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政機關公文寫作
- 唐堅
- 1413字
- 2020-08-10 18:04:24
1.1 公文的演變歷史
公文,即公務文書或公務文件的簡稱,是黨政機關、黨群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在處理公務時,按照特定的體式、經過一定的處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有現行功用、法定效力和特定體式的文字材料。
公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在我國的實際應用有著不曾間斷的悠久歷史。甲骨文可以說是殷商時期的王室檔案。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編輯的《尚書》,是一本匯編了黃帝之后堯舜禹到夏商周的高級國家文書。
秦漢時期是公務文書分類制度正式確立的時間。這個時期,秦漢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專制社會,我國公文開始走向統一規范,公文體式日臻完善。公文早期被稱為“書契”“簡牘”“文書”“文案”等,“公文”一詞最早出現于東漢?!逗鬂h書·卷五十七·劉陶傳》記載,公元184年,侍御史劉陶上表朝廷,提議招安張角,以防黃巾起義:“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痹谶@一時期,第一次確立了下行文和上行文及其文體。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公文名篇,如曹操的《求賢令》《慎行令》《修學令》,諸葛亮的《出師表》《誡子書》,李密的《陳情表》等。
魏晉南北朝以后,公文多用黃紙書寫。唐朝規定,公文凡有個別文字需要修改的,可另寫小塊紙補貼,稱為“貼黃”。后來又有將文書的內容要點另寫于黃紙上、貼在封面或正文之前,稱為“引黃”,也就是“公文摘要”。
宋朝規定,官員的奏章必須一文一事,非一事者不得同為一文,以便行文歸檔和上級部門及時批復、處理。元朝規定,處理完畢的文書要予以編號立卷,以便年終進行歸檔保管。
辛亥革命后,公文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個《公文程式條例》,專門規定了公文名稱和適用范圍,廢除了封建王朝所使用的制、詔、告、敕、題、奏、表、箋等公文名稱。
中國共產黨是非常重視公文寫作與處理的,其在成立初期就對文書工作做了許多規定。1931年,周恩來同志組織文書部門制定了《文書處置辦法》。1942年1月,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新公文程式》,將公文分為主要公文和輔助公文兩種。主要公文為命令、布告、批答、公函、呈文5種;輔助公文為指示信、報告、快郵代電、簽條、通知5種。命令、布告、批答、指示信為下行文,呈文、報告為上行文,公函、通知為平行文,快郵代電和簽條不分上行、下行和平行,其中簽條只限于機關內部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公文制度的建設,發布和實施了一系列的公文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國公文和公文工作的制度體系。1951年9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了《公文處理暫行辦法》,規定公文種類為7類12種;1981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暫行辦法》,規定公文的主要文種擴大為9類15種;198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將公文的主要文種擴大為10類15種;1993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對《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做出進一步修訂,將公文的主要文種分為12類13種;198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了《中國共產黨各級領導機關文件處理條例(試行)》,規定正式文件常用種類為13個,并于1996年正式發布了《中國共產黨機關公文處理條例》;2000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新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確定公文的主要文種仍為13個。
2012年4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2012年12月4日,中央“八項規定”明確要求切實改進文風。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文件,要求加強文件審核把關??梢哉f,黨和國家對于公文的寫作規范要求越來越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