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主題與素材

上面已經討論了相聲表演的很多方面,包括抖包袱的方法、相聲的分類、逗哏和捧哏的作用等。除此之外,相聲表演還離不開主題與素材。主題與素材對相聲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一切藝術形式都離不開主題與素材。戲劇都是圍繞著某個故事展開表演,這個故事就相當于一種素材,一種來自于生活又經過了一定的藝術加工的材料。即使再離奇的故事,也不可能完全是憑空想象出來的,總要有一部分是取自現實世界的。畢竟人的想象是基于現實的。因此藝術中的素材是這樣一種東西:來自生活,又經過修飾、加工、潤色。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實際上,這就是說,藝術中的素材具有兩種有機結合的性質:現實性與虛構性。劉寶瑞先生就在《兵發云南》中說:“相聲這個形式,這個藝術啊,我們隨便說就可以夸張一些,因為什么呢?它非得夸張啊,才可笑呢。……這個藝術呢,可以夸張一些。甚至于相聲這個藝術啊,還可以夸大一些。你其實說起來啊,隨便什么藝術,都得夸張一些。你不夸張,就不成為藝術了。”藝術一定要對其所選取的現實生活中的材料進行加工,相聲也一樣。

不過郭全寶先生在《美人贊》中這么說:“藝術夸張允許,夸大了就不可信了。”這是不是和劉寶瑞先生說的“甚至于相聲這個藝術啊,還可以夸大一些”相矛盾呢?其實不矛盾,這只是兩個人從不同角度在進行論述。劉寶瑞先生是從藝術表現手段的角度來說“可以夸大一些”,而郭全寶先生在《美人贊》中,主要是想諷刺過去那種過于夸大其詞的美人贊,是從藝術的現實性的角度來說“夸大就不行了”。其實,他們說的是同一個道理的兩個方面。話說回來,劉寶瑞先生所說的“夸大”,也不是指神鬼妖狐、封建迷信,而是指一些離奇的故事、巧合、偶遇這類現實生活中少見卻又在一般情理之中的經過藝術加工的素材。我們暫且將藝術中的經過加工的材料稱為“素材”,而將生活中的各種未經加工的資料稱為“材料”吧。那么,現在就可以定義了:素材就是藝術加工過的材料。

相聲中的素材要表現的是什么呢?或者更準確地說,相聲演員選擇這些素材進行相聲表演,是想要借這些素材表達什么呢?這些相聲演員意欲借素材來表達的,就是主題。在馬季先生和劉寶瑞先生合說的相聲《拔牙》中,馬季這樣說:“你看相聲這個東西啊,題材非常廣泛,什么都有:歌頌的、諷刺的、打擊敵人的、揭露舊社會的。”說明了相聲題材的廣泛和豐富。這里的題材其實就是指主題,因為“歌頌”、“諷刺”、“打擊敵人”、“揭露舊社會”這些都是相聲演員所意欲表達的東西。相聲演員將意欲表達的思想情感貫穿在用藝術手段和素材共同構建起來的相聲表演的大廈中。可見,藝術中不可缺少主題。

當然,有時這種主題不是很明顯。比如,在侯寶林先生的《猜謎語》中,侯寶林先生好像并沒有要明確表達什么思想。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認為,相聲的主題不一定非得是深刻的、高高在上的或給人以啟發的。來聽相聲的聽眾不是想要接受教育,而是來放松心情的。因此,我們可以提倡相聲的主題應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但也不應要求所有的相聲都一定要去刻意教育聽眾什么。

相聲演員在說單口相聲前,一般都會先念首定場詩。有首定場詩中有這么一句話,“說書唱戲勸人方”,其實,不管是說書、唱戲還是相聲,本質上都是有所教化,都會“寓褒貶,別善惡”。

相聲使人快樂,但這種快樂不是那種庸俗的快樂、低級的快樂。人們在相聲中,可以放松心情,暫時卸下生活的重壓——因為相聲中有歡樂祥和的氣氛,從而使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可以說,相聲本身就在教育著人們:用樂觀豁達的態度來面對世界,不要被生活的艱難所嚇倒。相聲表演中的那些角色,總是在笑——笑一切苦難,笑一切艱險。這些角色,大都是十分樂觀、開朗的,有的反面角色也是如此。可以說,這些角色從未絕望。那種樂觀的精神——在一切悲劇面前仰天大笑的豁達精神——隨著相聲表演所帶給人的愉悅而深入了人的心底。這種樂觀豁達,是真正有益于生命的,它甚至比很多平常意義的教育更能使人受益終生。因此,相聲本身就已經對聽眾起到教育的作用了。這是一種真正的教育,一種偉大的教育,一種潛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育。因此,與其說是相聲借用了主題,不如說主題只有躋身于相聲中才能真正綻放。這是一些題外話,不過是對于理解相聲的本質有益的題外話。

