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
- 陳其泰
- 1268字
- 2020-08-21 10:20:25
卷首識語
如同一座蘊蓄豐富的礦藏吸引著人們開采一樣,近代史學在這些年已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研究的興趣。從近代史開端鴉片戰爭時期起,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這一百一十年間,史學發展波瀾起伏,成績蔚為大觀。從最早沖破與世隔絕局面、認識世界潮流的《海國圖志》,到本世紀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劃時代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國通史簡編》,每一部優秀之作都記錄著中國人民的覺醒和進步,有著久遠的生命力。近代史家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在今天還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的成就的價值又遠遠超出“史學”的范圍,具有廣泛的文化意義。因為近代史學的歷程包含著兩方面極富哲理性的啟示:一是,面對著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如何在堅決抗擊侵略的同時,“開眼看世界”,學習西方的進步文化;二是,中國是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東方大國,在近代落伍了,如何在對外開放、學習西方的同時,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激發偉大的創造力。近代史家創榛辟莽、嘔心瀝血寫下的著作,記載著我們民族百年奮斗中的許多智慧和經驗,是留給我們的寶貴思想財富。
我研究近代史學始于1979年。當時,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師從白壽彝先生攻讀史學史專業。這一年6月,第一學年課程結束之前,先生幫助我確定以《論魏源的愛國主義史學著述》為畢業論文題目。為了研究魏源,不僅要下苦功夫對他的著作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綜合,往前還要研究與他齊名的龔自珍以至清初以來的社會、思想、文化,往后要研究徐繼畬、梁廷枏至本世紀初的史學。先生的卓識博學、嚴謹學風和悉心指導,使我受到極大教益。特別是先生治學重視“通識”,要求上下貫通,始終要把握大的方向、趨勢,以駕馭對具體問題的探究和考辨功夫,對我的教育熏陶尤深。完成了論文,之后又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多年,我逐步形成了以中國史學史的兩頭作為研究的重點。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書,即是十余年來我在近代史學研究方面收獲的初步總結。
研究史學的發展,要以代表一個時期學術水平的著作為重點,分析體現于書中的歷史觀點、內容特色、治學方法、史料運用、編撰形式等項成就及其影響,這是無疑的。同時,研究工作還要開闊視野,因為優秀的史著是時代的鏡子,評價史家的成就,不能離開對其時代環境的考察;史家的思想又與當時的文化潮流密切聯系,在近代史上尤其突出,因而有必要結合其文化觀點來論述;還需恰當地進行縱向或橫向比較研究;有的史家才氣縱橫,并不限于撰寫史書,在哲學、文學領域也有重要著作,魏源、黃遵憲、梁啟超、郭沫若即其中之佼佼者,故此還應重視他們在其他領域的建樹。以上幾點,我認為對于拓展近代史學研究的范圍和推進認識的深化,都是有意義的,也是我在研究工作中主觀上所注重的,而實際上做得如何,則有待于專家和讀者朋友給以批評指正。近代史學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尚多,書中的不足之處有俟來日彌補,我當加倍地努力。書中有的問題曾作為專題寫成文章在刊物上發表,在此基礎上作者對內容大多有補充或修改。本書的出版得到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同志大力支持幫助,謹此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陳其泰謹識
1993年2月立春日
于北師大麗澤8樓寓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