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聲外的遐想:哲學的相聲或相聲的哲學
- 程宇松
- 2092字
- 2020-08-21 10:23:57
第二節 相聲的分類
相聲一般分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和群口相聲,這是就其表演人數來說的。而我嘗試對相聲進行另外一種分類:敘述相聲和飾演相聲。
敘述相聲,是指相聲演員對人物、事物、故事、習慣進行敘述、描繪、勾勒的相聲。也許它所描繪的人、事與相聲演員自己有密切關系,但是,只要相聲演員是站在演員立場上對其進行敘述的,就算是敘述相聲。比如說在《戲劇與方言》中,侯寶林先生敘述的是他在上海理發的事。也許這是他自己——職業為一名相聲演員——身上所發生的事,然而當他站在臺上,就已經不是臺下的他,而是一位相聲演員了,他是在敘述而不是表演一個故事。在敘述相聲中,他所飾演的角色就是相聲演員侯寶林——一名敘述者。為什么要特意強調“相聲演員侯寶林”呢?就在于這件事可能沒發生在侯寶林身上,但發生在臺上的相聲演員侯寶林身上。而這個相聲表演者也是侯寶林所飾演的一個角色。可以這樣說,人們在臺上以一個相聲演員的身份來進行敘說的相聲就是敘述相聲。
當然,在這種作為相聲演員表演的基礎上,會有一些其他的有言在先的對其他角色的表演。劉寶瑞先生在他的單口相聲中都是以一個相聲表演者的身份出場的,而他有時又會扮演《黃半仙》里的老黃、《解學士》里的解縉這種故事中的人物。
每個站在相聲舞臺上的人,都已經不言自明是一個相聲演員了,而他們在臺上所扮演的角色總是不同的。如果僅作為一名相聲演員來進行表演,那他表演的相聲就是敘述相聲;如果他除了作為一名相聲演員,還以一個劇中人的角色來進行表演,那他表演的相聲就是飾演相聲,他在臺上的角色也是不言自明的,是可以被體會和被感知的,人們會去自覺維護相聲演員的這種三重身份的狀態:一個個體、一名相聲演員、一個相聲演員扮演的角色。因此相聲演員在臺上作為最基本的角色是具有不言自明的性質的。
比如說,在《值班醫生》中,劉寶瑞先生首先作為他自己——劉寶瑞——而存在,然后作為一個不言自明的相聲演員存在,最后還作為他所扮演的一名不負責任的醫生存在。你在聽這段相聲的時候,不會懷疑劉寶瑞是他自己,也不用被告知就能明白:他在作為一個相聲演員來表演這段相聲。然后,聽眾還能體會到劉寶瑞在扮演一位醫生。雖然你是在聽相聲的過程中逐漸明白這一點的,但是你一定不會去捅破:“他不是一位醫生,他是劉寶瑞,是一位相聲演員!”因此,劉寶瑞在臺上扮演的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情。
不言自明這個概念并不難理解。在日常生活的玩笑中,你就能見到它的端倪。比如,兩個人關系密切,第一個人對第二個人說:“老狗,走,吃飯去!”第二個人則說:“行了,就不能少吃點嗎?貪吃的東西!”兩個人都心知肚明:對方在開玩笑。這就叫不言自明。不過要遇上下面這種情況就麻煩了。比如一個人開玩笑地對另一個人說:“老狗,走,吃飯去!”碰巧對方是個死腦筋,于是可憐的第一個人得到的一定是這類回復:“去死吧!”不言自明就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一種狀態。因此,不言自明是一種和諧。具有不言自明性,就是指具有使對方可以無言領會的性質。不言自明離不開預設。第二個人已經預設了:這第一個人是我的好朋友,他是在開玩笑。由此,第二個人才能領會第一個人的意思。在聽相聲前,我們就已經有了“這位相聲演員是來表演的”這樣一種預設,因此這個相聲演員在表演的這件事是不言自明的。雖說他所扮演的角色我并不知道,但我在聽相聲的過程中,能夠逐漸知道這位相聲演員飾演的是一位什么樣的角色。因此相聲演員所飾演的角色也是具有不言自明性的。
幾乎所有的單口相聲都是敘述相聲。相聲演員通過敘述真假兼有、虛實結合的故事,對故事進行潤色和加工,達到使聽眾發笑的效果。說單口相聲很不容易,因為包袱需要經過精挑細選。如果抖出來的包袱聽眾聽不懂,那聽眾也就不會覺得這個包袱可笑,包袱也就沒響。嬰兒聽到再有趣的笑話也笑不出來,因為他們不明白笑話的意思。在對口相聲中,有第二個人的襯托、提示,逗笑聽眾要容易一些。因此有時候單口相聲表演需要經過很多鋪墊。鋪墊能塑造情境,并吸引聽眾進入到故事的環境之中。經過鋪墊之后,相聲演員才能加以發揮。有的對口相聲也具有敘述相聲的性質,比如《規矩套子》《婚姻與迷信》《賣包子》。
飾演相聲更加有趣,它所營造的氣氛也活躍得多。飾演相聲是在演繹一個故事,這種表演顯得更加有活力,因為相聲演員需要更深入地融入故事進程。而在敘述相聲中,大多時候各種角色、故事多少與相聲演員自身有些對立。比如在《學徒》中,劉寶瑞先生有可能是在講自己的親身經歷,也可能是作為一位相聲演員劉寶瑞在講一個以自身為主角的虛構故事,也有可能故事中虛實兼而有之。但是不管是哪種情況,他都是站在故事之外來敘述這個故事的。你能感受到此時相聲演員并沒有在飾演某種角色,他僅僅是一位正在講故事的敘述者。
敘述相聲和飾演相聲并無優劣之分,只是擅長的方面不同而已。一個相聲演員在表演敘述相聲時,對其他相聲演員的陪襯要求并不高。比如郭全寶先生與劉寶瑞先生合說的《當行論》《做大褂》,我認為其實一個人說也行。而如果一位相聲演員是在表演飾演相聲,那他就非常需要其他相聲演員作為陪襯了。
敘述相聲和飾演相聲并不是絕對對立的,有的相聲兼有兩種相聲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