作為相聲的,或者說,一切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主題對于相聲是不可或缺的。那么,《猜謎語》的主題是什么呢?有些相聲,比如侯寶林先生的《賣包子》《改行》《關公戰秦瓊》等,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其主題:諷刺、批判舊社會。此外他還有很多相聲,主題也很明顯。但在他的《猜謎語》《串調》《抬杠》等相聲中,主題不是很明顯。我們不應硬說這些相聲是在諷刺或批判什么,強加給這些相聲的主題必定是十分荒唐生硬的。我們說,相聲的主題不一定要高高在上,即它不一定非要從社會的角度、宏觀的視野來批判什么。主題也完全可以是關乎個體情感生活的。侯寶林先生之所以創造出那么多經典,不僅在于他的藝術水平的高超,更在于他對生命、對人民、對相聲事業的無限熱愛。一個生命力衰弱的人,一個悲觀厭世的人,怎么能進行相聲表演呢?或者說,他怎么能表演出好的相聲呢?他本身沒有那種樂觀豁達的精神,又如何能將這種樂觀豁達的精神傳遞給聽眾呢?因此,一個好的相聲演員,首先應該是一個生命力勃發的人。劉寶瑞先生、侯寶林先生、馬三立先生自身一定是富有生命力的人。他們將這種對生命的熱愛傾注到了相聲中,才能表演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相聲,也才能在相聲的領域中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甚至分別獲得了“單口(相聲)大王”、“相聲大師”、“相聲泰斗“的桂冠。

因此,對現實生活的熱愛是相聲演員必須具有的品質。將這種熱愛貫注進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中,以表現現實生活作為主題,而不是以價值判斷如批判、歌頌作為主題,這樣的相聲,就屬于那種主題不明顯的相聲。我們之所以感覺這種相聲沒有主題,只是因為這種相聲沒有明顯的價值判斷。由此我們可以說,像《猜謎語》這種主題不明顯的相聲,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就是其主題。這種相聲的主題很簡單,價值評價較少。這種相聲,我稱為“表現相聲”。那種主題是借相聲的本質進行價值判斷和評價的相聲,我稱為“評價相聲”。在評價相聲中,主題明確,并且相聲演員擺明了是要表達一種包含價值判斷的主題。這種相聲也會有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但主要是進行價值判斷,如批判、諷刺等等。當然,這并不妨礙相聲演員將樂觀和熱情貫注進主題中。在所有相聲中,對現實生活的熱愛都是基礎。相聲中的主題,不管是對現實生活進行反映、表現,還是進行價值判斷、評價,都與相聲本質上所固有的樂觀和熱情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在很多相聲中都能感受到相聲演員對生活和人民的熱愛。相聲在本質上是能帶給人樂觀豁達的精神的。可以說,熱情和樂觀作為相聲的本質是根植于一切真正的相聲中的。

對于有些相聲過于政治化和生硬化的傾向,我個人很擔憂。在這點上,我認為郭德綱先生的觀點更有道理:“寓教于樂,先得樂。您通過我們的節目,您悟到了什么東西,那是您的事,并非是我們強加的。我們上臺來是為了讓您高興,不是給您上課。說相聲的都像講課,那還要學校干嗎呀?”在改革開放前,很多相聲的政治色彩十分鮮明。這屬于特殊時期的相聲。不過,有些政治色彩鮮明的相聲還是很不錯的。比如馬季先生的很多相聲,如《新桃花源記》等,雖然充滿了政治色彩,但不僅沒有妨礙相聲表演效果,反而使相聲更加充實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馬季先生的相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馬季先生的相聲很多都是反映群眾生活的,有豐富的情節。其中的很多素材都來自社會生活,貼近生活,使相聲的內容更加充實。政治為馬季先生的相聲提供了主題和豐富的素材。而現在的一些政治色彩鮮明的相聲,并沒有從政治中汲取豐富鮮活的素材,完全就是唱頌歌,脫離了人民的生活,使相聲的主題變得空洞無物,政治由此變成了相聲的負擔。如果相聲能用政治充實自己,那政治就不僅不會妨礙相聲表演,反而會使相聲表演更加有魅力。因為脫離了群眾生活、喪失了藝術性、缺乏創新,現在的很多充滿政治色彩的相聲才會顯得無比生硬,變成了口號的集合。

