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說中國·大明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歷史)
- 李碩
- 2875字
- 2020-08-07 18:08:56
于謙北京保衛戰
英宗被俘、土木堡慘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明朝百官一片恐慌,聚集在殿廷上號啕大哭。皇太后下詔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但是,在這國難深重的時刻,怎能讓這個年僅兩歲的小孩登皇帝位呢?因此,又命王朱祁鈺監國,總理國政。
王召集群臣討論戰守之策。翰林院侍講徐
首先站了出來,朗朗說道:“臣夜觀天象,稽算歷數,天命已去,唯有南遷可以紓難。”徐
的話剛說完,立刻遭到太監金英和禮部尚書胡
的反對。接著,又有一人從文臣班里站出來,厲聲斥責說:“主張南遷的,罪當斬首!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你難道不懂得宋朝南渡的教訓嗎?”這一駁斥,徐
非常難堪。他不敢再說什么,低著頭退了回去。駁斥徐
的人是兵部侍郎于謙。
于謙,字廷益,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中進士,宣德朝任御史,巡按江西,昭雪冤囚數百人。后由楊士奇舉薦,升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他每到一地,輕騎遍歷各處,延訪父老,大力興利除害。正統六年(1441年),他向朝廷提出一個建議:“以河南、山西各積存的數百萬谷子,在每年的三月借給缺糧的貧苦下戶,待秋收后收還;那些老病和貧窮無力償還者,官府就免收他們的借糧。州縣官吏任滿當遷者,如果預備糧不足,不許離任。這事由風憲官員按時稽查巡察。”英宗采納了他的建議。于謙巡撫河南之時,黃河不時決堤,給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許多破壞。他組織民眾筑堤治水,設置亭長,專責督率修繕河堤,并命令種樹鑿井,榆柳夾路,道無渴者。在山西,他剝奪邊鎮軍官私占的土地為官府屯田,以資邊防費用。“三楊”掌權的時候,對他非常器重。他所提的建議,朝報夕準。王振專權時,一些無恥的官僚爭相以搜刮來的民脂賄賂王振,以取得王閹的歡心,而于謙生性剛直,不事權貴,每次進京,都是兩袖清風。因此,王振嫉恨,加以陷害,把他關了三個月的牢房,釋放后又降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官民紛紛上書朝廷,請求留他在原任。朝廷批準了官民的要求,仍以于謙為山西、河南二省巡撫。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被召入京任兵部左侍郎。英宗親征前,他極力諫止,沒被采納。現在他的反對南遷,力主堅守的意見得到王的贊許,
王下定決心堅守北京。當時,京師的精騎勁旅都在土木堡覆沒,剩下的10萬人多為老弱病殘之輩,人心震恐。于謙經
王批準,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軍,全部調進北京。他親自籌劃部署,加強防守,人心才稍為安定。
王把他提為兵部尚書。

▲于謙像
在百官的強烈要求下,招致這次奇恥大辱的罪魁禍首王振被抄家滅族。他的三個爪牙被憤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接著,文武百官又議論立皇帝的事。大家認為國家正處于危難之秋,人心惶惶,必須另立一個皇帝以安定人心。于是,群起上書,勸王早登大位。九月初六日,
王正式登上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次年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史上的景帝。景帝的登基,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的。也先俘獲英宗時,原以為奇貨可居,想利用來要挾明朝賠款割地,沒料到明朝又立了一個皇帝,他手中的這張牌就失去了作用。
根據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和也先的氣焰,于謙估計,也先一定不會就此罷兵,他向景帝慷慨泣奏說:“也先得志,留住大駕,勢必輕我中朝,長驅深入,不可不預為計。前各營精銳,盡遣隨征,軍資器械,十無存一。應當趕快遣官四出,招募官舍余丁義勇,集合附近居夫,用他們換下沿河漕運官軍,而讓這些漕運官軍全部隸歸神機營等,操練聽用。并令工部齊集物料,內外局廠晝夜加工,制造攻戰器具。京師九門,宜派都督孫鏜等人帶領士兵,出城守護,列營操練,以振軍威,并選派給事中、御史等官,分出巡視,勿致疏虞。遷城外居民于城內,隨地安插,避免瓦剌兵的擄掠。通州壩上倉糧,不可丟棄以資敵寇,令各官自行到倉支取月糧,方為兩得。至于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之罪。”他的這些建議,切實可行,措置有方,景帝都采用了。

