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畫說中國·大清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作者名: 李碩本章字數: 2315字更新時間: 2020-08-07 18:10:00
明后金寧遠之戰
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后金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大獲全勝之后,又相繼奪取開原、鐵嶺等要地,然后將作戰矛頭直指已成孤立之勢的沈陽、遼陽。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努爾哈赤統數萬騎兵,分八路攻略沈陽外圍,并于三月中旬以重兵圍困沈陽。努爾哈赤誘守城將領賀世賢出戰,然后佯敗退兵,使明軍中伏,大敗明軍,而后乘機攻城。沈陽城破,賀世賢、尤世功等將領先后戰死,守城軍民死者達7萬人。
沈陽失守后,后金軍又轉兵迎擊明朝援軍,先后打敗馳援明軍童仲揆、陳策奉部和李秉誠、朱萬良、姜弼部。十八日,又乘勝直趨遼陽,再次誘明軍主將出城應戰,然后設計破城。至二十一日,又拿下遼陽,遼東經略袁應泰見城陷自焚而死,巡按御史張銓被俘殺。沈遼戰后,后金軍又連克廣寧(今北鎮)等40余城堡,并企圖進兵山海關。
六月,明廷仍以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兵部尚書王象乾總督薊、遼軍務。因熊廷弼與遼東巡撫王化貞意見不合,天啟二年(1622年),又命兵部侍郎王在晉為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薊、天津、登、萊軍務。面對后金軍的凌厲攻勢,王在晉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鋪構筑重關,派重兵防守,均遭到兵備僉事袁崇煥等人的堅決反對。袁主張守寧遠,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島(今遼寧興城東南菊花島)。不久,又派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接替王,駐守山海關。孫認為只守山海關不行,主張水陸配合,守關外以蔽關內;寧遠為關外通向關內的咽喉,必須確保,但寧遠孤立難守,應與覺華島守軍相配合,有戰事,島上軍隊可出三岔河,斷浮橋,繞到背后橫擊,無事則可以控制關外200里地區。因此,他接任后,兼取袁崇煥和閻鳴泰二人的意見,一面派袁崇煥駐守寧遠,對城防進行修復加固,作為關外抵御后金的重鎮;一面派兵駐守覺華島,以利水陸配合,屏障山海關。孫承宗經略遼東四年,訓練軍隊11萬人,修復大小城堡50余座,使后金軍無隙可乘,遼東防務得到鞏固。
可是,因為這期間山東發生了徐鴻儒領導的農民起義,朝廷無兵可調,遂抽調遼東部隊入魯,削弱了遼東防務。同時,又不支持孫承宗的防務措施,反而聽信宦官讒言。天啟五年(1625年)罷免孫承宗的職務,以宦黨高第接任。高第怯戰,他認為“關外必不可守”,于是命關外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處守備將士拆除防御設施,撤軍入關,實行消極防御。只是由于袁崇煥的堅決反對,才保留寧遠孤城,讓袁崇煥駐守。
天啟五年,后金遷都遼陽。次年正月,努爾哈赤乘高第向關內匆忙撤軍之機,親率八旗兵約6萬人(號稱13萬),于十四日出沈陽,十七日西渡遼河,傾全力直逼寧遠,企圖打通遼西走廊,進而奪取山海關。

山海關
明廷聞訊,多數大臣認為寧遠必不能守,束手無策。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麒龜縮山海關,擁兵不救。這時,寧遠前有大敵,后無援兵,形勢險惡。但袁崇煥臨危不懼,決心死守寧遠。他召集眾將計議守城良策,決定發動全城軍民,堅壁清野,共同守城。為了激勵士氣,他當眾刺血宣誓,誓與寧遠共存亡,軍民為之感奮。他作出如下城防部署:總兵滿桂、副將左輔、參將祖大壽、副將朱梅各自領兵一支,分守東、西、南、北四面,在城頭上配置西洋大炮11門,東、北兩面及西、南兩面,分別由彭簪古和羅立指揮,并由滿桂協助袁崇煥提督全城。同時,動員城鄉商民入城、焚毀城外民舍,讓后金軍無從劫掠,暴師于嚴寒荒野之外。針對努爾哈赤善于運用間諜的特點,派人日夜巡守街巷路口,動員民眾配合士兵逐戶搜查,并令同知程維專門負責稽查奸細。令通判金啟
督派民夫,供應守城將士飲食;還派官吏督帶商民籌辦物料、督運矢石和火藥等戰略物資;并于城外潑水為冰,阻止后金軍登城。二十二日——敵軍到達前一天,一切城防守備事宜準備就緒,全城軍心民心亦得到了安定。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后金軍進抵寧遠,在寧遠城北安下大營。努爾哈赤還派俘虜的漢人入城向袁崇煥勸降,聲稱以20萬大軍攻城,寧遠指日可下,如果投降,可得高官厚祿。袁崇煥嚴詞拒絕,命羅立用西洋大炮向后金軍大營轟擊。后金軍傷亡甚重,被迫拔營西移。次日晨,努爾哈赤命后金軍推盾車、運鉤梯,配合步騎兵,在城西南角發起猛攻。一時間,萬矢齊射,城上箭注如雨。袁崇煥命守軍連續發射西洋大炮還擊,傷敵甚眾,當面守將左輔率軍民奮勇作戰,堅守不退。祖大壽率軍應援,以銃炮、藥罐、礌石迎擊敵軍。后金軍攻擊受阻,死傷累累。努爾哈赤無奈,轉兵攻打城南,以盾車作掩護,在城門角守御薄弱部鑿開大洞四處,城守危在旦夕。在此危急關頭,袁崇煥親冒矢石,擔土、搬石,堵塞缺口,血染戰袍,仍沉著鎮定地指揮軍民作戰。為打退敵軍,他命軍民以柴草澆油、混以火藥,垂下城去,以火阻止敵兵登城;并選敢死健丁數十人,攜帶棉花火藥,垂下城去,焚毀后金軍的攻城戰車,戰至深夜,后金軍被迫收兵。

《大閱圖》局部(清)
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再次發起攻城。守軍于城上施放炮火,大量殺傷敵人。后金軍畏懼炮火,不敢貿然接近城墻。雙方激戰1天,后金軍尸橫城下,其將領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努爾哈赤無奈,下令搶回尸體,就地焚化,并撤回部隊,在離城5里之外的九龍宮扎營。次日,后金軍繼續攻城,守城將士仍以炮火、矢石頑強守御。精于騎射的八旗后金軍面對堅城,無法施展,卻暴露在深溝高壘之前,矢石炮火之下,傷亡嚴重,被迫撤軍。努爾哈赤戰敗受傷,心情抑郁,嘆道:“朕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病卒,后金軍被迫撤軍。袁崇煥乘勝率兵出擊,將防線推進至小凌河一帶,收復了高第放棄的地區。
寧遠保衛戰奏捷,明廷晉升袁崇煥為遼東巡撫。袁繼續執行守關外以蔽關內的作戰方針,并提出“堅壁清野以為體,乘間去瑕以為用”的作戰方法,積極修復城堡,調整部署,加強守備,使后金軍進不能攻,毫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