在侯寶林先生的很多相聲中,并沒有那樣扎眼的政治色彩,然而聽他的相聲,人們一定能收獲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高于政治的,是屬于生命的,即那種樂觀豁達。藝術要為政治服務,不過還要記住:政治色彩不應被大張旗鼓地涂在藝術這面墻上,而應該成為這面墻不顯眼的底色。你乍一看,是根本不會注意到這底色的,然而若是細細品味,你便能感受到這底色的不可或缺。在相聲中,主題應該默默地、低調地起作用,它不應被聽在耳中,而應被領會在心里——伴隨著藝術表演和一個接一個的包袱。

主題貫穿于整個相聲中,是相聲的總基調,是一切表演、一切包袱所圍繞的圓心。這正是主題不可或缺的原因。當然,這種主題有的是表現現實社會和群眾生活的“表現主題”,有的是對政治生活、社會現象、文化精神進行評價的“評價主題”。表現主題難以被嗅到,因為它沒有那種鮮明的價值判斷。其實在表現主題中,也存在著價值判斷——歌頌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贊揚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在某種意義上,表現主題與相聲的本質挨得很近。也正因為如此,才使表現主題不易被察覺。表現主題是在潛移默化地起作用。而評價主題則更容易被察覺到,因為它與相聲的本質離得稍遠一些。這并不是說,評價主題一定會與相聲本質背道而馳,或二者之間沒什么深刻聯系,而是說,評價主題雖然也圍繞著相聲本質,卻與本質有著一定的距離。因為評價主題的中心不像表現主題的中心。表現主題的中心僅僅是由于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而對現實生活進行的表現——表現主題因此與相聲本質聯系得更密切。評價主題是有明顯的價值標準、價值判斷的,這種價值評價是評價主題的中心。由于多了一道程序,使評價相聲的主題與相聲本質之間聯系得沒有那樣密切。因為表現主題的價值評價直接就是相聲的本質,而在評價主題中,價值評價即使與相聲的本質挨得再近,也是獨立的。那些政治化的主題,均屬于評價主題。我想說的是,評價主題的存在是完全有必要的,不過我希望它別那么容易被察覺到。只有這樣,相聲才能顯現出它深邃的魅力。低調的主題的作用是不容易被察覺的,但也正因這種低調,主題才更深入人心,而不是被灌進聽眾的耳朵里。現在有些相聲,主題過于鮮明了,這其實不利于作為藝術的相聲的發展。藝術如果成為純粹的政治工具就會喪失生命力,因為藝術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它不愿受到任何羈絆,至多只是用政治來充實自己而已。

這種充實有時很重要——政治使藝術有特定的風格、題材,也可以為相聲提供豐富的素材。但是也請記住,政治只能是寓于藝術中的,它絕不能高高在上。

這是在追求一種形式主義嗎?不是。形式主義是不應該被提倡的。侯寶林先生在《戲劇雜談》中說:“解放以前有一部分演員,他們那種形式主義的表演,不夠使人滿意。他們哭的時候沒有真實感情,說話的時候有那么一種舞臺腔。”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侯寶林先生反對那種只追求形式的藝術。我也是反對那種形式主義的。不過,我同時也反對藝術中使主題過于鮮明的傾向。藝術離不開內涵。這種內涵,需要通過各種表現形式反映出來。我將只追求藝術手段的形式主義稱為“手段形式主義”,而將刻意凸顯主題的傾向稱為“主題形式主義”。因為過于追求主題的凸顯,就使主題變成了一種淺薄的形式,也是一種形式主義。而手段形式主義,則是忽略內涵,刻意地追求各種表現手段。

那如何解決這樣兩種形式主義呢?

我們一直講藝術中內容與形式要統一,也就是主題與表現手段要有機結合,好像只要主題與表現手段統一、結合起來,就可以避免形式主義了。但是,在凸顯鮮明主題的同時,完全可以伴隨著對表現手段的刻意追求。若是如此,主題與形式二者的結合帶來的就會是一種具有完美表現形式的口號式產物。而且,這樣一種結合,并沒有觸及相聲的本質,無法解決一些問題。因此,我認為,一定要同時克服這兩種形式主義,而不是追求一種簡單的、僅僅對主題和形式的撮合。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只可以解決手段形式主義的問題。而對于主題形式主義,應該這樣做:從更深層來糾正它,用相聲固有的那種平和來反對它。相聲應帶給人快樂,和隨之而來的安詳。因此,相聲的主題基調一定是讓人舒適的,一定是自然的,而不是艷麗到讓人感覺暈眩。

