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分析一個特別老的問題,老了已經許多年了,我不知道這個題目有沒有我大,至少我認為我可以談一談我的想法,生活是很奇妙的東西,非常奇妙:
“一個人花8塊錢買了一只雞,9塊錢賣掉了,然后他覺得不劃算,花10塊錢又買回來了, 11塊錢賣給另外一個人,問他賺了多少錢?”
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題目純屬是要人動一動腦筋的,這是常人的經驗,什么事都不是簡單的,是啊,為什么那么簡單呢,于是就引發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去研究正確答案,是的,不論你現在在什么樣的時代,都會有這樣無聊的人做一些無聊的事,真的無聊嗎,我們細細看來。
讓我不舒坦的地方就是,我這個時代的人有個毛病,就是喜歡把很多東西、概念加上眾所周知的人物,事物,比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孔子曾經說過”“以下是微軟公司的應聘面試題”、“以下是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寫給孩子的話”等等,其實這些人到底寫沒寫過,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我們都是讀者,都是被一種方法、方式禍害的人,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應聘的時候就為什么沒有遇到這樣的題目,或者現在那些人已經當了你們的老板,不斷重復這些東西,說到底他們也沒經歷過,拿你們耍著玩兒而已。
以下是在互聯網上摘抄的原文,除了錯別字和我看不慣的標點,都沒有改。
這是IBM面試時的題目,有四種算法:
1、9-8=1,11-10=1,1+1=2,所以最后賺2元。
2、最初只有8塊錢,最后你有11塊了,
所以是賺3塊;
3、第一次買賣,主人公損失8塊,獲得一只雞,第二次買賣;主人公獲得9塊,損失一只雞;第三次買賣,主人公損失10塊,獲得一只雞;第四買賣,主人公獲得11塊,損失一只雞。所以,整個產生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是8+9+10+11=38元+4只雞
4、整個事件有3次交易,我門來看看具體是哪3次?
第一次交易:8元買進,9元賣出,利潤1元;
第二次交易:9元賣出,10元買進,利潤-1元;
第三次交易:10元買進,11元賣出利潤1元;
整個過程:1-1+1=1元
所以分析得知:這個人是個傻子,因為后兩次交易等于白干了。
經測試,企業認為:
回答利潤是2元的肯定是面試失敗者;
回答3元的更為愚蠢,因為自己什么是追加成本都不知道,肯定也是失?。?
回答1元者,恭喜你,不屬于傻子范圍;
結果是:本來可以直接賺3元的,經過他3次交易后總利潤變成1元了。
所以正確答案是:-2元。
回答-2元者,面試成功。
對GDP的貢獻:
“整個產生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是8+9+10+11=38元+4只雞?!贝蠹叶紕e搞ERP了,回家販雞去吧,說不準明年中國的GDP就排名世界第一了。
曾經有兩位經濟學界的學者同行,路遇一坨狗屎,
甲對乙說:“你把這坨狗屎吃掉,我就給你5000萬?!?
乙想想,吃坨狗屎賺5000萬,值!于是捏著鼻子把狗屎吃掉了。
甲給了乙5000萬,越想想郁悶——5000萬塊錢就這么沒了,不行,我得想辦法弄回來。沒多久又遇一坨狗屎,于是甲說:“我把這坨狗屎吃掉,你給我5000萬。”
乙吃了狗屎,胃里正不舒服,心想,我吃了狗屎,也要你嘗嘗吃狗屎的滋味。
于是兩人一拍即合,甲吃掉了狗屎,乙將5000萬還給了甲。
兩人邊走邊想,越想越不對勁:我們兩個今天是哪門子神經發癲,一人吃了一坨狗屎。
始終想不通,于是找到經濟學界泰斗“吳經驗”。
吳老聽完兩人的敘述,說道:“恭喜二位,你們又為祖國的GDP增長貢獻了1個億”。
以上是我在網絡上面看到的原文,沒有被我潤色。
接下來我就說說我的觀點,當你看完剛才那些東西的時候,不難發現你有過屈服某一條觀點的時候,你相信它們都是可能的,都是合理的,有的甚至是科學的。事情要放在不同的領域去解析,答案自然就是不同的,誰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同一個問題,這樣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不能說有的方法就不正確,就沒有效果。所以不能說答案錯,每一個計算結果都是對的,思考的角度不同。
就像我首先對這篇文章的思考就是,你說是“IBM的題目”,我前幾年看見是“寶馬”的題目,我猜還有可能是某一個正在起步的公司的題目,誰的題目不要緊,要緊的是我們對問題的思考。
如果是我用8塊錢買了一只雞,我花了八塊錢,花給誰了,賣雞的,我們叫他賣雞者一號,賣雞者一號獲得了八塊錢,他要減去自己的雞的飼養成本,有一定的利潤。我賣掉了這只雞,得了九塊錢,買雞的花了九塊錢,花給誰了,我。我們叫他買雞者一號。后來我覺得不合適買回了那只雞,花了十塊錢。就此打住,買回這只雞,買雞的自然是需要這只雞,還要賣出?買雞的會賣嗎?會,利益決定買賣,這等于什么,這等于買雞者一號在買雞與賣雞上什么都沒有做,而賣雞的我要白給買雞者一號一塊錢,白給他一塊錢!這就等于你好幫我提一下雞,讓后覺得老讓人家拿著不好意思,給他一塊錢作為酬勞!我還要賣掉這只雞,要以十一塊的價格賣出去,賣給了誰,賣給了買雞者二號,買雞者二號損失了十一塊,獲得了一只雞。
這只雞在交易上的初始成本是八元減去飼養成本,然后自身被無端的加價,最后誰是虧損方,買雞者二號,其他人都是在這場交易里的得利者,也就是說,商品的流通是要讓使用者出錢,使用者決定了銷售者和生產者的利潤,生產者利潤是固定的,而購買力十足的消費者是徹徹底底的二百五!我明知道你剛才賣九塊錢,我干嘛十一塊錢買你的!我為什么不買八塊的呢?所以,我們就此拋開這個題目,我不知道題目的答案,我們只分析問題,這告訴了我們什么,我們要么做生產方(賣雞者一號),要么做營銷方(我和賣雞者一號),要么做中間商(買雞者一號),甚至做一只雞!沒錯,哪怕是一只雞,都是有的賺的。而生活中,人人都避免不了做一位消費者,重要的是砍價,別糾結這樣的計算題了,這是一些無聊的公司為了找一些無聊的人,做一些有聊的事情,糊弄鬼的。