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3982字
- 2020-08-07 18:08:57
奪門之變
明代的歷史,從土木堡之變到景帝在位這幾年,幾乎一直沒有平靜過,內憂外患,接連不斷。若與其父、祖在位的“仁宣之治”相比較,則更顯得動蕩。
土木堡之變后,景帝由留守而至監國,終于登上帝位,君臨天下。這一方面使他富貴至極,口含天憲,另一方面,外患頻仍,朝內政局一波三迭,又使他寢食難安。最令他傷心的,還是太子見濟的死,他又沒有別的兒子可以繼立,這本身就是構成他皇位不穩的一個因素。起初,皇后汪氏連生兩胎,竟都是女兒,使他十分惱恨。后來妃子杭氏生了見濟,他便將汪氏廢去,立杭氏為后。景泰七年(1456年),杭氏又不幸病故。更糟糕的是,在國事煩勞和后宮享樂的雙重熬煎下,到景泰七年,景帝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積勞成疾,而且病勢日漸沉重起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而皇位繼承人尚未確定,內廷外朝均十分憂慮。十一日,群臣入宮探問病情,景帝的親信太監興安對眾人說:“諸位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不為社稷大計考慮,天天問安,徒勞無益。”一席話提醒眾官考慮確立皇位繼承人問題。本來,經過“復儲之議”,無人敢再提建儲之事,但景帝這一病,使人們不得不再次考慮此事。十四日,群臣在朝集議立儲問題,有人提出請沂王復位東宮,也有人表示反對,認為既廢不可再立。最后,大家覺得不如只提建儲,具體人選由景帝自己定,所以奏疏中只說“早擇元良”。景帝見疏,不允所請,并說自己不過偶感風寒,十七日當臨早朝,群臣不必驚慌。這時,傳說有人要把襄王之子迎入宮中,立為皇儲。十六日,主持政務的王直、于謙等人在一起議論請沂王朱見深復太子位一事,推舉大學士商輅起草奏稿,寫成以后,天色已晚,決定明日早朝時再奏。

▲斗鵪鶉圖軸(明)
然而,就在這天夜里,發生了太上皇英宗復位的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奪門之變。
首先謀劃英宗復位的是武清侯石亨。此人在北京保衛戰期間立了一定功勞,掌握了部分兵權,爵封武清侯。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朱祁鈺召石亨至病榻前,令他代行郊祀禮。石亨這人野心很大,在于謙掌握兵權的情況下,不免有抑郁不得志之感。這時,他看見景帝病勢沉重,不覺動了謀取大功的念頭。歸后,他找親信張、楊善及太監曹吉祥等商量:景帝的病一定好不起來了,現在上下官員都在策劃擁立各自尊崇的人為新君,我看,擁立沂王,不如擁太上皇復位,可以建立不世之功。他這番話立刻得到贊同,因為這些人都是不得志之人,如楊善迎歸英宗,卻未得升遷,心懷不滿。于是,幾個人去找英宗舊日親信許彬。許彬對他們說:“擁立上皇復位,社稷之福也。但我已經老了,不能干了,你們可以去找徐元玉商量。”這個徐元玉,就是當年土木堡之變后倡言遷都的徐
,人很有才,但心術不正,因倡言遷都而遭士林不齒,于是他改名為徐有貞,字元玉,這時又重新爬到副都御史的位子。石亨等人知道他善謀略,于是又去找他。徐有貞聽了石亨等人的計劃,大加贊賞,說:“當年太上皇出征,是為天下赤子之故。現在天下離心,請上皇復位,人心必悅。”