相聲之所以能使人平和,是因為它在本質中蘊含著那種在悲劇面前放聲大笑的瀟灑——相聲中的包袱大都違反常理,而這種違反常理卻能使人歡笑。因此,即使有時候相聲的主題不能與相聲的本質統一,也一定不能過于膨脹,而使相聲的本質被擠進角落。相聲一定要使人平和樂觀,而那種過于扎眼的主題常常會使人忽略掉相聲中的平和與樂觀。

如果說將相聲分為本質、主題、形式三大部分,那本質就是中心。主題可以自成一家,但它不能過于光輝奪目,以使本質黯淡無光,被擠入角落。而形式是用于表現本質和主題的,它在本質和主題之下,同時又與二者保持一致。形式的直接領導人是主題。本質、主題、形式三者之間,有著密切而深刻的聯系。主題偏離本質,可能也是藝術,但這種藝術會顯得不成熟和生硬。形式偏離主題,就是手段形式主義,亦即平常意義上的形式主義。從這里,我們得出結論:只有本質、主題、形式真正和諧相處、團結一心時,藝術才能真正凸顯其魅力。相聲也是如此。主題、形式都必須謹慎小心:主題不能使本質被丟棄,形式不能使主題被忽略。主題和本質都應該保持低調。但低調、不易被察覺,與被遺棄、被丟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本質、主題永遠是在潛移默化地起著作用,哪怕他們總是保持緘默。

評價相聲的評價主題非常豐富,有批判社會的、諷刺當今的社會現象的、打擊非正義勢力的、歌頌美德的。一切評價相聲都要有這樣那樣的主題。主題定下總基調后,表演才能開始。素材作為形式的一種,被相聲演員通過學、唱、包袱等,圍繞著主題而運用于相聲表演中。素材是將源于生活的材料加工后得到的產品。材料就是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小情。其實很多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經過加工放在舞臺上,就是表演所需要的素材。在劉寶瑞版本的《買猴》中,劉寶瑞和郭全寶進行了一次關于材料的對話。劉寶瑞說:“我愛說,跟您說啊,我是愛說這個新相聲。”郭全寶便說:“您看新相聲啊,就是材料太少。”劉寶瑞說:“怎么會少啊,您找啊。”其實正如劉寶瑞所說,材料只要想找,總是能找到的。

生活中,人總會碰到各種大大小小平常而又有趣的事情、經歷、遭遇。將這些事件進行加工,就成為素材了。將這些素材用說、學、逗、唱等形式圍繞主題表現給聽眾,就成為了相聲表演。那么,加工的手段又有哪些呢?大概有這些:精煉、生活化、加入笑料。關于加入笑料,之前已經講過了有關抖包袱的手段。那些手段就是對材料的一種加入笑料的加工。然而,要使材料成為素材,還需要向其中添加包袱,這就必須經過其他一些加工,如精煉和生活化。下面就來探討一下精煉和生活化兩種加工手段。

材料的精煉離不開語言的精煉。

侯寶林先生在《戲劇與方言》中,曾這樣說過:“做一個相聲演員啊,可不容易。起碼的條件,得會說話。說話跟說話不同。一般人說話只要把內容表達出來,讓對方領會了就行了。相聲它是藝術形式啊,這得用藝術語言。這個藝術語言啊,跟一般人說話有很大的不同。相聲這個語言啊,他必須得精煉。你看我們表演說的是北京話,我們說的北京話不是一般的北京話,是精煉的北京話,是經過了提煉,經過了藝術加工。相聲語言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而邏輯性強。”從中可以看出,相聲的語言一定要精煉。相聲表演可不能泛泛而談,一定要有內容、有笑料。并且,相聲演員最好只將表演中必須要說的話放到舞臺上,過多的、對表演毫無意義的話,則應該被抹去。如果相聲總是連篇累牘地說著廢話,就無法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熱愛,更不利于相聲在藝術的寬廣大道上向前邁進。相聲演員只有將語言精煉,才能創造出良好的表演效果。

相聲演員有時會說些看似無關緊要的話,比如自己的觀點、感受,這有助于拉近與聽眾的距離。但是他必須時刻牢記自己在進行著一次相聲表演。而且,他也一定要拿捏好尺度。相聲是活的。相聲演員如果僅僅背稿,那相聲表演的舞臺效果肯定不會好。在這里講語言精煉,不是讓相聲演員像機器一樣復述稿子,而是說,相聲演員一定要讓語言盡量簡潔。明明一句話能說完的事,就不應拖拉好長時間。而且,我們說相聲演員要語言精煉,不是要他們謹言慎行,恰恰相反,他們應該逐漸融入表演進程中,使自己與相聲表演融為一體,隨機應變,不拘泥于稿子,以素材為基礎圍繞著主題自由發揮,任由自己的話語迸發出火花——比如一些稿上沒有的巧妙包袱。這種自由發揮,對舞臺效果十分有利。這種融入是值得提倡的。在這種融入中,相聲演員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他以素材為基礎卻不拘泥于素材,圍繞著主題卻又不被主題束縛。在這樣的表演中,怎么會有連篇的廢話呢?如果一個相聲演員真正融入相聲表演中,又怎么會說些與表演無關的話呢?因此,語言的精煉化,依靠的絕不是謹慎地刪減稿件的字數,認真地、一字不差地背稿,而是對相聲的熱愛、對相聲表演的投入。

