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生書緣:尋訪世紀文學心靈
- 李黎
- 527字
- 2020-07-30 15:40:04
[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生于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中國現代作家及文學評論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茅盾于1928年發表首部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此外亦著有《西洋文學通論》。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了文學獎(后定名為“茅盾文學獎”),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故鄉桐鄉烏鎮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12月,我到北京登門拜見茅盾先生,談了一個多小時。那天是準備了錄音機的,但是大病初愈的先生說話有些中氣不足,我決定只是輕松談天。不過當時年少氣盛的我,還是忍不住追問了一些其實不問自明的問題。之前兩個月我的小說集《西江月》在北京出版,茅盾為書名題字。原先對于我,他只是一個文學史上的名字;而他在眼疾開刀之后不久,即為一個從未謀面的后進的第一本小說集題字——在大動亂之后不久的年月,他提筆時是怎樣一種情懷?我懷著那份心思見他,面對他時既有與文學史驀然相對的震撼,又有一份難以形容的親切之感。見面三個月后先生逝世,從此真正走進了文學史。而多年后我到烏鎮茅盾故居,卻有如經歷一次并未預料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