導欲望和意志,支配自己的行動。只有將《教育漫話》和《論指導理解力》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看到洛克想要培養的理性自由人是什么樣的。因此,筆者試圖以詳細解讀洛克的《教育漫話》和《論指導理解力》為基礎,結合《人類理解論》和洛克的其他著作,呈現洛克教育學說的完整面貌,刻畫他想要培養的理性自由人的真正形象。如果說《教育漫話》可以豐富和糾正我們對于洛克“理性主義傾向”的片面理解,那么《論指導理解力》反過來可以糾正我們對《教育漫話》中風俗和習慣肯定性的過分強調。洛克絕不是要培養在社會中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人,而是要培養既懂禮貌又具獨立思考能力的有良知的人。他正是要利用風俗和教育來教孩子超越風俗和教育,學會用理性來審察意見,避免風俗和教育容易造成的偏見和不良影響。而原本打算作為《人類理解論》最后一章的《論指導理解力》,正是要具體說明,如何培養良好的理解力,充分發揮人的理性思維能力來探索真理、創造知識。理性(reason)是人的心智中最高貴的能力,也是將人引向真理和神意的道路。(STCE,122)
洛克想要培養和塑造的,既不是過度依靠自身理性的孤獨個體,也不是受社會和風俗擺布的傀儡。雖然他的目標是培養紳士,并希望紳士能夠通過社會交往和政治活動來領導國家,使符合神意的理性自由通行于公民社會。但在根本上,他的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有道德、有理性、有信仰、有自由的人。這樣的普遍之人,才是真正的現代人。
(1) John Locke,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 and Of the Conduct of the Understanding,Ruth W. Grant&Nathan Tarcov ed.,(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96).本文將Of the Conduct of the Understanding譯為《論指導理解力》。Understanding一詞視場合的需要而譯為“理解力”或“理解”。本文中引用該書時,采用頁中注的形式,以如下格式標示:STCE,12或OCU,4。STCE是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Education的英文縮寫,OCU是Of the Conduct of the Understanding的英文縮寫,其后的編號是洛克這兩部著作的標準段落編號,為各個英文本和中譯本共同采用。本文中引用洛克著作的中文翻譯,均為筆者參考洛克著作的現有中文譯本加以改動所成,具體版本參見書末的參考文獻。
(2) 屈勒味林,《英國史》,錢端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第504頁。
(3) 屈勒味林,《英國史》,錢端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第504頁。
(4) “往古來今,憂郁而虔誠的人們,想入非非的人們,自持一種意見,以為自己同上帝關系更為密切,獨能得到他底更大的寵愛;因此他們就自詡自信,以為自己和神明(Deity)有直接的交往,與圣靈有不時的溝通。”(ECHU,4.19.5)本文中涉及洛克的《人類理解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一書時,同樣采用頁中注的形式,以如下格式標示:ECHU,4.19.5。ECHU是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英文縮寫,4.19.4乃是參照洛克該書的各中英文版本統一的標準分節法的編號,表示卷4,章19,段5。筆者參考的該書的中英文版本,見本書的參考文獻。
(5) 列奧·施特勞斯,《自然權利與歷史》,彭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第236—239、254—256頁。
(6) John Locke,Political Eassys,Mark Goldie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morality”,pp. 268-269. Essays on the Law of Nature,W. von Leyden e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Essay VIII.
(7) 納坦·塔科夫,《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鄧文正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第24—28頁。亦見他編的Some Thoughts&Of the Conduct,intro,pp. vii-xi。
(8) 納坦·塔科夫,《為了自由》,第29、169—173、195—196頁。
(9) 納坦·塔科夫,《為了自由》,第414—415頁。
(10) 在這三本書之外,直接與教育相關的還有一篇短文:《漫談紳士的閱讀和學習》(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Reading and Study for a Gentleman),我們后面會討論這篇文章。
(11) 亦見Neal Wood,The Politics of Locke's Philosoph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introduction。
(12) 基于對文本含義的考慮,本文用“力”和“權力”兩種譯法來翻譯power一詞。后面的討論會表明這樣做的理由。
(13) 比如風俗和理性的復雜關系。塔科夫正確看到習慣和風俗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未能重視洛克在《論指導理解力》和《人類理解論》中對理性的強調。他看到“學問”(learning)一節在《教育漫話》中所占篇幅最長,卻只是在表面上重復洛克的觀點,認為學問是“教育中最不重要的部分”,這樣的理解過于簡單。只有理解洛克思想中理性與風俗的復雜關系,才能明白他的真正用心。洛克清楚地知道,要實現從白板心智到理性自由的跨越,促進社會的普遍理性,必須依靠習慣和風俗而不能單憑理性。但在孩子早期良好習慣的基礎上,隨著孩子的成長,應逐步培養孩子運用理性獨立思考的能力,超越單純的風俗和習慣。《論指導理解力》和《人類理解論》正是要說明人如何能夠運用理解力來擺脫意見和社會的不良影響,獲得真理(truth)和知識(knowledge)。
(14) 例如,在討論為孩子的德性(virtue)打下基礎時,洛克首先強調要讓孩子具有作為造物主的上帝觀念,要讓孩子講真話。從洛克思想中占基礎地位的神創自然觀的角度來看,這部分雖然篇幅很短但卻極其重要。如果對洛克的神創自然觀缺乏意識,就很難看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塔科夫和其他人一樣對這個部分不夠重視。
(15) 對洛克而言,紳士要創造的“財產”更多是指知識而非物質方面的便利。
(16) 比較《人類理解論》和《教育漫話》就能看到,洛克用liberty這個詞來表示懸置欲望和服從理性指導下的欲望兩重意義。后面對這個問題會有進一步的分析。自由一詞在洛克那里的真義,正是人對于自身的力加以合乎理性的自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