“相聲語言的特點啊,就是短小精悍而邏輯性強。”“短小精悍”是就它簡潔的一面而言,“邏輯性強”則是就它的嚴謹性而言。這種嚴謹,絕不是指表演本身的嚴謹或素材的嚴謹。完全嚴謹,怎么能逗笑人呢?因此,這種嚴謹是指相聲的語言一定要嚴謹,不能漏洞百出、毫無邏輯。只有嚴謹的語言才能使包袱真正顯出自身的威力。若是包袱建立在一種不牢固的根基上,例如充滿語病、欠缺邏輯的語言,那包袱又怎么能抖起來呢?包袱就是笑料,而笑料是經過加工的生活材料,而這種之前說過的加工手段,又怎能不建立在嚴謹的語言的基礎上呢?所以,相聲語言要邏輯性強,說的是它在語言上要嚴謹,沒有語言的漏洞。

相聲泰斗馬三立先生在《對對子》中說:“做一個相聲演員,你必須得有歷史知識、文化知識、社會知識、語言知識。語言,說相聲嘛,你做一個相聲演員你不懂得語法修辭也不行。什么是主語、謂語,你分不清楚,那怎么能說得好相聲呢?”這就是提醒相聲演員們認識到語言的語法與修辭的重要性。

我們已經談過了關于相聲語言的精煉的問題,現在談一下把材料加工成素材的手段之一——精煉化。語言的精煉也是材料精煉的一部分。材料精煉化,還包括對事件的簡化。生活中的事件,大部分有十分瑣碎的細節。在表演中,有些沒用的細節要刪去,而那些對表演有用的細節,則要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保留下來。

精煉還是一個整合的過程,刪去無用的細節后,還需要將篩選出來的材料連接在一起。因此精煉就是將材料融化后提煉其有用的部分并鍛造成表演素材的一種手段。

生活化可以分為語言的平實化和材料的平常化兩大部分。

語言的平實是說相聲演員的語言不僅要具有藝術性,還要樸實,讓大家都聽得懂。如果總是說些很多聽眾都不懂的話,就會影響相聲表演的效果。大家都聽不懂你的話,怎么能明白你包袱的意思呢?又怎么能達到逗樂他們的效果呢?因此相聲的語言一定要樸實、平常,這樣才能讓相聲的人民性得以顯現。藝術不應該像寺廟中的佛龕一樣高高在上。藝術是應該高于生活的,但也要貼近生活。

材料的平常化不是要讓材料變得庸俗、千篇一律。將材料平常化,講的是要讓材料變得容易理解、容易明白、容易產生共鳴。平常化的材料,是要讓人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影子,因而顯得更加真實,也更容易讓人發笑。材料的平常化并不代表材料在加工后一定要完全切合實際,或者讓人感覺沒有新鮮感,而是說讓材料富有生活氣息,易于理解。

以上就是精煉和生活化這兩種加工手段的大體情況。他們和加入笑料一起,讓材料變成富有藝術氣息的素材。

主題和素材是相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源于生活、源于人民群眾的藝術形式,相聲的主題一定是反映群眾生活、社會生活,或對社會進行評價,同時,還要與相聲的本質——熱情、樂觀、豁達——保持一致。素材也一定要有利于相聲表演的圓滿,并充滿著藝術氣息和生活氣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南区| 桂林市| 陈巴尔虎旗| 贵定县| 荔波县| 胶南市| 仪征市| 苏尼特左旗| 楚雄市| 隆安县| 芜湖县| 洛川县| 汝阳县| 山西省| 洪雅县| 英超| 原平市| 文化| 哈巴河县| 新建县| 丰顺县| 宜春市| 高淳县| 彩票| 吴旗县| 板桥市| 区。| 蕉岭县| 临海市| 金秀| 湛江市| 乌兰浩特市| 大冶市| 石河子市| 晴隆县| 盘山县| 鄂州市| 武宁县| 安多县| 馆陶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