于是,在徐有貞策劃下,石亨等人分頭作了一系列準備工作。首先,由張暗中將準備擁英宗復位之事通知南宮,以便英宗有所準備,同時,由太監曹吉祥、蔣冕等人將情況密報孫太后,很快得到孫的首肯。然后,曹吉祥等又預制了孫太后的一道懿旨,以備起事時用。他們知道,十七日景帝將臨朝,到時可能會對立儲一事作出某種決定,那時將對擁立英宗復辟不利,于是決定在十七日以前發動。這時,適逢邊塞報警,徐有貞對擔任掌軍都督之職的張
說,你正可以乘此機會,以加強京師及皇宮戒備為名,調動兵力,做好準備。

▲明宮版畫
十六日晚,徐有貞知道今晚事在必舉,為了鼓動人心,他爬上房頂,仰觀天象,然后下來對眾人說:“時在今夕,不可失也。”于是,他與石亨、楊善等人拿出孫太后懿旨,調軍向皇宮進發。當夜四更,曹吉祥等人打開長安門,石亨、張、徐有貞、楊善等率兵千余人闖入皇城。不等守城士兵有所反應,他們已將城門反鎖,并將鑰匙投入井中,以防外兵進入,然后直奔南宮。南宮城門緊閉難啟,徐有貞令勇士翻墻而入,與外面士兵合力搗毀一段宮墻,很快,墻垮門開。只見英宗一人獨自從燈燭中走來,問:“你們想干什么?”眾人趕緊伏地齊答:“請陛下即位。”于是,叫士兵們推過皇帝乘坐的御輦來,士兵們慌亂中拉不動,徐有貞就親自上前拉車,英宗在眾人扶持之下上了車,徐有貞又在前引路,向奉天殿而去。這夜,晴空朗朗,月明星稀,朱祁鎮看清了眼前這幾位主要人物,問道:“卿等是誰?”徐有貞等趕忙各自報了姓名、官職。隊伍出南宮不一會,就到了東華門。守門者遠遠看見有支隊伍,喝令停止前進,這時,英宗朗聲喝道:“朕太上皇也。”守門者知是英宗,竟不敢阻擋,隊伍順利進入宮內,擁著朱祁鎮至奉天殿,山呼萬歲,鐘鼓齊鳴。
這時已是正月十七日黎明,群臣正在朝房準備景帝早朝,很多人還在心里想著,今天這次早朝,建儲問題肯定將要提出,免不了要有一番爭論。忽聞鐘鼓齊鳴,一會兒又見諸門大開,十分詫異。就見徐有貞跑來,大聲呼喊:“太上皇已經復位了,快來叩賀。”眾臣面面相覷,竟是無人敢于反對,稍稍遲疑,大家還是一齊來到奉天殿朝覲英宗,朱祁鎮又親自向大家宣布自己已經復位,今日正午,在奉天殿正式舉行登基大典,群臣這才一齊跪下,山呼萬歲。
這樣,朱祁鎮自土木堡之變后,在塞外和歸后軟禁于南宮,整整當了七年半時間的太上皇,終于重登大位了。這件事歷史上稱為“奪門之變”,也叫“南宮復辟”。當時,宣諭將景泰八年改稱天順元年,英宗成為明史上唯一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據說,景帝在病榻上聽說英宗復辟,只是連聲說:“好!好!”
英宗復辟以后,首先緊急要辦的便是兩件事:嚴厲懲治那些景帝倚信的大臣,以及自己在南宮時曾建議迫害自己的人;同時對“奪門之功”大加講敘。
根據徐有貞等建議,英宗在登基大典正式舉行以前,就迫不及待地下令在朝班中將于謙和大學士王文拿下。因為,于謙在英宗被俘后首先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又是他帶頭擁立王為帝,并且在英宗被迎歸時表示景帝之位不能變動,英宗對他早已恨之入骨,即便沒有徐有貞的建議,也會對其下手的。至于王文,他是景帝的重臣,而且反對過迎還上皇,又反對過將沂王復為太子,所以同于謙一起下獄,當時給二人定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說他們準備迎立襄王世子為太子。