▲明代攻城樓炮
十月,也先挾帶英宗,攻破紫荊關,明朝守將戰死。也先麾軍入關,直指北京城。面對強大的敵人,主將石亨主張盡閉九門,堅壁以避敵鋒。于謙堅決反對,他說:“敵人氣勢囂張,而我為何又先示弱,使其更加輕視于我?”他分遣諸將列陣于九門之外,下令盡閉各城門,以示明軍誓與京城共存亡的抗戰決心。他把自己安排在北面的德勝門外,和石亨一起,抵擋敵人的正面進攻。部署已定,于謙傳令九門:“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后隊斬前隊。”于是,將士人人效命。于謙本身戴盔披甲,親臨戰陣巡視指揮,以自己的行動激勵將士勇敢作戰,保衛首都。十月十三日,瓦剌軍攻德勝門。于謙令石亨帶兵埋伏在民間空屋里,然后派數騎誘敵。瓦剌1萬多名騎兵追擊進入埋伏圈后,一聲炮響,伏兵四出,火器齊發,瓦剌軍人仰馬翻,大敗而逃。也先的弟弟孛羅和瓦剌的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死。瓦剌軍轉攻其他城門,同樣受到明軍的堅決抗擊。在德勝門北面土城的戰斗中,明朝軍民配合作戰,使瓦剌軍又吃了一個大敗仗。當明軍和瓦剌軍在激戰時,土城老百姓紛紛爬上屋頂,以磚石為武器,鋪天蓋地般地投擊敵人,喊殺聲震天動地。兩軍相持了五天,瓦剌軍四面楚歌,連戰皆敗。也先本想擁著明英宗,逼明朝城下議和,撈取金銀財物,沒想到一個子兒也沒撈到,反倒損失了許多人馬,又聽說明朝的各路援兵快要到了,恐怕歸路被切斷,于是,又擁著明英宗匆匆撤圍西去。于謙指揮軍隊乘勝追擊,奪回了瓦剌沿途擄獲的許多百姓和財物。北京保衛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也先退出后,心生一計,聲言要送英宗回朝。明朝的主和派因此又吵嚷著要與瓦剌議和,甚至許多主戰派官員也認為必須迎回英宗,傾向于妥協。于謙識破也先的陰謀,他力排眾議,指出這是敵人企圖借此向我索取財物,并說:“社稷為重,君為輕。”他派人申誡各邊鎮將帥,萬勿中敵人的奸計,要做好防御工作,并選派將領,鎮守邊防重地。他號令嚴肅,賞罰分明,因而,片紙行萬里,無不惴惴效力。在于謙的整頓和指揮下,邊防力量大大增強,各邊鎮的將帥也都主張抗戰,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幾次侵擾都受到嚴厲打擊,陰謀未能得逞。

▲明神臂床子連城弩雙飛弩
為了加強京師的防衛力量,于謙又對京軍三大營進行改編。明成祖時,把京軍編為五軍營(由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編成,均為步騎兵)、三千營(初由塞外降兵3000人組成,全都是騎兵,主要任務是巡哨)、神機營(使用火器,皇帝出征時須隨軍出征),合稱三大營。土木堡之變后,三大營喪失殆盡,而且這種組織法因兵種不同,訓練各異,一遇調遣,士兵不習新號令,兵將不相認識,戰斗力發揮不出來。于謙在原來三大營中選拔驍勇剽悍者15萬人,分為十營,每營以一都督統領,下又分5000人為一小營,都指揮為小營的營長。這十營集中團操,稱為團營。遇有戰事,由原來各營的軍官率領參加戰斗。號令劃一,兵將相習,克服了原來三大營的弱點,提高了戰斗力。
明朝邊疆和京師防守力量的增強,使也先更無隙可乘,而明朝又識破瓦剌以英宗相要挾的陰謀,拒絕與他議和言好,使也先無計可施。為了恢復與明朝的通貢和互市,也先在景泰元年八月不得不將英宗送回北京。英宗回到北京后,當個名譽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