隨后,升賞與殺罰交織進行,所以參與“奪門”的大小將領以至士兵,以及英宗在南宮時為之說過好話,表示過效忠的人,一律大加升賞,封公封侯,加官晉爵。又大興保舉,經“奪門”功臣們保舉為官者竟達數萬之多,以至于后來不得不進行糾正。反之,則下獄的下獄、問斬的問斬,貶謫發配。在復位的第六天,諭令將于謙、王文問斬。大臣中內閣首輔陳循及江淵、俞士悅等分別謫戍或革職,景帝重臣為之一空。此外,曾經誣告過英宗身邊太監阮浪、王堯的那個盧忠,曾建議將英宗與沂王一道遷往沂州的徐正,曾建議砍去南宮大樹的高平等均被問斬。在內廷,凡在南宮服侍過太上皇的內侍均予升賞,而王誠、舒良等為景帝出力的太監均被問斬,竟比外廷殺人還多。
由于奪門之變時景帝病勢已很沉重,英宗覺得他會迅即死去,所以,在登極詔書中,只宣布自己復位,改元天順,卻忘了寫進廢去景帝的內容,一時間竟有了兩個皇帝,成了明史上一大笑話。英宗及官員們后來發現此事,卻又一時無法改正,只好等到二月伊始,才由孫太后下諭,將景帝廢為王。英宗與景帝為異母兄弟,但景帝在英宗幽系期間,對他嚴加防范,動輒追究,使英宗對這個兄弟非常仇恨。歷史上,英宗素有“婦人之仁”的名聲,但他對奪了他皇位的這位兄弟卻毫不手軟。景帝廢為
王后,遷居西苑,奄奄一息,既無內監侍候,也無人敢薦醫進藥,簡直是盼著他快死。但景帝的病,卻奇跡般好轉起來。原來,景帝之病實是由于在后宮中縱欲過度而起,那時,做皇帝也無特殊娛樂,無非是聲色自娛罷了。景帝本來就好色,太子死后,又急于想生個兒子以繼大位,內宮生活不免有些過分。他在允準正月十七日臨朝的諭旨中說自己“偶有寒疾”,大概是實情,而孫太后在廢他為
王的懿旨中說他寵信樂戶妓女,雖是夸張之辭,卻也并非毫無根據。被廢之后,女色方面自然斷絕,于是,他的病竟能漸漸好起來。
景帝這一好轉,使英宗、孫太后及周圍親信深感不安。英宗從自己的經歷中深切體會到,景帝的存在,終究是一種不安定因素,無論怎樣嚴密防范,總不能完全放心,自己在南宮時,景帝防范可謂極嚴,然而自己終于“奪門”復位,即是明證。有他在,一班忠于他的人便不會完全死心,遇到適當機會,難免死灰復燃。猶豫再三,最后終于下定決心——除掉景帝。二月十九日,身體剛剛恢復的景帝,被英宗命太監蔣安用帛勒死在西宮之中。

▲憲宗元宵行樂圖卷(明)
景帝死后,追封為“戾王”,不準葬入他生前在昌平所建陵寢,改葬西山(今北京西山鑲紅旗附近)。皇后杭氏已死,毀其陵,削去皇后稱號。以唐氏為首的一大批嬪妃統統賜以紅帛自盡,殉葬景帝墓中。嬪妃中唯一幸存者是前皇后汪氏。起初,英宗已賜令汪氏自殺以備殉葬,大學士李賢竭力勸諫說,汪氏雖曾為皇后,但很快就被廢了,帶著兩個幼女度日,若令殉葬,兩個小女兒怎么辦呢?英宗聽罷,亦覺惻然,道:“我只覺得弟婦年輕,不便留居宮內,最好殉死,沒想到兩個女兒的事。”這汪氏在景帝時,對英宗之子朱見深多方照顧,英宗復辟,朱見深重立為太子,感其舊情,對汪氏也曲盡庇護,后竟設法使她遷至王舊府,一直活到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
關于景帝之死,明代史書多有禁忌。官修《明英宗實錄》,自景泰七年十二月至其身亡,竟有20處記載景帝有病,渲染病情,制造景帝病死的假象。然而,還有人記下了當時景帝被害的情況。至清代,禁忌解除,記載漸多,但也有夸張不實之詞,使之成為人們爭論的明史疑案之一。
還須交代的是,奪門功臣徐有貞,起初權勢甚熾,不久經石亨、曹吉祥合力傾陷,為英宗所殺。曹、石二人專權太過,引起英宗猜忌,二人懼禍,先后陰謀叛亂,亦為英宗所殺,都沒有得到好下場,史稱“曹石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